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汉滨区月河下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汉滨区月河下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汉滨区月河下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汉滨区月河下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汉滨区月河下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 重点防治 工程 陕西省 安康市 汉滨区月河下游项目区 可行性研究报告 安康市汉滨水利水电水保生态勘测设计院 2 批 准: 晏荣刚 审 查: 徐兵柱 谢景波 报告编制: 晏荣刚 徐兵柱 谢景波 刘善宏 估算 编制 : 杨广娣 王永霞 编制 人员: 李 杰 高绪宏 付清兵 李小龙 尤应秀 徐兵柱 梁玉香 王联香 谢景波 刘善宏 邓 敏 张 媛 王 亮 尹晓玲 刘 康 王国平 刘 峻 周 娟 3 目 录 综合说明 1 1 项目区概况 .然条件 .会经济状况 8 2 水土流失及防治状况 .土流失 .土保持工作情况 14 3 项目任务和规模 .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16 目建设目标 17 理区的划分和小流域划分 17 理措施布局 18 地利用结构调整 20 设任务和规模 20 4 防治措施及布设 .合治理措施 态修复措施 技术支持 .展科学技术支持的必要性 .4 题研究 25 术培训 25 6 组织管理 .理机构 .进度安排 . .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1 资估算 .金筹措 . 项目效益 44 济效益 . .态效益 .会效益 . .济分析 . 51 10 结论 .合评价 .论 . .5 附表 : 附表 1 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表 附表 2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 附 表 3 项目区土地利用情况表 附表 4 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及规划表 附表 5 项目区工程量、物资及投劳情况表 附表 6 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投资估算及年度分摊表 附表 7 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效益估算表 附件: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陕西省 安康市 汉滨区 月河下游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初步审查意见 6 附图: 附图 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 2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 附图 3 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图 附图 04 坡面水系工程示意图 附图 05 梯田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06 梯形渠道标准断面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07 U 形渠道断面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08 沉沙池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09 水窖 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10 田间道路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11 谷坊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12 拦沙坝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13 水平阶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14 植物护埂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15 整治堰塘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16 网围栏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17 封禁牌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18 节柴灶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19 