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第1页
永兴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第2页
永兴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第3页
永兴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第4页
永兴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兴县 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 年,我县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提消费、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惠民为最大目标,着力扩充发展内涵,着力增强发展活力,着力提升发展质效,全县经济和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2011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188.8 亿元,增长 1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21.4 亿元,增长 3.4%;第二产业增加值 119.5 亿元,增长 17.4%;第三产业增加值 47.9 亿元,增长 11.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 32956 元,比上年增加 6356 元。结构调整取得新成就。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11.2:61.8:27.0 转变为 11.3:63.3:25.4,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 1.5 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2.7%、74.9%和 22.4 %。 全县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建设合计投入财政资金5.52 亿元,增长 14.0%,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26.3%。城镇新增就业人员 5013 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5032 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1957 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1%;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率为 100%。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1 万人。就业供求信息无缝对接工程 5807 个。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 74%。 二、农业 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0.14 亿元,增长 3.5%。全县粮食种植面积 44.43 千公顷,增长 1.5%;油料种植面积 11.56 千公顷,增长 63.9%;蔬菜种植面积 9.66 千公顷,增长 4.3%;烤烟种植面积 1.69 千公顷,增长 6.3%。全年粮食总产量 23.05 万吨,增长1.8%;油料产量 1.80 万吨,增长 59.0%;蔬菜产量 22.92 万吨,增长 4.3%;烤烟产量0.45 万吨,增长 7.1%。全年出栏生猪 65.51 万头,下降 6.8%;出栏牛 2.09 万头,下降1.4%;出栏羊 3.95 万头,增长 1.3%;出笼家禽 616.7 万羽,增长 3.0%;水产品产量2.03 万吨,增长 0.3%。 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 2.0 亿元,增长 45.5%。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 4237 处,投入资金 4.13 亿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 71 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4.3 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18 座。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1714 公顷,增长 31.6%。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 21.07 万千瓦,增长 5.9%。 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2 家。其中省级 1 家,市级 9 家,县级 12 家。共实现企业总产值 6.18 亿元,增长 21.0%。带动基地总产值 3.30 亿元,增长 15.2%。实现销售收入 5.75 亿元,增长 19.3%。实现利润 2411 万元,增长 36.7%。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1 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99 个,增长 26.0%;合作组织成员 0.89 万人,增长 10.0%。全县改造县乡公路 15.7 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 15.4 公里。建设县级以上新农村示范村 31 个,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级服务点 10 个,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3 个,新建农村沼气池 502 口,新增通电话自然村 14 个,新建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 9 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 24 个。完成农村安全饮水项目 13 个,解决 1.61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行政村配电网 123 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 478.4 亿元,增长 63.5%。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 469.9 亿元,增长 64.7%;规模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 95 户,比上年增加 17 户。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 115.1 亿元,增长 17.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61.0%,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73.4%,拉动经济增长 10.5 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 18.7%。规模工业增加值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 50.1%;重工业增长 18.5%。大中型工业增加值 1.64亿元,下降 7.4%;高技术工业增加值 3.88 亿元,增长 17.1%;高耗能工业增加值 124.32亿元,增长 14.7%;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 44.96 亿元,增长 8.7%,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31.4%。分行业看,采矿业增长 20.7%;制造业增长 16.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14.9%。 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 35.35 亿元,增长 85.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6.94 亿元,增长 61.9%。其中采矿业利润总额 1.74 亿元,增长 24.5%;制造业利润总额 15.13 亿元,增长 66.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利润总额 0.08 亿元,增长 1319.3%。全年原煤产量 157.3 万吨,实现税费 1.34 亿元,探明新增煤矿资源 9000 余万吨。发电量 2.9 亿千瓦时,增长 16.5%;全年共生产白银 2100 吨、黄金 7.2 吨,其他有色金属 17 万吨,实现税收 2.01 亿元,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县”。 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 4.34 亿元,增长 9.0%。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 3.5 亿元,增长 9.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51.8万平方米,增长 12.