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1页
陈氏太极拳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2页
陈氏太极拳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3页
陈氏太极拳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4页
陈氏太极拳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 州 大 学 体 育 学 院 本 科 毕 业 论 文(2015 届)论文题目 陈氏太极拳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赵航指 导 教 师 田文林学生所属系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毕业专 业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号 201109143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陈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及对策研究学生姓名 赵航 年级 2011 级 学号 201109143所在系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 所学专业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生承诺我承诺在毕业设计(论文)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在本人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实验数据,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学生(签名):年月日指导教师承诺我承诺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经过本人认真的核查,该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未发现有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的现象,未发现篡改实验数据。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陈氏太极拳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所属院校、专业: 学生姓名:赵航指导教师:田文林 研究方向:陈氏太极拳传承摘要:通过对陈氏太极拳传承现状的分析及研究,采用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陈氏太极拳起源、特点进行归纳,针对陈氏太极拳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对策研究。为陈氏太极拳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更好的普及和发展,发扬扬光大陈氏太极拳。关键词:温县;陈氏太极拳;传承 1 前言陈氏太极拳作为一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曲折,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传承人不断地对太极思想和太极拳法进行丰富完善,努力传承保护陈氏太极拳。而当前陈氏太极拳在传承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将对陈氏太极拳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就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对策。2 研究对象和方法2.1 研究对象:本文以陈氏太极拳为研究对象2.2 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本研究内容的需要,阅读了有关陈氏太极拳发展及其普及等方面的相关资料,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章,另外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检索了中国太极拳网、太极网等网站下发的有关本研究的资料、信息等,广泛查阅有关陈氏太极拳传承的相关文献、书籍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为本研究服务的理论支撑与基础。2.2.2.调查访谈法针对与陈氏太极拳传承的相关问题与诸多专家、民间武术拳师等进行访谈,以口头交流、声音、图像和书面记录为主要形式,以期收集撰写论文的相关资料。以便对温县陈氏太极拳普及发展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从而获得了相关材料与信息。2.2.3.逻辑分析法对调查获得的有关陈氏太极拳传承发展现状的各种资料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进而得出研究结果。3 太极拳运动的起源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武术项目之一,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同时,由于其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和道家阴阳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太极拳的传承之路也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但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却有许多纷争,比较著名的有唐朝许宣平李道子创拳说、张三丰创拳说、明初陈卜创拳说、清乾隆年间王宗岳创拳说、明末清初陈王廷创拳说、明末清初李仲李岩陈王廷创拳说。我国著名的太极拳史论家徐哲东先生所说:“拳技中附会之说尤多者,莫若太极。 ”1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相关研究也各执其词。本文仅从与陈氏太极拳相关的明末清初陈王廷创拳说、明末清初李仲李岩陈王廷创拳说进行太极拳起源分析与研究。3.1 陈王廷创拳说陈王廷创拳说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据现存陈氏家谱载,陈王廷名旁注有“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的语句。疑似陈王廷创造太极拳,但也有学者分析“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并不能说明陈王廷创造太极拳,也可能是陈家世传的“炮捶” 。二陈鑫托名为陈王廷编的长短句中:“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但很多学着表示据一首词就判断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太过断章取义。