沼气池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20 饲舍设计图 (典型设计) 附图 21 护堤横断面设计图 (典型设计) 7 项目区工程特性表 项目 单位 数量 项目 单位 数量 一、建设条件 疏林补植 株 1860951 条 4 封禁标牌 个 10 围栏 人 62818 ( 2)能源替代 人 53618 省柴灶 个 120 40 沼气池 座 38 3)舍饲养畜畜棚 间 20 % 四、施工 % 万 方 万 % 方 万 t/(凝土 万 二、设计标准 钢材 t 程防御 暴雨标准 (10%) 泥 t 2483 6 (5%) 药 t 、工程规模 苗木 万株 计 种籽 1、综合治理 台班 1)坡面整治工程 坡改粮梯 土坎 投工 万工日 坎 3 年均投工 万工日 改 果 梯 土坎 劳均投工 工日 28 石坎 年 3 坡面 水系 蓄水池 (窖 ) 口 350 五、投资 沟、渠 万元 沙池 口 350 工程措施 万元 间道路 2 植物措施 万元 2)沟道防护 其它措施 万元 坊 座 12 独立费用 万元 沙坝 座 23 基本预备费 万元 3)水土保持林草 万元 /0 水土保持林 退耕还生态林 退耕还经济林 10 中央投资 万元 山造生态林 方匹配 万元 耕还草 群众投资及投劳折资 等高植物篱 六、工程效益 (4)疏溪固堤 % 100 整治河堤 % 建河堤 4 5)治塘筑堰 万 t 治塘堰 口 26 万 建塘堰 口 万元 、生态修复 益费用比 1)封育管护 经济净现值 万元 护人员 人 14 内部收益率 % 8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 重点防治 工程 陕西省 安康市 汉滨区月河下游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综合说明 陕西省汉滨区月河下游项目区,位于汉江一级支流月河出口段,项目区中心距安康城区约 10秦岭南麓低山区。项目区选择理由如下: 师殿梁 ,东止 龙骨岭 , 地理方位 在 东经10847 10855,北纬 3240 3251区间内 , 辖 余姐河、管家河、余家河、殿沟四条支流。 项目区 东西长约 20北宽约 15面积 域两两相邻, 地域连续,水系相 对封闭,水土流失面积 于以小流域为单元分区进行综合治理。 面坡度大, 坡耕地 面积 所占比例 大, 膨胀土 普遍 分布, 土壤粘粒含量 大 ,暴雨灾害 频发 , 人口稠密,人为活动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挟带化肥、农药 等 残 留物 和 泥沙 直接 进入汉江。 月河是汉江左岸较大支流,稍次于子午河,流域面积 2830经汉阴、汉滨两县区,于安康城区上游约 2入汉江,多年平均输沙 总 t。 测算每年向汉江流失速效氮 效磷 效钾 254.3 t。 因此, 月河水土流失及污染对汉江 水质构成较大威胁。 项目区属月河流域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区域。 游设有月河长枪铺水文测站,相关水文、气象、水质、泥沙等观测数据可靠,便于工程合理选用。 区内人口稠密,劳力充足 , 干部群众对水土流失危害已有足够的认识,治理积极性高,愿望迫切 。 大电网已覆盖 9 全项目区,各村已有村级公路与公路 主 干道相通, 基础条件好 。 水土保持法 的 实施, 使区内干部群众 水土保持 观念进一步 增强。 根据以上理由,所以将该区列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汉滨 区近期治理项目区。 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1577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15774国务院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的批复(国函 200610 号) 、 陕西省水保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等文件、规范和规程 进行编制的 。报告编制前,深入项目 区各流域进行踏勘、调查,以 1: 10000地图作底图标注各类地界和工程位置。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经济收入等社会经济情况, 采用 汉滨区 2006 年年报数字。水土流失现状和土地利用现状 采用长江委水保监测中 心 遥感技术资料 与 实地勾 绘 图斑 比对 后 进行量算 的 ,与年报统计数字和国土 详查 资料 进行了核实,数字真实可靠 。各项治理措施是根据项目区 典形小流域设计的治理措施配置结果推算布置的 。 项目区北部为牛山,南部为凤凰山 ,月河从中部穿过,形成南、北 高 ,中间低地 形 。 项目区辖 余姐河、管家河、 余家河、殿沟 等四条 小 流域,其中余姐河 、管家河、余家河发源于牛山,由北向南流向,殿沟发源于凤凰山,由南向北流向。 区内地质结构复杂,褶皱强烈,母岩主要由辉绿岩、片岩、片麻岩及千枚岩等组成。 10 受水力侵蚀,区内沟壑纵横,河道下切,主河道都为 V 字形河谷, 地表基岩裸露, 地势 陡峻,属秦岭南麓低山区,海拔高度在 270 1547m 之间,相对高差 950 1280m。 项目区内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和水稻土。