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22.9 万平方米,增长 31.9%。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1 年我县实施了“园区大会战”、“水利建设年”、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百日大会战”等项目攻坚活动。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16.9 亿元,增长 36.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99.7 亿元(不含农户),增长 36.3%。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364 个,新开工项目 267 个。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 10.7 亿元,增长 148.8%;第二产业投资 56.5 亿元,增长 47.1%;第三产业投资 32.5 亿元,增长 7.6%。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 20.1 亿元,增长 16.9%。全县基础产业继续加强,完成投资 39.6 亿元,增长47.8%;民生投资 2.5 亿元,下降 37.5%;生态环保投资 3.3 亿元,下降 8.3%;工业投资53.7 亿元,增长 18.0%。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 28.4 亿元,增长 13.1%。 全年共实施重大建设项目 164 个,项目总投资 230.36 亿元,计划投资 58.74 亿元,年度完成投资 63.02 亿元,占年计划的 107.3%。其中:续建项目 70 个,计划投资 27.6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 28.64 亿元,占年计划的 103.7%;新建项目 94 个,计划投资 31.1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 34.38 亿元,占年计划的 110.4%。南方稀贵金属交易所一期工程、县城垃圾处理场、城东 110KV 输变电工程、晶讯光电高端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一期工程、雄风综合利用含铋物料制备高纯铋基纳米材料、鑫裕镍业湿法生产线、华创产业园标准厂房、采煤沉陷区沙子江安置小区、七甲农贸市场等 56 个项目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 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 4.9 亿元,增长 104.2%。商品房销售面积 19.7 万平方米,增长1.3%;商品房销售额 5.0 亿元,增长 192.3%。新建(筹集)城镇廉租住房 690 套,面积4.18 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租赁住房 510 套,面积 2.55 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全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1.7 亿元,增长 18.0%;分地域看,城镇零售额29.2 亿元,增长 16.6%;乡村零售额 12.5 亿元,增长 21.4%。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0.0 亿元,增长 22.5%;零售业零售额 17.8 亿元,增长 14.2%。住宿业零售额 1.3 亿元,增长 10.9%;餐饮业零售额 2.6 亿元,增长 15.0。 全县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 96.8 亿元,增长 34.5%;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额 41.3 亿元,增长 36.6%,占贸易业的比重为 42.6%。住宿营业额 3.0 亿元,增长30.9。其中限上住宿营业额 0.38 亿元,增长 33.2。餐饮业营业额 4.1 亿元,增长29.8。其中限上餐饮业营业额 0.61 亿元,增长 33.2。 汽车减税和“家电下乡”政策成效显著,全县限额以上企业汽车、家电零售额分别为 5580 万元和 3210 万元,分别增长 40.2%和 40.3%。全县“家电下乡”累计销售家电10.17 万件,销售金额 2.23 亿元,累计发放补贴资金 0.29 亿元,分别增长 81.0%、102.7%和100.0%。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全县目前已有获进出口权企业 26 家,其中年出口创汇在 2000 万美元以上的企业 2 家。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7342 万美元,比上年下降 68.8%。其中出口总额 7341 万美元,下降 72.8%,出口额居位全市第二,占全市出口总额的 38.6%。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白银、铅和打火机。 全县新批外资项目 10 个,实际利用外资 6201 万美元,增长 16.1%。其中;工业实际利用外资 3572 万美元,下降 14.5%。引进境内省外项目 55 个,实际到位资金 19.3 亿元,增长 17.7%。其中,工业引进资金 14.3 亿元,增长 21.7%。建成标准厂房 15.2 万平方米,出租 13 万平方米。全外派劳务 160 人,下降 1.2%。 积极推进旅游开发战略合作,龙华山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成功争创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城市”、“全省红色旅游发展一期规划纲要实施先进单位”,黄克诚故居被列为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年末全县共有国家等级旅游区(点)5 家,其中,3A 级及以上旅游区(点)2 家。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 325.11 万人次,增长 24.5%;接待入境旅游者 3.8 万人次,增长 1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22.88亿元,增长 24.4%。 七、交通和邮电 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 6.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5%。公路运输总周转量 13.96 亿吨公里,增长 22.3%。水上运输总周转量 1.28 亿吨公里,增长 25.3%。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 2.49 亿元,增长 10.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 0.41 万元,增长5.3%;电信业务总量 2.08 亿元,增长 11.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3.61 万户(包括小灵通),固定电话普及率为 6.3 户/ 百人。移动电话用户 25.95 万户,增长 10.9%;移动电话普及率为 45.3 户/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 2.89 万户,增长 1449%。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全县财政总收入 14.17 亿元,增长 40.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0.85 亿元,增长 85.7%;上划中央收入 2.81 亿元,下降 22.7%;上划省级收入 0.51 亿元,下降14.5%。实现 税收收入 8.87 亿元,增长 16.8%,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62.6%。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76.53 亿元,比年初增加 7.89 亿元,增长11.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59.55 亿元,比年初增加 5.43 亿元,增长 10.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25.57 亿元,比年初增加 4.33 亿元,增长19.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 13.16 亿元,比年初增加 2.50 亿元,增长 21.0%;中长期贷款余额 12.39 亿元,比年初增加 1.83 亿元,增长 17.1%。 年末全县共有 5 家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 12136.4 万元,增长 4.6%。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 8362.4 亿元,下降 4.9%;财产险保费收入 3774 万元,增长 34.5%。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 3313.8 万元,增长 60.2%。其中,人身险赔款 1648.8 万元,增长 107.4%;财产险赔款 1665 万元,增长 30.