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资本制度_第1页
论公司资本制度_第2页
论公司资本制度_第3页
论公司资本制度_第4页
论公司资本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公司资本制度篇一: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最新发展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最新发展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之解读 一、 发起人的定义方式和范围 在 XX 年修订后的公司法的语义体系中, “发起人”是股份有限公司中的重要概念。 公司法第 4 章第 1 节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在设立公司过程中的一系列义务和责任,但这一表述在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规定中并未出现, 公司法也未对这一概念作出明确解释。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在界定发起人的概念时,结合了公司法规定的发起人的义务,提炼出公司发起人应当具备的三项法定条件:“为设立公司而签署公司章程” 、 “向公司认购出资或者股份” 、 “履行公司设立职责” 。而在言及有限责任公司时,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将发起人概念进行扩展,认为“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股东的要求与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一致,因而将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的股东也纳入发起人的范畴” 。 与多数国家公司法鲜有对发起人进行法律界定相比,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的努力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定义方式恐怕并不成功,至少在语义上存在逻辑疏漏。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采取的定义方式是将公司法关于发起人的义务要求总结为发起人的构成要件。但是,在公司法的体系中,发起人是一个义务、责任导向的概念。换言之, 公司法并没有赋予发起人权利,只规定了其义务和责任,因此从字面上解释便会出现一个悖论:如果有人基于原因关系(如发起人协议等)本应当承担设立公司的义务,但怠于履行或者由于疏忽未在章程中进行签章,按照形式上的字面要求反而不会被认定为发起人进而不承担相应责任 1。这与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强调公司资本制度、加强对债权人保护的价值取向显然是冲突的。笔者以为,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对发起人进行界定的原意并没有达到,其原意是指向“应当”为设立公司“签署公司章程” 、 “向公司认购出资或者股份” 、 “履行公司设立职责”的人,但事实上目前的表述未能达到这样的效果。1.参见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司法解释(三) 、清算纪要理解与适用 ,人民法院出版社 XX 年版,第 21-22 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最新发展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之解读页,第 28-29 页,第 122 页,第112 页,第 211-214 页,第 304 页。 1 当下,在我国的公司法实践中对发起人的认定也没有按照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的标准进行,即要求发起人必须满足前述三个条件。目前,学界关于发起人的认定方式有三种意见:()采用形式判断标准,即凡在公司章程上签章者均被认定为发起人。 (2)采用实质认定标准,即发起人是实际参与公司设立或者负责筹办组建公司的人,未必要认购股份或者在章程上进行签章。 (3)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来确认发起人身份,即凡在公司章程上签章者可以推定为发起人,但如果有证据表明确实实际参与了公司的发起设立工作,即使未在章程上签章也应当确认其发起人身份。笔者基本认同第三种认定方式,至于何为“实际参与了公司的发起设立工作” ,则应做扩张解释:即只要有口头或者书面的发起人协议都可被认定为实际参与了公司的发起设立工作,至于在其后是否履行了发起人协议中规定的相应义务则在所不问 2。因为公司法对发起人规定了一系列额外的义务和责任,其法理在于发起人相对于其他股东处于受托地位因而需要承担信义义务,如同董事受信义义务约束与其实际上是否参与董事会决议、是否行使了公司权力并无关联一样。 二、 公司设立阶段的合同义务承继 公司设立是一个过程,为设立公司并且确保公司成立之后可以立即投入运营,在公司成立之前,发起人不可避免地要与第三人签订各种合同。如果合同签订后公司没有成立,那么责任承担主体就只有发起人;如果公司成立,则可能的合同履行主体就包括了发起人和设立后的公司。具体而言,公司成立后,在其设立阶段对外签订的合同义务究竟该如何分配?合同相对人应当向谁主张权利呢?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第 2、3 条提供了这类合同义务的承继规则:一方面,发起人以自己名义签订合同,由发起人承担责任,但公司成立后对此合同予以确认或者已经实际享有合同权利或者履行合同义务的,相对人也可以要求公司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发起人以设立中公司名义对外签订合同,公司成立后应当履行合同义务;但是如果公司有证据证明发起人利用设立中公司的名义签订合 2.参见柯芳枝:公司法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XX 年版,第134-145 页;方嘉麟:论发起人之形式定义 ,载柯芳枝教授六秩华诞祝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财经法论集柯芳枝教授六秩华诞祝贺文集 ,台湾三民书局 1997 年版,第 93-98 页。 2 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公司可以不承担合同责任,而如果相对人为善意,则公司不得以此对抗相对人。