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族制度史_第1页
中国家族制度史_第2页
中国家族制度史_第3页
中国家族制度史_第4页
中国家族制度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家族制度史篇一:家族研究中的几个概念问题家族研究中的几个概念问题 (XX-06-18 08:33:28) Today in studying the lineage organization, some fundamental words and phrases, such as family, household, clan, lineage, are often used. But what?s the correct meaning of each of them? Different scholar usually gives us different explanation in Mainland China. 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think, the following understanding of each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 is more accurate: Family: any group of people lived in the same community of property, and related by blood or marriage. Household: all the people living together and owning the same residence booklet. The Paternal Clan: lineage organization. Clan means a kind of social group composed of several families claiming descent from a common ancestor, bearing the same family name and following the same chieftain. Family Clan: a form of kindred group composed of nine generations of direct descent counting from great-great-grandfather down to great-great-grandson. Also, the writer gives us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Impure Family Clan, Imitation Clan and Imitation Family Clan in the article. 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家族活动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并受到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民俗学等方面的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进入九十年代,学术界对农村家族、家族活动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取得了一大批颇为丰硕的成果。然而,对于家族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几个基本概念,目前的学术界还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认识。可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本文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最终有益于农村家族研究进一步深入之目的。 一、 “家庭”与“户” “家庭”与“户”是家族研究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新版辞海对“家庭”与“户”及其区别的解释如下: “家庭:由婚姻、血缘或收养而产生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组织。 ” “户:由共同生活在同一住所的成员组成。户与家庭的区别:(1)户是社会的实体,家庭是生物的社会的单位;(2)户可包括无血缘婚姻关系而居住在一起的人员,家庭成员必须具有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在社会统计时,户是统计对象的一个单位。 ” 以上的解释,比较清楚地说明了“家庭”与“户”的含义及其区别。但从家族研究的角度来看,仍有进一步阐明的必要。首先,从辞海对“家庭”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家庭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件:婚姻关系(父母)血缘关系(父母与子女以及子女之间)和共同生活。所谓“共同生活” ,是指具备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亲属们处在一个共同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单位之内。处于一个共同的经济生活单位可以说是“共同生活”的一大特征。 因收养而形成的家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毫无血缘关系。这种家庭显然是一个法律上的、人为的规定。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它并不具备血缘属性,因而并不能形成真正的亲属关系。从家族研究的角度看,它只不过是一种“模拟家庭” 。因而在家族中难得一见,也不被提倡,甚至被禁止。另一种是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有间接的血缘关系。如哥哥收养弟弟的儿子,也就是家族中的“过继” 。由这种收养关系而形成的家庭,在传统家族中屡见不鲜,从家族的观点看,这类家庭与一般家庭并无二致。 根据家庭构成的三个基本要件,我们又可得出如下一些有趣的结论:(1)构成家庭的成员至少应有三个,即:一对夫妻与他们的至少一个孩子;(2)仅有婚姻关系(无子女夫妻) 、或仅有血缘关系(无配偶的父亲或母亲与子女以及子女之间)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组织,原则上不能称为“家庭” 。 “户”是“由共同生活在同一住所的成员所组成” 。“户”中的成员,少的可以仅仅是一个人,如乡村的“五保户” 。