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37T 3403—2018 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_第1页
DB 37T 3403—2018 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_第2页
DB 37T 3403—2018 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_第3页
DB 37T 3403—2018 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_第4页
DB 37T 3403—2018 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65.020B 01DB 37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DB 37/T 34032018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Rule for Field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Wheat Varieties (Lines) against Pythium Root Rot2018 - 08 - 17 发布 2018 - 09 - 17 实施山 东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37/T 34032018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悦丽、齐军山、张博、马立国、李长松、祁凯、徐作珽、路兴涛。DB37/T 340320181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的接种体制备、田间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的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山东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的田间鉴定。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应于本文件。2.1 接种体通过人工制备能够侵染寄主并引起相应病害的病原体。2.2 抗性评价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定性描述。3 接种体制备玉米粒用温水浸24 h,煮沸1 h,经121 高压灭菌2 h,冷却后接种当地优势腐霉菌( Pythium spp.)(病害症状和病菌形态特征见附录A)菌丝块,25 恒温培养15 d20 d,直至玉米粒表面长满白色菌丝,取出备用。4 田间抗性鉴定4.1 鉴定圃鉴定圃应设置在人工营造的病圃或病害常发区,具备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病圃内每个品种(系)种植5行,行长1.5 m,行距0.25 m。品种之间间隔0.5 m。每品种重复3次。4.2 播种时间鉴定圃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播种时间相同。4.3 接种方法DB37/T 340320182小麦出苗后15 d紧贴播种行的一侧开沟、接种,开沟深度和播种深度一致,将接种体均匀撒在沟内,每米均匀撒50 g接种体,盖土,浇水。将麦苗和接种行覆0.008 mm0.01 mm厚的地膜保湿48 h,揭膜。4.4 田间管理不追施肥料,其它按一般麦田管理。4.5 调查方法翌年小麦拔节初期调查。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取20株。将麦苗从土中挖出全根,冲净根部,进行分级。5 抗性评价5.1 抗性级别划分5.1.1 病情分级标准:a) 0 级:植株地上部正常。根部无病;b) 1 级:地上部基本正常。根部可见浅褐色水渍状病斑,根部病斑面积小于等于根表总面积的1/4;c) 2 级:地上部生长衰弱,植株变矮。根部病斑连片,根部病斑面积大于根表总面积的 1/4 小于等于 1/2;d) 3 级:地上部显著变矮,叶片大部分变黄。须根少,根部病斑面积大于根表总面积的 1/2 小于等于 3/4;e) 4 级:地上部显著矮小,叶片变黄,甚至死苗。根为深褐色,根部病斑面积大于根表总面积的 3/4。5.1.2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 )( / 10)病 情 指 数 各 级 病 株 数 病 级 代 表 数 值 调 查 总 株 数 发 病 最 高 级 的 代 表 数 值5.1.3 抗性级别划分:a) 免疫(I):平均病情指数为 0;b) 高抗(HR):平均病情指数为 0.0110.0;c) 抗病(R):平均病情指数为 10.0120.00;d) 感病(S):平均病情指数为 20.0130.00;e) 高感(HS):平均病情指数大于 30.01。5.2 鉴定有效性判定若感病对照品种达到感病(S)级别(病情指数20.01),该批次鉴定有效。5.3 非一致性抗性判定5.3.1 同一鉴定品种在 2 年的鉴定结果中,如果 2 次的抗性级别一致,则此抗性级别作为最终鉴定结论。5.3.2 同一鉴定品种在 2 年的鉴定结果中,如果相差一个抗性级别,以最低抗性级别为准。DB37/T 3403201835.3.3 同一鉴定品种在 2 年的鉴定结果中,如果抗性级别相差 2 个或 2 个以上级别的,则进行第三次鉴定。6 鉴定记载小麦品种(系)抗腐霉菌根腐病鉴定结果记载表格参见附录B。DB37/T 340320184A A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小麦腐霉根腐病A.1 小麦腐霉根腐病症状小麦受到腐霉菌侵染后,根系最初表现为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加重,根系逐渐变为褐色,地上部生长不良,植株矮小,产量降低,种子和幼苗在出土前就可霉烂和死亡。A.2 病原菌形态特征多种腐霉菌( Pythium spp.)能引起小麦根腐病,部分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如下。A.2.1 刺腐霉(P.spinosum)玉米粉培养基(CMA)上,孢子囊球形,近球形,直径9.0 m22.0 m(平均14.5 m),偶有1个2个乳状突起物,顶生、间生或切生。藏卵器球形、近球形,直径13.3 m22.3 m(平均18.4 m),顶生为主,多数壁上均匀密布指状突起物,少数壁上的突起物稀疏,突起物有时稍弯曲,顶端圆钝,高1.4 m6.7 m(平均4.0 m),偶尔光滑。雄器多同丝生,雄器细胞棍棒形、弯棍棒形、弯弓形,每个藏卵器与1个3个雄器结合,雄器细胞完成受精作用后常消解。卵孢子球形,直径12.8 m19.5 m(平均16.5 m),满器,偶尔不满器,每个藏卵器有1个卵孢子。A.2.2 终极腐霉(P.ultimum)菌落在CMA上呈放射状,菌丝发达,分枝繁茂,粗3.3 m9.8 m,菌丝膨大体近球形,多间生,14 m 32 m(平均23.4 m),藏卵器球形,平滑,多顶生,少间生,直径13 m30 m(平均20 m),雄器多紧靠藏卵器形成,受精管明显可见,宽约1.5 m,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10 m25 m(平均19.2 m)。DB37/T 340320185B B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鉴定结果记载表表 B.1 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