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的逻辑,在涉及第三人时,发起人与设立中公司的关系可类比企业法定代表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严格说来,法定代表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属于代表关系,但设立中公司的人格尚未完全形成,未形成严谨的科层体系,公司权力划分也不明确,笔者认为在其发生对外关系时,更适宜将发起人和设立中公司的关系理解为代理关系而非代表关系,发起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公司利益对外签订合同实为隐名代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以下简称合同法 )第 403 条规定,隐名代理时,受托人因委托人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选择受托人或者委托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但第三人不得变更选定的相对人。相比该隐名代理规则,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第 2 条的规定对第三人更加有利:相对人对发起人享有绝对的请求权基础,而如果公司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接受了合同,相对人则享有发起人和公司履行合同义务的双重担保。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第 3 条中的例外以及例外之例外,也是在公司与第三人利益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不过这当中尚有两个重要概念仍未明确:一是下文将讨论的“善意” ,二是“设立中公司的利益” 。就后者而言,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公司成立后是否有权判断发起人的行为是否为了“设立中公司的利益”?发起人为设立中公司的利益签订合同,类似于代理行为。有学者认为该种代理行为发生时委托人并不存在,因此只有委托人存在后予以认可或追认才能生效。在这一思路之下,公司在成立后对成立前的交易存在一个确认的权利 3。然而, 公司法第 91条仅规定了公司创立大会“对公司的设立费用进行审核”的职权,没有明确赋予公司对之前合同审查的权利。并且,此处“对公司的设立费用进行审核”的权利似乎也不产生对外效力。换言之,即使公司创立大会认为设立费用不合理,也只能在内部追究发起人的责任或者决定不支付发起人已经对外承担的费用,一旦涉及第三人时,公司则无权拒绝。因此, 公司法应当是倾向认为“设立中的公司与成立后的公司是同一关系,发起人作为设立中公司的机关为设立公司而创设的法律关系在公司成立后自动成为成立后公司的法律关 3.参见施天涛:公司法论 ,法律出版社XX 年版,第 99 页。 3 系” 。瑏瑡如此一来,对发起人行为确权的重点便落在授权上:只要发起人对外签订合同的行为得到了全体发起人的授权,公司在成立之后就应当接受合同。换句话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并没有实质判断标准而只有形式判断方法,这种采行外观主义的立法无疑也倾向于第三人;即便抛开“善意”因素不论,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 第条中“例外”所提供的某种救济或许既不够充分又缺乏法律依据。三、 已足额出资发起人应承担连带出资补缴责任 如前所述,未尽出资义务发起人向公司补缴出资即属于对已足额出资的发起人的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也是公司自身的资本充实原则的必然要求。且根据我国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未尽出资义务发起人所需要承担的出资补缴责任,已足额出资的发起人经公司或者公司股东请求亦有义务承担。换言之, “在瑕疵出资的发起人怠于或者拒绝充实公司资本时,公司可以请求其他发起人对其承担连带责任” 。而且,此处的连带责任是一个不真正连带责任,即足额缴纳出资的发起人补缴出资后可以向未出资发起人予以追偿。 那么,要求足额履行出资义务的发起人与未足额出资发起人共同承担连带出资补缴责任是否合适呢?对此,在公司法解释三颁布之前,有论者为了解释公司法第 30 条对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连带补缴出资责任适用情形与公司法第 93 条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连带补缴出资责任适用情形不一致不属于立法瑕疵,其将发起人的出资差额补足责任分为“无条件连带补足责任”和“价额补足责任” ,前者针对形式未出资的情况,后者针对非货币出资实际价值低于认缴出资额的实质未出资情形,并认为在公司法第 93 条规定股份公司发起人需要承担“无条件连带补足责任”和“价额补足责任” ,而公司法第 30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只需承担“价额补足责任”的前提下,不宜强行推定发起人需要承担“无条件连带补足责任” ,并从“连带责任属于加重责任只能由法律明文规定而不宜通过法官的裁判方式加以设置”和“可通过追究失职董事责任来弥补”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4。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司法解释三4.参见王保树主编:中国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XX 年版,第 8,37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 第 3 条的规定是参照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第 58 条的相关规定, 4 篇二: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缺陷与完善引言 公司资本制度是立法围绕股东缴纳出资行为而创设的一系列实体规则和程序要件的总和。在公司法的 发展 历史 上,资本制度是作为弥补公司法的基本原则有限责任原则的不足而产生的,其对于实现保护股东利益、债权人利益的公司法宗旨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受到各国公司法的重视。由于不同法系的文化背景和司法制度以及据以确立 法律 制度的 社会 伦理观念的差异,英美法系创立了授权资本制,大陆法系建立了法定资本制。法定资本制以注重交易安全见长,授权资本制则具有灵活、效率的优越性。在这两种相对的资本制度中,由于各有利弊,一些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司立法,为了吸取两种制度的优点,弥补两者的不足,又形成了一种介于法定资本制和授权资本制之间的新的公司资本制度折衷资本制。它在公平、安全与效率之间寻得了平衡,既保证了公司资本的效率,又兼顾到安全性;既做到了兼顾公平、安全,又把效率优先的原则贯彻到公司资本制度中去,因而具有前二者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资本制度,它已经成为 现代 西方国家公司资本制度的发展趋势,必将成为各国公司资本制度的最佳选择。本文试图通过对两大法系公司资本制度设计的理念与原则进行 分析 ,对各种公司资本制度进行比较 研究 ,对我国现行资本制度进行检讨和反思,借鉴国外灵活、高效资本制度的设计模式,认为我国应当在公司资本制度中确立折衷资本制的法律地位,发挥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功能,为市场 经济 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我国正值公司法全面修改之际,应以此为契机,对我国公司资本制度进行重构。 