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可研报告_第1页
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可研报告_第2页
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可研报告_第3页
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可研报告_第4页
信息镇河道治理项目工程可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镇河道治理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2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自然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于 东北部, 处长江上游,金沙江中游东岸。地理座标 :东经 102 53 10327,北纬 26 32 27 25。全县土地总面积 3245地处金沙江与牛栏江两江交汇间的三角地带,县域南北长98西宽 57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159 人,在总土地面积中,有耕地 林地 草地 荒山荒坡 其 它用地 人均占有林地 地 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荒山荒坡 ,土地资源并不丰富,但开发潜力较大。 二、气候和地形、地貌 巧家属于云贵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上年 11月至来年 5 月为旱季,降水约占全年的 14%; 6 至 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 86%,降水十分集中;降水年内分布极不均衡。全县东、西、北三面为金沙江、牛栏江所环绕,中部受荞麦地河、马树河侵蚀切割为凹陷谷地。整个地势呈由北向南降低之势,最高点是药山之巅,海拔 4041m,最低点 3 金沙江与牛栏江交汇处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 517m,相对高差 3524m。工程枢纽区地处巧家后山古崩塌大滑坡堆积体的前缘部位,属滇东北高原北部乌蒙山北缘斜坡地带。 拨高差悬殊,气候变化比较突出,属亚热带和温带共存的高原立体气候。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全县气候类似全国缩影,具有高寒、温暖、干热三类气候。 第二节 项目区概况 一、自然概况 药山镇地处 腹地,药山南麓,位于东经103 00 103 07、北纬 26 58 27 29处,距离县城 62 公里,东与六合乡、新店乡接壤,西与大寨镇、巧家营乡交界,北与东坪乡、小河乡相邻,南与铅厂乡、中寨乡毗邻,共计有九个乡镇与其接壤,巧大公路横穿其间,有13 个乡镇的公路经过药山镇,交通十分方便,是 区 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二、社会概况 全镇总面积 384下辖 17个村委会 45个自然村,有汉、苗、彝、回、布依、白等民族,总人口 46599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906人。镇政府驻药山,现状人口约 2500人, 4 海拔 高程 2200m。 药山镇是 区 的一个高寒山区贫困镇,主要粮食作物为马 玲薯、玉米、荞麦等。境内药山南麓盛产中草药数百种,广阔的天然牧场和高山牧地使该镇的畜牧业在 区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该镇逐步发展以萝卜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萝卜种植面积达 1800 余亩;同时,加快发展中草药的种植。畜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中草药种植逐步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 三、发展规划 府、 县发改 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将药山镇作为 区 的第二中心集镇。为加快中心小城镇的发展, 府、 县发改 局 和药山镇党委、政府提出了药山镇中心小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从集镇新兴路、集贸 市场、供水工程等项目的建设着手,充分发挥药山镇的中心地带、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优势,带动邻近村镇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全县的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 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十一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战略决策, 、省政府对城乡结构调整和城市化问题也给予了极度大的关注,作出了“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决定”, 委、 设厅以云计投资 200259号文发出 5 五期间中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设厅以云计投资 2002534 号文 发出 委、省建设厅关于 中心小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的批复,这些都为药山镇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随着“ 十 五”计划的完成和“十 一 五” 规划 的实施,广大人民群众正朝着小康生活迈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府、 县发改 局 和药山镇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提出了把药山镇建设成为 区 中部的交通、经济、社会、科教、卫生、文化发展中心,商品批发交易集散地,以发展农、牧、林产品生产和交易为主的山水小城镇。