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昌化镇中心学校 符华兴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教学过程一、突破思维定势,引出有余数除法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谈话:这儿有 10 枝铅笔,如果要把这些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摆法:(1)每份 2根,分成 5 根;每份 5 枝,分成 2 份;每份 1 根,分成 10 份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直观图:说明:前面学习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认识都局限于把物体正好分完。这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也是本课学习的起点。本环节教师精准地调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展开教学,为有剩余现象的学习孕造了学习氛围。2.突破定势,感受新知。谈话:把 10 枝铅笔平均分,可以每人分 2 枝,分给 5 个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 5 枝,分给 2 个小朋友可为什么不每人分 3 枝呢?(因为每人分3 枝,还有剩余的,分不完。 )谈话:10 枝铅笔,每人分 3 枝,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动手分一分,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分法,分别进行如下引导:第一种: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10 枝铅笔,每人分 3 枝,可以分给 3 个人,还剩下 1 枝。 )第二种:提问:你是这样分的?再问:其他小朋友对这种分法有什么想法?(剩下的 4 枝还可以再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出 3 根的 1 份。3.比较交流,感受不同。比较:请同学们把这种分法和前面的两种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三种分法的直观图)小结: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说明:很多时候,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往往是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而导致思维断层。本课中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就是学生的思维断层。要触摸真实的学情,就要站在学生思维的断层处想问题,“为什么不每人分 3 枝铅笔呢?”如果“每人分 3枝,结果会怎样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问出的是学生的困惑,同时也问出了研究的起点。二、操作比较,认识有余数除法1体验不同情况的平均分现象。谈话:10 枝铅笔,每份分得同样多,除了我们刚才分的这三种情况,你还能怎么分?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动手分一分并完成练习纸的填空。练习纸内容:10 枝铅笔,每人分( )枝,可以分给( )人,还剩( )枝。学生交流汇报,并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结果,同时黑板上逐步完成相应的表格:说明: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是对平均分意义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学生认知的一次重大突破。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整理和比较,亲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获得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充分感知。2.尝试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谈话:(指表格)像这样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 (揭示相应的算式,并板书“除法” 。 )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比如, “10 枝铅笔,每人分 3 枝”这一情况,可以怎样表示呢?自己先试一试。指名回答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板书:103=3(人)1(枝) 。提问:上面的算式中,等号后面的“3 人”表示什么?省略号后面的“1 枝”表示?指出: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时,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样的除法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上面算式中的“1 枝”叫做余数,表示分剩下的“1 枝” 。老师带着学生读一读算式,并让学生指着算式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说明: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再创造”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4.再次体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提问: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表示 10 枝铅笔,每人分 3 枝,可以分给 3人,还剩 1 枝。 )谈话:刚才我们发现在把 10 枝铅笔平均分时,每人分 4 枝和每人分 6 枝结果也有剩余,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你任选一种分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并说一说算式的意义,以及除法算式中的商和余数。三、借助事理,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1摆一摆、填一填。谈话:(出示 11 个三角形图)如果要把这 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 2 份,每份几个,还剩几个?请同学们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完成下面的填空。11 个平均分成 2 个,每份()个,还剩()个。112(个)(个)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到投影仪前演示摆的过程,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2圈一圈,填一填。出示:9 个苹果,每 4 个一盘,可以放()盘,还剩()个。94=(盘)(个)要求学生先圈一圈,再填一填,并在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3想一想,写一写。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在图上圈一圈,知道 9 个苹果,每 4 个一盘地分,可以分成 2 盘,还剩 1 个。如果是 10 个苹果(在上题图中增加一个苹果) ,还像刚才那样每 4 个一盘地分呢?你能写出一道除法算式吗?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后,指名先在图上圈一圈,再说一说列出的算式,以及列式时的思考过程。谈话:如果是 11 个苹果(在图中增加一个苹果) ,仍然是每 4 个一盘地分,你能写出一道除法算式吗?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谈话:如果 12 个苹果(在图中增加一个苹果) ,还是每 4 个一盘地分,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学生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24=3(盘) ;124=2(盘)4(个) 。提问:你认为哪一道算式是正确的?为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下面的直观图:指出:12 个苹果,每 4 个一盘,分出 2 盘后,还剩下 4 个苹果,而这剩下的 4 个苹果,又正好可以分一盘,所以,分得的结果要用“124=3(盘) ”表示,不能用“124=2(盘)4(个) ”表示。谈话:如果像这样继续下去,还是按每 4 个一盘地分,而苹果的总数分别变成 13、14、15、16个,可以分别写出怎样的除法算式?