黄棕壤在区内 广泛 分 布 ,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和植物生长。水稻土分布在月河支流沿岸沟 谷 内与缓坡地带,约占耕地面积 25,土壤熟化程度高、肥 沃,适宜于水稻、 玉米、 小麦、油菜等高产作物生长。 植被主要分布在项目区南部和北部,高程 600m 以上,属北区亚热带常绿阔、针叶混交林,覆 盖 率 用材林树种有松、杉、白杨、椿等 。林地 中 灌木林、疏幼林比例占 林相阔、针叶混交 , 乔、灌混交。 项目 区北依秦岭,南障巴山,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夏季受西伸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河西走廊、四川盆地控制形成多雨并有伏旱的气候;春季干燥,秋季湿润并多连阴雨。 多年平均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 , 极端最高气温 ,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 1698 小时,多年平均地面温度 ,多年平均蒸发量736年平均风速 s,最大风速 s,风向 大冻土深度 7年无霜期 250 天左右, 多年平均降 水 量 840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一般夏季多雨,冬春偏少,雨季 7 10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65%,枯水期 11 3 月占全年降水量不足 10%。 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各种作物生长,有利于农业经济生产。但由于降雨时空分配不均,夏秋季时常发生暴雨洪水灾害,旱 灾 也时有发生,常造 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 11 项目区辖恒口、大同、五里、花园 、富强五 个乡(镇), 59 个村, 总人口 62818 人 。其中农业人口 53618 人,共有男女劳动力 27500 个。 平均人口密度 396 人 /人口在区内分布也不平衡, 中部人口稠密,南部和北部人口 稀 少。 依据土地详查和实地核查,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其中生产用地 占土地面积 生态用地 占土地面积44%。经果林园 占土地面积 水域、难利用地等 土地面积 据 汉滨区 年报统计, 项目区 2006 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 1526 3 万元,其中农业 总产值 元 (农业收入 5039 万元 ,占农业产值 林业收入 元 ,占农业产值 牧业 收入 1140 万元 ,占农业产值 其它 924 万元 ,占农业产值 ) ,工副业收入 元 。人均产粮424农民人均纯收入 1820 元。 项目区 已有小( 1)型水库 1 座,小( 2)型水库 5 座,堰塘 31 口, 设计 总蓄水量 流引水工程 27 处 , 设计 年引水量约 塘、 水库已严重淤积,配套渠道也已年久失修,水利 工程 设施灌溉保证率较低。 项目区 水土流失 类型 为 水蚀,以面蚀 沟 蚀 为主 。 根据项目区调查 核实 ,区内 水土 流失总面积 占土地总面积 略高于汉滨区平均数 项目 区属全汉滨区流失较严重地区,与实际情况相符 。 其中轻度流失 占 中度流失面积 占 强度流失面积 占 极强度流失面积 5.8 占 多年平均侵蚀模数 蚀量 12 水土流失 重点发生在区内高程 600m 以下坡耕地分布区, 因土壤含有膨胀土, 土壤粘粒含量高,遇水易崩解 流失 ,坡耕地面积大, , 是水土流失的重点 地类 。 其次是荒山 、 疏幼林 和 灌木林,占流失面积的 项目区 所辖余姐河小流域于 1984 年至 1988 年对余姐河的新民水库上游进行了水保治理 试点 , 以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为主,并配套小型水利 水保 工程 。 多年来 流域 一直坚持 生态 修复 。 项目区内群众具有 一定水保治理工作经验,且积极性高, 期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汉滨区和 项目区各乡镇 共有工程 技术 人员 20 人, 技术力量充 足, 是治理 技术 工作 的 保障 。 项目区内流域相邻连续,地貌类型、水土流失程 度 、经济发展水平、土壤、植被及气候条件等特征基本相同,因此将项目区划为同一水土流失类型区 秦岭南麓低山中度流失区。 根据余姐河小流域初步设计土地利用调整结果和各项措施配置结果,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生产用地 施配置结果为: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其中 , 坡改梯 经果林 610造水保林 生态修复 适当配置小型 水利水保工程。 到 工程实施期未,区内水土流失 将 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程度 恢复 ,群众生活水平将得到较大提高。对加速丹江口库区水源地建设将起到 极 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是项目区惠及子孙万代的安乐工程, 工程建设标准高、要求严。 