充分发挥药山镇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辐射作用,建成 区 的第二中心城镇。但是,由于城镇建设及基础设施的滞后,制约了集镇的活力和全镇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中心集镇的投资环境,促进全镇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把药山中心集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城镇。鉴于药山新集镇拟建于河滩地的实际,为确保规划中的新集镇的防洪安全,特提出荞麦地河道 治理 工程。 6 第三节 防洪现状分析 一、洪灾调查 (一)历史文献中的洪灾记录: 据县志记载,原荞麦地集镇位于荞麦地河左岸, 1928年的洪水中,巨大的洪峰夹带泥石流席卷 并淹没了全部集镇,此次洪灾后,荞麦地集镇搬到荞麦地河右岸现址 。 (二)中期洪灾 荞麦地于 1999年 7 月 13日晚 23时 56分至 14日 6 时 ,发生 洪 水 ,大风灾害袭击了全乡 17 个村 345 社 ,共有 10499户、 44084人受灾的发生,给该乡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农作物大面积受损,房屋不同程度倒塌;公路,通讯设备、水利设施也严重受到损坏。 1、受灾农作物 44500 亩、成灾 31580 亩、绝收 12450亩、其中: ( 1)受灾玉米 15000亩 、成灾 15000亩、 绝收 6000亩 、减产 315万公斤。 ( 2)受灾洋芋 24000亩、成灾 12000亩、绝收 5050亩、减产 255万公斤。 ( 3)受灾荞子 5500亩、成灾 4580亩、减产 89万公斤。 粮食合计减产 660 万公斤、经济损失 107万元。 2、大风袭击:毁坏树林 53500株、经济损失 107万元; 7 毁坏经济林 17500株、经济损失 元、合计损失 3、灾害损失:此次受灾中,房屋倒塌 60 户、 266 人、214 间,经济损失 元。危房倒塌 354 户、 1416 人、2124间,经济损失 105万元。学校、乡卫生院、信用社、乡政府等七个单位危房倒塌 3600m,经济 损失 70 万元;供销社倒塌 400 m, 经济 损失 计经济损失 23万元,家禽也不同程度死伤,大牲禽死亡 25 头,经济损失 元,猪死亡 64头,经济损失 麦地河全长 堤 7段,全长 2597m,其中全部冲毁 1542m,决口 1054m,造成经济损失 150 万元,冲毁半箐煤矿经济损失120 万元。乡村公路也不同程度被冲毁,冲毁公路 4 条全长50济损失 75万元,县通迅光缆 5济损失 5 万元,乡村通迅倒伏 25 杆,经济损失 25 万元,管网工程冲毁3000济损失 5 万 元,全部经济损失高达 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 (三)近期洪灾 荞麦地地河流域于 2004 年 8 月 23 日 7:30 分至 12:30分降大雨暴雨 段 0米 段、全长 700 米,淹没农作物 107 公倾,冲毁农作物 25 公倾,房屋倒塌 3 间,危房 5 间,冲走猪 1 头,直接经济损失 125万元。 8 二、防洪现状分析 多次遭遇洪水和暴雨,存在着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其主观原因有: ( 1)原有河堤为土质河堤,面且老化失修,一旦洪水漫顶即形成溃坝,扩大了洪水的破坏和作用范围,该 段 河 床坡降 平缓,上 游夹带的泥沙大多在此淤积 导致 河床面上升,致使河堤高度不足,防洪标准降低,洪水漫堤现象频频发生,据调查,河堤最低处只高于河平面 存在 着 巨大的防洪隐患 ,防洪形式也逐年严峻。 (2)由于河堤处于集镇附近 ,该集镇由 于 缺乏垃圾处理厂等配套设施 ,加之群众环保意识淡薄 ,大量的各类生产 、 生活垃圾 ,以及各种废渣、废料和建筑弃渣等均倾倒于河中堵塞河道,人为的降低了防洪标准,造成行洪不畅,河床面呈逐年上升趋势,洪水一旦来临,受此阻碍,洪水水面上升,进而形成洪灾。 第四节 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交通、电信 情况 交通方便,有巧家至 通县油路 59有 3路至镇政府驻地,路面相对较好。 通信条件良好,工程区移动通讯网已开通,并有通讯光 9 缆进入。 (二)电力设施情况 工程区地处药山镇政府驻地,电网已覆盖该区,施工用电有保证。 (三)防洪设施情况 防洪基础设施差,河堤大多为土堤,堤高不够,且多处垮塌,经常遭受洪水洗劫,当地小地名为“水淹地”,从地名中可见洪水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之大。 第五节 发展潜力、优势和有利条件 一、发展潜力 项目区 属高山河谷立体气候区。河道治理段多年平均气温 多年平均降雨量 雨量集中在 6年平均最大风速 18m/s。 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的优势。适合种植玉米、荞麦、洋芋、萝卜 等,更是中药材 的理想产地。 中药材 是巧家的 特色 产业,种植 萝卜和中药材 具有比较优势。 另外,当地是我县生猪、牛、羊等畜牧养殖产品 生产 的 重要基地。 二、发展优势 项目所在乡、村干部能力强,班子团结,项目区内人民群众思想认识较高,对修建 防洪河堤 积极性高,有利于工程项目的实施。 10 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完善,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发展思路清晰,现场踏勘详细,调查了解充分,确保了项目 的组织实施。 三、开发的有利条件 1、 项目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2、 优越的气候 条件 和地理条件 ,有利于 中药材产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 发展。 3、项目区人民群众积极性高,有利于利用有限资金解决项目区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 4、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措施明确, 开发 二中心小城镇的决心坚定,由于项目区地处 区 地理中心,且通县油路等交通设施完善,项目区的 中心地带、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优势明显, 项目 建设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 等。 