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_第1页
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_第2页
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_第3页
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_第4页
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篇一: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满化”现象摘 要:八旗制度是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是清朝二百六十余年统治政策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这一集军事、政治为一体,包纳满、汉、蒙多族的政治制度不仅确定了其成员的个人身份,更改变了他们的民族属性。使得被纳入八旗制度下的汉人,其社会身份发生变化,民族属性也随之更改。这些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生活习惯、语言、信仰发生变化,使八旗整体 意识逐渐加强,从而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汉人满化;八旗制度;汉姓包衣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XX)34-0139-02 自 1635 年皇太极宣布废除诸申(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起,满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八旗制度是满族的军事、社会组织形式,由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组成。这一制度自形成起,经过不断完善,一部分汉人被纳入满族这一民族共同体之中,民族属性发生改变,不断向满洲靠拢,为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 一、汉人满化现象的产生 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满化”现象,主要存在于八旗汉军和汉姓包衣之中。他们均以汉人身份加入旗籍,却隶于不同旗属,地位也不尽相同,故在此进行分别论述。 (一)汉军八旗 八旗内汉军旗的建立始于 1631 年(清天聪五年) ,此时汉军仅有一旗,招抚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汉族上层的降官降将上。皇太极时期开始大量收编辽东往投的官兵,借助汉族军队在军事上的优势,以配合对明战争中红夷大炮的使用1。1633 年皇太极下令,在八旗满洲佐领内分出汉人1580 户, “每户十丁授编甲一” ,编汉军为一旗。1637 年(清崇德二年) , “分汉军为两旗” 2。 1639 年(清崇德四年) , “分二旗官属兵丁为四旗” 3。1642 年(清崇德七年)编为八旗, “旗色官制与满洲、蒙古八旗同” ,至此,八旗汉军最终形成。据现居于辽宁省本溪县王氏家族的家谱记载:“本贯山东蓬莱县人,村落居址莫可考矣” ,先迁至辽阳,后迁至沈阳“授田入册,旗分镶红旗第一佐领”4。在此期间,汉军佐领人数不断增加,由 1615 年的 16 名,扩充到 1639 年的 72 名,至 1644 年汉军佐领增至 157 个,又半分佐领 5 个。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以前“三顺王”的汉兵军队,并未纳入汉军旗。直到康熙平定三藩后,才将尚可喜、耿精忠等旧部正式编入八旗汉军。对归附的降民, “仿照明国故例,隶于八旗之下” 。 1793 年(乾隆五十八年)上谕:“向来定例,满洲杀死满洲,例文本末妥协自应以旗人杀死旗人载入例条,则蒙古、汉军皆可包括。?试思八旗俱有蒙古、汉军,岂蒙古、汉军独非旗人?” 八旗汉军与八旗蒙古、八旗满洲一样,隶属于八旗制度之下,所谓“太祖?肇建八旗,以统满洲、蒙古、汉军之众”5,被编入八旗的各族人口均称之为 “旗人” 。清统治者利用八旗制度,突出旗人身份,强调八旗整体性,力图 “以旗统人,以旗统兵”,消除八旗内部的民族差异,充分发挥汉军在军事上的作用,用这种独特的军政共同体来构建民族共同体。 (二)汉姓包衣 所谓汉姓包衣是指本为汉人出身,隶属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中并无包衣组织)的人。这些包衣汉姓人,原为满洲家内奴隶,八旗制度建立后,随其主一同被编入满洲中,受组织管辖,具有平民权利6。包衣与汉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奴仆,又是旗人。