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第一课 长 江郭 风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 风及其作品。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 1961 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 ,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3.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 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 50 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 1959 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 ”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玫瑰( ) 曙天( ) 吹拂( )哺育( )舢板( ) 驳船( ) 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2)互动学习:互动 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互动 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明确:见课本互动 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 ,这和“青春”不矛盾吗?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 。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 ,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 4: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X|k | B| 1 . c|O |m明确:见课本。补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互动 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明确: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见课本。研读与赏析:1.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辨析:“容光焕发” “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 “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拓展延伸: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2.了解有关长江的指示。板书:略第二课 筏子 袁鹰教学目的: 4、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5、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6、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导语)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 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二简介作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 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 风帆 京华小品 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三读课文,解决字词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二分析课文1 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1)大水车 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2 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2)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3 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 (抒情)4 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5 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 (议论)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衬托:正衬:大水车 -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X k B 1 . c o m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 “黄河的主人”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四讨论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2 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五作业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比较探究诗歌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背诵这 4 首诗歌。2. 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3. 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4. 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当我死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 黄河颂 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1. 余光中,1928 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 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 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 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 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 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 钟乳石 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 听听那冷雨 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2. 光未然(1913-2002) ,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 世纪 30 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 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 ,广为流传。1939 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 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4.教师示范朗读。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第二课时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二.齐诵当我死时 。赏析这首诗。1.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 ,死也自然转化为“睡” 。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 ,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2. 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 祖国的情感。3.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w W w .x K b 1.c o M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3. 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4. 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 (表象)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 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第三、四课时一.组织教学。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埋葬 头颅 瞭望 未餍 饕餮 鹧鸪 巅峰 澎湃 狂澜 劈成 屏障 哺育 荡涤 磅礴 简陋 铆牢 角逐偌大 惬意 戛然 蓦地 矜持 踊上 清泠泠 荡漾 缠绵 艄公 揉出 摇曳 颤颤巍巍 步履 颠簸 潸然 浸淫 饱蘸 三.组织学生预习,布置预习思考: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无必要?有,为后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怀念作铺垫。2、文章中详细描绘了朗朗弹奏这首歌曲的时候得情形,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灵感受,有什么作用?要强调这首歌曲给人带来的巨大震撼,深化文章的主题,由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扩展成了对祖国的深情。四、总结全文五、小结该几课,比较其异同。一条大河教案 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主题。2、过程与方法 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我是祖国”这首歌曲的独特体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比较本文与前几篇课文的不同之处。教学难点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录音我的祖国。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起波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无所不在。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二、作者简介。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等。三、字、词学习。1、生字:铆(mo) 偌(ru )大 蓦( m )地 简陋(lu ) 浸淫(jn )(yn )2、生词:缠绵:婉转动人。惬意:满意;称心;舒服。戛然: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潸然:流泪的样子。四、一读课文,独立思考: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没有必要?2、抒写对“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的无限钟情作者的记叙和描写有多少层次?你最欣赏的是其中的哪一层次?为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9、10、11 三个自然段。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根据听歌经历,可将文章怎样划分层次?(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依恋之情;可按初听、再听划分为两个层次。)六、三读课文,品味第一部分(17 自然段)。1、概括段意:回忆童年往事,叙述“我”对“一条大河”这首歌的初次接触。2、理解、讨论:第 1、2、3 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 1、2 自然段,通过小时侯看电影的故事,引出“一条大河”这首歌。第 3 自然段,通过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引起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3 段只是为了引出最初对“一条大河”的记忆,却用了不少篇幅,这样写是否妥当?(言之成理即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首歌的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哪组找的最多最全。第 5 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说明歌声以深入作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荡涤着他的精神世界。)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对比。如:战士们看电影时的激昂情绪与听歌时的安静对比。“我”听歌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等等。)七、学习第二部分。1、段意:我听郎朗的演奏,真正领悟“一条大河”包含的思想感情。2、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3、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4、“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竟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评出优胜。)八、总结文章主旨。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感受,赞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九、写作特点与借鉴。1、技法应用: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2、语言欣赏:语言充满激情。3、写作借鉴: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值得借鉴。十、板书设计: 地点 途径 观众 我的感受初听大院 电影上甘岭 安静、沉醉 太美、太有韵致再听中华剧场郎朗钢琴独奏会 激动、热情 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壶口与龙门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新课 标第 一 网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一、导入课堂。二、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概括壶口与龙门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第 2-6 自然段)介绍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和现状。三、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1、壶口得名的原因是什么?2、稳重将神话传说的目的是什么?3、请用简洁深感懂得华描述一下龙门三激浪。4、倒数第二段引用李自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四、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五、教师小结课堂。xKb1 .Com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说明继续和描写议论相结合。 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1、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结构。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3、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五、教师总结全文。六、作业布置: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运河与扬子江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一、导入课堂。二、作家作品。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 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 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三、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生活。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 新-课 -标- 第-一- 网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1、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2、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3、扬子江为什么说自己的“命确实无人能毁的”?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5、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6、为什么扬子江要说“快乐的奴隶”总远胜于“怨尤的奴隶”?7、“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四、迁移训练: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祁连山。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二、学生交流读后感,引导学生自评。三、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1、以对话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对比手法的运用。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扬子江于运河的对话,简洁生动,毫不拖泥带水,结尾的议论,充满人生哲理,耐人寻味。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五、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的手法,对话的方式,充满哲理的议论,使这篇故事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六、教师总结全文。七、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第三题。2、背诵全文。后 记:江之歌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一、导入课堂。二、作家作品。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 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三、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w W w .x K b 1.c o M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2、 “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8、 “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四、迁移训练: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 30 字。溪流 大海 生命1、描绘自然景物。2、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场面描写真实生动、感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五、教师总结全文。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第二单元 斑斓春色第三课 春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 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 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 ,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 26 种,约 200 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 、 绿 、 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ng) 捉迷藏(cng) 酝酿(ynning) 应和(h) 薄(b)烟 黄晕(yn) 蓑(su)衣 巢(ch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 2-7 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 810 段): 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 ;“近” (拟人) (2)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反复) (3)轻声读第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 ,两个“了” ,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2.讲读第二部分(第 2、3、4、5 节):绘春 (齐读第 2、3、4、5 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皮活动策划方案
- 集体倒数活动方案
- 西安酒会活动策划方案
- 锅炉证考试题及答案
- 工程画图考试题及答案
- 儿科洗澡考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DB15∕T 3656.2-2024 《马铃薯实生种子育苗移栽和直播技术规程 第2部分:苗钵直播》
- (正式版)DB15∕T 3404.5-2024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技术指南 第5部分:湿地资源》
- 东鹏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电子高考试题及答案
- 夫妻忠诚协议书8篇
- 2025年信用管理专业题库- 信用管理对企业市场风险的控制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
-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课件
- 旅游服务礼仪PPT第4版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第五版-FMEA-新版FMEA【第五版】
- EPC模式承包人建议书与承包人实施方案
- 江苏省临检中心 临床化学继教班 7.质控规则及IQCP概述欧元祝
- StarterUnits 1-3学历案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 自来水厂操作规程手册范本
-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