5、项目区人民思想认识到位。项目区群众长期生活在 洪水威胁下,随着 农民 想方设法谋求致富的观念 进一步加强 ,对 防洪河堤的建设有着迫切的愿望 。这各迫切的需要 有利于项目建设及项目建成后工程预期效益的实现。 第六节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制约因素 一、存在的问题 1、原有防洪河堤老化失修,难于承担防洪任务 ; 2、原河堤为土质河堤,一旦洪水漫顶即形成溃堤,进 11 而加剧洪灾的破坏性和作用范围; 3、 因河道平缓,河床面上升,致使河堤高度不足, 防洪标准降低, 洪水漫堤现象频频发生。据调查,原河堤最低处仅高于河床 在巨大的防洪隐患; 4、河道雍堵和疏于清理是又一巨大的防洪隐患,据现场勘察,药山镇的大量生活垃圾及各类废物、废料及建筑弃渣等均倾倒于河道中, 造成行洪不畅,河床面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 主要制约因素 1、客观制约因素:由于荞麦地河天然河道纵坡平缓,上游夹带的泥砂大多在此於积,造成河床面高程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洪形势也逐年严竣。 2、主观制约因素:由于该处集镇缺乏垃圾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加之群众 的环保观念淡薄,各类生活垃圾、生产中的废物废料及建筑弃渣等大多就近倾倒于河中堵塞河道,人为降低防洪标准,洪水一旦来临,受此阻隔,洪水水面抬升,进而形成洪灾。 3、历史因素:由于历年来防洪资金投 入不足,原有防洪河堤多因老化失修、 垮塌沉陷等造成防洪功能大幅削减或不在具备防洪功能,部分土质河堤由于受历年来洪水漫堤的作用,堤顶高度不断降低,仅能略高于耕地,河堤外形与地埂接近。 12 鉴于以上严竣的防洪形势,根据 区 政府、 县发改局和药山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药山镇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的辐射作用,建成 区 的第二中心城镇 的发展要求,特进出兴建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 。 第二章 以工代赈设计的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设计的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项目区经济和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 着力 加固加高 河堤, 提高荞麦地河道的 防洪标准, 改善 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环境 ,巩固 和保卫当地 改革开放以 来 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 的 成果 , 为建设我县第二个中心小城镇构建一道坚实的防洪屏障。 采取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 并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消除人为因素对 河道 防洪标准的影响,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防洪 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和统一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1)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突出 防洪 效益。 ( 2)坚持统筹规划,抓好 河堤工程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河堤 工程为项目区群众 构筑一道坚实的防洪屏障 ,同时 实施定点倾倒生活垃圾、生产废物废料 和建筑弃碴 ,消除各种防洪隐患,为项目区群众创造一个安全 环保 的生产生活环 13 境 。 ( 3)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使工程发挥长期 安全 效益。 ( 4)坚持科学规划设计,严格按工程施工规范组织实施,严格管理,确保投入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相统一。 ( 5)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高效负责的项目实施机构。 第三节 规划目标 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现状,结合实际,做好以工代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动员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荞麦地河 道治理 工程 长 520m, 该 工程 保 护荞麦地河 集镇段 沿线 耕地 60亩,保护区人口 未 含流动人口) ;保护药山镇集镇、 药山镇 中 心完小 及拟建中的新集镇 等。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是药山镇新集镇建设的需要 由于药山镇背靠轿顶山,座落于荞麦地河河滩地带,荞麦地老河道横穿其间,将药山镇从中划为两片,药山集镇发展的空间由此受到限制。为了实现 府、 县发改 局 和药山镇党委、 14 政府对药山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规划和布署,在荞麦地河 上加高加固河堤 , 提高该河段的防洪标准,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洪屏障, 为药山集镇的发展提 供充足的空间, 让过去的“水淹地”成为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集镇, 因此,荞麦地河道改道工程是药山 镇 新集镇建设和药山镇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先决条件。 