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 学年高一语文活页规范训练:专题3,文明的对话篇一:XX-XX 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活页规范训练 专题 1 检测卷 Word 版含解析专题一检测卷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熬夜(o) 坍圮(q) 灼热(zhu) 扶弱济困(j) B炫耀(xun) 肆意(s) 嘈杂(co) 蝉蜕(tu) C掺酒(chn) 譬如(p) 编辑(j) 蹑手蹑脚(sh) D窗槛(jin) 唠叨(lo) 砖砌(q) 瞅了一眼(qi) 解析 A 项,圮 p;C 项,蹑 ni;D 项,瞅 chu。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哀怨 截瘫 甘之如饴 旁征博引 B祭坛 朦胧 变幻莫测 焦阳高照 C安详 禁锢 千姿百态 赏心阅目 D车辙 憧憬 灿烂夺目 众口砾金 解析 B 项,骄阳高照;C 项,赏心悦目;D 项,众口铄金。 答案 A 3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 ( ) ( ) (1)她艰难的命运、_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2)我的手依依不舍地抚摸着罗马及后期的逼真的大理石雕刻,我的手抚摸遍了米开朗基罗的感人的英勇的摩西石雕像,我感知到罗丹的力量,我敬畏哥特人对于木刻的_。 (3)那个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_十分可疑,很可能就是那个_不定而久未抓到的犯罪嫌疑人李某。 A坚韧 虔诚 形迹 行迹 B坚忍 虔诚 形迹 行迹 C坚忍 真诚 行迹 形迹 D坚韧 真诚 行迹 形迹 解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真诚:真实诚恳,没有一点虚假;坚忍:(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坚韧:坚固有韧性。形迹:举动和神色,如形迹可疑。痕迹、迹象,如,不留形迹。礼貌,如:不拘形迹。行迹:行动的踪迹。如行迹无定。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 A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B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 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 C “哟,我从没听到过这么荒唐的话。 ”苏艾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数落她 说, “老藤叶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 D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 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解析 B 项,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应改成“不以为然” 。 答案 B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目前,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均已作了标志,今后,农业部门将借鉴国外标志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志管理制度。 B中石油 2 月 17 日宣布,已与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管道设计、建设和运营协议。 C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分赴黑龙江等地,与全国 13 个产粮大省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关于稳定粮食生产、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D毋庸置疑,网络民意表达较之传统媒体上的民意表达更为直率、本真,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因为网络这面“镜子”的存在而增加了透明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解析 A 项, “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均已作了标志”句式杂糅。C 项,语序不当,应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的建议” 。D 项,成分残缺,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的主语应为“网络这面镜子的存在” 。答案 B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8 题。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 。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 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 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 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 (秦观游龙井记) 【注】 靡曼:美丽。咒:祷告。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纡徐以成文 徐:缓缓。 ( ) B乘高而望之C而不克以为泉 D自天竺谢讲事 解析 B 项,乘:登上。 答案 C 乘:凭借。 克:能够。 谢:辞去。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的品德的一组是 ( ) 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龙井其尤者也 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 CB D 解析 不是评论龙井。是说龙井有名。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B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太出色,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了。 C作者介绍了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泉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解析 D 项, “大闻于时”是当时很有名,说“载誉天下”就过分了。 答案 D 三、(24 分) 9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5分) 译文:_(2)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5 分) 译文:_ 答案 (1)(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 (2)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 【参考译文】 龙井,旧称“龙泓” ,离钱塘有十里路。吴国赤乌年间(三国孙权的年号),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一祷告就总会应验,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 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阳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实、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缓缓地形成一片片水波纹,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西湖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根本就不管湖岸的山上有没有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两次,猛烈拍击江岸并迅速远上,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所以两岸的山多被海浪威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海边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也不会注意岸边山上有没有泉水)。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钱塘江和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美丽,来分散(弱化)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弱化)它的灵气。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要去钱 篇二:XX-XX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活页规范训练 专题二检测卷 Word 版含解析专题二检测卷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分) A炫耀(xun)干瘪(bi) 下载(zi) B挫折(cu) 吮吸(shn) C憎厌(zng) 思忖(chn) D祈祷(q) 桑梓(z) 恪尽职守(k) 慰藉(j) 锲而不舍(qi) 巷道(hng) 汗流浃背(ji) 懊悔(o) 自怨自艾(y) ( )(3 解析 B 项 cu 应为 cu,j 应为 ji;C 项 zng 应为zng,chn 应为 cn;D 项 q 应为 q,o 应为 o。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哽咽 通牒 凉飕飕 秀外慧中 B顷听 遐想 细裂缝 讳疾忌医 C松弛 侪辈 葵花杆 苦心孤诣 D诡异 蘸水 冰窟窿 响彻人圜 解析 B 项顷倾;C 项杆秆;D 项圜寰。 答案 A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3 分) A如果说民生问题是“命脉” ,腐败就是“毒瘤” 。一方面,我们党要解决好群众的民生问题,取得广泛的支持拥护,另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铲除毒瘤,永葆自身青春活力。 B在我们眼里,像“股神”巴菲特这样的人住在高档别墅里天经地义,但这位世界第二富豪却住在一所靠马路的、没有院落的、在整个社区中属于最 差、最朴素的房子里。C和老“海归”们相比,80 后、90 后小“海归”不再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 “海带”(归国待业)的增加与“海豚”(归国后窝在家里)的出现,更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D曲阜市“马上就办办公室”的照片在网络上的出现,引起社会的种种议论:这到底是真心为民?还是变着法子“作秀”?会不会问题没能解决,却浪费了大量行政成本? 解析 A 项“支持拥护”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B 项应将“最差”后面的顿号去掉;D 项“真心为民”后面的问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 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 ,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唐玄宗虽早就觉察到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但并没有及时除掉他,反而放虎归山,让他出任范阳节度使,这未免有点蹊跷。 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 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A 项“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 。此处灾害已经发生,前后矛盾。B 项“无地自容”指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不合语境。