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1 概况 51.1 地形地貌 51.2 社会经济概况 101.3 水土资源现状 111.4 农业生产现状 121.5 水资源量 132 工程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 172.1 工程现状 172.2 地位和作用 18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33 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263.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263.2 目标与任务 273.3 规划水平年和规划范围 284 总体布局与规划分区 .294.1 总体布局 .294.2 规划分区 .304.3 分区发展策略 .345 建设内容与规模 .3825.1 规划依据 .385.2 建设内容 .385.3 典型设计 .415.4 建设规模 .756 管理与改革 786.1 工程管理现状 786.2 管理改革 797 投资估算 817.1 编制依据与方法 817.2 主要工程量 837.3 工程投资估算 837.4 资金筹措和分期实施计划 838 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 858.1 效益分析 858.2 国民经济评价 .869 保障措施 889.1 组织措施 889.2 资金筹措措施 .889.3 技术措施 899.4 工程建设管理 893附表:1、XX 区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基准年 2008 年)2、XX 区小型水利设施现状统计表3、XX 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汇总表4、XX 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投资估算汇总表5、XX 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方案附图:1、XX 区旱情分区图2、长江北岸盆地区(区)小型水利设施分布图3、綦江片区(区)工程分布图4、磨刀溪龙河片区(区)小型水利设施分布图5、彭水以下干流区(区)工程分布图1重庆市 XX 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报告综 述一、规划背景21 世纪以来,XX 旱灾频繁,水利设施经受严峻考验。特别是2006 年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和 2009 年冬至 2010 年春的连续春旱,全区 26 个乡镇、街道出现不同程度灾害,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近25.8 万亩,15.4 万人和 5.3 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工程性缺水是制约XX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抗旱能力,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 根据市水利局关于开展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编制提纲 ,XX 区水务局委托重庆市 XX 区水利水电建筑勘测设计队开展了规划报告的编制,同时成立“XX 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由区水务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水利、规划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加强指导、审查小型水利设施规划编制工作。二、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一)规划指导思想本次规划建设的“五小工程” ,是在充分考虑历史旱情分布情况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首先立足对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治,然后结合不同地区水资源状况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规划新建各类型的“五小工程” ,增加蓄引提水能力,并积极推进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及水利工程水价改革,确保工程良性运行。2(二)目标任务-总目标: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抗旱供水保障能力,保证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具体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4.67 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 25.48 万亩,解决 2.16 万人饮水困难。-2015 年目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2.97 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 12.7 万亩,解决 1.37 万人饮水困难。2015 年优先解决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1.36 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 4.06 万亩,解决 0.63 万人饮水困难。2015 年重点解决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1.61 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 8.64 万亩,解决 0.74 万人饮水困难。