二、荞麦地河道 治理 工程是确保药山集镇防洪安全的必要措施 鉴于历史上( 1928年)发生过荞麦地河洪水冲毁集镇的实际,加之 1999年 8 月已出现洪水漫堤并冲毁农田、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情况,因而对荞麦地河道进行治理,尤其是对药山集镇地段的河道进行治理以提高其防洪标准是必要的。现有河道在集镇地段为典型的“ S”形河道,加之河道坡降平缓,每年汛期洪水漫堤现象频繁发生,大 量耕地及民房频频经受洪水洗劫,荞麦地河肆掠的洪水成为了药山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心腹之患。因而,荞麦地河道改道工程是确保药山集镇防洪安全的必要措施,是药山 镇 集镇人民的生命之堤。 15 三、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是药山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 回顾历史,总结教训, 为了确保荞麦地集镇未来改革开放建设的成果不 被 洪水夺走,修建荞麦地河河堤已刻不容缓,该工程的建设是药山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 四、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据县志记载,原荞麦地集镇位于荞麦地河左岸, 1928年的洪水中,巨大的洪 峰夹带泥石流席卷并淹没了全部集镇, 此次洪灾后,荞麦地集镇搬到荞麦地河右岸现址;据 区 灾害调查资料显示, 1999年 7月 13日晚 23时 56分至 14日 6时 ,荞麦地河发生特大洪水 ,洪水伴随大风袭击了全乡 17 个村 345 社 ,共有10499 户、 44084 人受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达 44500 亩、成灾 31580亩、绝收 12450亩,粮食合计减产 660万公斤、经济损失 107万元,此次灾害中 荞麦地集镇损失尤为严重,农户房屋倒塌 60 户、 266 人、 214 间,经济损失 元。危房倒塌 354户、 1416 人、 2124 间,经济损 失 105 万元。学校、乡卫生院、信用社、乡政府等七个单位危房倒塌 3600m,经济损失 70万元;供销社倒塌 400 m,经济损失 计经济损失 23万元,家禽也不同程度死伤,大牲禽死亡 25 头,经济损失 元, 16 猪死亡 64 头,经济损失 元。荞麦地河全长 7段,全长 2597m,其中全部冲毁 1542m,决口 1054m,造成经济损失 150万元,冲毁半箐煤矿经济损失 120万元。乡村公路也不同程度被冲毁,冲毁公路 4 条全长 50济损失 75万元,县通迅光缆 5济损失 5万 元,乡村通迅倒伏 25杆,经济损失 25万元,管网工程冲毁 3000济损失 5万元,全部经济损失高达 中直接经济损失 样依据 害调查资料显示, 2004年 8月 23日 7:30分至 12:30分荞麦地河突降暴雨,河堤被冲毁 2段 0 米 段、全长 700 米,淹没农作物 107 公倾,冲毁农作物 25 公倾,房屋倒塌 3间,危房间,冲走猪 1头,直接经济损失 125万元。 频繁的洪灾是集镇人民群众及其附近的农户 在 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和危害 , 为此,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实施荞 麦地河道治理工程,该工程的实施 是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需。 综上所述,荞麦地河的防洪安全形势严竣并已严重制约了药山镇的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 17 生命财产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安全,荞麦地河道 治理 工程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第四章 建设 地 点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设地点 建设地点: 山镇荞麦地 村。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 距县城 62位于药山镇 政府 旁(相距 约 500m) , 保护现有集镇人口 3200 人、集镇 区 面积1保护电力、交通、通信、给排水及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免受洪水的经常性侵 袭, 保护集镇附近耕地面积 60亩。 第二节 水 文 一、气象 荞麦地河道治理和河滩滩地开发整治工程属高山河谷立体气候区。河道治理段多年平均气温 多年平均降雨量 雨量集中在 6份。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8m/s。 二、防洪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水利工程部分第三篇第 3 节安全要求中所列防洪标准( 规定,对人口小于 20 万人的一般城镇其 18 洪水重现期为 50 20 年;对耕地面积小于 30 万亩、以乡村为主的防护区其洪水重现期为 20 10 年, 两者相互印证后,建议设计防洪标准取为 20 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 50 年一遇。 三、 设计洪水 根据 1: 50000 军用地图分析,荞麦地河道改直工程进口以上主河道长 31域面积 域形状系数 均基准面暴雨量 65据以上资料,采用 文地理法和水文比拟法进行计算和分析后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相近,其中水文比拟法成果略大,拟采用水文比拟法成果进行可行性分析。洪峰流量成果如下: 表 1清水流量 夹砂流量 清水流量 夹砂流量P=0. 1%最 大洪峰流量Q . 2%最 大洪峰流量Q % 最大洪峰流量Q 1% % 最大洪峰流量Q 2% % 最大洪峰流量Q 5% 文比拟法表中夹砂流量(泥石流)是按稀性 泥石流计算,取泥砂 19 容重 c=m、卵砾石容重 h=m,采用泥石流配方公式: p (1+ ) = 1 泥石流流量 m/s; 设计清水流量 m/s; 第三节 地质 一、地形地貌 本区地处药山高原的狮子山山原地带,一般高程 3000米左右,荞麦地河周边支流及冲沟发育且切割较深,荞麦地河上游河谷较宽,纵坡较缓,两岸山顶地形开阔,为呈波状起伏的低山丘陵。