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车辆伤害事故调查报告篇一:车辆伤害事故案例分析车辆伤害事故案例分析 一、事故发生经过 1 月 18 日早班,某项目部汽车队开完班前会后,司机陈某开着 89 号排矸车到 4-2 煤拉煤,在 l 号落煤点把车装满煤后,掘进队夜班职工胡某等 4 人正好下班,要跟车上井,当时,王某、甄某坐在驾驶室后卧铺上,胡某坐在驾驶室副座中间,华某坐在胡某右边。司机陈某在下放车辆时档位挂得是二档,在下到第二条上山离变坡点约 200 米时,车速加快,陈某想换挡,发现档位已乱,踩刹车也不起作用,陈某就准备把车向巷道帮部靠,利用车蹭帮部的办法降低车速,这时车已到变坡点拐弯处,车头撞到巷道拐弯处的右帮上,车的前轮撞掉,向前滑行 6 米左右靠有帮停住,车门撞坏,车门玻璃和挡风玻璃撞碎,造成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华某右胳膊和右腿骨折,胸骨 2、3、4、5断裂,肝部大面积损伤,经神木县大兴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造成胡某脸部破皮伤,颧骨骨裂;陈某某脸部破皮伤。 二、事故原因分析 l、车辆运行中车速较快,导致滑档(摘档后无法进档),刹车失灵,是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司机陈某违章操作,超员违章载人,车辆出现问题时惊慌失措,采取措施不当,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3、车辆长时间运转,自身存在潜在的问题发现不及时,检修不到位,是造成事故的另一主要原因。 4、项目部安全管理不到位,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队级管理平 时对司机要求不严,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三、主要防范措施 1、在 4-2 两条上山上再增加几道减速带,严格控制车辆下放速度。 2、认真排查项目部所有排矸车辆,发现车况确实不好的,必须报废。对正常使用的车辆加强检修维护,每一台车都要建档,严禁带病车辆入井。 3、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严格要求车辆司机必须按章操作,严禁驾驶员疲劳驾驶。 4、认真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对项目部其它生产环节进行彻底隐患排查,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篇二:车辆伤害事故现场处置方案车辆伤害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 事故风险分析 a)事故类型:车辆伤害是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对人体直接撞击、坠落和物体倒塌、挤压伤亡事故。主要有车辆伤害受伤(轻伤、重伤)和车辆伤害死亡两种。 b) 事故发生的区域:(1)厂区道路;(2)仓库装运平台;(3)车辆机械故障,带病运行;(4)运输车辆超载、超速;(5)上下班途中的道路。 c) 车辆伤害事故事故的危害严重程度:可造成人员受伤甚至死亡。 d) 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车辆带病作业,场地路况差,车速过快,刹车失灵等;驾驶员安全意识差,无证驾驶,违章载人,无信号起步,违章指挥,倒车时退出路面而导致倾翻坠落等。 2.应急组织与职责 应急小组及人员: 应急组织以现场作业的班组为单位,班组长是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的组长,现场班组其他人员为应急救援小组成员。 应急小组及人员职责: (1)组长职责:负责了解和掌握现场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在上级应急指挥机构达到前负责指挥和组织现场抢救; (2)成员职责:听从组长指挥,负责事故现场的抢险救援工作。 3 应急处置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车辆伤害事故发生后,现场负责人第一时间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发生车辆伤害事故出事地点、受伤人员伤情等情况。同时启动预案,布置警戒线,安排对伤员进行初步抢救。 发生车辆伤害死亡事故时以布置警戒线保护现场为主。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发生车辆伤害事故,当现场负责人员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对伤员的现场抢救包括。 (1)对心跳呼吸停止者,现场施行心肺复苏。 (2)对失去知觉者宜清除口鼻中的异物、分泌物、呕吐物,随后将伤员置于侧卧位以防止窒息。 (3)对出血多的伤口应加压包扎,有搏动性或喷涌状动脉出血不止时,暂时可用指压法止血:或在出血肢体伤口的近端扎止血带,上止血带者应有标记,注明时间,并且每 20 分钟放松一次,以防肢体的缺血坏死。 (4)立即采取措施固定骨折的肢体,防止骨折的再损伤。 (5)遇有开放性颅脑或开放性腹部伤,脑组织或腹腔内脏脱出者,不应将污染的组织塞入,可用干净碗覆盖,然后包扎;避免进食、饮水或用止痛剂,速送往医院诊治。