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_第1页
《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_第2页
《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_第3页
《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_第4页
《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一章 心理学概论1. 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它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变化规律的科学。2. 分类:在心理学中为了研究的方便,通常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3. 心理过程就是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它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4. 知、情、意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每一过程的进行都是与其他过程相伴随的。认识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和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反作用,情绪是对认知的推动。5. 个性心理又分为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又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6. 1879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并开展了卓有 成效的心理学研究工作,宣告了心理学的独立。7. (一)构造主义学派 他们认为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 (二)机能主义学派 机能主义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与构造主义不同,机能主义心理学只强调心理的作用和 功能。(三)行为主义学派 美国心理学界于上个世纪初杀出了一匹黑马 华生主张科学的心理学应该以研究可观察的外部 行为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四)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为德文“Cestalt”的汉语音译,原意为“形式” “整体”“完形”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或元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五)精神分析学派 它的创始人是费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理论中,心理被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后期则从“自我 心理学”的角度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六)现代认知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认知心理学把 人比作计算机,看作是信息加工者。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为代表 心理学应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并使人的潜能的发挥,并使人发 。它的理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青睐,代表了心理学的“第三力量”自我实现。 展成为“健康的人”8. 心理学的实质: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9.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10.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细胞体、细胞突构成的。11. 大脑皮层就是由沟、裂和回组成的,展开面积约有 2200 平方厘米,其中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 这些沟裂将大脑半球分成额叶(言语中枢) 、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几个区域。12. 大脑皮层的各部分在机能上是有分工的,主要分为: (2 )运动区; (1 )感觉区; (4)联合区 (3 )言语区;13.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者之间通过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的束胼胝体连接沟通,并以每秒传递四十亿个神经冲动 于两个半球之间。14. 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对称称为单测化现象。 【判断 】15. 大脑左半球主要控制与语言有关的活动,大脑右半球主要有控制空间知觉的功能。16. 大脑两半球机能虽然存在差异,各有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人要完成一个整体性活动,需要两者之间协同配 合,密切合作。17. 高级神经活动的进程及规律 过程:兴奋和抑制 兴奋抑制(负诱导) 抑制兴奋(正诱导) 规律:相互诱导 扩散和集中18.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填空】(1)反射与反射弧 “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按其产 俄国著名心理学家谢切诺夫在 1863 年出版的大脑反射一书中指出: 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 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 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来完成的, 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脑和脊髓) 、 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和腺体等)五部分组成的。(2)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填空】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又可称为本能的或种族的反射。 (吮吸反射、拥抱反射、抓握反射、膝跳反射、巴宾斯基反射,小孩无条件反射的例子)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例如,打过针的婴幼儿再见到穿白工作服的人 时会产生惧怕情绪;被蛇咬过的人极容易出现“十年怕井绳”的现象。(3)两种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是第一信号活动,以刺激物的性质不同可将反射系统分为两种: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刺激物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条件发射系统。例如,狗见到 食物分泌唾液,受过训练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学生听到铃声走进课堂,等等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中的词汇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系统。如“谈虎色变” ”这句话强调的是:19. “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20. 心理学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 (2)发展性原则 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 (3)系统性原则 (4)实践应用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 通过对人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而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叫观察法。 (2)实验法 是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某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它又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 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进行的。 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实验。(3)心理测验法 (4)调查法21. 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简答题】 (1)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培养正确的教育态度 (2)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持和促进 (3)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高教育能力第二章 认识过程1. 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最基本的特征) 应当强调的是,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特性。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心不在 ”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判断这句话是什么情况】2.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整合功能、调节功能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它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注意在 3.注意的品质:空间上的特征) (2)注意的紧张性 注意的紧张性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高度集中程度(心理活动的强度特征) (3)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持久性 注意的稳定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稳定性称为注意的起伏 广义的稳定性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多种活动时,注意是指向不同的对象。 