中下段河谷深切,河谷陡峻狭窄,河道纵坡较大,两岸山顶开阔浑圆, 孤丘溶蚀洼地和漏斗零星分布,高差千余米。 二 、地层及岩性 本区除缺失石碳系外,自震旦系至二迭系地层均有出露。震旦系上部为白云岩、石英砂岩及粉砂岩;下部是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千牧板岩出露在金沙江和牛栏江河谷。寒武系上部为白云岩夹页岩、泥质灰岩和石膏;下部为页岩细砂岩互层,分布于牛栏江的小河及东坪等地带。奥陶系上部 20 为块状白云岩,下部是砂页岩夹灰岩、白云岩夹砂岩、泥质页岩和砂质页岩夹粉砂岩,分布于光头 岭 至风岩 阿鲁咀一带。志留系为泥岩、页岩夹白云岩和砂岩,以带状分布于穴龙徒、箐脚和么 棚子地带。泥盆系上部系白云岩 、灰岩夹泥质灰岩;中部为泥质白云岩 ;底部是石英砂岩、页岩夹煤层和灰岩,出露于大老包分水岭附近及荞麦地河上游、中游河床及两岸、大竹箐等地。上二迭系峨嵋山玄武岩,间夹 3 4层不厚的紫红色凝灰岩及玄武质凝灰岩,出露较广,主要分布于药山、洗洋塘、将军山、轿顶山等地带。 三、地质构造及地震 构造:本区为药山复式大向斜,轴向北东,北起金沙江与牛栏江交汇处,南延伸到西垛,轴长约 80约 35部地层为二迭系灰岩和玄武岩,两翼地层是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等。轴部岩层产状平缓( 1020),两翼 岩层产状一般较为平缓,其中西翼因受巧家逆断层和伴生次一级断层影响,岩层倾角较陡。巧家莲峰大断层是本区最大的断裂,长约 50 伴生的褶曲和断裂也极发育,主要有将军树、炭棚子、天生桥、邓家沟等断层。 地震:本区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据巧家地震史记载: 1967 年、 1976 1980 年地震 年( 2005 年)发生了 大震,按 1/300 万 21 地震烈度区划图查得:荞麦地以南为 7 度,以北为 6 度,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地震设防烈度取为 6 度。 四 、水文地质 本区主要含水层有下二迭 系阳新灰岩、上泥盆系白云岩和灰岩、奥陶系块状白云岩等,岩溶以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为发育,吸收降雨和部分地表水的补给,富水性强。 地下水的运动受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制约,碳酸盐岩在平面上呈环状分布,岩层倾角平缓( 10 20)的碎屑岩阻隔,形成了层间隔水层的悬托,使局部溶蚀基准面高出金沙江、牛栏江 1000 1300 米左右,荞麦地河上段向斜轴部的下二迭系阳新灰岩因受断层切割和底部矿山组砂页岩或辉绿岩侵入体阻隔,岩溶垂直溶蚀发育,深达 60 余米,在荞麦地河的葫芦营至上石丫口岩溶河段枯季呈干谷,地下水和河水绝大部 分以泉水或暗河形式向金沙江河谷的大竹箐一带排泄,通过药山轿顶山向斜排泄于巧家城一带。 五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区地质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沿河床堆积阶地的中部通过,阶地高出河床 2 4 米,地形平坦开阔,河道治理工程沿线地层有阳新灰岩、辉绿岩和第四系冲洪积层(主要有冲洪积碎石、砾石夹砂和粘土夹砾石、碎石,推测厚度 4 10 米),岩层 22 产状稳定,变化不大,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大部分通过冲洪积粘土夹砾石、碎石段,局部通过强风化弱风化阳新灰岩,建议新建 砼 重力式双向河堤。 第四节 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水力计算 1、纵断面设计 根据实地勘测成果,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全长 520m,在绘制河道纵断面图,并考虑上、下游的衔接和挖填平衡后,经调节计算,取设计纵坡 i= 2、横断面型式 拟采用对称的梯形过水断面,两岸侧墙边坡统一取为m= 3、水力计算 根据水文分析成果及设计防洪标准,取 20 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 s。 根据水工设计手册 中表 3照砾 石 槽底,但 两侧 之边坡 为 支模浇筑的砼 情况选择河道糙率系数 n=设计河宽 B 30m,按明渠均匀流流量公式计算河道水深如下: 明 渠均匀流流量公式: Q 式中: A 过水断面面积, 单位 m,2 )2(A 23 湿周,单位 m, 2 R 水力半径,单位 m, 谢才系数,无单位, 611C 将上述数据代入 明渠均匀流公 式,经试算后得: 正常水深 h=考虑 护高后,取河道设计净高为: H=、主要建设内容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起始于荞麦地河右岸照面山山脚原浆砌石河堤未端,终止于 药山镇中心完小 门前的人行天桥,全长 520m,中途有一条支流(名为芝家沟)自荞麦地河左岸汇入。考虑到工程地处石灰岩地区,毛块石及砂料储量丰富且品质较好,故河堤建筑材料拟选用浆砌石进行河堤支砌,浆砌石河堤长度为 520双 m。具体工程布置如下: 1、右侧河堤 由于河道右岸里程 0+137 处有一段原浆砌石河堤长约5m,其上游岸边为耕地,地势较低,而其下游地势稍高,故以此为分界将荞 麦地河划分为两段。现分述如下: 首段自里程 0+000 至里程 0+137,因地势较低,河堤背面悬空高度较大,故采用重力式挡土墙河堤,全长 24 设计河堤顶宽为 1m,底宽为 堤高度根据水力计算确定的行洪断面净高为 虑基础埋深 ,设计河堤高度取为 5m,其未端接原浆砌石河堤,首段河堤全部采用 第二段自里程 0+142(原浆砌石河堤未端)至里程 0+492( 山镇中心学校门前人行桥),全长 350m,因其堤后为药山镇开发区,地坪较高,拟采用扶壁式挡土墙河堤,其底部 基座顶宽 1m,底部基座底宽 部基座高度 座全部采用 砌石砌筑;侧壁部分为一后仰的斜坡,其壁厚为 坡坡度为 1: 坡高度为 3m,全部采用 砌石砌筑;顶部采用 防浪墙,度为 2、左侧河堤 左侧河堤全长 468m,全部为重力式挡土墙河堤,堤顶宽为 1m,底宽为 度为 5m(其中用于行洪的高度为 础埋深为 在里程0+360 处由于荞麦地河支流芝家沟的汇入,在此设置一道宽6口,汇口采用圆弧衔接,该处河堤向芝家沟方向延伸5m,要求堤顶水平延伸至与芝家沟原河堤顶部相接。 