所以陈王廷创拳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3.2 李仲李岩陈王廷创拳说李仲李岩陈王廷创拳说支持者主要依据为焦作博爱唐村的李氏家谱序言。据李氏家谱序言载:“八世祖讳春茂名叶蓁,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但也有很多学者提出太极养生功和太极拳不可混为一谈的观点,且对李氏家谱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经过对陈王廷创拳说和李仲李岩陈王廷创拳说的分析,总结陈李两家的家谱和地方县志可以发现陈氏太极拳的出现并不是由一两位拳师的天才和智慧所创造的。正如陈氏太极拳研究专家乔凤杰教授所说“在传统武术家们看来,所有的武术拳种的出现,都是也必须是得道的武术家的智慧表现,而绝不是某个聪明的武术家的人为造作” 。2陈氏太极拳的是由一代代拳师不断努力完善的。但太极拳能其深邃的太极思想和精妙的太极拳剑法闻名海内外,应该是由陈王廷等拳师拳师努力创编、丰富拳法而扬名的。4 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传承和保护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日寇入侵。陈氏太极拳在温县陈家沟的传承出现了短暂的停滞,发展步履缓慢。陈家沟的练拳人大多不得不背井离乡,躲避战乱,但陈家沟仍有一部分人坚持在陈家沟传承太极拳,使得太极拳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武术得以延续发展。建国以后,陈氏太极拳不断发展并以新的面貌走入北京,直至改革开放前,太极拳加快了发展、普及的步伐,练拳范围逐渐扩大,练拳之人不断增加。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以鑫、陈发科、陈照丕、陈照奎等人为代表的陈氏太极拳优秀传承人,他们为陈氏太极拳的保护及普及作出重要贡献。陈鑫出身太极拳世家,他在刻苦练拳的同时,反复阅读易经 、 黄庭经以及有关武术著作,将新的招式套路和思想融入陈氏太极拳中。他一生著述甚多,计有陈氏家乘五卷、 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 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 太极拳引蒙入路 、 三三六拳谱等。陈鑫的太极拳理论著作,为陈氏太极拳理论研究开创了先河,对陈氏太极拳理论研究有重要影响。五十年代中后期,陈氏太极拳还走出国门,在国外发展陈氏太极拳,多位国外领导人跟太极拳传人习练。但其后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之后陈氏太极拳的发展收到了一些挫折。直到1958年,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大师陈照丕退休回到陈家沟之后,才给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带来了重要改变。通过陈照丕在陈家沟专职传授陈式太极拳,培养了日后名震中外的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人。陈照丕去世后,在北京定居的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奎京回到陈家沟教授陈式太极拳。白天教授所有前来学习的人,晚上单独传授“四大金刚” ,在普及陈氏太极拳的同时更好地将陈式太极拳的精髓传承和发展下去。陈照奎还通过多种方式加速了陈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充分为现在“喝了陈沟水,都能伸伸腿”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练习,陈照奎将“四大金刚”和很多当地的习武青年培育成才。5 陈氏太极拳的传承现状为了在太极拳故乡这块土地上普及陈式太极拳,温县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将普及、推广陈氏太极拳列入了温县农业发展纲要 ,要求“充分的发挥我县太极拳的优势,使其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并为此下发了在全县推广普及太极拳活动的通知的文件,明确提出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关于普及、推广陈式太极拳的实施意见。1984年,县武协成立。1985年,十三个乡镇相继成立了武术分会和武术辅导站,县直单位也成立了六个武术辅导站。1992年,温县举办首届国际太极拳年会、1993年举办“全国首届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后,陈式太极拳名声更加响亮,求学者日增。在此情况下,拳师办培训班、家庭武馆蔚然成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陈氏太极拳发源地所在的温县县政府投入数千万元资金,对陈氏太极拳这项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抢救保护,切实做了大量有利于陈氏太极拳原生态环境和传承空间保护的工作,比如修复与陈氏太极拳创立及其发展有重要关系的诸多历史遗迹;全方位深入开展对于陈氏太极拳关资料的普查、搜集、发掘和整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起陈氏太极拳档案系统;在各个县直单位提倡练习陈氏太极拳,使更多的人参与习练陈氏太极拳;通过开办学校、训练班等方式来加快促进陈式太极拳相关专业人才的成长;广泛开展陈氏太极拳的理论研究工作,对陈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表现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探讨,推出与陈氏太极拳相关的一系列理论专著;参与编写和演出与陈氏太极拳文化有关的电影电视剧,提高陈氏太极拳的影响力,让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感受到陈氏太极拳的独特魅力。1988年,温县成立了太极网,二十余年来,立足太极拳发源地,为宣传、传播太极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国内外首屈一指的太极拳专业门户网站。2008年8月,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几年多的辛勤工作,谱系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的实施,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寻根溯源,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太极拳爱好者在世界各地通过登录中华太极拳传承网。 “中华太极拳影像库”工程是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的工程项目延伸,是为了完善和丰富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以及建立太极拳传承人个人档案的重要举措。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只是记录了太极拳传承人的个人简历及其传承关系,在对传承人的太极拳造诣方面却无法进行完美的展示和记录。 “中华太极拳影像库”项目的实施,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可以使人们方便快捷地查询太极拳传承过程中的大量传承信息,更多的了解某个太极拳流派、分支在传承过程中的细节,然后通过横向和纵向双方面为研究和发展太极拳提供大量相关素材。