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_第1页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_第2页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_第3页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_第4页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8 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郁闷孤独,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儿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代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求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名句。教学目标:、认识“促、忆、异”等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教学重难点: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夜书所见教学目标:、认识“促”等。会写“促、深”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教学过程:一、 导入:1、 板书所见2、 背所见 这是袁枚夏日的所见3、 板书完整课题。叶绍翁写的4、 解题:(1)说说夜书所见的理解。 (出示选择书的意思:一指书本,二指写。 )这里的见不仅指看到,还包括听到想到甚至感觉到的.5、 再读课题。3二、 初读诗歌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 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2)对照注释思考诗人写的是什么?2、交流:(1)读诗正音:相机学习生字 促 读准音 扩词 理解:促织范写 深 挑 上声,用细枝在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写:深 促 (2)讨论: 诗人写了什么?(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 篱落一灯 儿童挑促织)并相机指导理解: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 篱落一灯以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意句子的倒装。诗人看见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亮着一盏灯,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吧!)4预设:儿童:你是怎么知道诗人看到了儿童?诗中哪个字?(知)在这里”知”是料想猜想的意思,看来这是诗人想到的.看来,诗人是看到篱笆旁亮着一盏灯,心想:也许是有儿童在捉蟋蟀吧!原来这些都是诗人之所见啊三、 品读诗歌过渡:就让我们随着诗人走进这个诗人描绘的秋1、 出示图片 1:看,那是什么?(梧叶在风中飘舞发出)这就是萧萧梧叶指导朗读:这就是萧萧梧叶,范读出示图片 2:江上秋风 看图说一说指名试读,小组读,齐读2 秋天的夜是多么然而你知道吗?2 介绍叶绍翁:家乡在福建,后来长年居住在钱塘西湖之畔。在西湖边居住的日子,叶绍翁仍然常常想起家乡的童年生活。这首诗就是他远离家乡写的。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个词,对于这个乡村而言,叶绍翁是谁?(客)对,叶绍翁只是一个客人,这里的一切不属于他,这里不是他的家。3、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5江上秋风动客情。这夜凉如水的秋夜,那萧萧梧叶江上秋风触动了这位客怎样的情?(孤独 寂寞 思念家乡)这寒不仅仅是秋风带来的寒意,还有什么(在外漂泊,心中泛起的孤独)(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让我想到篱落一灯,黑夜里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孤孤单单指导朗诵(辽远开阔)读:篱落一灯过渡:秋的静美,有时却会给人带来凄凉的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1 诗人怎么会看到篱笆旁那微弱的灯光呢?他现在在哪里?看图想象. 2 多么寂寞的场景,而秋天却能捉蟋蟀,他给儿童带来了快乐.就如同诗人,借着这篱落一灯猜想儿童在捉蟋蟀,奇怪的是:为什么不想到折飞机,玩游戏或者别的呢?(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2 你捉过蟋蟀或者蚂蚁蝴蝶之类的小虫吗?说说当时的情景。你的心情怎样?(看来捉小虫确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2、叶绍翁也和你们一样,觉得挑促织是多么快乐的事. 童年是多么幸福啊!)但是,他还能和伙伴一起挑促织吗?他还能那样开心地欢笑吗?你能理解此时他心中的情吗?(留恋童年 想念家乡)65、诵读.这句诗该怎么读!(三)总结拓展夜晚,叶绍翁写下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但事实上,他写的是自己的内心里满满的思乡情。1、诵读古诗,配乐诵读2、拓展: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1) 静夜思朗诵(2)诵读: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板书: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 动客情 篱落一灯7儿童挑促织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学生交流。、谁会背王维的诗。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对于九月九日你有哪些了解?教师述说美丽的传说8(“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放录音配乐朗读。、学生自读。、指名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1、你从那里知道的?题目中“九月九日”“每逢佳节”2、了解登高的来历及内容3、而此时诗人在哪里?从诗中找出来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理解:独:独自异乡:他乡9客指谁:王维也就是说:王维独自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简介:大诗人王维。15 岁那年,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4、不知不觉又到了登高的节日,而每次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理解:逢:遇佳节指:重阳节倍:格外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5、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孤独、非常思念亲人)将这种感情读出来6、而此时的亲人在干嘛呢,你从哪里知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诗人看到的吗?(想到的)理解:遥:远 知:想到 遍:全部10连起来说整句诗的意思: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孤独,思念亲人,惋惜)把这种心情读出来7、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四、再读悟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