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朗读” 学生心灵的眼睛_第1页
浅论“朗读” 学生心灵的眼睛_第2页
浅论“朗读” 学生心灵的眼睛_第3页
浅论“朗读” 学生心灵的眼睛_第4页
浅论“朗读” 学生心灵的眼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小学语文朗读与心灵的碰撞贯彻“三读”模式重庆市万州区 走马小学 关丽电话学段:小学 学科:语文中文摘要:朗读犹如一壶刚出炉清新的茶,能品尝出其中的儒释道;朗读好像一瓶 17 世纪莫斯潘古堡的葡萄酒,能酿造出其中的甘甜与忧愁;朗读仿佛就是一本名扬世海的著作红楼梦,能解读出其中独特之味。它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真正与心灵碰撞。关键词:朗读、心灵碰撞、人文关怀、 “美”朗读是把文本中的无声文字变成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从先秦到清代乃至现今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以至于最近十余年来对语文朗读进行大量的研究。语文朗读教学它不等于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的感知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并获得一定的言语能力。同时,它又能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最终与心灵碰撞,达到共鸣。朗读犹如一壶刚出炉清新的茶,能品尝出其中的儒释道;朗读好像一瓶 17 世纪莫斯潘古堡的葡萄酒,能酿造出其中的甘甜与忧愁;朗读仿佛就是一本名扬世海的著作红楼梦 ,能解读出其中独特之味。因此,朗读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它可以让老师带着学生进入他们自己的心灵,享受“美” 。一、老师当好学生朗读的“眼睛” ,带他们去寻找心灵的门窗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朗读需要眼睛,它不仅是指要用眼睛去看,而且更是需要老师充当学生的“眼睛”去寻找朗读方法。很多老师都知道朗读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大部分却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例如,让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课文一遍都没读完,老师一下子就叫停了,然后又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学生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把读当成了一种目的,忽视了它原来所具备的只是手段或方式的本质,他们也似乎像和尚一样有口无心的“念着经”罢了。这样不但没有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让师生事倍功半。所以,老师应当好学生的“眼睛” ,给学生找到朗读的方向,然后让他们顺其自然的读出“美”来,寻找到心灵的那扇门窗。1.老师转变观念-“以读代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老师首先要知道,我们永远无法代替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知。自然,老师也无法替代学生通过朗读去品味作品,去理解作品,去获得美的熏陶。所以,老师必须转变观念,让传统的“讲问教学”的时间只占 510 分钟,让它只是“蜻蜓点水”而已;而相反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朗读占课堂的主导大约 3035 分钟。因为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时只有学生反复朗读,才会“读到位,则情到位” 。因此,老师必须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价。例如:朗读前,老师要求学生边勾画你自己觉得优美的语句边想象画面,可以在本子上画简笔画。朗读中,老师指导学生哪些地方要读出怎样的感情,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向同桌说体会。朗读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反思其读的效果,或让同学来评价其朗读,然后老师再加以指导,再反复朗读。2.老师指导朗读技巧-“语调” 、 “语气”老师转变观念之后,开始注重朗读了。首先指导的就是语调。语调,就是抑扬顿挫它包括重音、停顿、快慢、升降等。教师不能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重音的表达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重读。像很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重读,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所以,应该指导学生注意朗读多音节词里那些重读的音节或在第 3 页 共 6 页朗读时需要强调和突出的词、短语甚至是某个音节的重音。但是,教师也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应把哪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哪几句话读得快些(慢些) ,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其表情达意。而快慢是思想情感和语言上表达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在情绪兴奋、激动、愤怒、慌乱、惊惧的时候,朗读要快些;在叙述和情绪忧伤、失望、迟疑时,朗读要慢些。同时,像一般陈述句往往读降调,疑问句读升调,祈使句读降调,感叹句也多读降调。不管怎样,重音、停顿、快慢、升降必须综合达到和谐才能读出“美”来。其次,就是指导语气的表达技巧。以“啊”为例。一方面,要指导音变现象。如:在桂林山水一课就是最典型的事例:“静啊(nga) 、清啊(nga)绿啊(ya) 、奇啊(ya) 、秀啊(wa) 、险啊(na) 。 ”另一方面,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来表达文章内在所具有的情和意。如:少年闰土中“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这个语气词“啊”就必须重指导朗读,如果是高兴、羡慕、惊奇、佩服、自叹不如,那分别应该怎样读呢?3老师必须身教重于言教-“示范”这就是强调老师必须示范朗读。首先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用心感染学生,示范学生,带动学生。当然老师范读也要做到有层次性,毕竟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朗读水平有差异,这就需要老师在范读过程中“因材施教” 。同时,老师范读的时候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或配乐,因为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不但可以做学生的榜样,而且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激荡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感情,进而激起共鸣,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所以,就这样老师给学生做好了榜样,成为学生的“眼睛” ,替学生找准了朗读的方向,那么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就会慢慢地走进心灵的那扇门窗。二、学生开启朗读心灵之门,打开心灵之窗老师给孩子找对了方向,那孩子就准备开始亲身体验、实践,开始练习朗读。