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制度的起源_第1页
信访制度的起源_第2页
信访制度的起源_第3页
信访制度的起源_第4页
信访制度的起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访制度的起源篇一:信访工作者使上访群众得不到理解的情形有以下来源信访工作者使上访群众得不到理解的情形有以下来源 1、接访者漫不经心,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不认真作记录,认为来访者反映的问题是鸡毛蒜皮,不值一提,不理不睬。 2、处理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对上访者反映的问题不作耐心解释。 3、借口“分级负责,归口办理” ,对信访者只求打发出门,不求解决问题。 4、心理失衡,推卸责任,说信访部门无职无权,无钱无物,解决不了信访人具体问题,辜负了上访者的期望。5、居高临下,不把来访者放在眼里,对情绪激动的来访者,动辄训斥、嘲讽,激发了来访者的不满,即使处理了也是口服心不服。 6、毫无诚心,上访者一来就厌,一谈就烦,不等来访者把“病情”讲完,就给人开处方,弄得对症下“错药” ,或根本就不“对症” ,也不“下药” 。 接访者的以上心态,是由于没有用理解的姿态对待上访群众引起的,很容易引起上访者惊恐、恼怒、甚至厌恶、失望、出现敌视心理,这也是造成目前信访量增大,越级上访增多的一个重要诱因。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法院在群众中的威信。 那么,接访者要理解上访群众的什么呢?从根本上讲接访者要理解群众的上访动机、理解群众的正当要求和意见。然而,群众上访的动机、要求和意见,要因人因事而异,只能靠听取陈述、询问掌握, 而群众的上访心理也具有共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信任。当发生纠纷、产生矛盾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受害者往往会说:“我要去法院告你” , “共产党会给我作主” , “我就不信你能一手遮天”等,这些话语里,包含着上访群众对党和政府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及领导干部的能力,公正办事的信任。同样,当事人举报、申诉、批评、建议等都是出于对接访单位的信任。 2、疑虑。上访群众的信任和疑虑心理是相伴产生,同时存在的。由于个别干部不廉洁、不公正、官僚主义以及上访群众本身错误观念支配,往往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别人,相信领导干部而不相信一般干部,相信上级而不相信基层,相信实际行动而不相信空谈说教。 3、惧怕。惧怕是由疑虑产生的,上访者怕接访者不冷不热,怕不理不睬,怕上推下卸,怕偏听偏信,怕权大于法,怕官官相护,怕处理不公等。 4、唯我。为了达到上访之目的,以满足自身的私欲,上访者在反映问题的过程中,每说一句话,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只说于己有利的情况,不说于己有弊的情况,对自己的过错,或避而不谈,或者避重就轻,有的为得到接访者重视或受理,甚至夸大事实,虚构情节,有的甚至用过激的言行相胁迫。 5、试探。有的上访者明知道自己无多少道理,或者根本不属这个单位受理的范围,但他总是想试试看,或者是将某个单位作为前站,以此作为日后越级上访的借口。 以上心理,每一个上访者或有其中的一种,或兼而有之。所有这些均受上访者个性支配,只不过这些心理产生的过程、表现的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理解当事人上访心理的必要性。 那么,作为接访工作人员,如何实现对来访群众的理解呢? 1、热爱信访工作,安心信访工作。信访工作是单位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而信访工作是一项必可少的艰巨工作。虽然信访工作枯燥、清苦,但党离不了信访,人民需要信访,信访工作人员就更要肩负起自己的职责,脚踏实地做好信访工作。 2、以情感人,以礼待人。用亲民、爱民、为民之心感化来访当事人。大多数来访者,不是有冤,就是有难,或是有疑。他们来访时或气或怨,或怒或恨,接访人员都要耐心听取他们的申述,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意见,克服简单粗暴、处理不及时的现象。对来访者提出的合理建议积极采纳,对提出的批评要诚恳接受,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核查、请示汇报,从而使来访者心灵上得到慰藉,情绪上得到稳 定。3、听取陈述,详细记录。信访干部要注意说话技巧和表达艺术,以便更好地引导来访者把情况讲清楚,使他们有冤尽情申述,有气尽情渲泄,有苦尽情诉说。切忌随便插话、拦话,只有上访者说得越全,接访者才能听得越明,记得越准。同时,认真听、记,也能使上访者意识到接访者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意识到对他们的同情和理解。4、依法为据,正确处理。来访者反映的问题,不论能否解决都要予以正面的答复,不能解决的要讲明缘由。要联系实际,摆事实,讲法理,讲矛盾的两重性,讲事物的两个方面,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对符合政策法律的,要通过“理”的教育,使之明白事理之所在,避免出现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对符合政策但目前落实尚有一定困难的,要说明情况,阐明道理,坦诚交换意见,争取来访者的理解和支持;对不符合有关政策的,应引导其全面了解政策,使之息诉罢访。 总之,信访工作人员只要以政策、法律为砝码,以理解为杠杆,把来访者反映的问题放在信任的秤盘上称一称,评清是非曲直,支持正义的,抨击邪恶的,同情困难的,批评无理的,援助希望救助的,制裁违法犯罪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做好信访接待工作。 