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 12 所,中心城区新增义务教育学位 0.2 万个。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毕业生升学率 98.53%;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 100%,在校学生辍学率 0.4%。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626 人,在校生 1631 人,毕业生 693 人。普通高中招生 1830 人,在校生 4801 人,毕业生 1416 人。初中招生 5693 人,在校生 16825 人,毕业生 4823 人。普通小学招生 11094 人,在校生 58177 人,毕业生 5778 人。特殊教育招生 10 人,在校生 61 人,毕业生 5 人。幼儿园在园幼儿 16965 人。各类民办学校 92 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 20025 人。实施校安工程改造项目 25 个,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其它债务2263 万元,县一中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居全市第三位,县教育基金会募集资金 618 万元,援助学生 1481 名。 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 69.54 亿元,增长 47.7%;实现增加值 20.18 亿元,增长 56.4%。全县取得各类科技成果 21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 2 项。全年专利申请153 件,增长 23.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 2 件。专利授权 108 件,增长 21.3%。全年科技项目立项 25 项,新增市级研发中心 1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3 家,成为全市唯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新增湖南省著名商标 4 个。 全县全年开展食品质量监督抽查 320 批次,定期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40 批次。工业品定期抽查合格率 85.0%。全县年末有各类气象台站 1 个,自动观测点 28 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年新建成 130 家农家书屋、15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送戏下乡 65 场。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 1 个,文化馆 1 个,公共图书馆 1 个,博物馆 1 个。花 鼓 小 戏 算 不清 的 帐 获 国 家 级 六 项 大 奖 。 全县有电视台 1 座,广播电台 1 座,县级广播电视台 1 个,调频转播发射台 1 座,电视转播发射台 1 座,有线电视用户数 3.71 万户。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99.7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99.72%,提高 0.05 个百分点;年末有线电视入户率 21.3%。城区有线数字电视双向网改工程覆盖用户 1.5 万户,农村有线及无线数字电视工程发展用户 6000 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人口 2 万余人。 全年新建乡镇卫生院 1 所。年末全县卫生机构 42 个,其中,医院 9 个、卫生院 2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 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 1570 张。卫生技术人员1906 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679 人,注册护士 978 万人。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27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00%使用基本药物。 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 125 个,体育馆 2 座,运动场 2 个,游泳池 1 个,各种训练房120 个。全民健身活动继续蓬勃开展,共开展全民健身项目 18 项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 12 万人,46 个行政村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县参加省运动会获得金牌 3 枚,银牌 4 枚,铜牌 3 枚;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获得金牌 4 枚,银牌 5 枚,铜牌 11 枚。共承办和协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共 5 次。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批准建设用地 54.4017 公顷,建设占用耕地 12.9212 公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163.9276 公顷。补充耕地 40.1 公顷,净增加耕地 27.1788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85万公顷。 年末全县已发现矿产 21 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 8 种。煤炭储量达 3.7 亿吨。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8 个,实施资源危机矿山找矿项目 1 个。 全县人均水资源 4513.1 立方米。总用水量 3.01 立方米,人均用水量 469 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 1369.4 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 2.5944 亿立方米。 县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 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地表水监测断面功能区达标率 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 52.3 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为 67 分贝。全县建成烟尘控制区 1 个,控制区面积为 5.14 平方公里。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 0.97 万吨和 0.23 万吨;全县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 0.09 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 16.7%。 全县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 1 个,保护区面积 18179.5 公顷。全年人工造林面积3533.3 公顷,退耕还林 166.7 公顷。封山育林面积 33.32 平方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8333 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 64.89%,比上年提高 0.31 个百分点。 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81 起,增加 4 起;死亡 19 人,增加 1 人。其中煤矿事故死亡 5 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 14 人。亿元 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0.10 人,下降 16.7%;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事故死亡人数 2.525 人,增长 25.0%;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 2.78 人,增长 52.7%。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77 起,增长 26.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 3.11 人,下降 11.1%。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 66.42 万人,比上年增加 0.21 万人。全县常住人口 57.32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21.82 万人,乡村人口 35.5 万人。城镇化率 38.07%,比上年提高 2.13 个百分点。全县人口出生率 10.64,死亡率 4.28,人口自然增长率 6.36。