这些信息的编纂和记录,一定能为太极拳的历史,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3】1995 年,国家首次颁布实施的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把太极拳上升为全民健康的高度。2008 年北京奥运年会开幕式上,2008 人震撼的太极拳演艺,使世界各国惊叹不已。由此可见,太极拳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当前的陈氏太极拳优秀传人足迹遍布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陈小旺成立了“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常年奔赴世界各地传授陈氏太极拳,陈正雷大师多次出国表演与传播陈氏太极拳等,越来越多的陈氏太极拳传人,把陈氏太极拳带入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中去,陈氏太极拳走向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6 陈氏太极拳传承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及对策当今陈氏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普及和发展,但太极拳的传承发展依然存在一些不足。6.1 当前陈氏太极拳发展中的不足当前温县陈氏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仍有差距,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太极拳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陈氏太极拳宣传上营造了一定氛围,也不断开展一系列太极拳国际赛事,但与少林武术宣传相比,任然显得很薄弱。 (2)组织建设不完善。全县陈氏太极拳协会组织建设有些薄弱,运作机制不畅。太极拳国际化推广的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还没有完全到位,推广链条尚未形成。 (3)太极拳学校教育相对滞后。目前,在温县甚至河南还缺乏高等职业武术院校。温县为太极拳发源地,与登封少林拳相比,还没有上规模、上档次、师资力量雄厚的太极拳职业武术高等院校。中小学和工厂重视程度不够。 “太极拳进学校” 、 “太极拳进工厂”等教育推广宣传形式还没有形成规模。(4)资源优势还未完全发挥。陈氏太极拳的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相应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5)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人数不多。温县为太极故乡,太极拳师多为民间传统拳师,在高等院校系统深造过的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不多,缺乏陈氏太极拳文化研究的专业师资队伍。6.2 针对陈氏太极拳传承现状的解决对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陈氏太极拳更加适合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 是陈氏太极拳在现代发展中的必由之路; 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开放, 传承方式的多样化, 将更加有利于陈氏太极拳的广泛普及和推广; 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的传播渠道, 扩大传播范围, 加大推广力度, 才能更好地促进陈氏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6.2.1 政府加大对陈氏太极拳传承的重视,加强宣传力度各级政府领导对陈氏太极拳的普及、发展非常重视,就加快太极拳的文化经济展都分别做出有重要指示,并且河南省、市、县分别编制了太极拳发展规划。将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规格升格为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政府主办,赛事活动更加规范,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成为中国武术特有的典型河南现象;温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就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和开发,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拉开了陈家沟中华太极拳养生旅游基地暨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多位一体开发的框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太极拳和陈家沟太极拳发源地,积极推进陈氏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加大了陈氏太极拳文化的宣传力度。6.2.2 树立陈氏太极拳品牌战略陈氏太极拳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厚重的文化品牌,既有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又有防病、健身、娱乐、修性、搏击等实功能。树立陈氏太极拳品牌战略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结合,打造相关产业链;不断提升品牌形象,打造精品工程;要不断创新手段,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要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打好品牌建设基础。46.2.3 纳入教学课程,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温县在普及推广太极拳中,从娃娃抓起,县教育局下发相关文件将陈氏太极拳纳入到全县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中。为保证教学质量,每年通过太极拳比赛式检查普及推广的程度,促进陈氏太极拳在中小学校的普及开展。温县县委、县政府对陈氏太极拳传承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政策,鼓在外传拳的太极拳大师回家乡温县兴办武校,培养陈氏太极拳专业传承人才,以扬光大陈氏太极拳。并且县政府有关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主动与各大院校接洽,输送太极拳专业人才到各大高等院校深造,为陈氏太极拳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确保温县陈氏太极拳的传承后继有人。7 结论陈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