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视觉化的教学价值_第1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视觉化的教学价值_第2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视觉化的教学价值_第3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视觉化的教学价值_第4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视觉化的教学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视觉化的教学价值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视觉化的教学价值摘要: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音乐学科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深刻改变着教育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相融合,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创新中需要解决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寻找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有效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动态性等优点为教学服务。本文从音乐视觉化的角度,以音乐、视觉、教学三者的交融重叠之处为出发点,思考音乐视觉化在信息化新媒体时代潜在的巨大教育价值,启发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崭新的思路来思考、改革和发展音乐教育。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视觉化;教学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新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便捷、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音乐视觉化传播的重要渠道。音乐不再局限于给人们听觉上的满足,同时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音乐视觉化丰富了音乐教学的手段和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理解音乐的魅力。一、信息化多媒体时代音乐的视觉化传播嵇康琴赋中写道:“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 ”由琴声联想到汤汤的流水和巍峨的高山,古人体验音乐不只是听觉元素,还包含丰富的视觉元素。信息时代音乐的视觉化传播特点更加明显,姚杰在其论文从新民乐的走势看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中对音乐视觉化传播定义道:“以音乐为中心,以普通大众为对象,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一种在视觉上给予音乐阐述的传播活动。”1音乐借助视觉元素,给欣赏者以全面视听的动态立体感受,在视听融合的双重感官冲击下,音乐欣赏者获得比原来纯听觉音乐更为深刻和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音乐为何呈现视觉化传播的特点?一是科学技术的支持,音乐传播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人类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的日益普及,使得音乐的视觉化传播有了技术与物质支持。二是从心理和生理角度看,视觉与听觉元素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能够大大加强艺术感染力,使音乐欣赏者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有研究数据表明:在信息吸收率方面,视觉为 83%,听觉为 11%;注意力集中程度方面,视觉为 81.7%,听觉为 54.6;记忆保持力(三天以上) ,视觉为20%,听学为 10%,视听结合为 68%。2人体约有400 万条不断向神经中枢传递信号的神经纤维,视神经纤维占其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人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主要依靠的感觉器官是眼睛,视觉反映迅速、清晰、准确,声音辅助视觉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愿意通过较多的视觉体验,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消费”音乐,达到娱乐放松或者理解音乐的目的。三是对音乐本源的回归。 诗大序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音乐的早期形态本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音乐逐渐独立为听觉艺术。当代音乐的视觉化传播是对音乐本源的回归,只不过融入了更多现代科技元素。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视觉化的教学价值摘要: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音乐学科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深刻改变着教育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相融合,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创新中需要解决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寻找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有效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动态性等优点为教学服务。本文从音乐视觉化的角度,以音乐、视觉、教学三者的交融重叠之处为出发点,思考音乐视觉化在信息化新媒体时代潜在的巨大教育价值,启发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崭新的思路来思考、改革和发展音乐教育。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视觉化;教学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新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便捷、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音乐视觉化传播的重要渠道。音乐不再局限于给人们听觉上的满足,同时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音乐视觉化丰富了音乐教学的手段和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理解音乐的魅力。一、信息化多媒体时代音乐的视觉化传播嵇康琴赋中写道:“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 ”由琴声联想到汤汤的流水和巍峨的高山,古人体验音乐不只是听觉元素,还包含丰富的视觉元素。信息时代音乐的视觉化传播特点更加明显,姚杰在其论文从新民乐的走势看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中对音乐视觉化传播定义道:“以音乐为中心,以普通大众为对象,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一种在视觉上给予音乐阐述的传播活动。”1音乐借助视觉元素,给欣赏者以全面视听的动态立体感受,在视听融合的双重感官冲击下,音乐欣赏者获得比原来纯听觉音乐更为深刻和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音乐为何呈现视觉化传播的特点?一是科学技术的支持,音乐传播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人类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的日益普及,使得音乐的视觉化传播有了技术与物质支持。二是从心理和生理角度看,视觉与听觉元素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能够大大加强艺术感染力,使音乐欣赏者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有研究数据表明:在信息吸收率方面,视觉为 83%,听觉为 11%;注意力集中程度方面,视觉为 81.7%,听觉为 54.6;记忆保持力(三天以上) ,视觉为20%,听学为 10%,视听结合为 68%。2人体约有400 万条不断向神经中枢传递信号的神经纤维,视神经纤维占其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人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主要依靠的感觉器官是眼睛,视觉反映迅速、清晰、准确,声音辅助视觉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愿意通过较多的视觉体验,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消费”音乐,达到娱乐放松或者理解音乐的目的。三是对音乐本源的回归。 诗大序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音乐的早期形态本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音乐逐渐独立为听觉艺术。当代音乐的视觉化传播是对音乐本源的回归,只不过融入了更多现代科技元素。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视觉化的教学价值摘要: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音乐学科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深刻改变着教育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相融合,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创新中需要解决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寻找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有效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动态性等优点为教学服务。本文从音乐视觉化的角度,以音乐、视觉、教学三者的交融重叠之处为出发点,思考音乐视觉化在信息化新媒体时代潜在的巨大教育价值,启发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崭新的思路来思考、改革和发展音乐教育。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视觉化;教学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新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便捷、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音乐视觉化传播的重要渠道。音乐不再局限于给人们听觉上的满足,同时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音乐视觉化丰富了音乐教学的手段和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理解音乐的魅力。一、信息化多媒体时代音乐的视觉化传播嵇康琴赋中写道:“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 ”由琴声联想到汤汤的流水和巍峨的高山,古人体验音乐不只是听觉元素,还包含丰富的视觉元素。信息时代音乐的视觉化传播特点更加明显,姚杰在其论文从新民乐的走势看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中对音乐视觉化传播定义道:“以音乐为中心,以普通大众为对象,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一种在视觉上给予音乐阐述的传播活动。”1音乐借助视觉元素,给欣赏者以全面视听的动态立体感受,在视听融合的双重感官冲击下,音乐欣赏者获得比原来纯听觉音乐更为深刻和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音乐为何呈现视觉化传播的特点?一是科学技术的支持,音乐传播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人类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的日益普及,使得音乐的视觉化传播有了技术与物质支持。二是从心理和生理角度看,视觉与听觉元素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能够大大加强艺术感染力,使音乐欣赏者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有研究数据表明:在信息吸收率方面,视觉为 83%,听觉为 11%;注意力集中程度方面,视觉为 81.7%,听觉为 54.6;记忆保持力(三天以上) ,视觉为20%,听学为 10%,视听结合为 68%。2人体约有400 万条不断向神经中枢传递信号的神经纤维,视神经纤维占其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人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主要依靠的感觉器官是眼睛,视觉反映迅速、清晰、准确,声音辅助视觉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