因此要严格按照 水保 13 技术规范、规程进行实施。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工作,多学科相互交叉,属多边缘科学。 为 科技含量高的系统工程, 非常 需要 高 新 技术支持。 为保证本项目在我区顺利实施, 汉滨 区政府决定 按照上级通知和精神成立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工 程建设领导小组 和建设管理办理办公室。 对 水保治理 工程进行 技术指导和资金管理。 并抽调涉农部门业务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到治理工程。 工程建设执行国家基本建设工程规定的 “ 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 ” ,治理工程实行项目公示制、用工承诺制、产权确认制,实施过程中坚持工程质量终生制、财务报帐制 等相关制度,保证治理工程顺利实施 。 项目区内有 阳安铁路和 316 国道 由中部 通过,各村有 乡村道路 与公路主干道相通, 大 电网已通至项目区各村 。项目区劳力充足,并且有工程施工技术 ,基础条件较好。 工程实施工 期为 3 年,由 2007 年 2009 年底,四条流域同时实施。 2007 年 7 月为工程 实施准备期, 2007 年 8 月正式开始治理工程实施,连续 建设 ,植树安排在春、秋季,一年二次,沟道 防护及疏溪固 堤 工程安排在冬季枯水期,其余工程避开农忙时 节 ,全年施工。 工程 估算 依据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 2003 67 号)及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进行编制 , 分别编制工程 措施 、 林草 措施 、封育 措施 及其它工程基础单价 ,基础单价扩大 5为工程估算 单 价。 项目 估算 总投资 元,其中 工程措施 投资 元,占总投资的 林草措施投资 元, 占总投资的 ,封育治 14 理 工程投资 元 , 占总投资的 独立费用 元,占总投资的 基本预备费 元,占总投资的 根据工程建设 期分 三年实施 , 资金年度分配比例为 7: 2: 1。其中 2007年 元, 占总投资的 70 ; 2008 年 元, 占总投资的 20 ;2009 年 元, 占总投资的 10 。 主要工程量: 土方 方 砌石 砌石 砌砖 抹面 砼 主要 材料量 : 水泥 2483t, 砂子 子 石 砖 1925 千块, 钢材 药 丝 木 主要用工量: 个工日,施工机械 台班。 该项目经济分析依据水利经济计算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 方 法 (15774有关规范 进行分析计算 ,计算得经济效益 费用 比 济内部收益率 经济净现值 项工程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方案可行。 工程各项治理措施全部发挥效益时,年可保土 t,项目区内年侵蚀总量由 t 下降到 t,侵蚀模数由 a 下 降到 790t a,年减蚀率达到 年蓄水总量达到 937 万 m。 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15 1 项目区概况 然条件 质、地貌 月河下游项目区 ,位于安康城区西部约 10区域属南秦岭褶皱系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紫阳 中 峰褶皱束, 漫坡 复背斜的南部。出露地层有下震旦系郧西群( 、 下震旦系耀岭河群( 地层, 分布于项目区 南部和 北部 ,月河南岸局部还出露寒武 奥陶系 ( 0) 河群地层。代表性岩石有 石英绢云母钠长片岩,绿帘石化绿泥石石英片岩 、 绿泥石石英片岩 、黑灰色炭质石英片岩等。中 部为现代冲积( 洪积( ,不整合在老地层之上,构成月河阶地和河床漫滩。 项目区分布在牛山南坡 和凤凰山北坡 区间内, 月河由中部穿过,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余姐河、管家河、余家河发源于牛山,河道长度在 比 降在 , 由北向南流向,汇入月河。 殿沟发源于 月河 左 岸 凤凰 山 ,沟道长 度 6.5 降 ,于 刘家营 村汇入月河。 受水 力侵蚀作用 ,区内 沟壑纵横, 河道下切, 主河道都为 V 字形沟谷,地表基岩裸露, 坡度陡 峻,属秦岭南麓低山区。 区内 地面 高差较大,北部牛山顶峰高程 部 尤家寨 河 沿岸高程在 对高差在 950 1280 m,地面平均坡度约在 15 30左右 。将区内地貌按坡度进行分级列入表 1 16 表 1 项 目区地面坡度组成表 土地 总面积 (坡 度 组 成 35 面积 (占比例 (%) 面积 (占比例 (%) 面积 (占比例 (%) 面积 (占比例 (%) 面积 (占比例 (%) 482 182 土壤、植被 项目区 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和水稻土。黄棕壤,在项目区内 广泛 分布,土质疏松,土壤代换量高,基盐丰富,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和植物生长。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月河及支流沿岸沟 谷 内与缓坡地带,约占耕地面积 25%。