-2020 年目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1.7 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 12.78 万亩,解决 0.79 万人饮水困难。三、小型水利设施基本情况2008 年底,全区已建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 20949 处,其中:小水库 137 座,小塘坝 9477 口,小水池 11194 口,小泵站 141 处,小渠道 2855.95km。小塘坝、小水池现有蓄水库容 3883.2 万 m3。全区有效灌溉面积 46.65 万亩,其中小型水利工程有效灌面 40.84 万亩。本次规划涉及的行政村 371 个,项目区内人均蓄水容积 22m3,人均有效灌溉面积 0.15 亩。小水窖(池)完好率 39.3%,小泵站完好率 24%,水利化程度平均为 29.55%。四、工程总体布局3本次规划涉及辖区内 25 个乡镇、街道,共 371 个行政村。根据旱情和水利化程度的不同进行规划布局,当发生重旱、中旱、轻旱时,水利化率10%的区域规划为优先解决区域,水利化程度在 10%-20%之间的区域规划为重点解决区域,水利化程度大于 30%的区域规划为着力解决区域。20102015 年,实施优先解决区域和重点解决区域,20162020 年实施着力解决区域。五、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规划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为:小塘坝整治 5967 处,新建 320 处;修建小水窖 4215 处;小泵站改造 116 处,新建 71 处;小渠道改造2356.1km,新建 427.3km;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2.3 万亩。六、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估算静态总投资 107012.05 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 85609.64万元,市级配套 10701.21 万元,区县自筹、农民投劳折资和社会资金 10701.2 万元。七、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本项目的建成将从根本上解决全区粮食灌溉、特色农业园区生产等用水,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项目的建成还将明显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本项目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为 8.52%,大于 8%的社会折现率;经济效益费用比为 1.024,大于 1;经济净现值为 2517.00 万元,大于 0。三项经济指标符合水利工程建设规范要求。八、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与保障措施4推行“谁建、谁有、谁管、谁用”的小型水利设施管理机制,明确项目建设业主和运行管理主体为受益村社、用水者协会或农业生态园区业主,落实专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水费收取、维修养护等规章制度,切实发挥“一事一议”机制,对项目区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决策。区、乡镇两级组建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对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和指导。由区水务局设立技术指导组,会同项目区乡镇街道的技术人员,共同负责现场技术指导和监管。积极推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先建后补”机制,通过签订项目管理协议书明确工程建设、定额补助、竣工验收等标准,规范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51 概况地理位置:XX 区位于重庆市中部,距重庆市主城区 120 km,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地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界于东经 1065610743,北纬 29213001之间,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地域由西向东呈方形状延伸,全区东西宽 74.5km,南北长70.8km,幅员面积 2941.46km2。行政辖区:XX 是古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著名的榨菜之乡,水陆交通便利,素有川东南的门户之称。全区有 26 个乡、镇、街道(共辖 12 个镇、6 个乡、8 个街道办事处) ,393 个行政村。境内的主要河流有长江、乌江等 147 条,长江的一级支流有 35条,流域面积大于 100 km2的河流有梨香溪、小溪、渠溪河等 12 条。1.1 地形地貌1.1.1 地形全区受地质构造影响和长江、乌江水系的切割,长江由西向东,乌江由南向北纵横流贯全区,在 XX 城东汇合,把全区划分为三大块地域。区境内因山脉、河流分布和地层出露而形成各种地形地貌。由于山脉和河流分布的影响,整个地形东南部较西北部高,东南部和西北部又同时向长江两岸倾斜,长江沿岸海拔一般在 200-300m。境内相对高差差异大,东南部山地为 200-700m,西北部深丘低山为6100-200m 以上,沿长江两岸丘陵为 50-150m。区境主要山脉有:武陵山脉、铜矿山脉、大梁子山脉、黄草山-五宝山脉和勾家场-梓里场山脉。1.1.2 地貌区境处于四川盆地东部的“盆东平行岭谷区”与“大娄山中山区”过渡地带,一般海拔 200-800m,最低处为龙驹长江边的三块石海拔 138m,最高处为武陵山主峰磨槽湾海拔 2033m。