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1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2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3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4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第 11 册教学进度周 次 起止日期 周节数 内容安排1 9.3-9.7 11 一、位置 二、分数乘法2 9.10-9.14 11 分数乘法 解决问题3 9.17-9.21 11 解决问题 倒数的认识4 9.24-9.28 11 整理和复习 三、分数除法5 10.4-10.5 11 分数除法 解决问题6 10.8-10.12 11 解决问题 比和比的应用7 10.15-10.19 11 比和比的应用 整理和复习8 10.22-10.26 11 四、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9 10.29-11.2 11 圆的面积 整理和复习 确定起跑线10 11.5-11.9 11 复习、期中考试11 11.12-11.16 11 五、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12 11.19-11.23 11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413 11.26-11.30 11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414 12.3-12.7 11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习15 12.10-12.14 11 六、统计 七、数学广角16 12.17-12.21 11 单元复习17 12.24-12.28 11 总复习18 - 20 12.31-期末 11 全面复习以及期末考试学期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以课改新理念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能力为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大胆创新中学习,努力培养 合格十特点的学生。2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 50 人,男 31 人,女 19 人,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方面来看,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三、教材分析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方面,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四、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 方法。3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五、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六、教学措施教学时力求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1.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 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4.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6.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七、课时安排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一、位置(2 课时)二、分数乘法(12 课时)三、分数除法(13 课时)四、圆(8 课时)五、百分数 (15 课时)六、统计(2 课时)七、数学广角(2 课时)八、总复习(4 课时)5一、位置单元计划单元名称 位置 课时 2 课时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三维目标重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难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随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境,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关键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2、注意渗透数行结合的思想。3、多练习,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第 1 课时课题:位置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学目标:6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2、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重难点、关键:1、重难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2、关键: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1、介绍位置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2)用在我的“前面” 、 “后面” 、 “左面” 、 “右面”来描述。2、谈话导入(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位置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1、教学例 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1)说一说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2)想一想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3)写一写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4)讨论同样都是李刚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 6 列,第 3 行” ,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 6 列,第 3 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7109876543211 2 3 4 5 6 7 8 9 10543212 3 4 5 6 7 8 9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要求: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C、总结方法A、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B、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C、归纳: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用两个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的?三、巩固练习1、标出下列点的位置(6,5) (2,7)(7,4) (3,9)(8,9) (10,6)2、下图是某棋盘的一部分。说一说 各图形各在什么位置?怎样表示这些图形的位置? 四、作业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第 1、2 题教后反思:8第 2 课时课题:位置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学目标:1、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2、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过程:一、复习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第 4 题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1、教学例 2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2)解决第(1)个问题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熊猫馆(3,5) 海洋馆(6,4)猴 山(2,2) 大象馆(1,4)(3)解决第(2)问题A:出示要求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C:反馈练习结束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如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 7、8 题四、作业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 3、6 题教后反思:9单元测试测试内容: 测试目的:1、 2、 测试课时:2 课时讲评课时:2 课时试卷分析10二、分数乘法单元计划单元名称 分数乘法 课时 12 课时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三维目标重点1、分数乘法计算方法。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是学生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3、使学生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导数的方法。难点分数乘分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活动过程,发现并归纳总结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把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结论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在解决相关的问题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关键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2、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方式乘法。111、 分数乘法第 7 课时课题:分数乘整数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正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重难点、关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计算下列各题+ + + + +15 25 310110710 314314314过程要求:(1)写出计算过程。(2)说一说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2、想一想,能不能把 + + 改写成乘法算式呢?314314314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 1(1) 出示例 1根据题意,呈现示意图。(2) 根据题意列出解答算式:+ + = = 211 211 211 2+2+211 6113= 211 611(3)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3=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11 611 学生在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讨论后反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 + + = = = 2112112112+2+211 236 611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A、 学生口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B、 教师整理并板书:分数乘整数,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2、教学例 2计算: 638(1)学生独立计算。