是经水熟化,有机质含量高,适宜于水稻、 玉米、 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生长。 项目区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次生林,植物品种资源比较丰富,乔 冠混杂, 针阔叶混杂, 覆盖率 当地适生树种主要有松、杉、栎、红椿等落叶阔叶、长绿阔叶、针叶 等 。区内植被分布不均,南部凤凰山和北部牛山高程约在 850m 以上较为茂密,以人工飞播马尾松与 灌木相杂,覆盖率约占 50%以上;高程 600 850m 之间,植被稀疏,以人工造林为主,树种有马尾松、杉及少量油桐、桑等,杂以灌木,灌木有马桑、小橡子、七里香等刺滕类。 600m 以下植被稀少,多为裸露耕地,面积约占 80%以上,少量用材林,分布在田埂、路边、村傍。 17 表 1 项目区土壤理化性状表 土壤类型 平均土层厚度(土壤容重 (t/土壤养分含量 有机质(%) 全氮(%) 速效氮(全钾(%) 速效钾(全磷(%) 速效磷(水稻 土 60 90 9 黄棕壤 30 50 石渣土 20 40 0 水文、气 象 项目 区北依秦岭,南障巴山,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夏季受西伸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河西走廊、四川盆地控制形成多雨并有伏旱的气候;春季干燥,秋季湿润并多连阴雨。 据安康气象站 1953 年至今的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 ,一月最低,平均 ,极端最低气温 ( 1967 年 1 月 16 日), 7 月最高,平均 ,极端最高气温 ( 1966 年 7 月 20 日)。多年平均气压980年平均日照时数 1698 小时,多年平均地面温度 ,多年平均蒸发量 736发器),多年平均风速 s,最大风速 s( 1973 年 7 月 6 9 日),风向 大冻土深度 7年无霜期 250天左右,初霜始于 11 月中下旬。多年平均降雨量 840差系数 测最大年降水量为 11091983)年,最小降水量 5401966 年),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 2 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一般夏季多雨,冬春偏少,雨季 7 10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65%,枯水期 11 3 月占全年降水量不足 10%。 18 区内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适宜各种作物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由于降雨时空分配不均,夏秋季时常发生暴雨洪水灾害,伏旱和秋旱也时有发生,常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 ,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采用安康地区水文手册查算得, P=10%时得 3h、 6h、 24h 暴雨量分别为 P=5%时得 3h、 6h、 24h 暴雨量分别为 86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 表 1测 站名 气温 ( 0C) 年均降雨量 (79月 降雨量 (暴雨天数 10积温 ( 0C) 无霜期 (d) 年均日照时数(h) 太阳总辐射量(J/年最高 年最低 多年平均 最大量 年份 最小量 年份 多年平均 安康 109 1983 540 1966 840 400 34 4300 250 天 1698 会经济状况 政区划 该项目区分布在月河 下游 ,辖恒口、大同、五里、花园 、富强五 个乡(镇), 59 个村, 总人口 62818 人 。其中农业人口 53618 人,共有男女劳动力 27500 个。人口 平均 密度 464 人 /项目区 人口主要分布在 中部 , 南部和北部人口较少。 地利用现状 依据土地详查和实地核查,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其中生产用地 占土地面积 生态用地 占土地面积 44%。农业人均耕地 ,人均经果林 。 生产用 地 中:水田 面积 占生产用 地 梯地 19 占生产用 地 坡地 占生产用 地 经 果 林 生产 用地 农业人均基本农田 ,人均经果林 。 生态用地中 : 林地 占生态用地 荒山 生态用地 水域、难利用地 占生态用地 6%,草地 占生态用地 房屋、道路占地 水田主要分布在月河沿岸及支流沿岸 沟槽内 ,坡地主要 分 布在高程 310 800m 区 间。水田每公 顷 单产 7500 11250地每公 顷 单产 6000 9000 地每公 顷 在 4500 6800 右。项目区内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区内地面坡度较大,耕地地块比较分散,不便于机械耕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困难较大 。 区内人口密度较大,又经过大炼钢铁运动, 六十年代初的开荒运动,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植被受到严重 破坏 。