(6)当有异物刺入体腔或肢体,不宜拔出,等到达医院后,准备手术进再拔出,有时戳入的物体正好刺破血管,暂时尚起填塞止血 作用,一旦现场拔除,会招致大出血而不及抢救。(7)若有胸壁浮动,应立即用衣物,棉垫等充填后适当加压包扎,以限制浮动,无法充填包扎时,使伤员卧向浮动壁,也可起到限制反常呼吸的效果。 (8)若有开放性胸部伤,立即取半卧位,对胸壁伤口应行严密封闭包扎。使开放性气胸改变成闭合性气胸,速送医院。 报告事项 报警电话及联系方式 报警电话及联系方式见附件 1。 报告内容 (1) 车辆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 人员伤亡情况; (3) 已采取的措施,报告人及电话。 4、 注意事项: (1) 受伤者伤势严重,不要轻易移动伤者; (2)去除伤员身上的用具和口袋中的硬物,注意不要让伤者再受到挤压; (3)如上肢受伤将其固定于躯干,如下肢受伤将其固定于另一健肢。应垫高伤肢,消除肿胀。如上肢已扭曲,可用牵引法将上肢沿骨骼轴心拉直,但若拉伸时引起伤者剧痛或皮肤变白,应立即停止; (4)如果伤口中已有脏物,不要用水冲洗,不要使用药物,也不要试图将裸露在伤口外的断骨复位,应在伤口上覆盖灭菌纱布,然 后进行适度的包扎、固定;(5)若发现窒息者,应及时解除其呼吸道梗塞和呼吸机能障碍,应立即解开伤员衣领,消除伤员口鼻、咽喉部的异物、血块、分泌物、呕吐物等。 篇三:道路交通安全 课程事故车辆调查实验报告关于交通事故车辆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XX 年 11 月 21 日下午。 二、调查地点:合肥市交警三大队交通事故与违章车辆停车场。 三、调查内容:本次实验主要针对在道路交通事故事后车辆损伤方面的调查。 1.该停车场内由道路交通事故形成的车辆损伤情况,须例举不少于一台车辆的交通事故基本信息。如由撞车、翻车、刮碰、追尾、坠车;或单车事故,还是两车事故.;或车与车、车与人、车与交通设施、山体、建筑物等其他固定物体碰撞形成的事故损伤车辆。 2.了解该停车场内的事故车辆来源基本情况,事故驾驶员情况等。如城区、城乡结合部、老城区、新城区、环路(一环、二环、内环、环城高速等) ,事故驾驶员驾车(如违章、酒后、疲劳行车,驾驶卡车、轿车、客车等)情况。 3.痕迹查勘。取某事故车辆中一至二个典型的痕迹,仔细查勘痕迹的形成过程,痕迹的尺寸并进行检验,获取勘查数据。 四、调查目的: 1.掌握交通事故车辆损伤的勘查方法。 2.学会根据事故车辆痕迹检验数据,分析交通事故的形成原因。 3.学会道路交通事故的一般处理方法。 4.学会通过事故调查结果,分析交通安全形势,制定预防交通事故的措施。 五、调查对象: 1.停车场内的典型事故车辆。 2.停车场管理人员。 六、调查方法(与实验四结合进行): 1.由老师对照事故车辆介绍不同痕迹的形成过程,及其勘查检验方法。 2.事故车辆停车场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介绍典型事故车辆的事故形成基本原因与后果。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对集中考查停车场事故车辆,选择一些典型事故车辆重点进行痕迹检验的分析讨论,记录痕迹形态和相关数据,有条件时对典型事故痕迹进行拍照记录。 七、要求: 1.结合所学课程知识,使用 A4 纸手写一份不少于 2 000 字的调查报告作业,作业须独立完成,格式规范,结构合理、分析正确,逻辑关系清楚、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赁房屋征收补偿合同协议书范文
- 辽宁省沈阳市第31中学2026届化学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安徽省池州市 2026届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
- 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实验中学2026届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揭阳市重点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6届评价大联考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贵阳市重点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
- 湖北省黄冈实验学校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
- 皮革材料力学特性分析-洞察及研究
- 高效散热结构设计-洞察及研究
- 小英雄雨来练习题(含答案)
- 目标计划行动-PPT
- OTSC吻合夹系统的临床应用讲义
- 2023年杭州市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考核
- 卫星通信与卫星网络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转岗申请表(标准样本)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数独课件完整版
- GA 568-2022警服夏执勤短袖衬衣
- 淮扬菜-淮安淮扬菜名单大全
- 2021年秋期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