全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798 人,发放奖励扶助金 57.46 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 102 人,发放扶助金 11.86 万元。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523 元,增长 14.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648 元,增长 33.7%;经营性净收入 4150 元,增长 17.4%;财产性收入 299 元,增长63.4%;转移性收入 1920 元,下降 35.3%。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174 元,增长 16.9%。其中,工资性收入 2856 元,增长 20.8%;家庭经营纯收入 4967 元,增长 15.7%;转移性收入 226 元,下降 5.3%;财产性收入 125 元,增长 27.7%。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9474 元,增长 12.1%。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支出分别增长 6.2%、21.9%和 34.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下降 9.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3720 元,增长 8.7%。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分别增长 12.5%、27.3%和 16.3%。全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43.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48.1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43.05 平方米,增加 5.14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37.9 平方米。 年末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 2.88 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1.58 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1.30 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2.3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2.98 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 3.3 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 2.89 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 51.75 万人,参合率达 105.96%。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316 人。领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 1.5319 万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 3177 万元。城镇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 177 元,较上年提高 44 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 65.3 元,较上年提高 8.7 元。新建 4 所乡镇敬老院,提前两年实现了“一乡一所敬老院”目标,农村五保对象在全省率先实现住院治疗“零费用”,成为全省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先进县。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 1700 元/年人。实施灾民住房和农村安居房改造 806 户,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 584 万元。农村低保覆盖率为 4.0%。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 1610 张,收养各类人员 1476 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 18 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 1 个。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 2011 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安仁县 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 来,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县委经济会议精神, 认真贯彻“对接珠三角,融入长株谭,建设湘东南区域中心”战略思想,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工业园区跨越建设年”、“城市管理提质年”三大活动,全县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保持了平稳、健康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43.7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3.69 亿元,增长 3.7%;第二产业增加值 14.83 亿元,增长 23.9%;第三产业增加值 15.25 亿元,增长 17.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 31.27 :33.88 :34.85, 与上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0.35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 1.73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 1.37 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27.86 亿元,同比增长 25.7%;其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 70.6%,比上年提高 6 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 4.39 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1.1%,比上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4238 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3224 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 100%,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 140 户,培训残疾人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有数 7108 人。为民办实事成绩显著。为民办实事的 30 项考核指标,全部提前完成,其中 16 项超额完成,连续八年被评为省、市为民办实事工作先进单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荣获全市二等奖。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粮食总产量 28.04 万吨,增加 0.53 万吨,增长 1.9%;油料产量 2.14 万吨,增长 5.4%;茶叶 710 吨,增长 2.9 %;烟叶 4181 吨,增长 46.9%;水果 30239 吨,增长 9.0%;出栏牲猪 37.7 万头,下降 4.07%;出栏牛 0.72 万头,下降4%;出笼家禽 153.95 万羽,增长 2.6%;水产品产量 6100 吨,增长 0.4%。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县大力推进优质稻、烤烟、食用菌、油料、药材、生猪等优势产业发展,“稻稻油”生产模式得到省市的充分认可,已建立部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 6 个。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11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 1 家),实现企业销售收入35225 万元,企业利润总额 2606 万元。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 1 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63 个,涉及 20 个乡镇,45 个村,入社成员 7800 余户。