篇二:中国民众何以偏好信访中国民众何以偏好信访 以冲突解决理论为视角 胡元梓 【摘要】信访与信访制度,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自生自发秩序。中国民众偏好信访,从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上看,是由于政党所承担的民意表达功能相对缺位。中国的政党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民意表达职能,现有体制内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从行为上看是由于中国司法制度解决社会冲突的效能较低。中国的司法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中国民众社会纠纷与社会冲突解决的主渠道作用,已有的司法制度也没有完全适应现有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从观念上看是由于“官本位”的政治权威主义价值观的文化传统。在一个具有权威主义传统的国家,人们对政府的信任不仅是基于政府的表现,而且也基于人们对权威的崇拜和依赖。信访问题的解决,需要信访制度的创新;民众与政党之间必须实现民意的“组织化表达”和“制度化表达” ;同时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冲突解决机制。 【关键词】信访;民意表达;冲突解决;政治信任;官本位 信访与信访制度,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自生自发秩序。作为民众表达意愿、参与政治、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殊途径,民众向权力机关去信或走访、上访,这一社会现象源远流长,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中国,被称之为“上访”或者“告状” ,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20 世纪 50年代之后,被称之为“信访” 。在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墨西哥也可以找到类似的社会政治现象(如请愿等等) 。在加拿大、法国、韩国、瑞典、澳大利亚、南非、中国香港、美国马里兰州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制度。但有所不同 的是,XX 年,随着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中国迎来自20世纪 70接待群众来访批次、人次,同比分别上升和。与信访洪流同时出现的,是聚集在北京的信访群体的组织化和更为激烈的抗争,自焚、冲击政府机关、堵塞交通要冲以及集体游行使得上访群体超越了法定应有的权利界限,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XX 年 8月,在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下,中央建立了“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11,各地也都陆续成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运行以来,解决了相当一部分过去积累的问题,但从某些地区的调查来看,上访量并没有明显下降,联席会议制度也不能遏制新的上访出现,而且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旦联席会议制度在这场治理信访的运动过后变为“旧制” ,信访问题将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个体信访转化为集体信访,由本地信访转化为越级信访,由初次信访转化为重复信访,由理智信访转化为过激信访,由正常上访转化为异常上访,成为当下信访的突出特征12。一些专家学者针对信访问题提出了各种建议13,一些地方政府做了制度创新的探索14,中央政府也做过很多制度性改革15,但所有这些改革思路几乎都集中在如何对付已经出现的信访问题上,即问题集中在“这么多人上访该怎么办” 。 本文力图从冲突解决理论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上访?”探求信访与冲突之间的逻辑连接。提出的解决思路重点不在于如何处理已经出现的大量上访,而在于如何从制度根源上减少上访,即在制度创新的视野中看待上访现象,在制度创新的框架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如果把信访过程视作一种冲突与冲突解决过程,那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16,信访的观察者与冲突、冲突解决的观察者一样可以分为三个阵营:观念者(idea people、行为者(behavior) 、关系者(relation people) 。与理解人类社会的其他社会政治生活一样,对于信访的研究,存在三个理论派别:观念学派、行为学派、关系学派。事实上,这三个阵营在理解信访的基本问题时存在根本的区别。观念学派强调人类社会政治行为的意识基础。他们认为,人类需要从自身的环境中获取信仰、概念、规则、目标和价值,塑造自己,并从这些观念中获得行为的动力,在社会政治互动中将这些观念付诸行动。行为学派强调动机、动力与机会的独立性。很多人把人类进化作为个人或群体的攻击行为的起源。例如,他们认为,在灵长类动物当中,自然界的选择给人类带来许多优势,他们利用攻击性手段获得隐蔽所、食物和保护。因此,采取那些攻击手段的心理倾向成为人类的遗传传统。其他人没有采用进化论的解释,而是坚持用诸如统治、剥削、尊重、保护或安全等一般需求和动机,来解释信访的政治冲突与社会冲突的动因。也有一些人采取经济主义的立场,将冲突视为获得商品与服务的一种手段。行为学派经常采用简约主义(reductionism)的立场,认为所有社会政治现象都可以归结为个人行为或者甚至是特殊因素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动机和动力以化冰一样的速度在改变,所以冲突的产生或消失主要是回应两个因素的变化:一个是社会对动机施加了控制,另一个是社会形成了表达那些动机的机会。 