(2)交流计算方法和步骤。12(3)比较计算过程,看一看哪一种更为简单。96 = = 38 368 188 94436 = = 38 3 68 944(3)归纳: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计算过程和结果。(2)第 3 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想的?四、作业课本练习二第 1、2 题课后反思:第 8 课时课题:分数乘分数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重难点、关键:1、重难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2、关键: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计算下面各题。12 32 15 1234 516 35 382、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1) 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2)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3、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 一袋大米,每天用去 千克,3 天34 用去多少千克?13(2) 某修路队,每天修路 千米,5 天修多少千米?32(3)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全程的 ,4 小时行驶全程的几分之几?320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 3。出示题目:问题一: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14(1) 你想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5 14(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表示什么?15 14经过讨论,使学生理解 ,就是求 的 是多少,也就是说把 平均分成 4 份,取15 14 15 14 15其中一份是多少? 画示意图分析。每小时粉刷 这面墙的这面墙的 的15 15 14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面墙的 的 ,是占整面墙的15 14 120板书: 15 14 120 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板书: = 15 14 ()() 120想一想:虚线框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 = 15 14 1154 120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学生不难发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教师可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14问题二: 小时粉刷多少呢?34(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5 34(2) 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5 34 1354320(3) 画示意图加以验证。注意:画示意图时,要紧密结合 的意义加以分析。15 34(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1、 教学例 42、 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1) 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23列出算式310 2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2)5 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三、巩固练习完成例题后“做一做”四、课后作业设计完成练习二第 3、4 题课后反思:第 9 课时15课题:练习课练习内容:练习二中的第 510 题练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练习过程:一、 基础练习1、口算 14 13 15 12 23 34 25 1214 15 537 45 58 25 7152、计算 4 27733 314 57 59过程要求:(1) 请三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2) 集体反馈,学生评价计算过程。(3) 着重强调约分的操作步骤。二、 专项练习:完成练习二第 510 题1、第 5 题(1) 提问各算式的意义。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分别说一说 、 、 各表示什么?结果是多12 12 23 45 34 34少?(2) 将结果写在书上。2、第 6 题(1)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2) 分别说明三个问题各属于什么类型的问题。(3) 列式计算。3、第 7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4、第 8 题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5、第 9 题(1) 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2) 改正算式。6、第 10 题(1)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2)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三、 课后作业设计:1、计算。 1435 23 58 415 712 37 67 120 24 18119 322 45 56 512162、列式计算(1) 米的 是多少米?58 12(2) 千克的 是多少千克?47 512(3) 吨的 是多少吨?45 383、解答下列问题。(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 60 千米,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34(2)一个长方体长 米,宽 米,高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45 23 38课后反思:第 10 课时课题:混合运算教学内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教学重难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复习计算下面各题5673 15(3429) +34 2738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2、说一说运算顺序。二、讲授新知1、教师明确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2、举例说明计算: + 41535 79(1)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17(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41535 79 415 715= 11153、尝试练习1 45 38 25 635 712三、巩固练习1、计算: + ( + )2815 15 34 4523 47 3416( ) 7525 12 15 45 35 12 34 8332、列式计算1、 与 的差的 是多少?38 310 152、 减去 的 ,差是多少?38 34 153、 的 比 少多少?23 15 56四、作业完成练习三第 3 题课后反思:第 11 课时课题: 简便运算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乘法,并使一些计算简便。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重难点、关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18一、教学例 51、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1) 12 13 13 12 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用字母表示。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2)( ) ( )14 23 35 14 23 35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说一说存在的规律。用字母表示。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3) ( + ) + 1213 15 12 1513 15学生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说一说存在的规律。用字母表示。板书:乘法分配律:(a+b)c=ac+bc2、小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师:应用这些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二、教学例 61、计算 535 16(1)观察算式,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3)汇报计算过程。(4)想一想:不改写算式,直接进行约分行不行?抽生板演,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明白像这样连乘的算式,可以直接约分同时计算。(5)试一试 323 14学生独立计算,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计算( )4110 14(1)观察算式,说一说你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请两位上台板演。(3)集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试一试( )27 8789 427 38619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完成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计算过程。三、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三的 1、2、4 题课后反思:第 12 课时课题: 简便运算练习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乘法,并使一些计算简便。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重难点、关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一、 填一填1、 = 78 252、 ( ) = ( )34 57 153、 ( )9= 9+ 979 527二、 用简便方法计算1、 ( + )24 2、 2151278 57 453、 6 4、3953 215 338三、改错练习三的第 8 题四、 应用练习三的第 9 题a) 学生先说说题意b) 学生列式解答五、 作业练习三的第 5、6、7 题20教学反思:2、解决问题第 13 课时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应用题教学目标: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借助线段图,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算理;正确找准单位“1”所对应的量,初步学会画线段图。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12 4= 21 5= 72 43= 103 65= 10 52= 83 9= 1 =2、口头列式(1)20 的 是多少? (2)6 的 43是多少? (3)120 的 54是多少? 二、教学实施1、出示例 1(1)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图表表示数量关系,如:52?2500 2500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并板书:(1)提问:想一想,应重点抓住哪个已知田间分析?这条线段表示什么?(2)根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52”这个条件,应该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怎样表示?