其中富鑫优质稻专业合作社被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县开工各类水利工程 4500 处,投入资金 1.8 亿元,投入劳动工日 400 万个,完成土石方 360 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8 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10 座。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220 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60 公顷。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县硬化通村道路 4 公里,新建修复水渠 15000 余米,改厨改厕 190 余间;示范村旱半村建立了长达 3 公里长的绿化长廊,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全县示范村已建垃圾集中处理池 50 余口,配备垃圾箱 500 余个,配置垃圾斗车 100 余辆,组建清洁队伍 30 余支,清路障 1000 余处,收集处理村民生活垃圾10 万余方,农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示范村烤烟、水果、食用菌等产业规模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三、工业、建筑业和安全生产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突出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和“园区建设跨越年”活动,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 472047 万元,工业增加值 11.81 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 55.3%和 25.7%,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6.98%,比上年增长1.74 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372940 万元,增长 77.5%。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 99107 万元,同口径比增长 1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资料表明,大米加工 7.65 万吨,增长 12.6%;水泥 46.86 万吨,增长 100.8%。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产值 79008 万元,增长 28.1%。具有三级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 7 家,实现利润 14767 万元,增长 3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144.1 万平方米,增长 2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76.2 万平方米,增长 41.9%。 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改善。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1 起、死亡 8 人(均为交通事故死亡),同比事故数减少 12 起、少死亡 1 人,分别下降27.9%和 11.1%。亿元 GDP 生产安全事故人数死亡率为亿分之 0.18,同比下降 9.4%。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人数为 7.24 人,同比下降 0.91%。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增长。2011 年,安仁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04955 万元,比上年增长 41.4%,其中:500 万元经上项目投资463432 万元;500 万元以上项目中城镇投资 332286 万元,非农户投资 52654 万元,房地产投资 92561 万元,增长 70.4%。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跨越发展,500 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 115169 万元,增长 1.52 倍,其中交通投资 48284 万元,增长 62.2%;民生投资 97739 万元,增长 1.86倍;生态环保投资 25763 万元,增长 16.6%;产业项目投资 211499 万元,增长 17.3%,其中工业投资 190893 万元,增长 1.05 倍;技术改造投资 117624 万元,增长 14.3。房地产开发仍保持高速增长。全县共有 14 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完成投资 91261 万元,同比增长 68%;商品房屋施工面积 677404 平方米,峻工面积 454289 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面积 389668 平方米,销售额 76684 万元,销售均价 1968 元/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 37 栋、1788 套、88856 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额、销售额增长幅度均在全市前三位。县城面貌日新月异。通过开展“两创建设”,投资分别达 1200 万元、2100 万元的七一西路、五一北路改造全部完工;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已投入使用,全年共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2 个,完成投资 11.52 亿元。县城城区面积已扩到 12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 35.88,同比提高 2.75 个百分点。五、交通和邮电业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 21883 万元,增长 11.3%。全社会公路客运周转量 27479 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 55986 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 34.9%、22.3%。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12877 万元,其中邮政 1765 万元、电信3010 万元,、移动 5556 万元,、联通 2546 万元。全县固定电话用户 2.36 万户,下降26%;手机用户 14.56 万户,增长 4.1%;互联网用户 7913 户,增长 30%。六、内外贸易、旅游和物价城乡消费市场繁荣。2011 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5904 万元,增长 18.2;其中县城零售额 157497 万元,增长 19.2%;县以下零售额 48407 万元,增长 14.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 190623 万元,增长 17.6%;住宿餐饮业 15281 万元,增长26.23%。全年家电下乡累计 55023 件,销售金额 14377.15 万元,发放补贴资金 1718.04万元。市场物价较快上涨。2011 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整体上涨 5.5%,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上涨 5.5%,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上涨 8.5%。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洽谈项目 109 个,引进项目 70 多个,合同引资 232.8 亿元,其中外资项目 4 个,内资项目 66 个;实际利用外资 2017 万美元,增长 127.7%;实际到位内资 14.06 亿元, 增长 73.9%;全年外贸出口 217 万美元,增长 334%。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各类游客 63.22 万人次,增长 23%;旅游综合收入 3.6亿元,增长 27%。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财政收支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 28483 万元,同比增长 50.5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16993 万元,同比增长 51.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120845 万元,同比增长36.4%;财政总收入占 GDP 比重为 6.5%,同比提高 0.98 个百分点。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192386 万元,同比增长 50.49%,比年初增加 66594.73 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 102893 万元,比年初增加 50341 万元,同比增长 82.8%;中长期贷款余额 89492 万元,比年初增加 16254 万元,同比增长22.19%。