汉语时体表现的特点及其研究思路_第1页
汉语时体表现的特点及其研究思路_第2页
汉语时体表现的特点及其研究思路_第3页
汉语时体表现的特点及其研究思路_第4页
汉语时体表现的特点及其研究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2003 年 2 月 28 日3 月 2 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时体表现的特点及其研究思路金立鑫 上海外国语大学1 三个前提假设、两个基本概念和形式-意义基本对应的部分语言事实假设 1)时体意义的表达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并且是语言表达形式中的必要因素。推翻这一假设必须证明,世界上存在没有时体表达要求的语言;假设 2)时体意义 1的表达形式并非唯一地和语法化形式相联系。推翻这一假设必须证明,所有语言时体意义的表达必须通过语法化形式来表达;假设 3)时体意义的非语法化表达手段可能是语言中的其它任何一种形式。推翻这一假设必须证明,时体意义的表达必然是某一特定的形式。有必要定义两个基本概念:“时”和“体” ,前者是指事件在时间轴上的位置;后者是指事件本身从发生到结束过程中的阶段状态。二者关系如图:续段开始 结束过去 现在 将来不同的语言在观察以上世界的角度并不完全相同。不同语言中常用来表现的时和体的类别和数量也不一定相同。哈萨克语中不是我们理解的“三时” ,仅仅“过去”就有四个:确定过去时、完成过去时、传闻过去时、曾经过去时。而达斡尔语却只有“过去时”和“现在或将来时”的“二时”语法形式:过去时的语法形式:V-s5 或者:V-laa现在或将来的语法形式:V-b55 或者:V-/ 5要确切地了解到底是“现在”还是“将来”需要通过语境等因素来考察。不同的语言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时体意义。甚至在时体内部,某些语言也可能使用不同层次的形式来表现(语法的或词汇的) 。有相当多的语言,特别是屈折形态或粘着形态比较丰富的语言, “语法范畴”和语法形1关于“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不对应关系我们曾经用一个系列的论文作过证明(金立鑫,1993a,1993b ,1993c) 。根据我们对语法意义的定义,英语中的 “时”和“体”以及汉语、日语、韩国语中的“时”和“体”都不是语法意义,因为它们并不起表示语法关系的作用,并没有表示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但是,这些语言中表示“体”意义的形式却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表现的内容并不一定就是语法意义,本文例 5)中的 wondered 如果提换成 wonder 两个句子的差别不在于体而在于委婉和不委婉。我们把“语法形式”看作是“较少词汇概念意义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单位形式” 。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比较严格的。就英语的情况来看, “过去时”和“现在时”主要是通过零形式、to be (is/ was 等)以及 have(had)动词的屈折变化来实现的(“将来时”不是屈折形式而是词汇和句法形式) , “完成体”和“进行体”主要是通过分词的形式来表现的。英语中绝大部分的情况如此。当然也有少数的情况, “一般现在”可以有条件地表现“一般将来” ,如表现在时间上已经确定的或安排好了的事件:1) He leaves for Shanghai next week.2) When does the bus start? It starts in ten minutes.3) When he comes , ask him to wait for me.“一般过去”的形式也可以用来表现“一般现在” ,但目的是表示委婉,例如:4) Did you want any help from me?5) I wondered if youd look after my child while I go shopping.例 4)更为委婉,例 5)如果将 wondered 改为 wonder 就不够委婉。“现在进行”也可以有条件地表现“将来” ,例如:6) He is coming next week.7) He is leaving for Beijing tomorrow.仅限于少数几个动词。日语主要通过不同的语助词表现过去(-、- )现在( -、-)持续(- -)等,例如:-,或者-。乌兹别克语使用-di 表示完成,例如:8) b5rdim (我去了)9) b5rdi(你去了)10) b5rdi (他去了)11) keldim (我来了) keldi(你来了)13) 5555(他来了)塔吉克语用 it 的后缀屈折形式表现完成体,未完成体用动词原型,例如: zuxt5拿5zuxt55拿了16) 555说17) 5555说了2 形式-意义不严格对应的部分语言事实另外一方面,在有的语言中,语法形式和词汇形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表现某种意义的不一定只限于某些特殊的形式。珞巴语(崩尼-博嘎尔语)中可以用表示“进行/持续”的副词状语来替换“进行/持续”的语法形式 Vd5na 。例如:18):55 :5:d5na 我正在吃饭我 饭 吃(正在)5 :55:5:d555我饭吃 (副词状语)我正在吃饭例 18)使用的是动词词尾的屈折变化形式,例 19)使用的是词汇形式,二者可以互相替换。即使在同一语言中,某一语法的形式化手段也并非一以贯之。例如:保安语中的“时”和“确定” “情态”合在一起,无法分开。