(学生口答)4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课件出示:94=2(盘)1(个)104=2(盘)2(个) ;114=2(盘)3(个) ;124=3(盘);134=3(盘)1(个) ;144=3(盘)2(个) ;154=3(盘)3(个) ;164=4(盘)。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算式,比较一下,每道题中的除数和余数,看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说明:余数要比除数小,对于数学知识而言,是结论;对学生的数学理解而言,是过程。本环节设计了动态的、连续性的过程,既使学生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又使他们在不断变化的余数中自然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以及规律背后的道理。四、全课总结(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昌化镇中心学校 符华兴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教学过程一、突破思维定势,引出有余数除法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谈话:这儿有 10 枝铅笔,如果要把这些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摆法:(1)每份 2根,分成 5 根;每份 5 枝,分成 2 份;每份 1 根,分成 10 份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直观图:说明:前面学习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认识都局限于把物体正好分完。这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也是本课学习的起点。本环节教师精准地调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展开教学,为有剩余现象的学习孕造了学习氛围。2.突破定势,感受新知。谈话:把 10 枝铅笔平均分,可以每人分 2 枝,分给 5 个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 5 枝,分给 2 个小朋友可为什么不每人分 3 枝呢?(因为每人分3 枝,还有剩余的,分不完。 )谈话:10 枝铅笔,每人分 3 枝,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动手分一分,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分法,分别进行如下引导:第一种: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10 枝铅笔,每人分 3 枝,可以分给 3 个人,还剩下 1 枝。 )第二种:提问:你是这样分的?再问:其他小朋友对这种分法有什么想法?(剩下的 4 枝还可以再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出 3 根的 1 份。3.比较交流,感受不同。比较:请同学们把这种分法和前面的两种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三种分法的直观图)小结: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说明:很多时候,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往往是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而导致思维断层。本课中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就是学生的思维断层。要触摸真实的学情,就要站在学生思维的断层处想问题,“为什么不每人分 3 枝铅笔呢?”如果“每人分 3枝,结果会怎样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问出的是学生的困惑,同时也问出了研究的起点。二、操作比较,认识有余数除法1体验不同情况的平均分现象。谈话:10 枝铅笔,每份分得同样多,除了我们刚才分的这三种情况,你还能怎么分?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动手分一分并完成练习纸的填空。练习纸内容:10 枝铅笔,每人分( )枝,可以分给( )人,还剩( )枝。学生交流汇报,并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结果,同时黑板上逐步完成相应的表格:说明: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是对平均分意义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学生认知的一次重大突破。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整理和比较,亲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获得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充分感知。2.尝试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谈话:(指表格)像这样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 (揭示相应的算式,并板书“除法” 。 )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比如, “10 枝铅笔,每人分 3 枝”这一情况,可以怎样表示呢?自己先试一试。指名回答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板书:103=3(人)1(枝) 。提问:上面的算式中,等号后面的“3 人”表示什么?省略号后面的“1 枝”表示?指出: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时,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样的除法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上面算式中的“1 枝”叫做余数,表示分剩下的“1 枝” 。老师带着学生读一读算式,并让学生指着算式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说明: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再创造”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4.再次体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提问: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表示 10 枝铅笔,每人分 3 枝,可以分给 3人,还剩 1 枝。 )谈话:刚才我们发现在把 10 枝铅笔平均分时,每人分 4 枝和每人分 6 枝结果也有剩余,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你任选一种分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并说一说算式的意义,以及除法算式中的商和余数。三、借助事理,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1摆一摆、填一填。谈话:(出示 11 个三角形图)如果要把这 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 2 份,每份几个,还剩几个?请同学们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完成下面的填空。11 个平均分成 2 个,每份()个,还剩()个。112(个)(个)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到投影仪前演示摆的过程,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2圈一圈,填一填。出示:9 个苹果,每 4 个一盘,可以放()盘,还剩()个。94=(盘)(个)要求学生先圈一圈,再填一填,并在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3想一想,写一写。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在图上圈一圈,知道 9 个苹果,每 4 个一盘地分,可以分成 2 盘,还剩 1 个。如果是 10 个苹果(在上题图中增加一个苹果) ,还像刚才那样每 4 个一盘地分呢?你能写出一道除法算式吗?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后,指名先在图上圈一圈,再说一说列出的算式,以及列式时的思考过程。谈话:如果是 11 个苹果(在图中增加一个苹果) ,仍然是每 4 个一盘地分,你能写出一道除法算式吗?