第一章 公司资本制度的理念与原则分析对传统公司资本制度的反思 第一节 公司资本制度的基本 理论 问题 一、资本的法律界定 “资本” (capital) ,首先是作为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来解释的。就资本本身或资本一般来说,资本的本质属性是追求价值增值。这是公司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原本含义。可见,资本从经济领域进入到法律领域后,其内涵已发生严重异化,资本增值功能在法律上已退居次要位置,甚至被根本忽略,而维护交易安全的这一公司资本原本无力承受的功能则被强化到极至。 仔细推敲以上种种对资本的理解,可以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注册资本的层面上来解释资本的,这是公司法理论研究上的通例。但是在公司法,特别是在国外公司法中,由于对股东投资有不同的要求,公司资本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注册资本、名义资本,都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公司在登记机关登记的、按照章程规定有权筹集的显示公司可能达到的最大规模资本总额。除此之外,还存在以下的资本形态:(1)发行资本或认购资本,指公司设立时发行的、由股东认购的资本,与之相对的是未发行资本;(2)实收资本,指发行资本中已经由股东实际缴纳出资的资本;(3)催缴资本,指在可以分期付款的情况下,股东已经认购、尚未实际履行缴纳出资义务的资本。由此可见,公司资本制度下的“资本”是由授权资本、发行资本、实收资本、催缴资本组成的综合体,这四种资本表现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公司资本制度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奠定了公司资本制度的制度基础。 篇三: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创新与不足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创新与不足 丁婷 (北方民族大学 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为适应世界各国公司资本制度渐趋缓和化的发展趋势、克服我国原有公司资本制度的诸多弊端, 我国在公司法的第三次修订中对公司资本制度进行了巨大的变革,这些突破和创新对完善公司的法人 治理,促进公司发展,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维护公司、股东、债权人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 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在充分肯定我国公司资本制度创新的同时,也应当正视现行公司资本制度中 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公司法 公司资本制度 创新 完善 公司是资本的集合体,其信用基础寄托于自身资本的真实和稳定,这种真实和稳定不仅对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的交易安全都至关重要。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 反映着立法者的价值追求,公司资本制度也不例外。在公司的设立、运营、终止等各个环节中,公司资本制度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调控角色,其设计的优劣,也将直接影响公司自身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我国公司资本制度变革的必然 1993 年公司法制定之时,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规则不健全、信用短缺,公司设立过程中投机、欺诈滥设现象普遍。在这样一种公司不规范发展的情况下,要维持公司的信誉,公司法在资本制度方面的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严格管制。因而出于保护债权人利益以及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我国立法者借鉴了大陆法系的立法经验,确立了以“安全”作为首要目标,严格遵循资本三原则和法定最低资本额的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度。不可否认这种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度在我国公司资本制度建立之初的确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公司的资本结构,推动国有体制改革,能够有效维护交易安全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公司的滥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带有一定计划经济体制印痕的公司资本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现代国际竞争的需要,与国际上公司资本制度逐渐走向宽松和灵活的发展潮流不相符合,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日渐凸现。 因而在认真总结我国公司实践的经验教训,大胆吸收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对公司法进行了第三次修订,于 XX 年 10 月 27 日审议通过。 二 新公司法资本制度的创新 修订后的新公司法 (以下简称新法)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公司资本制度方面有许多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既符合世界各国公司资本制度的缓和化趋势,更为我国公司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降低最低注册资本限额 鼓励投资创业 - 收稿日期:XX -3- 作者简介:丁婷(1972- ) ,女,回族,北京市人,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 *本文为北方民族大学 XX 年校级科研项目(XXY009)(对实施新公司法与宁夏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与 新法不再按照公司经营内容分不别规定最低注册资本额,而是将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统一降到人民币 3万,股份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下调到 500 万。