3、河道中部建筑物 为保持河道进口底高程,在里程 0+000处设置一道防冲栏,长度为 30m,防冲栏为对称的矩形断面,顶宽为 1m,底 25 宽为 2m,高度为 部在 度范围上按 1: 1 边坡进行收台。防冲栏拟采用 砌石砌筑,详见设计图纸。 为保护新建河堤的基础不被洪水冲刷,沿两岸河堤每间隔 30道丁坝长度取为设计河宽的四分之一,即长 坝断面为对称的矩形断面,顶宽为1m,底 宽为 2m,高度为 部在 :1 边坡进行收台,并将丁坝伸入河床一端修为圆弧,丁坝拟采用 见设计图纸。 4、其他建筑物 在里程 0+320处河堤与药山大道相接,为保持药山大道排污口的通畅,在此设置排污孔一道,孔口宽 1m,高 1m,孔口底高程与药山大道排污渠底板高程齐平,孔内设置翻板钢闸门 二 道,并附设检修闸门井一道,详见设计图纸。 三、主要工程量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主要工程量有:一般土方开挖3094m,沟槽土方开挖 2670m,沟槽石方开挖 380m, 362m, 翻板 钢闸门 2道,钢筋制安 26 第五章 工程规模及任务 第一节 建设任务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主要建设任务是:解决 药山镇集镇、学校及其附近耕地的防洪安全 问题。 第二节 工程规模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全长 520 m, 该 工程保护荞麦地河集镇段沿线 耕地 60亩,保护区人口 人(未含流动人口);保护药山镇集镇、药山镇中心完小及拟建中的新集镇等。 根据 2000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条文 水利 工程 中第三篇 中的规定确定工程规模如下: 1、防洪城市的等级 由于 、政府将药山镇的集镇发展定位为 二中心小城镇, 故按照防洪城市对药山镇集镇进行等级划分如下: 根据第三章 第一节 及防洪标准市应根据其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或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分为四个等级。由于药山镇非农业人口小于 20 万人,按其重要性定位为一般城镇,防洪城市等级为 等。 2、工程的防洪等别 27 根据 第 2 章 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条的规定,水利水电工程应根据其工程规模、效益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进行等别划分。由于药山镇集镇 的防洪等别为等, 在保护城镇及工矿企业的重要性一般,故按规定其工程等别为等,但是其保护农田面积小于 5 万亩,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分等指标表的规定,工程等别为等,工程规模为小( 2)型。结合实际情况权衡后确定本工程的等别为等,工程规模为小( 2)型。 3、 堤防工程级别 根据第 二 章 及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条的规定,堤防工程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防洪 标准确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区内防洪标准较高防护对象的防 洪 标准确定。堤防工程的级别也应依据防洪标准进行确定。据此,考虑到本工程的设计防洪标准为 20 年一遇,故堤防工程的级别为 4 级。 综上所述,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的工程规模为小( 2)型,工程等别为等,主要建筑物(堤防工程)级别为 4 级。 28 第六章 群众 投工投劳组织 、 发动 、 管理 第一节 组织机构与劳动 报酬 测算 受益区的乡、村、村民小组要认真做好 群众 工作 , 发动农户 积极参与工程项目建设, 使 农民 积极参与 投工 投劳 ,在劳动 获得一定的报酬,项目实施过程 中, 项目区群众可投 入到工程建设中,进行土石方开挖和砂、石、水泥、钢材等物资的二次搬运工作中,预计可投工 3375个工日 ,元劳动报酬。 而 技术相对要求较高的由专业技术工人承担。 第二节 劳动报酬发放及 组织管理 结合项目区的实际,乡、村、村民小组要把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按期深入项目工地检查督促 ,做到项目到人、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建立健全实施机构,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制定办法,层层落实,特别是村民小组要把本小组内有技术的和有劳力的农户 充分发动起来,指挥部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在合同中和施工过程中与施工方负责人共商落实投工投劳大计,真正使受益区农户在劳动中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在劳动报酬 29 的发放上乡、村、村民小组要落实专人负责,及时 兑 现农民工工资,并上报指挥部,指挥长要认真听起情况,协调关系,把农民工工资落到实处。 30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项目实施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 效益 荞麦地河道治理 工程长 520m, 该 工程保护荞麦地河集镇段沿线 耕地 60 亩,保护区人口 人(未含流动人口);保护药山镇集镇、药山镇中心完小及 拟建中的新集镇等。 2、 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紧紧围绕项目区经济和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着力加固加高河堤,提高荞麦地河道的防洪标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巩固和保卫当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为建设我县第二个中心小城镇构建一道坚实的防洪屏障。