多的则可以有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人,如一所大学的学生所组成的集体户。 从“家庭”与“户”的外延方面来看,前者明显地要小于后者。首先,一个家庭可以是一户,也可能是两户,甚至更多。因为一个家庭的成员并不一定全都住在一起,如父母住在 A地,为一户,他们的未婚的儿子因工作、入学等原因,户口被迁入 B地,又形成一户;其次, “一户”可以是一个家庭,也可能不是,如上文提到的“五保户” 、“集体户”等。 从家庭与家族的关系方面来看。家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男性祖先的家庭组成。有些家庭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可能裂变成家族。比如:父母与其两个未婚的儿子所组成的家庭。当他们的两个儿子结婚生子,并与父母分家析产、成立自己的小家庭之后,原来的一个家庭就变成了两个小家庭。这两个小家庭也就形成了一个最小型的家族。 从“户”与“家族”的关系来看。家族其实不仅仅包括所有有共同男性祖先的家庭,而且包括有共同男性祖先的所有非家庭的户。换句话说,家族实际上是有共同男性祖先的所有户的联合体。只不过“户”没有“家” (家庭)这词听起来那么温暖、那么富有凝聚力,因而人们不愿 称名符其实的“户族” 、而更愿称名不符实的“家族”而已。如果衡量一个家族的规模,则以“户”为单位远比以“家” (家庭)为单位要准确。这样,在一个家族的内部, “家庭” 、 “户”与“家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二、 “家族”与“宗族”日常生活中, “家族”与“宗族”并无区别。 “家族”就是“宗族” 。但从事家族研究的学者们如果也认为二者并无差异,则未免不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几乎是找不出内涵与外延两方面都完全一样的两个概念的。 孙中山曾说过:“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 。 “中国国民和国家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再然后才是国族,这种组织一级一级的放大” 。 可见,在二十世纪初许多人的观念中,家族与宗族并不相同;当前的部分青年学者也将家族与宗族并列使用,如钱杭认为:家族和宗族是血缘实体的两大组成部分。但“家族”与“宗族”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无论是孙中山,还是钱杭等,都未曾提及。 辞海对“家族”和“宗族”的解释是:“家族: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 ;“宗族:谓同宗同族之人” 。 从家族和宗族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释显然不够清楚。 本文认为,所谓家族,是指由九族内的所有亲属(户及户内成员)所形成的群体。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多根据丧事活动中的“五服”制度(服制亲等制)来标示这一差别。在许多农村社区,农民甚至就以此来指代家族,将五服内的亲属称之为家族。 这里,所谓“九族” ,是指从高祖到玄孙的九代宗亲;所谓“五服” ,是指“斩衰” 、 “齐衰” 、 “大功” 、 “小功”和“缌麻”五种丧服服饰(其实还包括名为“无服”的服饰) 。其中,穿“斩衰”服饰,表明与死者的血缘关系最亲密。“齐衰” 、 “大功” 、 “小功”和“缌麻”服饰所表明的亲密程度依次降低。 “九族”与“五服”图示如下: 注:1、资料来源:(1)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XX 年 1月,第 122-123页。 (2)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 ,正中书局 1946年,第 49-50页。 2、 “期年”:即杖期,为齐衰中一种,服期一年。 3、 “无服”:指袒免亲,仍属亲属。遇丧葬则服素服,尺布缠头(与非亲属仍有区别) 。 4、己身为女儿、孙女、曾孙女及玄孙女的丧服服饰较为复杂,故表中未列。 以上“九族” “五服”图清晰地说明了家族的含义:(1)由图中所有类型的成员(包括己身的女儿、孙女、曾孙女及玄孙女)及成员的户所形成的群体即是家族;(2)家族是一亲属团体,团体成员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这一差别由“五服”制度标明;(3)家族中包含女性后裔。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已婚的女性后裔还真正具有双重角色:她们既属于本家族的成员,同时又属于丈夫所在家族(夫族)的成员。 (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已婚女性后裔虽也具有这样的双重角色,但那仅仅是名义上的。实质上,她们只属于夫族成员。 ) 还要说明的是,以上“九族” “五服”图是从理论上对“家族”的解释。事实上从高祖到玄孙共九代人,几乎不可能同时活在世上,因而,实际生活中的家族关系远没有图中所显示的那样复杂。 现代社会,许多人往往还将女性后裔的配偶(婿)和子女以及男性后裔配偶(妻)的兄弟姐妹及父母也纳入家族成员的范围之内。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恰当,因为从理论上讲,婿及其子女以及妻的兄弟姐妹及父母只能算是本家族的姻亲,而非族内成员。 再看宗族。宗族是指拥有共同男性祖先的家族群体。它是由一个家族与另一个或多个与自己有共同男性祖先的家族所组成。宗族内部成员之间虽有血缘关系,但已非亲属关系,所以 篇二:近年来有关家族问题的社会史研究近年来有关家族问题的社会史研究 - 编辑整理: 编辑:王力 来源:sodu 小说排行榜新浪 家族组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通过与地缘关系、利益关系的结合,演化出种种再生形态,形成一个从家庭到宗族不断分化整合的过程的系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族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家族组织的内部结构、社会功能、发展模式和演变趋势,探讨家族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不仅是人类学、社会学的课题,也是历史学,特别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 ?一、有关家族研究的历史回顾 ? ? 古代学者对于家族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周的宗法制度方面,宋人张载的经学理窟宗法篇,首次对宗法制度作出了全面的解释。