区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很难准确区分,但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仍可以将区境内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地区、坪上低山带地区和后山区 3 个区。沿江丘陵低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边,沿江丘陵低地区 1098.65 km2,占土地面积的 39.8%,坪上低山区带坝区主要分布在区境南部,786.08km2,占土地面积的 26.7%,后山区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共 985.32 km2,占土地面积的 33.5%。全区平坝面积 66.4km2,占全区面积 2.3%,主要有河谷两侧发育的阶地平坝,即坪上低山带坝区,包括龙潭坝,蔺市坪,山窝水源坝,罗云的罗云坝、干龙坝等。1.1.3 气象、水文XX 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差异大,雨量充沛,分布不均,日照少,云雾多,霜雪少,无霜期长。四季特点是:冬冷无酷寒,春暖不稳定,夏热多伏旱,7秋凉多绵雨。但由于河流切割,地形起伏较大,气候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立体气候规律十分明显。农业气象条件能够满足多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气温:XX 区内多年平均气温为 18.1,最高气温为 42.2,最低气温为-2.7。多年平均日照数为 1248.1 小时。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值为 79%。 日照:XX区是全国的低值中心,年日照数9151400小时,年平均日照数1248.1小时。年均雾日70天。无霜期历年平均315天。 降水:以降雨为主,雨量充沛,光热雨同季,湿度大,夜雨多,且多暴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区内年降雨量在 900-1300mm 之间。平均降水量 1072.0mm。最大年降雨量 1602.3mm,最小年降雨量800.5mm,年均降水日数 150 天。常年 5-6 月份降雨量 160mm 左右,9、10 月份月降雨量 100mm 以上,年内分配呈一不对称的马鞍形,以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春最少,汛期 59 月降雨约占全年66以上,且多为暴雨形式出现。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的垂直分布规律十分明显。各地径流深差异大,年内分配与降水相一致,但很不均匀,年际变化不大,给开发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蒸发:全区水面蒸发量年平均 1137.8mm,最大值 1459.5mm,最小值 908.5mm。全区陆面蒸发量 605.5mm。 旱情:由于各气象要素年际、季节间差异较大,加之地形复杂,故气候异常,一年四季都有旱情发生,尤以春旱、夏旱和伏旱为重。干旱往往不是以一种单一形式出现,常常冬干连春旱,春旱连夏旱,8伏旱连秋旱,秋旱连冬干。其中伏旱最为严重,具有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损失重等特征。据统计,较严重的历史干旱分别出现在 1951 年、1959 年、1960 年、1961 年,1964 年、1971 年、1975 年、1978 年、1988 年、1990 年、1992 年、2001 年,特别严重的是 1960 年、1978 年、1990年和 1992 年,旱情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气温高,损失严重。其它年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干旱。1960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7 日,发生夏旱 20 天;7 月 8 日至11 月 10 日发生伏旱 66 天,秋旱 28 天,本年度干旱总天数达 114天,旱期仅降雨 43.6 毫米。全区受灾农作物面积 36.9 万亩,当年仅收粮食 1.4 亿公斤,比 1959 年减少 37.8%。1978 年 6 月全区大面积伏秋连旱,从 6 月中旬开始,到 9 月上旬旱情始见缓和,干旱时间长达 90 天,全区大春作物受旱 47900 公顷,粮食减产 7500 万公斤。2003 年出现 41 天连晴高温天气,日平均气温超过 30天数占总天数的 55%,大于或小于 35高温天数占 65%,最高气温 39.9。全区受灾粮食作物面积 30.87 万亩,损失粮食产量 980 万公斤。经济作物损失 1200 万元,同时造成 5.3 万人、3.34 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2006 年,全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灾害,从 6 月 7日9 月 10 日,夏伏连旱长达 96 天,40以上的高温天气达 12 天。6 月总降水量为 81.8 mm,较历年同期偏少六成;7 月总降水量为947.5mm,较历年同期偏少七成;8 月总降水量为 13.2 mm,较历年同期偏少九成。尤其是 7 月 10 日8 月 20 日连续 42 天降水量仅为11.9mm,而 7 月总蒸发量为 144.6 mm,8 月总蒸发量为 171.7mm,连续两个月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2006 年的旱灾损失:1、粮食作物损失惨重。受高温干旱灾害气候的影响,全区大春粮食减产 40%以上。水稻、玉米、红苕三大作物受灾面积达 68.83 千公顷,占种植面积 91%,损失产量 16.27万吨;2、多经生产遭受重创。全区蔬菜受灾面积 9 千公顷,损失产量 7.65 万吨,苎麻受灾面积 1.98 千公顷,损失产量 1600 吨;水果受灾面积 6.4 千公顷,预计损失产量 2.78 万吨;全区水产品减产1500 吨,鱼苗减产 300 万尾,鱼种减产 50 吨;3、农村人畜饮水普遍困难。全区共有 38.19 万人、38.18 万头牲畜饮水受到影响。