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谈话:如果 12 个苹果(在图中增加一个苹果) ,还是每 4 个一盘地分,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学生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24=3(盘) ;124=2(盘)4(个) 。提问:你认为哪一道算式是正确的?为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下面的直观图:指出:12 个苹果,每 4 个一盘,分出 2 盘后,还剩下 4 个苹果,而这剩下的 4 个苹果,又正好可以分一盘,所以,分得的结果要用“124=3(盘) ”表示,不能用“124=2(盘)4(个) ”表示。谈话:如果像这样继续下去,还是按每 4 个一盘地分,而苹果的总数分别变成 13、14、15、16个,可以分别写出怎样的除法算式?(学生口答)4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课件出示:94=2(盘)1(个)104=2(盘)2(个) ;114=2(盘)3(个) ;124=3(盘);134=3(盘)1(个) ;144=3(盘)2(个) ;154=3(盘)3(个) ;164=4(盘)。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算式,比较一下,每道题中的除数和余数,看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说明:余数要比除数小,对于数学知识而言,是结论;对学生的数学理解而言,是过程。本环节设计了动态的、连续性的过程,既使学生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又使他们在不断变化的余数中自然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以及规律背后的道理。四、全课总结(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昌化镇中心学校 符华兴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教学过程一、突破思维定势,引出有余数除法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谈话:这儿有 10 枝铅笔,如果要把这些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摆法:(1)每份 2根,分成 5 根;每份 5 枝,分成 2 份;每份 1 根,分成 10 份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直观图:说明:前面学习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认识都局限于把物体正好分完。这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也是本课学习的起点。本环节教师精准地调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展开教学,为有剩余现象的学习孕造了学习氛围。2.突破定势,感受新知。谈话:把 10 枝铅笔平均分,可以每人分 2 枝,分给 5 个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 5 枝,分给 2 个小朋友可为什么不每人分 3 枝呢?(因为每人分3 枝,还有剩余的,分不完。 )谈话:10 枝铅笔,每人分 3 枝,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动手分一分,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分法,分别进行如下引导:第一种: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10 枝铅笔,每人分 3 枝,可以分给 3 个人,还剩下 1 枝。 )第二种:提问:你是这样分的?再问:其他小朋友对这种分法有什么想法?(剩下的 4 枝还可以再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出 3 根的 1 份。3.比较交流,感受不同。比较:请同学们把这种分法和前面的两种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三种分法的直观图)小结: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说明:很多时候,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往往是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而导致思维断层。本课中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就是学生的思维断层。要触摸真实的学情,就要站在学生思维的断层处想问题,“为什么不每人分 3 枝铅笔呢?”如果“每人分 3枝,结果会怎样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问出的是学生的困惑,同时也问出了研究的起点。二、操作比较,认识有余数除法1体验不同情况的平均分现象。谈话:10 枝铅笔,每份分得同样多,除了我们刚才分的这三种情况,你还能怎么分?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动手分一分并完成练习纸的填空。练习纸内容:10 枝铅笔,每人分( )枝,可以分给( )人,还剩( )枝。学生交流汇报,并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结果,同时黑板上逐步完成相应的表格:说明: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是对平均分意义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学生认知的一次重大突破。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整理和比较,亲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获得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充分感知。2.尝试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谈话:(指表格)像这样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 (揭示相应的算式,并板书“除法” 。 )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比如, “10 枝铅笔,每人分 3 枝”这一情况,可以怎样表示呢?自己先试一试。指名回答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板书:103=3(人)1(枝) 。提问:上面的算式中,等号后面的“3 人”表示什么?省略号后面的“1 枝”表示?指出: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时,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样的除法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上面算式中的“1 枝”叫做余数,表示分剩下的“1 枝” 。老师带着学生读一读算式,并让学生指着算式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说明: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再创造”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4.再次体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提问: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表示 10 枝铅笔,每人分 3 枝,可以分给 3人,还剩 1 枝。 )谈话:刚才我们发现在把 10 枝铅笔平均分时,每人分 4 枝和每人分 6 枝结果也有剩余,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你任选一种分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并说一说算式的意义,以及除法算式中的商和余数。三、借助事理,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1摆一摆、填一填。谈话:(出示 11 个三角形图)如果要把这 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 2 份,每份几个,还剩几个?请同学们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完成下面的填空。11 个平均分成 2 个,每份()个,还剩()个。112(个)(个)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到投影仪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