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2_第1页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2_第2页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2_第3页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2_第4页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2 理清层次;背诵文。3 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1 背诵文。2 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时安排】一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学生齐背桃花源记 )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 (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 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二、初读文 1 自由读文。2 指名读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矜(gun)分(fn)恶()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三、理解文意 1 默读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 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选贤与能通“举” ,选拔。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加标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 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层次。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 “人”统领以下两句, “使老有所终”中, “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 、 “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 ,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 ,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 ,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4 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2 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3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 、 “幼有所长” ,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文【资料宝藏】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 “四海之内皆兄弟” ,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 ,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 、 “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 “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 ,“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仪以为纪” ,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仪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仪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012 版,余式厚主编)2关于礼记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 ,故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