60%的场镇缺水严重,需实行定时限量供应,最远的要到 2 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供人畜饮用。4、全区 80%以上的养殖户因缺水受灾,60 个规模养殖大户(场)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5、工业生产因旱缺电导致大幅减产。一方面,因干旱缺水,全区减少水电发电量 6716 万千瓦时。另一方面,人民生活用电及农村抗旱对电力的需求陡增,电力负荷及日供电量连创历史新高,部分工业企业被迫拉闸限电。全区因干旱停电、停水导致全部或部分生产线停产的工业企业超过50 户。根据估算,共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6.39 亿元,其中农业生产直接经济损失 4.39 亿元。2009冬到2010年3月初,全区降水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3成,比10旱情严重的2006年同期还少近2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6低值,2009年2月份的部分区域出现了春旱,7月份降水少、蒸发量大造成部分乡镇作物受旱。全区作物受旱面积42.9万亩,38.51万人、15.6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2010年总体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发生了1次连续春旱,2次连续伏旱。全区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近25.8万亩,15.4万人和5.3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频发的干旱导致全区26个乡镇、街道出现不同程度的受灾,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2 社会经济概况2008 年,全区总人口 113.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80.76 万人;全区生产总值 253.48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24.94 亿元、第二产业148.47 亿元、第三产业 80.07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2.49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总值 301.65 亿元;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31.28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23.54 亿元,总收入 42.81 亿元;财政支出 39.95 亿元;2008 年区级财政农村水利资金投入 0.1221 亿元,占区级财政支出的(0.1221/39.95)=0.31%,城市居民可支配性收入13587 元,农村居民纯人均收入 4168 元。全区社会经济情况见表1。小型水利设施规划项目区共辖 25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口 35万人。表 1-1 重庆市 XX 区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基准年 2008 年)全区土地面积(km 2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牲畜(万头、只)常用耕地面积(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万亩)人均耕地(亩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11其中)合计 其中农业/km2) 大牲畜小牲畜 合计其中水田 合计 田 土/人) (万元)(元)合计 2940.05 113.8 83.64 387 2.03 73.38 100.57 48.18 46.65 29.54 17.110.88 375300 41681.3 水土资源现状1.3.1 土壤本区内土壤分为 4 个土类,18 个土属,64 个土种。其中水稻土类占 19.43%,冲积土类点 2.58%,紫色土类占 37.34%,山地黄壤土类占 42.7%。80%的土壤属侏罗系红层母岩发育而成的紫色土。沿江河漫滩阶地冲积土为第四系新老冲积物、坡积物,其它为二迭系灰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土。紫色土一般为发育不深的幼年土,结构差,胶体品质差,持水量少,保水力差。PH 呈中性至微酸性,有机质少,氮素储量低,抗冲刷和抗蚀能力均弱。土层厚度在 30cm 以下的占 52.2%。1.3.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XX 区土地总面积 2940.05km2,农用地 356.57 万亩,建设用地60.84 万亩、未利用地 23.93 万亩。XX 区山多坝少,土多田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为 0.88 亩。一、耕地面积 157.83 万亩,其中水田 79.15 万亩,旱地 78.71万亩,占幅员面积的 35.9%。2008 年常用耕地统计面积为 100.57 万亩,12二、园地面积 11.21 万亩,占幅员 2.54%;三、林地总面积 183.9 万亩,占幅员 41.7%;四、牧草地总面积 2.95 万亩,占幅员 0.67%;五、城镇村庄工矿用地总面积 20.9 万亩,占幅员 4.74%;六、交通用地总面积 7.0 万亩,占幅员 1.59%;七、水域总面积 24.93 万亩,占幅员 4.7%;八、未利用地总面积 23.94 亩,占幅员 5.43%。1.4 农业生产现状截止 2008 年末,全区农业人口 80.76 万人, 农村劳动力 47.2万人,全区常用耕地面积 100.57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46.65 万亩,旱涝保收灌溉面积 16.56 万亩。