采取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消除人为因素对 河道 防洪标准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和统一发展 。 3、 生态环境效益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 建成后,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将减轻项目区水土流失,绿化、美化生态环境,改善 当地群 31 众生产生活条件。 4、 对灌区人群健康有利 据 区 疾病控制中心疫情资料,项目区主要疾病有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疟疾。工程实施后, 通过清除荞麦地河道中的各种垃圾、生产废物废料及建筑渣等污染源泉后, 项目区水环境、群众的卫生条件将得到改善,有利于灌区群众的身心健康。 第二节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对周围气候的影响 本工程建设的性质为 河道治理工程 ,因此对整个流域的气候无影响。 (二)、环境地质、水土流失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地质构造、地表风化,另外,人为的毁林开荒 及降雨、洪水冲刷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施工期间,由于土石方的开挖,必然会破坏部分地表结构,使土壤松散、岩石破裂等,致使边坡裸露,增强地表风化作用,容易产生水土流失。但本工程为除险加固,土石方开挖量小, 32 对当地自然环境破坏作用小,工程建设不会造成太大的水土流失,也不会造成大的环境污染。 二、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水质 河水物理性质随季节性变化而变化,枯季肉眼鉴定无色、无嗅、无味,雨季因地表冲刷,水流浑浊。 施工期间,仅会暂时改变河水的物理性质,但无化学物质的渗入。河水自身为清洁能源,常年流动,自净力强,不会 对下游河流产生不良影响。 (二)、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影响 因 洪水等 一系列问题,影响着 项目区 正常效益的发挥,威胁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水土流失 河堤 施工开挖、弃渣,会占用部分荒地,这些荒地为线状、零星分布,经过乡、村协商可解决征用问题。另外施工开挖、弃渣会破坏部分地表面植被。工程完工后,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清理施工区并进行绿化。 33 四、施工期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施工机械、汽车运输、爆破开挖产生噪声、粉尘和废气,对当地居民和施工人员有一定影响,并对运输 线 、 治理段河道 沿线产生不利影响;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 、废弃物的排放,如堆置不当,会在工程区一定范围内产生污染;开挖、弃碴会使一些泥土、杂物流入河道,造成施工期间河水混浊,对下游水质有一定影响。 五、环境卫生 工程开工后,大量机械设备、人群汇集在工地,环境卫生将受到冲击,施工产生的废水、废渣、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垃圾、粪便等,环境卫生状况恶化。另外由于施工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传染病容易流行。 第三节 对不利影响的防治措施 一、生活区人民健康的环境保护设计 ( 一) 水源、水质 为确 河堤 功能的正常发挥,应在建筑物附近划出一定范围,作为 河堤 建筑物保护区。在防护地带范 围内,应加强管理,保护现有植被,严禁开垦荒地,以免造成水土流失,污 34 染水源。 生活区饮用水源应积极采取措施,保证饮用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二) 卫生防疫 健全防疫机构,重视卫生防疫工作,积极开展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由县卫生防疫部门出面负责,定期在居民区周围喷洒药物,防止蚊虫孽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另外应围栏立栅,加强对牲畜家禽的管理,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 二、施工期的环境保护设计 ( 一) 生活污水 施工期的生活污水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废弃水和粪便。生活废弃水污染较轻,只要不随意乱泼, 注入修建相应排水沟即可;处理粪便的方法是:根据施工期生活区的具体布置和施工人员的多少,建盖相应数量的临时性厕所,做到妥善管理、集中处理便可。 (二) 生产废渣、废料 废料场设置在施工区附近的缓坡地段上。施工过程中的废渣、弃料应遗弃到废料场,或合理堆放在低凹处,尽量做 35 到不压占耕地、植被,不随意被雨水冲蚀带走。工程结束,应在废料场设置挡土墙,并植树种草,以防止水土流失。 (三) 噪音防护 施工人员在强力噪声环境作业时,应选配个人防声用具(如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 )进行防护,工作时数应视环境噪音的强弱机动而定,这样才 能保证人体身心健康不受到损害。 (四) 粉尘处理 施工期粉尘污染主要来自土石方开挖和爆破、料场开采等。粉尘对人体表层和眼睛有刺激作用,其中飘尘 (粒径10 m 的的浮游状粉尘 )会引起人体呼吸道感染、中毒。水利工程施工要求使用湿式除尘、半湿式除尘或电除尘器配套进行操作,可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粉尘污染的浓度。 (五) 迹地恢复 包括枢纽区的扰动地面和土、石料场的处理。开采后的料场,表层植物被剥离,地面裸露,风化作用增强,致使水土流失加剧。采料后应重视料场的迹地恢复,除基础地表复土、压实外,还应列入计划绿化范围内,定期定量 地进行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景观,减少水土流失。 36 三、水土保持和绿化措施 (一)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工程建设会加剧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同时水土流失又会影响到工程的环境质量。