由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频繁的自然灾害人们对环境问题逐步有了认识,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进行了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使区内植被有了较大程度恢复。高程 650m 以上多处可见 有林地。 但现在区内灌木林多,疏幼林多,高程 650m 以下坡 耕 地 也还居 多,郁闭度较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因此 需要进一步加强水保 综合治理。 耕地结构详见表 1 4。 20 表 1 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表 土地总面积 (耕地 耕 地 坡 度 组 成 面积 (占土地面积(%) 35 面积 (占比例 (%) 面积 (占比例 (%) 面积 (占比例 (%) 面积 (占比例 (%) 面积 (占比例 (%) 13540 721 791 0 济情况 据 汉滨区 年报统计, 项目区 2006 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 1526 3 万元,其中农业 总产值 元 (农业收入 5039 万元 ,占农业产值 林业收入 元 ,占农业产值 牧业 收入 1140 万元 ,占农业产值 其它 924 万元 ,占农业产值 ) ,工副业收入 元 。人均产粮424农民人均纯收入 1820 元。 粮食总产量 吨、蚕茧 斤、林产品 猪存栏 牛 4279 头。 项目区粮食 生产、 养蚕 、养猪等 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 劳务收入 也 属家庭收入的一部分,人均收入较低,经济相对贫困。 项目区地处秦岭以南,是南北气候交替地带,气候温和湿润, 雨量充沛 , 适宜各种农作物 和植物生长 。但由于地 域和地理环境限制 ,农业生产产出效益低 。虽 然林地面积较大,但灌木林 和 疏幼林所占 比例 大, 木材 蓄积量 增长慢 。 水库、坡塘 淤积 严重, 农业 基础设施 比较薄弱 。虽然年降雨量 大 ,但降雨时空分配不均,可有效利用少,存在旱和 涝 双重灾害侵袭。这些 因素 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平 。 项目区目前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资源 潜力较大 ,在于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产上,应调整 单纯 粮食 生产结构 ,在保证吃粮的前提下,大 21 力发展林果园, 适当 发展养殖 业 ,改 单一粮食生产为粮食、林果经济、养殖各业共同发展,走多种经营致富的路。 项目区农业生产现状见表 1 表 1 项目区农业生产现状表 项目区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果木林 经济林 牧业 总面积 总产量 总面积 总产量 面积 年产量 面积 年产量 大牲畜 猪 羊 (( t) (( t) (( t) (( t) (头 ) (头 ) (头 ) 殿沟 874 0 75 792 2480 1250 余姐河 495 07 2190 840 管家河 970 85 100 6100 1140 余家河 374 74 420 8400 1290 合计 2713 919 19170 4520 备注 业基础设施情况 据调查统计, 项目区内已建有 小( 1)型水库 1 座,小( 2)型水库 5座,堰塘 31 口, 设计 总蓄水量 小型自 流引水渠 等水利工程设施。但大多数水利工程已老化 失修,灌溉保证率较低。 项目区内 有 阳安铁路、 316 国道由区内穿过,各镇政府驻地分别位于王彪店、五里铺、 恒口 等集镇,交通方便。各村均有便道与公路干道勾通,2006 年通达工程建设,部分村路面已进行硬化加固。 西部人饮解困工程实施以来, 已 解决了区内 一部分 居住 比较 集中的群众用水问题 , 还有少数偏远山区住户用水比较困难。 区内水利工程设施详见表 1 6。 22 表 1 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现状表 小流域 水源情况 输水管(渠) 抽水站 需要解决灌溉条件 需解决生活 用水 水库 塘堰 水井 蓄水池(窖) 数量(座 ) 年供 水量 (万 数量(座 ) 年供 水量 (万 数量(眼 ) 年供 水量 (万 数量(口 ) 年供 水量 (万 长度(年供 水量 (万 装机 容量(年供 水量 (万 水田 ( 果园 ( 梯坪地 ( 人口 (人) 牲畜 (头) 殿沟 1 35 3 0 0 0 8 2 25 25 4 0 1400 500 余姐河 1 350 8 0 0 0 6 300 0 0 80 8 0 1600 450 管家河 1 80 10 2 0 0 0 0 11 340 0 0 100 10 0 1800 800 余家河 3 160 10 2 0 0 0 0 10 340 0 0 90 10 0 1600 500 合计 5 625 31 018 2 25 295 32 6400 2050 23 地使用政策 农村生产责任制调整完善后, 汉滨区以“三个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加快农村生产发展。 