例如:确定过去时:V-o非确定过去时:V-t5确定现在时:V-m非确定现在时:V-n5但是体和情态却可以分开,例如:进行体:V-d55确定进行体:V-d555非确定进行体:V-d55现代汉语表现 “结束体”意义的语言形式不仅仅是“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20)他坐飞机来上海。21)他坐飞机来上海了。22)他坐飞机来上海的。23)他坐飞机来的上海。例 20)没有实现,也谈不上结束;21)用的是“了”表示结束;22)和 23)用的是“的” ,并且两个“的”的位置也不一样,但都表示结束。24)他进步了。25)他有进步。例 25)用的是“有” ,表达的意义跟 24)基本相同。26)我带一本书去。27)我带去一本书。例 26)和例 27)用的是典型的语法形式(语序) ,前者是未实现的,后者是结束的。28)他开门。29)他打开门。例 29)表示的是“结束” ,28)不表示“结束” ,但是二者的差别仅仅在于动词结构。30) 喝了啤酒喝白酒。31) 喝罢啤酒喝白酒。例 31)用的不是“了”而是“罢” ,但它表示的时体意义完全与“了”相同。32) 她就追到我屋里来,(要我证明她不是破鞋。)(例句见王小波黄金时代,下同)例 32)用的是“来”表示体意义。33) 陈清扬又从山上跑下来找我例 33)用的是“又”(相对立的是“再”和“还”)34) 我当医生。 (我要当医生、我想当医生)35) 我当了医生。36) 我在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插队的地方当(上)了医生)例 36)用的是介词短语“在插队的地方” 。37) 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例 37)用的是“有一天”,删除“有一天”体的意义就有所不同。38) (她)披散的长发用(个)手绢束(住)。例 38)中的体意义跟“她” “个” “住”都有关系。39) 我们队医务室那一把针头镀层剥落,而且都有倒钩,经常把我腰上的肉钩下来。例 39)中共有三个分句,都没有“了”,但是全部表示“实现”或“结束”。40)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的腰上有旧伤例 40)也都没有使用“了”,但是它们的体意义也都是“实现”或“结束”(外国学生常常错为:认识我的人都知道了,)。以上例举了 11 种在汉语中能够表达“结束体”意义的形式,有的是语法化了的,有的不是。以上例举还不是穷尽性的。它们构成了下面的充分条件关系:了的有 结束体意义V 去罢来(以下 5 项省略)3 一个类型学假设和相应的研究策略从上面两节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对应关系严格度上,把不同的语言大致分配到下面的一个连续线上:严格对应 较为严格对应 不太严格对应 几乎不对应世界语 德语、俄语 汉语 ?世界语不是自然语言,可以做到语法形式和其所表现的意义之间具有充要条件关系。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语言。但是除了人工语言,世界上可能根本没有类似具备形式和意义之间具有充要条件关系的自然语言。我们把上面几种语言的内部语法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用下面的条件关系来分类表达:A 语言:若语法形式 X,则意义 Y;并且,若意义 Y,则语法形式 XB 语言:若语法形式 X,则意义 Y;并且,若意义 Y,则语法形式多为 XC 语言:若语法形式 X,则意义 Y;并且,若意义 Y,则形式不必为语法形式 XD 语言:若语法形式 X,则意义不必 Y;并且,若意义 Y,则语法形式不必为 X对 B 语言的语法理论来说,主要在于描写语法形式和其意义之间的充分条件以及多数必要条件关系,说明某一语法形式一般总是对应于某一意义。除此之外,给出足够的为数不多的例外,并给予条件限制。例外条件加上前面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关系,大致上可以接近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充要条件。对 C 语言的语法理论来说,主要在于描写任一语法形式在什么条件下与其表达的意义之间有充分条件关系,以及某一意义与其表现形式之间的条件关系。在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所有充分条件的数量和使用限制条件得到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建立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充要条件关系。汉语属于我们上面划分的 C 语言,目前我们能够作的工作应该是:寻找所有能够表达某一特定意义的表现形式的成员(种类及其数量) ,描写各个成员的使用条件,统计该成员的使用频率,根据使用的频率和使用条件的严格度确定成员之间的主次关系,最后建立汉语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条件关系。4 方法和程序举例来说,汉语中的“了”加上一定条件就成为表达“结束”体的充分条件,但是它也可以与另一条件结合表达“持续”体的充分条件(金立鑫,2002) 。换句话说, “了”并不必然对应于“结束”体。鉴于这种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错综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纠缠,建立一套可以操作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复杂的对象,最为简单的方法和程序或许是最为有效的。语言学中最为有效的、也是最为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最小对立对” (minimal pair)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我们将这一方法扩展为一套实验方法。