所以应当重视水土保持的防护措施。 灌区周围植被较少,多为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本工程整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是 荞麦地河堤 周围种植林草,形成缓冲带。对被扰动的地面进行场地平整、迹地恢复、护坡砌石等工程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植树种草,并同环境措施相协调,搞好工程环境的绿化工作。 (二) 绿化措施 灌区由于建设时资金紧张,土地征用范围不够,灌区无保护带,加上当地气候干燥,植物生长缓慢,周围环境较差。 植被不仅可以阻挡雨水对坡面的直接冲击,还可削减其对坡面的冲刷作用。因此,工程除险加固时应该重视灌区周围的绿化工作,划定灌区管理和保护范围,严禁毁林开荒,烧草垦地,并加强管理,提倡承包造林,实行专人护林,同林业部门一起,严格控制采伐量,严禁乱砍滥伐,维持生态平衡,充分发挥工程的效益。 37 绿化布局重点考虑采料场、废渣场、枢纽区和库区周围遭破坏地段。管理所周围生活区可在现有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适量优良树种,就地移 栽,并常年坚持,以逐步扩大绿化范围,美化生活环境。 四、宣传教育 环 境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保持一个清洁、良好、舒适的环境,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爱护、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和改善环境则人人有责。应该制订环境标准条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并加强对当地群众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人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心理素质。 第四节 环境监测及管理 根据 河堤 功能,应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项目包括水质、水温、土壤、森林植被等内容,范围包括灌区周围可能影响的河道附近地段。委托环境监测部门负责, 农、林、水部门配合共同完成。每年周期性地作 2 3 次定量监测,监测质量按有关标准执行,监测成果报归水 利局水保办存档。 38 第五节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荞麦地河堤 项目 实施后, 提高荞麦地河道的防洪标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巩固和保卫当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为建设我县第二个中心小城镇构建一道坚实的防洪屏障。 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环境因子单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减轻避免;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表现为噪声、废水、废弃物的影响,因其影响范围小,时间短,通过加强管理和 采取措施,施工结束后可自行消失和减免。整个工程有利影响大于不利影响。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不存在制约工程实施的环境因素,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第八章 保证措施 第一节 组织措施 为确保本项目的顺利实施,达到项目预定的目标,在该项目实施中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乡级政府成立项目建设 领导组,镇长任指挥长,项目镇成立项目实施指挥部,由水利局长任组长,项目镇、村成立项目实施工作站,由镇、村长任站长。主要负责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物资和资金管理的检查监督,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工程建设,求真 39 务实,确保该项目顺利 实施。 第二节、管理措施 结合项目区的实际,各级党委 ,政府把 荞麦地河道治理工程的 建设实施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按期深入项目地协调、检查、督促。 建立健全实施机构,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制定办法,并在领导组成员单位抽调人员组建规划技术组、施工技术监督组、计划财务组。其职责分别为: 1、规划技术组:由发展计划建设局、水利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对项目区的实施项目进行工程勘测、设计,并制定实施方案,为施工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2、施工技术监督组:从发展 改革 局、水利局抽 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实施项目的技术指导及监督、进度汇报,工程质量监测,工程竣工后,提交竣工验收报告。 3、财务组:财政局、水利局、项目镇人民政府抽调财务人员组成,负责资金、物资的管理运行,严格按照该项目资金的运行管理办法操作。 5、项目指挥部和项目村工作站的职责是:主要负责项目的宣传,组织发动项目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该项目的实施。并协调 有 关的具体工作。 、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法规,按设计施工,按质量标准验收, 40 按工程进度安排资金。重点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合同制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