清代学者毛奇龄的大宗小宗通释 、万斯大的宗法论 、程瑶田的宗法小记 、侯度的宗法考等,对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考据。 ?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社会史论战的展开,近代学者开始对家族制度的研究,出版了吕思勉的中国宗族制度小史 (中山书局,1929 年) 、陶希盛的婚姻与家庭 (商务印书馆,1934 年) 、高达观的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 (正中书局,1934 年) 、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 (商务印书馆,1941 年) 、王伊同的五朝门第 (成都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43 年) 、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商务印书馆,1947 年)等专著。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学者开始有意识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的家族问题。郭沫若的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在全面探讨先秦社会制度外,还特别重点研究了当时的家庭和家族问题。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系统阐释了中国原始婚姻和家庭的发展过程,也详尽介绍了父家长制家族制度的产生过程。 ? 与此同时,日本学者也开始重视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探索,从 40年代开始,出版了大量研究论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加滕常贤的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研究 、清水盛光的支那家族的构造 (岩波书店 1942年) 、 中国族产制考 (岩波书店 1949年) 、牧野巽的支那家族研究(生活社 1944年)和近世中国宗族研究 (日光书院1944年) 、守屋美都雄中国古代的家族和国家和中国古代的家族研究等。 ? 建国以后的三十年,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国内家族史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除个别研究涉及到西周宗法制以及 60年代结合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发表了部分对族权的研究论文,关于家族史的学术论文较少。其间代表性的论文有左云鹏的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历史研究1964 年第 5、6 期)等。 ? 随着 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社会史研究在大陆史学界得以复兴。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家族与宗族问题开始受到史学界的普遍关注。 ? ?二、近年来家族研究的新进展 ? ? 近年来,学术界出版了多部从社会角度研究古代家族问题的论著。 ?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 (人民出版社 1992年),将古代家族区分为“原始社会末期的父家长制家族” 、“殷周时期的宗法式家族” 、 “魏晋至唐代的世家大族式家族” 、 “宋以后的近代封建家族组织”四种家族形态。该书属通论性的学术著作,时间跨度较大,材料丰富,论证充分,内容编排井然有序,毫无空泛之感。 ? 冯尔康、常建华等编著的中国宗族社会 (浙江人民出版社“社会史丛书” ,1994 年)是一部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中国宗族史。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把中国传统宗族形态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1)先秦典型宗族制时代;(2)汉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时代;(3)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时代;(4)明清绅缙富人宗族制时代;(5)近现代宗族异变时代。作者从婚姻、姓氏、墓葬、祠堂、族谱、族田等具体制度入手,全面分析了宗族的形态特征、等级结构、社会功能等问题。? 朱凤瀚的专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充分利用甲骨文、金文、侯马盟书等古代文资料,结合现代考古学的田野发掘成果,将商周家族划分为商晚期、西周、春秋三个阶段,对中国历史早期的各种类型的家族组织作出了具体的分析比较,深入探讨了家族对中国早期社会形态和国家结构形式的影响。 ? 徐扬杰的另一部专著明清家族制度史论 (中华书局,1995 年版)立足于横向的开掘,涉及家族结构、家族规模、家族生产、家族财产、家族伦理、家族观念、家族法律、家族祭祀、家族教育、家族谱牒、家族械斗、家族防卫、家训族规等。作者认为:宋以后的家族制度,尽管在形态结构上继承了古代家族制度的某些特点,但它基本上是在宋以后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家族制度,这种家族制度以祠堂、家谱和族田为基本特征,与古代家族制度有显著的区别。在近代家族制度中,祠堂是近代家族的象征和中心,家谱是维系家族的主要纽带,族田是家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该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征引书目达 500多种,包括大量家谱、方志、家训、族规和乡约。 ? 郑振满的博士论文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湖南教育出版社“博士论丛” ,1992 年)从家庭与宗族组织的互动关系的角度出发,把中国传统家庭和宗族纳入同一分析框架,认为:宗族组织作为一种直接构建于家庭者上的社会组织,家庭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婚姻、血缘、收养、过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继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宗族组织的构成及演变趋势。