现在土地存在的形式为 , 耕地以承包的形式,荒山、林地以个人承包 、租赁、合租、拍卖等多种 形式,现在修田造地及水利工程建设一般以户为主,自己出资出劳,互请帮工换工或雇工。水土保持工程在丘陵区集中连片治理时,由村组统一规 划,建好后按规划区内原有承包面积重新分配到户 并进行确认 。造林均统一规划、统一树种,调配树苗,然后相互帮工栽植。 2 水土流失及防治状况 土流失 土流失现状 根据项目区调查统计 和长江委水保监测中心提供的遥感技术资料,对照在万分之一 地 图勾绘 的 图斑统计 核实 , 区内 水土 流失总面积 土地总面积 其中轻度流失 占 占 强度流失面积 占 极强度流失面积 5.8 占 多年平 均侵蚀模数 年 侵蚀 总 量 项目区 水土流失 类型 为 水蚀, 并 以面蚀 、沟蚀 为主,在河沟岸坡和地面坡度较 陡 地带 还 易发生滑坡和泻溜。 水土流失一是坡耕地,主要分布在 区内高程 800m 以下 地带 , 区内多属膨胀土, 土壤中粘粒含量高,遇水极易崩解 ,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 区内现 24 有 坡耕地 占流失面积 约 占年总流失量 60%以上。 二是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地面裸露 多 , 分布在 项目区内 高程 500 850m 范围内 , 面积 占流失面积 年流失量约占年总流失 量 25%。三是灌木丛 占流失面积 年流失量约占总流失量的10。 水土流失特点有: 1、水土流失随降雨年际、年内变化大。 因水土流失与降雨密切相关,而降雨分贫水年和丰水年,所以水土流失随降雨在年际间变化很大。 据水保区划资料,许家河水库淤积观测统计, 68 78 年总淤积量 100 万 均 ; 78 83 年总淤积量 50 万 ,平均 者相差 ,年际变化大。 另据杨家营水文站统计多年平均输沙量, 7 月占全年的 7、 8、9 这 3 个月占全年 一般冬春季河水清彻见底,输沙量几乎为零。水土流失在 年内变化也很大。 2、水土流失由坡面、支沟,主沟、干沟逐级沉积,推移质远大于悬移质。 目前所能反映水土流失的唯一 依 据就是水文站的观测资料,而观测只能观测到悬移质数据,而推移质 在运动过程中 一级级沉降在支沟、主沟及干沟内,实际 推移质 流失量远大于悬移质的量。 3、水土流失 重点发生在区内高程 600m 以下坡耕地分布区,如前 所 述,膨胀土 土壤粘粒含量高,遇水易崩解, 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坡耕地面积 所占 比例 大,是水土流失的重 要 来源 。 土流失成因及危害 25 (一)水 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形成的因素有自然因素 和 人 为 活动因素 。 素 降雨,区内降雨时空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每年 7、 8、 9 三个月,常以暴雨和淫雨的形式出现,降雨强度大,历时长,为水土流失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地形,地面坡度大,土层薄,无植被覆盖,拦蓄径流能力差,降雨容易产生径流, 是 水土流失的启动因素。 岩性与土壤结构,项目区土壤普遍为膨胀土,土体不含水时坚硬致密。又极具亲水性,遇水时极易 崩 解,群众形容是“天晴硬似钢,下雨一泡汤”,粘粒很容易随水流失。 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低,裸地多,耕地面积占土地面 积 坡地多,占耕地面积 地表无遮挡,一遇暴雨,导致泥沙下泄,加剧水土流失。 坡耕地不合理耕种,长期以来,人们迫于生计,一直沿用从上向下深挖翻种的耕作习惯,使坡面土体逐年下降,各流域上游, 因 土层薄、肥力差,早些年曾经进行轮 歇 耕种,这些不合理的耕种方式 加剧了 水土流失。 人为植被破坏,同其它地区一样,项目区也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大炼钢铁”和“五边地”运动,使植被受到 了 极大损害,森林资源急剧减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面积剧增,近年虽进行了一定的治理工作,但因破坏过度,一 时难以修复。 26 生产建设活动中对水土资源保护不当,随 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加快了盖房、修路等基本建设活动。由于对水土资源保护不力,措施不当,出现了一些乱取土、采石和乱弃土石渣等行为。 (二)水土流失 危害较多,主要有: 1、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质恶化、可耕地面积 逐步 减少。 据调查测算,区内每年要流失表土 吨,且把大量有机质和矿物元素带走,造成生产用地的养分和粘粒物质大量流失,土地日益瘠薄,从而降低农作物产量,增加 了 山地开发利用难度和投入。土地资源退化,阻碍着当地群 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2、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全靠化肥维持,化学肥料板结土壤,形成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