对照板书,把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3、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21(1)提问:想一想,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5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谁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根据以上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板书: 2500 52=1000() 或 250052=1000()(2)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三、巩固练习1、一本书,看了 ,表示把( )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 )份,看完的页数占这样的( )份,剩下的占( )份。2、完成教材 17 页的“做一做”注意提示:一个人的身高是鲸体长的 352,这里把谁看成了单位“1”,把谁平均分成了几份?能用线段图表示吗?求这个人的身高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四、课堂小结我们在解答“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种类型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准题中的单位“1”所对应的量,然后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五、作业练习四中的第 1、2、3 题。教学反思:第 14 课时课题:分数连乘应用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分析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教学重,难点: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突出一次计算,会解答分数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1、说出下面各题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各题32= 43= 32 5= 43 51= 36 43=2、说出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着单位“1”。然后再给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分式乘法应用题。22(1)母牛的头数是公牛的 52, (2)公牛头数的 43和母牛相等。(3)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头数的 , (4)公牛的头书相当于母牛头数的52。小组完成,集体订正。二、教学实施1.板书:公牛有 30 头,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的 107,小牛的头数相当于木牛的216,小牛有多少头?2. 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小牛的头数,就要知道哪个量?母牛的头数又和哪个数量有关?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再画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画多长?根据什么?表示小牛的头数的线段应该怎样画?板书:公牛: | | | | | | | | | | |30 头107母牛: | | 26 小牛: ?头3.分析数量关系:求小牛有多少头,必须先求什么?求母牛的头数应该怎样做?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4.列式解答:根据以上分析,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怎样列综合算式解答?板书:30107 26=根据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同时强调:分数连乘不必像整数,小数连乘那样,逐次计算,可以一次计算,遇到整数和分数相乘,要用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不能约分的直接与分数的分之相乘。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的第 4、5、9、10 题,学生要说明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每一步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四、 课堂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与解答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不同点是分数连23乘应用题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题关键是要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五、 作业练习四的第 6、7、8 题教学反思:第 15 课时课题: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利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正确列式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二条:禁止制造、销售或者进口超过规定的噪声限值的汽车;第三十三条:在城市市区范围内行驶的机动车辆的消声器和喇叭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机动车车辆必须加强维修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教学重、难点: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比较熟练的画出线段图。教学过程:一、导入超市运来花生油和豆油共 600 桶,花生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 52。二、教学实施1.根据以上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数学问题:花生油有多少桶?豆油有多少桶?豆油比花生油多多少桶?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可以一步解决?明确任务,重点研究第二个问题2.能用图表示豆油的部分吗?板书:“1”花生油占总桶数的 52| | | | | | 豆油?桶600 桶3.分析数量关系;看图想想,豆油占总桶数的几分之几?求豆油的桶数就是在求什么?交流讨论得出:豆油的桶数24占总桶数的 53,求豆油的桶数也就是在求 600 的 5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4.列式: 600(1 - 52 )或 600 - 600 2后者方法很容易理解,主要是从“总桶数 花生油的桶数 = 豆油的桶数”这个数量关系入手分析,也就是“和 一个量 = 另一个量”5.出示例 2: 明确题意:降低是指什么意思? 减少了哪个量的 81?现在听到的声音分贝是原来噪音的几分之几?请个别学生尝试板演画线段图“1”原来: | | | | | | | |85 分贝降低了 81 现在: | | | | | | | |?分贝根据线段图想到了什么?3.分析数量关系:求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该怎样计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4.列式解答:三、深化练习1、完成教材 20 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五的第 5、8、10 题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这类题需要两步完成,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并计算出这类题。五、作业完成练习五的第 1、2、4 题课后反思:第 16 课时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25教学目标:使学生回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熟练程度。教学重、难点:周围分析方法,正确熟练的解决时间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 完成教材练习五第 6 题,并把计算结果相等的算式连接起来。2. 说出单位“1”及单位“1”比较量是”1”的几分之几。(1)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52, (2)一瓶墨水已经用了 52,(3)草莓酱的瓶数比沙拉酱的瓶数多 41。(二)教学实施1.出示例 2,集体读题,理解题意,提问:“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54”是什么意思?2、指导学生画图根据这句话,应当把什么看着单位“1”?板书:“1”青少年: | | | | | |75 次 比青少年多 54婴儿: | | | | | | | | | |?次3. 列式解答:借助线段图想想,婴儿的心跳次数相当于哪两部分?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相当于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多少?方法一: 75 + 75 54 方法二:75 (1 + 54 )请学生将这两题的解题思路完整的叙述出来。三、 深化练习1、完成教材 21 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五的第 8、9 题3、分析数量关系(1)读一本书,已读了这本书的 53,( )是单位“1”, 53表示( ),没读的页数用( )表示。(2)大米多 86表示( )。四、课堂小结今年天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然后列式计算。26五、作业完成练习五的第 3、5、7、10 题课后反思:3、倒数的认识第 17 课时课题:倒数的认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1.找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呆杏 土干 吞吴2.按照上面的规律填数 74( ) 23 ( ) 21( )能根据分之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三组数取个名吗?揭示课题:倒数二、教学实施关于倒数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习倒数的含义1. 观察教材 24 页的例 1,归纳,总结倒数的含义,2. 举例验证:4 和 4, 7 和 , 3 和 14 乘 1的积是 1,所以 4 和 互为倒数;7 可以看成分母是 1 的分数,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就是 ,所以 7 和 1互为倒数。归纳:乘积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3. 特殊数:0 和 1 (引导学生辩论 0 有没有倒数,1 有没有倒数,是多少?) 教师归纳板书:0 没有倒数,1 的倒数就是它本身。4. 学习例 2求倒数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独立解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集体订正,教师归纳,板书:求倒数的方法275. 反馈练习(1)完成教材 24 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六的第 2、3 题三、课堂练习找一找下列数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2 43 8 17 1 6 0 34 67 41填空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8。10 的倒数是( ),( )没有倒数。四、课堂小结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 1 的来年各个数互为倒数。1 的倒数是它本身,0 没有倒数。五、作业完成练习六的第 1、4 题课后反思:整理复习第 18 课时教学目标: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