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心得原创5篇_第1页
语文教学心得原创5篇_第2页
语文教学心得原创5篇_第3页
语文教学心得原创5篇_第4页
语文教学心得原创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学心得原创 5 篇 篇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一堂精彩而且有智慧的语文课,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应该在于教师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对话,使教与学真正互动起来,让课堂焕发无限精彩!那么,怎样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对话呢?一、 引导感悟,彰显个性语文教材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一个富有生命的载体。打开课本,就是激活一个生命。小学语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大多是经典性的,语言凝练精美,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学生只有抱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认真阅读,才能避免“误读”,能正确地解读文本,但这需要时间,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须十分充分,必须让学生潜心会文,然后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体悟与感受,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安塞腰鼓是一篇语言生动、节奏紧凑的课文,其中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读来一浪接着一浪,让人心潮澎湃。其中第六自然段最能体现这一语言特色,也极能展现安塞腰鼓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来细细感悟。学生们兴致高昂,都想一吐为快。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爆这个字用得很好,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极强的爆发力和宏大的气势。”另一个学生说:“壮阔、豪放、火烈这三个词让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巨大的场面、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处处充满着灵性,处处涌动着激情,处处闪现着智慧。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对话中体现出个性化的理解,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二、 激发情感,加深体验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爱深切感人,不舍杀害大黑骡子却又不得不杀这一矛盾的情感贯穿故事始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的情感变化,在对话中走进人物内心,体验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师:战士们都舍不得杀大黑骡子,作为大黑骡子的主人彭德怀舍得吗?生:舍不得。师:是啊,彭德怀更加舍不得呀!既然舍不得,为什么又要杀呢?(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师:是啊,纵有万般的不舍,但为了战士们能走出草地,彭德怀不得不忍痛割爱。但战士们仍在请求,彭德怀只得下了第二次命令。你感受到的是什么?生:大家每请求一次,其实就让彭德怀的心痛一次,彭德怀的心里比谁都难过。师:然而,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谁也不愿意开枪,彭德怀不得不第三次下命令。此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生:彭德怀的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也许怕自己会改变决定,所以他已是非常恼火。课堂上,学生与彭德怀一起经历了“爱”与“痛”的心路历程,整个教学成了学生心灵中难以遏止的“情感之旅”。师生动心动情,师生间的对话更是为体验文中的情推波助澜。这样的心灵对话,对学生来说,绝对是深刻的。三、 启发想象,迸射活力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多彩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多维的,有着惊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语文课堂也应是丰富的。教师应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引领学生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让语文课堂迸射生命的活力。渔歌子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春天秀美的水乡风光图。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把平面的、抽象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的画面。孩子们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世界里:“快瞧!一只只高雅美丽的白鹭在山前忽高忽低地盘旋着,时而扭动着自己纤细的身躯,好像在展示自己;时而悠悠低飞,似乎有什么心事;时而扇动着矫健的翅膀,调皮地与水面来个擦肩而过。”每一种景物在学生的眼里都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对话,现实世界与文本世界得以沟通。文本在孩子的内心成为鲜活的画面,生成的内容更为精彩,空间更为广阔,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迸射出无尽的活力。四、 创设情境,角色扮演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在想象、体验、理解、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自由地直接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融入文本中的角色,体验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特点。教学木兰从军时,我结合课后习题要求,在学生理解木兰从军的原因后,不动声色地将学生带入故事中的角色,通过对话模拟木兰说服家人时的情景。师:(请一个学生)木兰啊,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撑得住,你毕竟是个女子,还是我去吧!生:爹爹,这怎么行?您那么大年纪了,身体也不好,怎么还能上战场呢?我会女扮男装,不会让军队发现我是女儿身的。您放心吧!师:(请另一个学生)木兰啊,听为娘的话,我们家老的老,小的小,你又是个女子,我看咱们还是都别去了。生:娘,这怎么行?现在国家正处于危难时刻,我们理应为国分忧,您就让我去吧!师:(再请一个学生)姐姐,我是男子,让我替父亲去吧!生:弟弟,你年龄还小,不能去。你就在家好好照顾爹娘吧!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师生一起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学生站在故事中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表达自己的理解。由于进入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所以,他们不仅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五、以疑入境,化解难点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能得到两种思想。”对话教学就是提倡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强调让学生在互相交往中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教师要通过解读文本,确立教学内容,设计精当的问题,在触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感召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体悟文本的蕴蓄,引起学生整体性阅读,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对话。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理解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颇有些难度,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江上船只往来无数,怎么李白却说孤帆呢?” 在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引领下,学生再次潜心会文,朗读思考,然后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自己寻找答案,这样的设计架设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了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阔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的境界。在相互启发、补充下,学生们认识到诗句中一个“孤”字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孤独:其一是写当时的意境,诗人唯见孤帆,眼中只有友人;再是写诗人的心境,知己离别,人生离多聚少,只剩自己身居他乡,孤寂之情油然而生。在交流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本之间又进一步相互碰撞,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提高,不局限于字面义,更探究其表达的思想、精神,深入诗人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情感的波动,从而使整个问题探究的过程充满了灵气和活力。六、心灵碰撞,演绎精彩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会各有不同,且时常有新颖独特的“突发奇想”。“对话”已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思维碰撞成长的生命历程,它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师生的才情和智慧得到充分地张扬、发挥。在教学船长一文时,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感受到了在危难时刻,哈尔威船长坚守岗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指挥若定,使得船上的 60 人成功获救,而他却选择了与诺曼底号客轮一起沉入海底的悲壮的英雄形象。学到这里,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辩题让大家讨论:“船长啊船长,你完全有时间进行自救,你为什么选择放弃呢?难道你忘了家中还有翘首盼望你归来的妻儿?同学们,假如你是船长,你会作何选择呢?”于是,学生在“自救”还是“救他”的问题上激烈地争辩,各抒己见。学生在反驳、争论中,更深地认识到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坚持平等对话,师生敞开心灵,让思与思相互碰撞,心与心相互接纳,情与情相互交融,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课堂对话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定会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精神殿堂!篇十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感悟课文语言,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体会“情动而辞发”的写作奥妙,品词语之精,赏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正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宗旨。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让学生观看雾凇视频,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并通过第一自然段学习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等词语,让学生图文结合,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美。再通过“我们这有吗?别的地方有吗?”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奇观”一词的真正含义。“奇”即是指吉林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正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教学第二课时时,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对“水汽其实指什么?”“过于饱和又说明什么?”让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能够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说明“过于饱和的水汽从哪来”的句子。这样“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细细品味,正是对“过于饱和水汽”的有力说明。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抓住“最初 逐渐 最后”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美中不足的是在悟读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学生在体会“缓慢“一词时有些困难。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再让学生配合图试着来背背最后两句话,这个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背诵的要求有些高,背诵的时候很吃力。课文第三小节,通过引读,出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忽略了对重点词语“梨花”的解释。最后,通过“描绘一幅雪景”的小练笔结束整堂课。教学中我本想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雾凇的美丽与神奇。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担心学生不能理解,使得整个课堂,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的朗读。其次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忽略了“凝结、随风飘荡、笼罩、淹没”等词的理解。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生活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进。篇十一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中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讲道:“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对于文学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种感觉为语感。”语感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深深植根于语文教学这块园地,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我们教师就要根据新课标,凭借新教材,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用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对学习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