关系学派强调个人、群体乃至国家彼此之间的交易。他们比观念学派与行为学派更加具有中心化的特点。他们认为,人类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与意见交换来展开他们的实践活动。同时认为,相互交换总是涉及一定程度的冲突。观念的因素因此变成了工具、媒介和社会政治交换的产品,而动机、动力和机会只在连续的、协商性的社会政治互动中发挥作用。因此,对于关系学派来说,信访可以说是一种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是一种残酷的或片面的对话。他们常常认为,可以对个人的倾向做出让步,但坚持认为,集体过程不可简约。要解决信访问题,重要的不是消灭坏观念、消灭机会或者是压制动力,而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群体乃至国家彼此之间进行的关系交换。 事实上,许多信访问题,大多程度不同地由观念、行为与关系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因此,观念、行为与关系这三个角度,基本上构成了我们审视信访问题的主要维度,再加上信访过程中本身的特点,构成了信访问题解决的主要路线图。从 关系来看,信访可以视为民意表达的一种途径;从行为来看,信访被视为冲突解决途径的一种替代方式;从观念来看,信访被视为一种价值观,一种价值选择。一、作为民意表达的一种途径 从冲突解决的理论上看,冲突各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各自的需要,这些需要引起共同的活动,通过共同的活动来满足各自的需要。认同是各方对自身角色 (role)以及与他方关系的一种定位,或者说,是一种身份(status)的获得。这里的“角色” ,是指在社会结构中占有特定地位的各方应有行为的模式或规范。认同是各方社会互动过程的结果,是冲突各方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是冲突各方在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观照和规范(norms)的学习而形成的。只有通过冲突各方的社会互动,冲突各方才能对己方以及他方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定位,进而产生对己方的地位、形象、角色及与他方关系的判定即认同。同时,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冲突各方对自我的认同的改变,而且也体现了社会对各方的态度的变化。概言之,认同是冲突各方在社会互动中对自身角色以及他方的一种动态的评估或判定。根据冲突各方与社会的关系,认同主要表现为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和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认同给予各方一种自我的所在感(a sense of personal location) ,给予冲突各方的特征以稳固的核心。同时,认同也是有关各方的社会关系,涉及己方与他方之间的复杂连接。需要与认同是冲突的动因,需要与认同决定了冲突与冲突解决的过程。冲突与冲突解决的过程,在冲突各方的意义上,是各方自我需要与自我认同的贯彻和表现;在社会意义上,是社会需要与冲突各方的社会认同的贯彻和表现。不仅如此,需要和认同作为冲突各方的集体意识,又通过社会化过程得以延续并得以再生产。 民众的需要与认同大多通过意见表达的形式显现出来。信访是民众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的核心就是一种民意表达。民意表达的权利,在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宪法或“权利宪章”中都有明确规定。据荷兰学者统计17,截止 1976年的 142部 成文宪法,124 部规定了“发表意见”的自由;56 部规定了“观点与思想自由” ;16 部规定了“出版自由” 。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相反,压制乃至剥夺人的表达权利,是与人类的自由背道而驰的, “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于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18。 在现代社会中,民意表达蕴含着人类所追求的普遍价值,同时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沟通、控制社会矛盾、释放社会情绪、参考社会各方的普遍需求、促成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防范社会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19。总之,可以在维持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发展方面保持一种平衡。 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民意表达是民主政治的根基,可以作为保证社会成员参与政治决策的一种方式。政府建立在人民的同意与授权的基础之上,是人民的代理人。公共权力的唯一目的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正常行使,关涉公民利益的公共决策最终取决于多数公民的同意,这是民意表达的政治价值所在。由于现代国家的规模不可能像古希腊城邦那样只拥有较少的人口而可以实现直接的民主,只能采取代议制的形式。直接民主与代议制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在于,在民意和公共政策之间存在中介即代议制组织或机关。