1这一变化的立法意图就在于降低公司的设立门槛,放宽准入的条件,广泛利用社会财富,充分调动创业者的积极性,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开辟渠道,促使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市场,使更多的公司得以设立发展、参与竞争,从而改善我国的竞争机制, 更好地实现市场经济。这也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二)允许分期出资,避免大量资金闲置 新法采纳了“二元化公司资本制度双轨制” ,2对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缴付折衷资本制,3而对于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仍采用严格的法定资本制。4 新法第 26 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 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 2 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 5 年内缴足。 ”同时,第 81 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 20% ,其余部分由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 2 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 5 年内缴足。在缴足前,不得向他人募集股份。 ”第59 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10 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 这种新的公司资本制度将法定资本制的严格性与缴付折衷资本制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既增强了公司随时获得现金的能力,又避免了公司设立中及其成立初期的资金闲置;既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设立欺诈行为、便于公司的设立。 (三)出资类型多样化 放宽对股东出资方式的限制 我国旧公司法基于维护社会交易安全、确保公司的偿债能力,确保公司正常经营对有形资产需求的考虑,实行严格的出资形式法定主义,5对出资形式采取了列举方式, 只规定了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五种出资形式,并规定了工业产权等无形资产出资不得超过资本 20%的最高比例限制,国家对采用高新技术成果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但是这一严格的出资限制与现实经济生活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质形态和产权形态的表现形式日益多元化,创造公司商业价值的出资方式远远不止五种。在实践中股权出资和债权出资,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出资形式,尤其在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包括上市公司组建的过程中,以股权和债权的置换完成对新公司的出资是许多投资者首选的出资方式。因而针对实践的需求,顺应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避免上市公司的某些出资形式处于法外状态,新公司法在出资比例、结构、出资方式方面做出了重大修改。 新法第 27 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 30%” 1 从而以一个富有弹性的抽象标准“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取代了原来机械、固化的全面列举式的规定,既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为投资行为扫清了障碍、保障了股东投资的自由,又拓宽了公司的融资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和公司的投资需求,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与繁荣。此外, 该条规定放宽了对实物尤其是知 识产权作价出资比例的限制, 使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得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有利于鼓励高科技公司的健康成长,体现了资本效率目标,对我国高新技术的进步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必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四)取消公司对外投资数额的限制 鼓励公司自治 旧公司法基于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对公司转投资作出限制性规定:“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公司向其他公司的累积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额的50%”。 6但是旧公司法这项限制在实践中颇受企业界批评,其立法理由及其妥当性值得商榷,且这一规定非常容易造成公司资金的闲置,严重妨碍公司的投资业务拓展。公司对外投资本来就属于公司的经营自主权,为了鼓励公司大胆开展投资活动,新法第 15 条彻底废除了转投资限制。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据此,公司转投资不再受“50% ”的限制,投资对象也不限于“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而是只要不与被投资企业承担连带责任的即可。而且,针对目前一些公司的大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通过提供担保转移公司财产的现象,新法第 16条还进一步要求, “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并且还规定该股东或者受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该担保事项的表决。1 新法的这一变革既保证了公司对投资对象只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保证了公司债权人的交易安全,又增强了公司股东自治权的行使,同时也适应了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需求,为新合伙企业法有限合伙企业形式的确定奠定了立法基础,这无疑有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增强我国企业的世界竞争力。 (五)引进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现代公司制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确立了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以及公司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这两者的结合构建了现代公司的两大基石。但是,公司的独立法人资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出现了许多异化现象。在现实的商业活动中,处在公司身后的股东以及同样承担责任的公司管理层在其自身利益的驱动下,有可能利用公司的法人地位进行各种规避法律甚至违法的行为。其结果将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公司债权人利益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遭受损害。为此,英美法系国家以判例的形式率先提出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实施 “揭开公司的面纱”(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规则,并已为多数国家所接受。 我国自实行公司制度以来,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制度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而我国民事法律却一直没有引入这一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制度的健康发展。此次新法引入了该项制度, 第 20 条规定 “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 1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设立, 使债权人在出现股东虚假出资或抽逃资金使公司不能清偿债务时, 可以直接向负有责任的股东追偿, 既可以对具有虚假出资、抽逃资金的股东予以有效的惩治与警戒,也填补了资本三原则对债 权人利益保障的不足, 以事后救济机制构筑起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安全网,对健全我国公司法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三、现行公司资本制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修订后的公司资本制度不仅充分彰显了公司法降低公司设立门槛,设立公司更简便,鼓励投资创业的价值取向,而且意味着修订后的公司法已经建立了我国自己特有的、适合国情的资本制度。但是对于公(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论公司资本制度)司资本制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可以说“公司法颁布之日就是公司法改革和研究的新起点” 7。在充分肯定我国公司资本制度创新前提下,应当正视现行公司资本制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 )分期缴付出资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较之严格的资本确定原则新法规定的分期缴纳制度的确是一大进步,解决了公司设立初期资金闲置的问题, 也给投资者更好的赚钱人机会,更有利于公司资本运作和社会投资, 有利于增进股东利益。但是分期缴纳也衍生出很多新的问题,有可能会出现认缴资本以后,迟迟不缴纳资本的情况。尽管新法在第 28、31、36、92、94、200 和 201条等对股东瑕疵出资规定了处理原则,但规定比较简略缺乏操作性。 对于现实中仍大量存在办理公司设立登记时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或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资的现象,根据我 国公司法中的规定责任主体可以理解为实施该行为的股东及公司。但是新法只规定了虚假出资股东对公司和其他股东的违约责任、对公司的差额补足责任以及其他设立时的股东、其他发起人的连带责任,而对于以公司为责任主体时,其责任及责任的性质是否为连带,以及在此过程中起到作用的董事是否承担责任,承担何种性质的责任,和由谁来行使这个诉权,新法都未作出具体规定。 新法第 35 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 比例认缴出资。 ”第 43 条规定 “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1 但对于股东会议表决权行使时这个出资资本是认缴的还是实缴的新法并未作出具体规定。那就有可能延伸出一个问题,如果股东认缴出资后不能缴纳了,此时无论恶意与否该如何处理?是否允许认缴人转让出资?尽管第 31 条、第 94 条都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出资有连带责任,但是只规定了股东以实物出资不足的时候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发起人)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至于股东认缴资本后不实际缴纳,或以现金缴付出资后又“抽逃出资” ,导致实际价额显著低于章程所定价额时,该如何解决这一现实中极其可能发生的问题新法并未明确规定。 因而股东瑕疵出资的法律责任依然是今后司法实践中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有关转投资制度仍需进一步健全 此次变革中废除了对转投资数额的限制,对于公司独立支配财产、行使经营自主权是极大的保证,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转投资本身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问题,公司转投资政策的自由化有可能带来相互持股现象,以及相互持股公司的管理层狼狈为奸、滥用控制权与关联交易的现象;债务人公司为恶意逃避债务,有可能把优质的方便执行的资产投资于不良公司,从而换回不良股权,以致迫使债权人在不良债权与不良股权间作出艰难选择。虽然为克服转投资的弊病新法也规定了相应的替代性、配套性、支持性的制度安排,如强化公司高管人员和控制股 东的诚信义务及责任追究机制等,但仍有待完善。如新法第 16 条虽然规定了“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但是对于审批权到底哪些归董事会,哪些归股东会并未明确。再者,转投资限制的放宽客观上对于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也将是新的挑战。在西方国家虽然没有对转投资的限制,但是他们有相关的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