平均每个农村人口占有常用耕地1.24 亩、有效灌溉面积 0.58 亩、保证灌溉面积 0.21 亩,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占有常用耕地面积 2.13 亩。全区属丘陵低山区,历来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红苕为主,经济作物以菜头、油菜、苎麻、烤烟、水果、茶叶、蔬菜为主,养殖业以猪、蚕兼以家禽、水产为主。2008 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 37.53 亿元,农业增加值 24.9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786 元。乡镇财政收入 2.87 亿元,乡镇街道企业生产总值达 203.76 亿元(不含敦仁) 。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实力的逐渐增强,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粮食生产能力得到稳定提高,2008 年粮食总产量 43.53 万 t,全区人13均粮食占有量 383kg,高于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农业结构日益改善,粮食作物 143.13 万亩,经济作物 96.8 万亩,粮经作物面积比为 59.66:40.34;农林牧渔服业产值比例为52.7:4.3:34.4:4.3:4.3。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为 11.9%,二三产业比重为 88.1%。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 23.9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0.64%,下降 13.16 个百分点。全区农业劳动力 47.2 万个,劳动力减少 0.8%。农作物播种面积 239.93 万亩,耕地面 100.57 万亩,复种指数 238%。化肥使用量(折纯)4.23 万 t。水稻栽插 47.9 万亩,产量 21 万 t,亩产 438.5kg;蔬菜量 61.35 万吨,水果产量 8.98 万吨,青菜头产量 96.81 万吨,肉类产量 6.24 万吨,蚕茧产量 0.35万。全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规模化,沿长江片区的果园基地,包括南沱镇、清溪镇的龙眼、枇杷,种植面积 2.3 万亩,珍溪镇、新妙镇柑橘,江东街道、崇义街道的杨梅基地,种植面积 1.06万亩。珍溪镇、百胜镇、李渡镇、义和镇的青菜头产量占到全区的40%,增福土鸡养殖年出栏量达到 50 万只。养殖业、种植业已形成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外销到重庆及其它省市。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开始向生态农业模式转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得到稳步推进。主要农作物单产量:稻谷 500kg/亩、玉米 400 kg/亩、小麦 300 kg/亩、红苕 3500 kg/亩、青菜头 2500 kg/亩、柑橘3000 kg/亩。141.5 水资源量1.5.1 水资源分区根据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水功能区划报告 ,XX 区属于长江三峡库区 XX 开发利用区一级水功能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把全区分为:区(长江北岸盆地区) 、区(綦江片区) 、区(磨刀溪、龙河片区) 、区(乌江下游彭水以下干流区) 。(一)长江北岸盆地区(区) 。包括珍溪镇、百胜镇、江北办事处、李渡镇、义和镇共 5 个乡镇。(二)綦江片区(区) 。包括石沱镇、增福乡、新妙镇、大顺乡、同乐乡、龙潭镇、青羊镇、蔺市镇、龙桥镇以及崇义、敦仁共11 个乡镇、办事处。(三)磨刀溪龙河片区(区) 。包括南沱镇、清溪镇、罗云乡共 3 个乡镇。(四彭水以下干流区(区) 。包括荔枝办事处、江东办事处、焦石镇、白涛镇、武陵山乡、马武镇、大木乡共 7 个乡镇。1.5.2 全区水资源总量全区多年平均降雨 1072.0mm,径流深 517.5mm,径流模数0.473。全区水资源的特点是: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年际之间变化较大,开发利用条件较差。一、地表水15全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 14.91 亿 m3,2008 年降雨量 1046.6mm,径流量 14.56 亿 m3。约占重庆市水资源总量的2.9%,年际和年内分布不均是造成该区干旱频繁,季节性缺水,同时汛期却又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地下水资源量根据计算,全区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5.0651 亿 m3。其中:1、碎屑岩类型裂隙孔隙水为 0.1395 亿 m3,占总量的 2.76%;2 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为 4.53 亿 m3,占总水量的 89.53%;3、基岩裂隙水 0.39亿 m3,占总量的 7.55%。三、过境水资源本区内有长江、乌江、碧溪河、渠溪河及油江河的境外流域面积过境水。由于长、乌两江过境水资源量很大。若以此计入水资源总量,在区内水资源供需平衡中,不切合实际,也会掩盖分区的不平衡矛盾。因此,从实际出发只计算已利用部分,作为过境水资源量。表 1-2 XX 区过境水已利用量计算成果表 单位:亿 m3其 中分区 已利用量工业 生活 灌溉长江北岸盆地区 5590 3590 2000綦江片区 1230 1145 85磨刀溪龙河片区 87 55 32彭水以下干流区 6393 5083 1310合 计 13300 70031 1497表 1-3 XX 区现状过境水可利用量 单位:万 m316河流名称 分区 境外集雨面积 径流深(mm) 多年平均 P=75%渠溪河 长江北岸盆地区 830 517.5 4.295 3.221碧溪河 綦江片区 141 517.5 0.730 0.548油江河 磨刀溪龙河片区 117.6 517.5 0.609 0.469长 江 3627乌 江 457四、水资源总量XX 区地表水现状年(2008 年)径流为 14.56 亿 m3,地下水资源量 5.06 亿 m3,过境水水资源量 1.33 亿 m3,故 XX 区现状年水资源总量为 20.95 亿 m3。