因此,在代议制政治之下,民意表达成为民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自由、畅通和充分的民意表达,才能使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公共部门的行为建立在真实的民意基础上。而通常的代议制是通过政党和议会来实施的。公民通过各种渠道把民意反映在政党的施政纲领和具体的行为中,政党通过国民会议或议会组织政府,把民意体现在政府的治理过程之中。民意能否表达,能否得到充分自由的表达以及表达的效能情况,都是民主程度的重要指标。民意表达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民主过程的第一环节,民意只有通过顺畅与真实的表达,民主才能得以实现和运作。从政治系统的宏观运行模式来看20,公民的信访可以看作对政治体系的“输入” 。这种“输入”是由“要求”和“支持”构成的。第一种输入是“要求” ,第二种输入是“支持” 。一个政治体系如果只有要求,而缺乏支持就会崩溃。由此可见,政党在民意表达的责任承 篇三:信访矛盾纠纷频发的根源及对策信访矛盾纠纷频发的根源及对策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甘浚镇司法所长王举仁 二 00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日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9月份以来,我按照区委、镇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积极投身到学习科学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深入学习理论,全面落实实践,为求更好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实践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升华,从统筹协调发 展、 “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党坚持发展的信念是承前启后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思想是行动的灵魂。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越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越自觉、愈坚定。 一、信访矛盾纠纷频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访,本来是老百姓反映问题、寻求救助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但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各种新的社会矛盾不断产生,不同利益群体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常采用缠访闹访、越级访及群体性上访等不正当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现阶段发生的各类信访矛盾纠纷,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可以归纳为权益受侵害型和不同群体利益冲突型两类,其中以权益受侵害型的信访案件居多,特别是因农村土地征用、承包、边界纠纷、制种款兑付、村务财务公开、移民安臵、水权、资源开发、刑事案件伤害赔偿以及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多数。当前 信访案件频发,形式上常呈现出以下特点:1、动辄纠集众人上访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堵塞交通、占据办公场所,影响办公。闹事者往往法制观念淡薄,错误地认为“法不责从” ,奉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错误观念,一旦认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侵犯,就臵国家法律、社会秩序、社会公道以及人们公共利益不顾,纠集一帮人上门冲击政府或其部门,以人多势从和把事情闹大来迫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其行为往往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和政府办公受影响等局面。 2、有着首要份子、骨干份子在明里组织或暗中操纵。一般群众为了某种利益通常都是找主管部门反映,要自发去闹事可能性不大。群体性事件往往都是背后有组织者煽动、组织,并有骨干份子带头,抛头露面,表现积极,而群众也会觉得反正别人去我也就可以去,从而酿成集体闹事事件。 3、道听途说、不明真相,受谣言蛊惑而闹事。在农村,由于人口居住较为分散,消息的来源往往是一传十、十传百,由于口误或人为的认识角度等因素容易造成群众错误的理解,从而激发群体性的闹事事件。 4、无关群众裹入的多,看热闹、起哄围观的多。人民群众多有看热闹的习惯,从多起群体性上访事件看,真正涉及其自身利益而闹事的大多数是组织者和骨干份子,但事情闹起来后,看热闹的人来了,围观的人来了,无形中助长了 带头闹事者的嚣张气焰,加之在围观者中极少数人抱着“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起哄、喝倒彩甚至参与闹事,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扩大了事态。5、群体性上访事件规模较大,影响坏,持续时间较长。过去群众上访大多情绪比较温和,多数控制在本单位、本系统、本地方,现在则出现了动不动就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现象。闹事事件由突发性、临时性向有人串联和组织、专人负责指挥方向发展,呈现出自发性逐渐向有组织性的发展趋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