1、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贯彻“三读”模式其一,大声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培养语感。边读边拿着笔勾画不懂的字词,等到读完后再借助工具书查阅,弄清楚它们的含义。当然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正确读课文,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注意轻声、儿化、变调等。特别强调的是不能只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尤其是预习性和自学性朗读尤为重要。其二,小声慢品。朗读犹如慢品茶、酒、书一样,在慢品中倾听作者心声,体味作者真情。因为学生可以在轻而慢的朗读中更多的融入自己的体味和思索,使自己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这个时候,学生可以边读边写体会,达到了读写的训练,往往老师穿插在其中设一些关于句子的小练笔。其三,读后思考。即读思结合。这往往在前两读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细读深思,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这时,对文中的感情会于心,发于声,读起来酒自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了。并且,学生再反复朗读的话,就会不断地形成高层次的语感,最终进入美感状态。“三读”模式的朗读过程是学生心灵情感跋涉和精神素质涵养的过程,既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又体味了人的价值与思想情感内容。2、打开心灵之窗的密码:巧换朗读方式老师示范朗读后,孩子们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变换方式:领读、齐读、分组读、单人读、双人读第一,分角色朗读。朗读时要求学生配合表情,手势甚至是表演,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表演者声情并茂,悦耳动听,使其余孩子能更好的理解人物,给人以美的感受。第二,对比朗读。例:臧克家的一首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歌有的人 。这首诗本身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了两种不同的人,而且二五节、三六节、四七节也都是互相对应的。这就适合学生通过对比读,反复读来体会两种不同的人。3、徜徉心灵之门窗的秘诀:师生互动学生自己的实践练习朗读并不是独立于老师之外的,相反还得需要发第 5 页 共 6 页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像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反复朗读可还是不能解其中味,这时或许要借助时代背景。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趣谈水浒传这个部分,鲁迅先生笑着对侄女说的一句话:“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就是伯父委婉地在批评我看书不认真,那么,像这样的句子或许要借助时代背景就更能豁然开朗。同时,教师穿插在学生朗读中还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朗读训练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朗读方式会使他们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这时老师就可以适时地在学生朗读时放些背景音乐,即配乐朗读。如:詹天佑这一课在朗读詹天佑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修筑铁路的时候老师放入背景音乐,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自然的就会对詹天佑那种艰苦卓绝以及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波澜起伏,这样也就真正地很容易地就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三、 朗读融化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去朗读,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并按照“三读”模式实施,经过日积月累不断练习,在朗读方面肯定会有所收获。1 朗读走进学生的心灵,习惯“读”一方面朗读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提高说话的能力,但这必须得扩大朗读面,拓展朗读领域,如:可以规范自己的口语,养成正确、流利、清晰、富有表情的说话习惯;还可以搞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另一方面,朗读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发其审美想象。它本身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因此,书声琅琅,被教学名家列为语文课堂的第一要素。这样,通过不断的朗读,就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不仅达到了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之情感价值目标,而且为他们创造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感召和启迪。2 朗读升华学生的心灵,享受“美”当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之后,这时他们的创造能力应该是最活跃的时候,老师适当的让学生写写小练笔,就可及时地训练他们的读与写。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联想力,如,在桂林山水 ,学生就可以仿佛是身临其境的想象,这样也更能读好课文,从而引发他们对祖国美丽如画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学生通过用自己熟练的朗读技巧去朗读不同文体,也会达到“美”的享受。像诗歌让我们荡起双桨 ,学生可以用音乐旋律来朗读,可以感受其语言美和音乐美。像低年级的儿歌形式,绕口令,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种就要读得轻松活泼,有跳动感。总之,记叙文、说明文的教学都需要用读来感知语言,理清思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尤其是优美的散文,像搭石更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训练语感。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要抓住文章本身所用的写法、修辞等,不断地去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以及道德情感的熏陶。总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的实践着“三读”模式。从工具性来看,学生要学会读书的方法,然后将其延伸到课外,学会自己读书,通过赏析又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返归到课堂,形成良性循环,以至于无限扩张;从人文性来讲,朗读就像是品尝着茶、酒、书,从中体味到人的价值、人格魅力、思想境界。这就上升为人文关怀,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是贯穿与朗读之中,而不是游离于朗读情境之外。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不容忽视。它不仅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