XX 区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为 14.91 亿 m3,地下水资源量 5.06 亿 m3,过境水水资源量 1.33 亿 m3,故 XX 区多年水资源总量为 21.3 亿 m3。各频率下水资源量见下表 4表 1-4 重庆市 XX 区水资源总量统计表 水资源总量(亿 m3)控制区面积(km 2) 现状 P=50% P=75% P=95%2941.46 20.95 19.69 15.57 10.86多年平均 21.3 20.5 16.05 11.51地表现状年地表水 14.56 14.46 10.92 7.43地表多年平均 14.91 14.31 11.18 7.6地下水 5.06 4.86 3.8 2.58过境水 1.33 1.33 1.33 1.331.5.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可利用量。境内地表水可利用量引用四川省简明水利区划表 43 中的径流利用系数求得,加上已利用过境水量,求得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如下: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 6.64 亿m3,P=75%可利用水资源量为 6.01 亿 m3。详见表 5。 表 1-5 XX 区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单位:亿 m3分 区 多年平均境内地 境内地表水(可 境内地表水可利 已利用过境17表水(可利用) 利用)p=75%) 用(p=75%) 水长江北岸盆地区 1.909 1.749 1.19 0.559綦江片区 2.373 2.103 1.98 0.123磨刀溪龙河片区 0.4087 0.3887 0.38 0.0087彭水以下干流区 1.9493 1.7693 1.13 0.6393合 计 6.64 6.01 4.68 1.33根据上述结果,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 21.2%,基本农田水资源占有量为 4566m3/亩(21.3 亿 m3/46.65 万亩) ,人均水资源量为1872m3/人(21.3 亿 m3 /113.8 万人) ,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 2848 m3,为全国平均水平均值的 85%,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9%,按国际上公认的“水紧缺指标” ,全区属中度缺水地区。2 工程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2.1 工程现状2.1.1 建设情况2008 年底,全区已建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 20949 处,其中:小水库 137 座,小塘坝 9477 口,小水池 11194 口,小泵站 141 处,小渠道 2855.95km。小塘坝、小水池现有蓄水库容 3883.2 万 m3。全区有效灌面 46.65 万亩,保证灌面 16.56 万亩,实灌面积 25.89 万亩。其中小型水利工程有效灌面 40.84 万亩。2008 年底,全区项目区已建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 10335 处,其中:小塘坝 4644 口,小水池 5485 口,小泵站 69 处,小渠道1200km。小塘坝、小水池现有蓄水容积 1300 万 m3。有效灌面 13.48万亩。18本次规划涉及的行政村 371 个,区域人均蓄水容积 22m3,人均有效灌溉面积 0.15 亩,人均水浇地面积 0.1 亩,亩均蓄水容积18m3。小水池完好率 39.3%,小泵站完好率 24%,水利化程度为17.5%。2.1.2 运行管理情况全区小型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运行数十年后,80%以上的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情况。重庆直辖后,区委、区政府较为重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狠抓了以小微型水利工程为主的管理制度改革工作。1998 年以来,全区先后有 1 万余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了以承包、租赁、拍卖为主的经营权和产权制度改革。其中:承包经营 6000 处,占已改革工程的 60%;租赁经营 1180 处,占 11.8%;拍卖 760 处,占 7.6%,股份合作 4200 处,占 4.2%。这些改革在起步之初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管护制度的缺位和国家投入的有限,积淀的问题已越来越明显。一是小型水利工程的蓄水功能逐年降低,工程实际蓄水量占设计蓄水量的比例只有 6070%;二是渠系不配套,渠道损毁严重,有水放不出。全区现有渠道总长 2855.95km,防渗 493.95km,占17.3%,沿途渗透损失大,输水利用效率低,渠系利用系数最低只有0.3;三是机电提灌站设备老化失修,能够正常运行的比例仅 2030%;四是山平塘普遍淤积、渗透严重,组织清淤、整治难度大;五是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安全等管理人员难落实,制度更无法建立健全;六是由于江河水污染日益严重,部分城镇转向小型水利工19程取水,城镇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调查发现,全区的小型水利工程实际灌溉功能正在逐年下降,工程损毁程度不断加大,恢复整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2.2 地位和作用2.2.1 