作者肯定了传统研究中对于大家庭、小家庭、不完整家庭的区分,并由此将宗族组织分为三类:即以血缘为联结纽带的“继承式”宗族、以地缘关系为连接纽带的“依附式”宗族和以利益关系为连结纽带的“合同式”宗族。作者认为,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家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始祖,这个始祖(不完整家庭)经过结婚生育,开始形成继承式宗族,又经过若干代的自然繁衍,族人之间的血缘关系逐渐淡化,为地缘和利益关系所取代,继承式宗族也就相应地演变成为依附式宗族和合同式宗族。这一理论模式对于中国古代家族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朱勇的博士论文清代宗族法研究 (湖南教育出版社“博士论丛” ,1987 年)对清代宗族法的内容、制定与执行、与国家法律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 由美国学者李中清、中国学者郭松义主编的清代皇族人口和社会环境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收入13篇论文,针对清代皇族这一特定的家族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该书利用了清代玉牒及其它档案文书,运用计算机手段和现代统计学方法,对各种数据和文字资料进行量化分析,体现了大陆、台湾和美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余年间,学术界发表有关家族问题的研究论文近百篇,从社会史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家族组织、家族形态以及社会功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 一、关于西周宗法制问题:李衡眉连续发表了昭穆制度与周人早期婚姻形式 (历史研究1990 年第2期) 、 昭穆制度与宗法制关系论略 (历史研究1996年第 2期) 、 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 (史学集刊,1992 年第 4期) 、 宋代宗庙制度中的昭穆制度 (河南大学学报1994 年第 2期)等系列文章,针对学术界关于昭穆制度就是宗法制度或是宗法制度一项内容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昭穆制度和宗法制的内容有别,昭穆制度体现在墓葬、宗庙和祭祀制度中,而宗法制却体现的继承制度中。前者起源于母系氏族向 父系氏族的过渡,后者起源于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杨希枚的再论先秦的姓族和氏族 (中国史研究1993 年第 1期)认为:先秦文献中的姓字指“姓族” ,即包括同祖先的若干宗族及其若干家族的外婚单系亲属集团;氏字指“氏族” ,即包括某一姓族所统治的同姓、异姓和与统治者无亲系的庶民所组成的王朝。 ? 二、关于春秋战国的家族状况:韩国学者尹在硕发表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见“室”的结构与战国末期的家族类型 (中国史研究1995 年第 3期) ,作者认为:通过日书所反映的民间信仰内容,能够推导出可以旁证当时民间生活形态的社会史资料。 日书把“室”作为每个人活动的最小空间,并叙述了“室”内可能发生的一切活动,对研究中国古代家庭史很有价值, 日书中所记载的“室”的建筑结构或“室”内成员的规模及血缘结构,则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普遍形态,因此,对日书所载“室”进行分析,不仅可以阐明战国秦汉末民间一般家族之形态,还可作为小型家庭论之依据。 ? 三、关于两汉家族组织:张泉鹤东汉宗族组织形式试探 (中国史研究1993 年第 3期)围绕东汉宗族的构成特点、族内的赈恤活动、族人的法律连带责任等进行了研究,认为,东汉宗族是在先秦宗法组织瓦解后,适应东汉社会条件而形成的一种家族共同体。豪民大家控制了族权,阶级关系压倒了血缘关系,在宗族内部,各家庭的生活是独立的,族人的相互联系仅表现在救济和赈恤上。? 四、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家族的个案研究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主流。个案研究本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这一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家族制度已经成为海外学者的一个通例。80 年代初,美国学者伊佩霞的专著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被在大陆学术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魏晋南北朝这一独特的历史环境,有关这一时期某些著族大姓的个案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所在。到目前为止,已发表(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中国家族制度史)的有关论文达数十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刘驰的从崔卢二氏的婚姻缔结看南北士族的地位变化 (中国史研究1987 年第 2期) 、叶妙娜东晋南朝侨姓士族之婚媾陈郡谢氏个案研究 (历史研究1986 年第 3期) 、王连儒东晋陈郡谢氏婚姻考略 (中国史研究1995 年第 4期)等。 ? 田昌五、马志冰论十六国时代坞堡组织的构成(中国史研究1992 年第 2期)对魏晋南北朝坞堡累壁以宗族乡党为基础、坞堡主要是由东汉至魏晋地方大族中孕育出来的传统看法提出质疑,认为十六国时期的坞堡组织可分为少数民族与汉族两种,两者的居民构成和组织方式具有很大差别,汉族坞堡大多为流民所建。坞堡主身分复杂,有流民帅、乞活帅等,只有少数坞堡为地方大族所置。 ?除此之外,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川胜义雄等人在 70年代大力提倡的六朝时代“家族共同体”的理论,近年来也被全面介绍到大陆,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近年来直接涉及“家族共同体” 问题的论文在大陆尚不多见。 ? 五、关于唐代的家族问题:与魏晋南北朝家族个案研究的热潮相比较,唐代的家族研究似乎较受冷落,除一些文章涉及到敦煌氏族志外,无论是通论还是个案研究都比较少见。