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6-_第1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6-_第2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6-_第3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6-_第4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陶渊明生平、创作及其思想;3品味词句,领悟“田园”之乐;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 1、2、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桃花源记相关常识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 1介绍陶渊明。 (师生共同回忆,引导学生注意其思想。)陶潜(365427) ,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晋书 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 “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 )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 ,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 (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 29 岁开始入仕,从此 13 个年头,时官时隐,达 3 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2解题。本文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本文写于义熙元年(405) ,陶渊明 41 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80 余天后,终于桂冠而去。之后写下了这篇辞赋。3学生欣赏课文朗读动画,正音正字,初步感知。4学生朗读课文,标记有困惑之处。 (从节拍、音韵入手,读出节奏、情感。 )5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6结合“梳理积累” ,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本文是作者辞官归隐时写下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迷途折回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得热爱” ,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全诗情景交融,淡远潇洒;韵律悠扬,语言优美。序文,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第 1 段,表明辞官归隐的决心;第 2 段,描写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第 3 段,写农村生活得乐趣;第 4 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三、合作探究 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 ) ,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 ,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 。3课文的主旋律是“归” ,整篇洋溢着欢快的气息,这是否表达了作者的“真意”?为什么?明确:否。作者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素怀“治国平天下” “大济于苍生”之志,为此,他曾奔波于仕途,徜徉于官场, 。然而,但是官场的黑暗痛苦的折磨着作者,最后,才已无法故的走上了归隐田园的路。作者并非像一般人那样观山川以悦目,他是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是在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之后转向大自然而获得的一种人格生命的觉悟。在世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于淡远潇洒、萧散自然之中流露出对腐朽的现实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4课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明确: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开头觉今是而昨非” ,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积极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己心性不合。最后决定归隐田园。“舟遥遥以轻飏恨晨光之熹微” ,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情。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 ,写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感吾生之行休” ,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已矣乎”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这五个阶段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内容的话 5鉴赏课文的“美” 。 (结合课文例句,师生互动进行。 )可观可感可触田园风光描写自然美;发乎真情,托情于物情操美;意境淡雅,语词简洁,韵律优美语言美。四、梳理积累 1文言疑问词。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胡,相当于“为什么”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相当于“为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曷、胡,相当于“为什么” ;何,相当于“什么” 。大王来何操?何,相当于“什么” 。2词类活用。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悦,意动用法,以为喜悦;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以课文注释为主。)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2笔译全文。附: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陶渊明生平、创作及其思想;3品味词句,领悟“田园”之乐;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 1、2、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桃花源记相关常识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 1介绍陶渊明。 (师生共同回忆,引导学生注意其思想。)陶潜(365427) ,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晋书 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 “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 )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 ,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 (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 29 岁开始入仕,从此 13 个年头,时官时隐,达 3 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2解题。本文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本文写于义熙元年(405) ,陶渊明 41 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80 余天后,终于桂冠而去。之后写下了这篇辞赋。3学生欣赏课文朗读动画,正音正字,初步感知。4学生朗读课文,标记有困惑之处。 (从节拍、音韵入手,读出节奏、情感。 )5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6结合“梳理积累” ,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本文是作者辞官归隐时写下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迷途折回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得热爱” ,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全诗情景交融,淡远潇洒;韵律悠扬,语言优美。序文,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第 1 段,表明辞官归隐的决心;第 2 段,描写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第 3 段,写农村生活得乐趣;第 4 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三、合作探究 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 ) ,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 ,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 。3课文的主旋律是“归” ,整篇洋溢着欢快的气息,这是否表达了作者的“真意”?为什么?明确:否。作者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素怀“治国平天下” “大济于苍生”之志,为此,他曾奔波于仕途,徜徉于官场, 。然而,但是官场的黑暗痛苦的折磨着作者,最后,才已无法故的走上了归隐田园的路。作者并非像一般人那样观山川以悦目,他是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是在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之后转向大自然而获得的一种人格生命的觉悟。在世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于淡远潇洒、萧散自然之中流露出对腐朽的现实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4课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明确: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开头觉今是而昨非” ,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积极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己心性不合。最后决定归隐田园。“舟遥遥以轻飏恨晨光之熹微” ,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情。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 ,写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感吾生之行休” ,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已矣乎”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这五个阶段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内容的话 5鉴赏课文的“美” 。 (结合课文例句,师生互动进行。 )可观可感可触田园风光描写自然美;发乎真情,托情于物情操美;意境淡雅,语词简洁,韵律优美语言美。四、梳理积累 1文言疑问词。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胡,相当于“为什么”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相当于“为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曷、胡,相当于“为什么” ;何,相当于“什么” 。大王来何操?何,相当于“什么” 。2词类活用。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悦,意动用法,以为喜悦;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以课文注释为主。)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2笔译全文。附: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陶渊明生平、创作及其思想;3品味词句,领悟“田园”之乐;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 1、2、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桃花源记相关常识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 1介绍陶渊明。 (师生共同回忆,引导学生注意其思想。)陶潜(365427) ,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晋书 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 “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 )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 ,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 (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 29 岁开始入仕,从此 13 个年头,时官时隐,达 3 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2解题。本文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本文写于义熙元年(405) ,陶渊明 41 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80 余天后,终于桂冠而去。之后写下了这篇辞赋。3学生欣赏课文朗读动画,正音正字,初步感知。4学生朗读课文,标记有困惑之处。 (从节拍、音韵入手,读出节奏、情感。 )5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6结合“梳理积累” ,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本文是作者辞官归隐时写下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迷途折回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得热爱” ,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全诗情景交融,淡远潇洒;韵律悠扬,语言优美。序文,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第 1 段,表明辞官归隐的决心;第 2 段,描写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第 3 段,写农村生活得乐趣;第 4 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三、合作探究 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 ) ,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 ,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 。3课文的主旋律是“归” ,整篇洋溢着欢快的气息,这是否表达了作者的“真意”?为什么?明确:否。作者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素怀“治国平天下” “大济于苍生”之志,为此,他曾奔波于仕途,徜徉于官场, 。然而,但是官场的黑暗痛苦的折磨着作者,最后,才已无法故的走上了归隐田园的路。作者并非像一般人那样观山川以悦目,他是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是在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之后转向大自然而获得的一种人格生命的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