小型水利设施取得的成效大量小型水利工程的建成,一是为人饮安全工程提供了饮水水源,有效缓解了农村饮水困难,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二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用水的需要,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三是为农村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四是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五是发挥了防洪、除涝、保障安全等除害减灾功能;六是推动了全区的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保证了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水带三化”的战略目标的顺利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农民都认识到农村水利设施是保障当前农民基本生存条件改善、稳定粮食生产、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小型水利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和产业,投资回报率较低,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通过调查发现,全区小型水利工程的实际供水量与灌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需水的差距很大。从各乡镇情况来看,农村工程型缺水比例达到 45%(1-实际灌20面 25.89/有效灌面 46.65)左右,缺水比例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全区还有 20 余万人饮水不安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极其艰巨。根据对典型乡镇的调查,现行的农村水利工程投入与实际需要的投入相差很大,估算每年资金缺口比例达 70-90%。2.2.2 小型水利工程在防旱抗旱中的作用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防旱抗旱减灾效益,在保证城乡人民生活、生产用水上初显成效。2009 年入冬以来,全区降雨持续偏少,气温偏高。去年入冬以后到今年 3 月初,全区降水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 3 成,比旱情严重的 2006 年同期还少近 2 成。全区 25 个乡镇受旱,农作物受旱 275 万亩,15.4 万人、5.3 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在此干旱之年,已建成的 1 万余处小型水利工程,确保了 2 万人的饮水安全。2.3 存在的主要问题XX 是洪旱灾害多的地方,全区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建国以来,尽管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原水利基础设施极其薄弱等多种原因,水利化程度仍然很低,洪旱灾害多,加上全区存在着农村人口多、移民人口多、扶贫人口多的“三多”状况,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区农业人均保证灌溉面积 0.14 亩,远低于重庆市农业人均保证灌溉面积 0.21 亩,也远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5 亩。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主要方面是水源工程和输水配套工程及田间工程。这些年来,小型水利工程在农田灌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全区小型水利工程起步较晚,历史欠帐多,缺水严重。2008 年,全区共缺水约 2000 万 m3。当前 XX 区小型水利设施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抗旱水源工程不足,生活生产受到影响干旱年份生产生活供水保障程度低。从全区范围分析,中度、严重及特大干旱三种干旱典型年供需水缺口较大,供水保证率较低,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对用水量的需求。中度干旱年,部分地处地势较高、离水源较远的农村散户居民生活用水问题突出,农业生产用水受到影响,特别是保证率低的灌区和非灌区农业生产供水不足,受干旱影响较大。严重干旱年,大部地区农村散户居民生活用水出现困难,灌区及非灌区农业生产用水受到较大影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一定影响,工业生产供水不足。特大干旱年,农村散户居民因干旱缺水,生活受到严重威胁,灌区及非灌区农业生产用水基本上无水可灌,工业生产用水受到较大影响,供水不足,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供水受到较大影响,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二、小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病害隐患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目前山坪塘 9477 口,机电提灌泵 141 座,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占 60-80%,存在严重病害安全隐患。近年22来国家及重庆市安排资金基本解决了小(一)型以上病险水库整治,但小(二)型病险水库、山坪塘的除险加固,以及机电提灌设施、渠道修复整治、配套等,多数工程超期服役,效益低下,供水保证率低,存在防洪、防火等安全隐患。三、财政引导性投入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据初步测算,全区整治、新建山坪塘和渠道、小型提灌站等工程每年大约需要投入资金上亿元,而国家及市级、区级财政资金每年投入约为 2000 万元左右,资金供求缺口较大,小型水利设施老化及自然损坏日益严重。