储蓄存款大幅增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517194 万元,比年初增加 115692万元,同比增长 28.8%;其中单位存款余额 126140 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378449 万元。保险业务平稳发展。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 8755 万元,同比增加1244 万元,增长 16.6%;保险理赔支出 2208 万元,同比增加 666 万元,增长 43.2%。其中财险收入 2498 万元;理陪支出 1197 万元;人寿保险收入 6257 万元;理陪支出 1011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现总产值 30.6 亿元,增长 51.5%。科研项目中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登记 1 项,市级 1 项,获市科技进步奖 1 项。开展科技下乡 16 次,组织科技培训 53 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165 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 1 所,完全中学 2 所(含社会办学 1 所),普高 3 所,初中 21 所(含私立学校 2 所),小学 132 所,县属幼儿园 1 所。在校学生 50013 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 4630 人。共有在职教职工 3731 人。全县“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初中教育完成率为 100% 。初中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 1.1 %以内,入学率达 100%;小学生入学率达 100%。荣获全省“二项”考评先进县。综合技术服务得到规范。全年开展食品质量监督抽查 4 批次,定期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4 次,工业产品定期抽查合格率为 97%,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 5 个。九、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县花鼓戏剧团全年演出 136 场,免费送戏下乡 61 场,县电影公司送电影下乡 2663 场,县图书馆新办图书借阅证 130 个。全年组织开展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37 次。“安仁花鼓戏”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县拥有广播电台 1 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 1 座,电视台 1 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 1 座,全县有线电视用户 41830 户,其中农村 27330 户,新增 2548 户。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53 个,其中:医院 28 个,门诊部 24 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 个,妇幼保健机构 1 个,卫生监督机构 1 个。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 92.8%。年末全县卫生技术人员有 1278 人,执业医师449 人,注册护士 339 人,每万人执业医生数为 10.25 人。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 170.01人次/10 万人。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 24 个,群众性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腰鼓、秧歌、练拳舞剑、橡棋、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到处可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41.7%,比上年提高了 4 个百分点。十、环境保护、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耕地保护与用地保障得到平衡。全年批准建设用地 140.14 公顷,建设占用耕地72.56 公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 85.56 公顷。补充耕地 47.12 公顷,净增加耕地 45.73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3500 公顷。水资源供应正常。全县人均水资源 800 立方米。总用水量 2.5 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 580 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 1490 毫米。已建成蓄水工程总库容 19329 万立方米。 环保工作力度加强。全年建设烟尘控制区 1 个,烟尘控制区面积 24 平方公里。全县工业企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 5919 吨、3668 吨。全县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 0.45 吨标准煤/万元,下降 12.5%。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人工造林面积 2667 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 61.4%。成功创建熊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交通干线绿化、“绿色攻坚”、“三年城乡”、城乡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得到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县常住人口 38.57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3.84 万人,乡村人口 24.73 万人,城镇化率 35.88%。全县人口出生率为 13.79,死亡率 7.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6.73,计划生育率为 83.65%,全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425 人,发放奖金 33.66 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 31 人,发放扶助金 3.46 万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 26153 元,比上年增长 14.9%。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223 元,增加 1841 元,增长 1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752 元,增加 443 元,增长 19.2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39.66%,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 84 辆,家用电脑1 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42.23%,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 45 台,电冰箱 74 台,空调 9 台,固定电话 44 台,移动电话 135 部,照像机 1 台,热水器 24 台。城镇、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分别为 45 平方米、48 平方米。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参加城镇职工医保人数 23346 人,征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金 1658 万元;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参保 47135 人,征缴城镇居民医保基金 655 万元;参加生育保险人数 17788 人,征缴生育保险基金 62 万元;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 16089 人,征缴企业养老保险金 2014 万元;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 9785 人,征缴机关养老保险金 7226 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8874 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 131 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 368299 人,参合率 97.1%。