这一实验方法的基本原则是:确定并认证某个常量,在此基础上逐一加入不同的变量,每加入一个变量必须观察:加入变量前后是否引起变异(研究者所关注的领域内的变异或预期变异) 。假定发生变异,可以认为, (1)该变异是由所加入的变量引起的;(2)该变异是所加入的变量和原有的常量共同引起的。确定是否为(1)的条件是:该变量跟任一其它不同常量产生相同的变异(从研究的简便性考虑,可以确定该变异是所加入的变量的功能) 。确定是否为(2)的条件是:该变量仅仅跟某一特定的常量产生变异,而不跟其它任何常量产生变异。1、 没有任何标记性成分的对象:测试动词,例如:41) a 老王相信老张 ?b 老王控制老张 c 老王控制着老张42) a 老王欺负老张 ?b 老王制约老张 c 老王制约了老张43) a 老王认识老张 ?b 老王介绍老张 c 老王介绍过老张44) a 老王了解老张 ?b 老王写老张 c 老王正在写老张45) a 老王糊弄老张 ?b 老王对付老张 c 老王准备对付老张以上实验中的常项是“老王、老张” ,变项是动词。实验证明,b 类例句如果没有语境限制,无法断定其体意义,可能已经实现,也可能未曾实现,甚至大多数场合、或自然场合它们都是未实现的。但是 a 类例句的体意义是确定的,都属于“实现” (甚至“结束” ) 。可以看出,有一类动词不需要任何其它标记性成分就能够自足地表达“实现并持续”的体意义。这类动词具有“实现-持续” 的语义特征,即在不需要任何体标记的情况下它们自足地表示实现或持续的体意义。2、 有体标记的对象:测试体标记,将体标记作为变量加入到同一类常量中。例如:46)老王控制老张 b 老王控制了老张47) a 老王制约老张 b 老王制约了老张48) a 老王介绍老张 b 老王介绍了老张49) a 老王写老张 b 老王写了老张50) a 老王对付老张 b 老王对付了老张46)50)的最小对立对的对比,可以发现,这些例子中的“了”具有表示“结束”体的功能。继续测试,将 46b)和 47b)中的体标记进行替换,对比:51) a 老王控制了老张 b 老王控制着老张52) a 老王制约了老张 b 老王制约着老张以上两例中的 a 和 b 两类的体意义基本接近。可将原因归结为动词。用这种方法逐一测试各个体标记,并进行各个体标记之间的对比测试。一直到所有的体标记的所有分布全部被测试完毕。3、 对象中的其它成分事实上,除了动词以及公认的体标记之外,对象中的其它成分也可能在体的表达方面起作用。我们同样应该通过实验将它们显示出来。例如:53) a 老王写了老张 b 黑板上写了老张上面 a 和 b 两类例子的意义并不相同,这是“老王”被替换为“黑板上”造成的。在这里,主语成分也在体的表达上起了作用。时间补语的例子如:54) a 老王控制了老张 b 老王控制了老张一个月55) a 老王制约了老张 b 老王制约了老张好长时间现在至少可以把“动词”的类别、主语的类别、补语的类别等都看作限制条件,在特定的限制条件下“了”起了相应的作用。主要参考文献:陈前瑞:2002 汉语句末“了” 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及其类型学意义,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上海。陈 平:1988, 论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6)崔希亮:2002 事件情态和汉语的表态系统,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长沙。戴耀晶:1997, 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邓守信:1985,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4)龚千炎:1994,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世界汉语教学(1)郭 锐:1993,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 1993(6) :1997,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文,1997(3):162175竟 成:1996 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语文研究(1) :1993 关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问题,语文研究,1993.(1):52-57黄金城:1984 汉语语序研究 华东师大硕士论文黄锦章:1994 现代汉语格系统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刘勋宁:1985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方言(1) :1989 现代汉语动词后“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5) :1999 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和句尾“了”的语法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3) :2000 答友人 世界汉语教学,2000(3)马庆株:1992,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6 重印。金立鑫:1993a:形式、意义和“三个平面”问题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