目前国家安排全区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国家补助投资只占 50%,由于全区财力较弱,乡级财政属“吃饭财政”,无力足额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投资,总体上显得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引导性投入不足;同时,农村经济落后,受益群众自筹能力弱。目前,受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影响,投工投劳积极性下降,“一事一议”的投劳筹资机制操作难度大,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缺乏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造成村内议事的会难以开成功。四、管护责任制难于落实,运行困难小型水利工程大多由村社、农户或用水者协会负责。因产权制度改革的不规范对小农水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一卖了之;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管理,不重视工程管理;有的业主不履行合同义务甚至违约,弃23置不管;还有的工程使用不合理,造成了水质污染。因农民对水费承受能力低等因素,水价改革推进较困难、工程运行管理资金缺口较大,水管单位日常维护、正常运行困难。五、渠系配套差,灌溉效益难以发挥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部分渠系配套工程未建设。水利工程国家投入部分只够主体工程建设,配套工程需要地方出资修建,但是地方经济实力弱,无力投入,农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差,社会融资困难,渠系工程的建设资金不足,所以许多渠道没有按设计修建。据统计,全区各类工程设计干支渠配套 2855.95km,实际完成493.95km;二是渠系配套不完善,防渗差,渗漏水量大,灌溉水利用率低。在输水工程损毁时,因地方财政实力较差,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弱,损毁的工程无法及时修复而使水利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过去在指导思想上受“重建设,轻管理;重主体,轻配套”的影响,造成有水放不出,不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六、灌溉方式落后,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大长期以来,灌区尚未大面积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目前绝大部分灌区的田间灌溉方式较落后。灌区内大水漫灌、串灌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方式往往造成上游灌区跑水而下游灌区缺水的现象,而且漫灌容易使田间渗漏加剧而产生下湿田、冷浸田,影响农业生产。节水农业处于起步阶段,灌区农耕技术粗放,水量利用效率低,处于低效高耗状态,水量生产率仅为 0.8 kg/m3左右。七、水利工程灌溉水费征收难,工程管护差24全区农业灌溉水费标准为每亩 12 元,只相当于 10kg 稻谷,且灌溉水费征收率平均只有 40%左右,加上大多小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咸阳明德职业学校教师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届国家电网南瑞集团毕业生春季招聘正式开启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纳入总量管理控制数招聘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甘肃定西市陇西县招聘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28人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贵州民族大学参加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60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大唐科创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卫生健康局招聘1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中医医院春季招聘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吉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33人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云南牟定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5人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行程安排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体育运动的安全防范课件
- 泰国安全防卫培训课件
- 锅炉工艺规程培训课件
- 企业销售业务标准作业手册
- 石材购销合同范本简单
- 中国南方航空数字化和双中台方案
- 2025年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答案
- 2025至2030乙烯丙烯酸(EAA)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韩语专业教育与职场应用能力培养融合研究
- 眼科规培汇报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