要实现良好的注意分配,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 程度;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活动系统,可以有效实现注意的分配。 (5)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前者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 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后者则是指由于某些刺激物的干扰或者刺激活动过于单调,使人的注意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 离开了应当进行的活动,是消极被动的。 注意的紧张性与注意的转移相联系。新对象、新活动的吸引程度,个体神经活动的灵活性,个人习惯以及个体的自我 控制能力都会影响到注意的转移。4. 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5.判断无意注意(定义、条件)定义: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条件: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另一类是人的主观状态。(1)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相对强度) 、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变化、刺激物的变化(静中有动、 、刺激物的对比关系(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 动中有静) (2) 人的主管状态 人的需要和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6. 判断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帮助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服从于当前活动的目的、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支配、调节和控制,是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虽然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可以实现相互转化。这种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与目的任务联系而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形态条件: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1) 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2) 对活动的合理组织(3)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人们对事物本身没有兴趣,但对与该事物联系的结果有兴趣, 这便是间接兴趣。如果说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于人的直接兴趣,那么,有意注意则主要依赖于人的间接兴趣【判断】(4) 主体的意志努力(头悬梁、锥刺股)7.注意规律教学中的应用(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它对教学活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一种是消极的干扰作用,另一种是积极的组织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在如下方面做些工作: (1)注意演讲(讲课)技巧 首先教师讲课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避免平淡、呆板; 其次,教师表达时的音量要适中 第三,对重点内容要在音量、音调上予以突出 第四,讲课时,应伴以适当的手势、表情,避免过于单调、枯燥。 (2)注意板书技巧 从运用无意注意的角度看,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控制合理的使用量 其次,要重点突出 第三,字迹要清晰醒目 (3) 注意教学形式多样化 4 注意教具的使用 5 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6 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要尽量避免和排除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 (2)培养间接兴趣 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一门课开始时,应阐明本课的学习意义和重要性。 (3)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4)合理地组织注意活动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其二,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5)关注学生身体和精神状况(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化8.什么是感觉、知觉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9.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感觉与知觉相互联系 感觉与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都是对具体事物的现象或外在形象的反映,反映是具体的、直观的、外在的。 感觉和知觉反映都是直接的 感觉和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进一步深化和整合。(2)感觉与知觉彼此区别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 感觉与知觉都属于简单的认知过程,但知觉比感觉复杂的多。 单纯的感觉仅仅是有机体对某种刺激、信息的即时觉察过程,而知觉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组织解释即赋予刺激以意义的过程。(3)感觉与知觉的意义感觉与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是人类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10.感觉的特性 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感觉器官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量变化的感觉能力 阈限 刺激物的强度有关 绝对感觉阈限有 50 的机率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有 50 的机率能引起感觉变化的刺激量的差别感觉性越小反应更灵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例关系11.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们能迅速地从知觉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从知觉背景中分出对象来,受下列各种因素的影响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 强度大而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2) 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一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3) 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当刺激不完备时,知觉者仍然保持完整的认识。如漫画家作画,只要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和关键部分,不管画的比例正确与否,线条粗细如何,人们一眼就能看出画的是什么东西,反映什么意思。(三)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只是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能用语言将它揭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的指导、实践活动的任务和对知觉对象的态度等。(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亮度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声音恒常性(五)知觉的适应性12.直观教学的形式丰富多样,实物形式在教学中应用最多13.感知与教学 (1)感知规律的强度率 根据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差别率 知觉的选择性和对比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 (3)理解率 教师的讲课应从知觉的理解性出发。教师应充分了解、利用学生实际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之温习巩固,进而 传授新知识,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4)组合率14.记忆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人们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以及做过的动作等。记忆就是对信息进行输入、加工、储存和提取输出的过程。15.记忆表象简称表象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16.古人有 “思而不学则殆”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的论断,即是就此而言的:离开了记忆,甚至连最简单的动作都不可能实现,因为,任何活动即使是最简单的条件反射活动都必须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保留它先前出现过的映像为前提。没有记 “人将永远处于新生儿的状况”忆, ;丧失了记忆,人将无法正常生活。17.记忆的种类(1)依据记忆映像的性质或记忆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如下形式:形象记忆 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