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学者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年) ,收录了中古家族之变动 、 中古山东大族著房之研究 、 从士族籍贯的迁移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 隋唐政权的兰陵萧氏 、 敦煌唐代氏族谱残卷之分析等多篇论文,通过大量正史与碑志材料的汇总与分析,重点探讨了山东大族在唐代的发展演变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六、关于宋代大家庭的研究:唐代剑论宋代大家庭的社会职能 (社会科学,1993 年第 7期)为通论性文章。这一阶段的个案研究有漆侠的宋元时期浦阳郑氏家族之研究 (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文集 ,同朋社,1989 年) 、 “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 (宋史研究论文集1987 年年会编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年) 、许怀林陈氏家族的瓦解与“义门”的影响 (中国史研究 ,1994 年第 2期)等 ? 七、关于明清家族研究:通论性的文章有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 权的作用 (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 年第 1期) 、许华安的清代宗族势力的膨胀及其原因探析 (清史研究1992年第 4期) 、冯尔康清代宗族制的特点等。? 随着徽州文书的发现和整理,以徽州文书为线索探讨明清宗族结构,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热点所在。唐力行的明清徽州的家庭宗族结构 (历史研究 ,1991 年第1期)通过对徽州族谱的统计、分析和比较,指出:明代后期,徽州的家庭和宗族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小家庭和大宗族的格局,而徽商的兴起,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明清徽州的家庭结构与西欧、中欧的家庭结构有相同之处,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欧与中欧的小家庭是完全独立的,而徽州的小宗族之上还有个大宗族。这一差异使得同为小家庭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社会功能。后者家庭结构的集约化是与欧洲近代化趋势相一致,而徽州的家庭宗族结构却以它的弹性和包容性强化了封建的统治秩序。陈柯云的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 (安徽大学学报1996 年第 2期)针对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宗族关系日趋松弛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族产在明清时期从未中断,不过从明中叶以后,部分众存族产逐渐转化为祠产形式的族产,从而形成众存族产和祠产交叉并行、一消一长的局面。由于族产在在明清徽州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强化了宗族势力和宗族关系。朴元浩(韩国) 从柳山方氏看明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 (历史研究1997 年第 1期)认为:明清时期宗族制度最明显的特征是同族结合范围的扩大,同时与区域社会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这种扩大和强化了的宗族组织成为风靡清朝乡村社会的前提。高寿仙明初徽州族长的经济地位以休宁县朱胜右为例 (江淮论坛 ,1994 年第 4期)通过对徽州文书中族长朱胜右材料的分析,指出:大族的族长不一定由富户担任,一般自耕农亦可,朱胜右甚至只是佃户。这种情况在明初徽州地区具有代表性。 ? 关于清代家族问题,常建华连续发表清代族正制度考论 (社会科学辑刊1989 年第 5期) 、 清代族正问题的若干辨析 (清史研究通讯1990 年第 1期) 、 试论乾隆朝治理宗族的政策与实践 (学术界1990 年第 2期) ,认为雍正四年以后清政府所实行的族正制度虽然起到了地方基层政权的作用,但它是独立与宗族房长之外的,清政府实行宗正制还有遏制宗族势力发展的一面,不能简单地视为族权与政权的结合。 ? 需要说明的是,在社会史的理论视野中,家族问题的研究与婚姻、家庭以及人口等方面的研究密切关联,相辅相成。近年来,史学界在上述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列举。 ? 篇三:中国宗法制度中国宗法制度 1、教学目标: (1)掌握家庭、家族、宗族三个概念的含义。 (2)对传统家族观念和基于家族观念的伦理思想进行客观辨析。 (3)了解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和特点。 (4)了解宗法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维系及对国民心理的影响。 2、教学时数: 3 课时。 3、思考题: (1)简要说明家庭、家族、宗族的区别和联系。 (2)举例说明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3)为什么说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是以家族为本位的? (4)简要评析儒家的孝道观。 (5) “三纲五常”的内容是什么?请作出你的评述。 (6)通过对国与家、君与民的关系的分析,试述“家天下”政权模式得以长久传承的原因。 (7)有学者提出家族意识在当下仍有现实价值,例如东亚家族企业是经济活动很活跃的成分,对此,你看法如何? (8)为什么说宗法制度在周代已经完备? (9)为什么说与奴隶制相适应的宗法制,到了封建社会又演变为封建宗法制? (10)宗法制对封建秩序的维系起了什么作用? (11)宗法制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有哪些影响? 4、课外阅读文献: (1)徐扬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 (2)王玉波著: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1997。 (3)冯尔康著: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商务印书馆,1996。 (4)葛兆光著: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第二回“从婚礼丧仪想象古代中国” 、第三回)复旦大学出版社 XX。 (5)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 (第八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讲授提纲: 第一节 家族的产生与家族观念 一、家族 1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若干个个体家庭,家族内部持有同姓一家族的观念。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父系家族中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握家族所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权利。2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原因。在血缘(家族血亲) 、地缘(农村乡社) 、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二、家庭结构与家族观念 1中国封建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典型的父子型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造。 2就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缘关系。 3就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娶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同一家族中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 4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1)血缘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世系血缘纯度,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 (2)门第观念。 “门第”是指封建时代地主阶级内部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有高低贵贱之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 、 “世家” 、“高门”等,卑庶之家则称为“寒门” ;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门阀的特权。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1 “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它是五常的纲纪。 2人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3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显然的血缘实体。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 (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4奴隶制瓦解后,曾适应奴隶制的宗法制演变为封建宗法制。 (1)统治集团上层仍按血统亲疏承袭特权,皇位的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2)封建宗法制与封建礼教伦常思想相结合,一方面作用于权力、财产的再分配,一方面又制约着嘉、宾、婚、丧、祭乃至日用起居等生活形态。 二、宗法制度对封建秩序的维系 1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基础。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削者,又是乡村基层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与政权于一身。 2封建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的作用。宗法制强调尊卑有别、贵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模式吻合不悖。 三、宗法制度对国民性格的模塑 1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 2崇敬祖先。 3. 尊重传统。 中国科举制度 1、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掌握“九品中正制” 、 “明经科” 、 “进士科” 、“秀才” 、 “举人” 、 “进士” 、 “院试” 、 “乡试” 、 “会试” 、“殿试” 、 “八股文”等名词概念的含义。 (3)准确评价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负面影响。 2、教学时数: 3 课时 3、思考题: (1)何谓“察举”制?它对隋唐科举制的形成与确立有何影响?(2)何谓“九品中正制”? (3)为什么说科举考试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期? (4)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是怎样的? (5)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和维系起了哪些作用? (6)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何影响? (7)举例说明唐代科举与唐诗繁荣的关系。 .(8)以北宋散文家的策论为例,说明科举考试对于文风变革的促进作用。 (9)简述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 (10)中国科技的近代落伍与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有何关系? 4、课外阅读文献: (1)许倬云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第二、六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XX。 (2)陈茂同著: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何怀宏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