C 项“放虎归山”指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D 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在句中情感色彩不当。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 A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B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的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C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D读书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高尚、充实,越来越有意义。 解析 D 项,语序不当。 “充实”一词应移于“高尚”之前。答案 D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而绝江河 C非能水也 D今之众人 解析 D 项众人,一般人。 答案 D 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之利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皆出于此乎 ( )(3 分) 绝:横渡。 水:游水。 众人:许多人。 ( )(3 分) C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解析 A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B 项,代词,那些;加强反问语气。C 项,都表修饰。D 项,对于;向。 答案 C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而耻学于师 曰师曰弟子云者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 A 项流传;解释经书的文字。B 项语气助词,表反问。C 项均为老师。D 项副词,竟然;代词,你的。 答案 C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 )(3 分) A 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 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 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 “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解析 B 项“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未在本段提及。 答案 B 三、(24 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 分) 译文:_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 分) 译文:_(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3 分) 译文:_ 答案 (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3)不懂得文句的停顿,不能解决疑惑,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说说诗人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3 分) 答:_ 解析 这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借“幽竹”表达自己的心志。 答案 诗人刻画了“幽竹”不改初衷、不屈流俗、忠诚质朴的形象。 (2)全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 分) 答:_ 解析 本诗主要采取对比手法,以“黄鸟稀” 、 “花尽”与“幽竹不改清阴”作对比。 答案 全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畏流俗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 3 个小题)(6 分) (1)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_ 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_,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韩愈师说)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荀子劝学) (5)三人行,_。择其善者而从之,_。 篇三:XX-XX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活页规范训练 专题三检测卷 专题三检测卷 (时间:120 分钟,总分:120 分) 一、(15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累积(li) 青睐(li) 脚踵(zhng) 殒身不恤(yn) B懊丧(sng) 命中(zhng) 精湛(zhn) 外强中干(gn) C浩淼(mio) 藏蓝(zng) 装盛(shng) 强颜欢笑(qing) D倜傥(t) 更相(gng) 踌躇 (ch) 流泉淙淙(zng) 解析 A 项睐li,踵zhng;C 项盛chng,强qing;D 项更gng,淙cng。 答案 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 分) A雕琢 委屈求全 贪生恶死 耳濡目染 B倜傥 荒涎无稽 轻而易举 扶摇直上 C喋血 推贤进士 朝生暮死 颓壁残垣 D焚烧 浑浑噩噩 芸芸众生 食不裹腹 解析 A 项委曲求全;B 项荒诞无稽;D 项食不果腹。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列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_上次赛场上队员各自为战的教训,我们在下次比赛中一定要形成合力,克服风头主义。 太阳黑子又进入集中爆发期,我国天文学家从去年8 月就开始密切_太阳的活动。 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_显得太单薄了。 A鉴于 监测 未免 B基于 观测 不免 C鉴于 观测 不免 D基于 监测 未免 解析 鉴于:看到,考虑到。基于:根据。观测:观察并测量。监测:实时监视而采取的任何在线测试手段,“监测”前面可有“密切”修饰。未免:对某种做法表示不以为然。不免:免不了。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 90 华诞。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让古老的中华大地天翻地覆,万里山河改头换面。 B你不用担心,你的难处,也就是我的难处,如果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或是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C昆明南濒滇池,三面环山。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气候温和,无冬无夏,四季如春,是极负盛名的“春城” 。 D人追求完美,但总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想得开便自我解脱,想不开必然自寻烦恼,甚至到老仍耿耿于怀,真是何苦来! 解析 A 项,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是贬义词,这里属褒贬混用,应改为“焕然一新” 。B 项,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是敬辞,此处属敬辞误用,可改为“尽力帮助” 。C 项,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此处属望文生义。D 项,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 答案 D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 A我们只有对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比较和叙述,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B. 在本公园的设计中,大量使用了乡土野草,包括用于湖岸绿化的挺水植物,各类茅草。 C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 D因为自然科学具有“双刃剑”的性质,所以科学家们就会利用其研究成果为人类谋求利益。 解析 A 项语序不当。 “比较”和“叙述”对调;B 项成分残缺。 “大量”前可以加“设计者”之类的主语,也可以将“在”和“中”删除;D 项不合逻辑。照应不周,前面有“双刃剑” ,后面只说了一面。可以改为“科学家们既要利用其研究成果为人类谋求更多好处,又要避免一些人利用其研究成果危害人类” 。 答案 C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 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6对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解析 A 项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 “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 “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 “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B 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 “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D 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 段”错, “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答案 C 7对于 “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 ,并高于“求知境界” 。 B达到了“求知境界” ,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D. “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 解析 B 项“道德境界” “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 ,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答案 B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 “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 “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 “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解析 A 项“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C 项“道德境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树的变化》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完善
- 5G网络安全防护策略-洞察及研究
- 材料设计中的机器学习模型评估-洞察及研究
- 桥梁结构健康状态评估方法-洞察及研究
- 数字化转型在畜牧服务业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微纳能源热管理-洞察及研究
- 石菖蒲种植资源调查-洞察及研究
- 环境光传感器数据处理-洞察及研究
- 复华材料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农村处理矛盾纠纷课件
- 厂房搬迁管理办法
- 保险学考试题(附答案)
- 中药处方点评管理办法
- 国企纪法教育实施路径
- 药品发放登记管理制度
- 临床科室科研管理制度
- 铁艺围栏采购合同
- 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
- 卫星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场景分析
- 黄旭华人物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