城市低保对象 14500 人,月人均补助170 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 1326 万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 68 元,低保覆盖率 6.05%,发放救灾救济款 380 万元。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被省评为“平安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连续六年被评为市先进,三年被评为省先进。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字。2.全县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 2011 年常住人口数为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和省统计局评估认定的数据。4、因口径原因,邮电业务总量与去年不可比。汝城县 2011 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五个汝城” 的发展目标,解放思想,加压奋进,凝心聚力、积极作为,确保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 的良好开局。一、综合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 333055 万元,比上年增长1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88502 万元,增长 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2998 万元,增长 21.5%;第三产业增加值 121555 万元,增长 16.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6.5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36.9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5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0056 元,增长 15.9%。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3128 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75 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3.9%,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达 100%。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 4824 人,实现劳务收入 5.7 亿元。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市场等瓶颈因素依然较重,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创新能力不够强,第三产业比重不高,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健全和完善城乡发展壁垒有待进一步消弹,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等。二、农业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2762 万元,比上年增长 5.6%,其中:农业产值 117802 万元,增长 6.2%;林业产值 17774 万元,增长 4.9%;牧业产值54815 万元,增长 4%,渔业产值 771 万元,增长 2.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1600 万元,增长 3.8%。全年粮食总产量 192327 吨,下降 3.8%,油料产量 6324 吨,增长 4.8%;水果 29779 吨,增长 15.4%;蔬菜 191473 吨,增长 4.2%。全年牲猪出栏 30.1 万头,增长73.1%;家禽出笼 62.6 万羽,增长 4.3%;禽蛋产量 1657 吨,增长 5.2%;水产品产量820 吨,增长 0.3%。全县有 8 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 45303 万元,增长 51.9%,实现销售收入 43683 万元,增长 59.2%。农业基础设施继续改善。投入 8833 万元,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水利工程 1961 处,修复水毁工程 788 处。投资 1228.5 万元启动实施文明水库等七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32.39 万千瓦,增长 15.1%。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完善县乡公路建设 38.8 公里,新建成通村水泥路 158.8公里,建设农家书屋 150 家,新建农村沼气池 549 口,新增通电话自然村 13 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 7 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 11 个,解决 1.64 万人的农民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危房 2051 户。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1 年,全县工业增加值 105330 万元,增长 1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25.6%,园区规模工业增长 30.1%,非公有制经济增长 26.6%。按行业划分,采矿业增长 16.8%,制造业增长 18.1%,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 1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 458123 万元,销售产值 455843 万元,产销率为 9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 41901 万元,增长 66.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钨精矿增长36.2%;人造板增长 98.2%;水泥增长 28.9%;钢材增长 87.6%;铁合金增长 58.3%。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 17668 万元,比上年增长 32.9%。全县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 6 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31852 万元,增长 47.2%。房屋施工面积56.88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186.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53.6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0.8%。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71791 万元(不含高速),增长37.2%。其中:500 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79400 万元,比上年增长 37.2%。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全县列入市级重大建设项目 78 个,启动了长湖大道、绣衣路、吉祥路、储能路等 17 个重点工程建设。续建汝城大道、神农路、云头路等 6 个重点工程。已完成环城东路一期、垃圾处理场、环城北路、九塘江风光带、老城区路网改造、和平路西段、爱莲大道、九龙大道、和平路西段等重点工程建设。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 78.5 亿元,厦蓉、岳汝高速公路汝城段分别完成总投资的 80.7%、65%。全面完成 106 国道汝广公路扩改工程,106 国道汝桂段 26.5 公里二级公路扩改工程完成投资 5250 万元,占总投资的 42.9%。房地产投资总体平稳。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 20171 万元,比上年增长 13.8%。商品房销售旺势正强,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 104807 平方米,增长 22.6%,销售额 21307 万元,增长 67.3%。五、国内贸易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5169 万元,比上年增长 17.6%。全县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 7.08 万台(部) ,实现销售金额 15189 万元,发放补贴资金10256 万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