而包衣内部又存在不同等级:隶属于皇帝、皇室的包衣旗人,编入内务府三旗(镶黄、正黄、正白)7。下五旗则由五旗王公府属。 在对明战争中,后金攻占辽沈地区后掠获的人口多为汉人军民,其中一些就变成了旗人的包衣。据统计:1618年努尔哈赤率军攻下抚顺、马垠丹、东州等城堡五百余处,俘获人畜 30 万。1635 年多尔衮攻入山西“俘获人口、牲畜七万六千二百有奇”8。1636 年阿济格 率军攻取昌平、安州等十二城俘获人口、牲畜 18 万9。1639 年多尔衮、杜度分兵攻明,取城 61,俘获人口 46 万余10。 1643 年阿巴泰领兵深入明地,取 94 城,俘获人口万名11。 这些汉姓包衣,尤其是上三旗包衣,由于是皇室家奴,往往职位显赫、权势较大。声名显赫一时的曹雪芹家族,其祖就是曾任江南织造的曹锡远,是出身于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 部分包衣身居高职,但仍脱离不了奴仆身份。“虽尊位于大家,而名仍隶于私室,方得其位之时,非赫然贵族,一遇其主,则俯首帖耳,执役之不暇,举人世可卑可贱之事恒视为固然,而不敢稍有抵牾。 ” 二、汉人满化的表现 被编入八旗的满洲、蒙古、汉军和包衣都是满族的成员,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无论在服饰、语言文字,还是在信仰、心理状态上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满化” 。 在服装、发式上他们与“满人”一样剃去四周边缘,中间保留长发三绺编成长辫一条,置于脑后。妇女不缠脚而为“天足” ,耳穿三孔。在婚俗习惯上,汉军一改汉人指腹为婚、看重贫富的习惯,讲求门第,不闹洞房。在汉军旗人的婚配上,内部通婚现象较多,但其中也有与满洲旗人通婚的现象。康熙与乾隆帝的母亲均为汉军旗人之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后家(母家)佟氏,本汉军上命改佟佳氏,入满洲。后族抬旗自此始”;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后家魏氏,本汉军。抬入满洲旗,改魏佳氏”。 在语言文字方面,清统治者一直把“国语骑射”看做“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12,作为八旗之内的汉军子弟也自然被要求与满洲八旗人员一样,学满文,练骑射。包衣旗人、八旗汉军知晓满语,与政府的重视与督导是密不可分的。八旗佐领下幼童, 10 岁以上,均可入学, “其满洲、汉军旗幼童,教习清书、清语,习马步箭。 ”“八旗汉军都统办理事务,多用清书,汉军子弟学习清书,甚属紧要”,清政府明令要求各地设立清文义学。统治者也要求其, “口奏清语履历,毋得再有违误”13。并对不通晓满语的官员降级罚俸。雍正十一年(1733 年) ,谕令汉军“不能清语,概不拣练”14。 这些入旗籍的汉人不仅在语言文字上通晓满语,更将姓氏改为满姓,并且效仿满洲, “称名不举姓”的习惯:明朝开国重臣常遇春的后代因其祖降清编入汉军,从常氏第 13 世祖名字起皆用满语化词汇:13 世祖名阿虎达、14世祖名扎勒彬,18 世祖起成为正身旗人,隶属于正白旗15。在祭祀形式上,旗籍汉军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烧旗香”的仪式。即以萨满所谓人神附体,戴神衣神帽,祭祀动物神、天地神,手持单鼓,并敲打单鼓鼓点。这是一种汉军八旗所特有的祭祀体制。它兼具了满、汉两种文化的特点。作为满族萨满跳神的分支,它又渗入了汉族祭祀的文化因素,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点16。 这些加入旗籍的汉人,与满族长期生活在一起,且共同隶属于同一政治体制之下,在生活习惯、信仰等方面逐渐满化,与满族日益贴近,真正地融入到其中,成为其一员。 三、 “汉人满化”的影响 (一)满化汉人得到优待 纳入旗籍后,旗人成为区别于“民人”的社会集团,所谓旗民不交产、不通婚、不同刑,对旗民界限有着严格的划分。这些汉人的身份发生变化,经济上依靠八旗制度供养,法律、军事上,也享有种种优待。 政治上,汉军地位高于汉族官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由于汉人的独特身份,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仕途上往往有所作为,出任地方总督、巡抚。在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政治体制的完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满洲名臣传中立专传者 635 人,其中满洲461 人,蒙古 36 人,汉军 136 人。 法律上,旗民有别,在量刑定罪时,旗人受到优待。例如,汉民犯法,应 笞杖者笞杖,应充军者充军、徒刑,而旗人则否。在军事上,往往受到重用,顺治年间佐领张从善“升授京口固山大”。在经济上,汉军与八旗满洲一样,均按计丁授田。除固定粮饷(坐粮)外,临时打仗时,还可以领取一份数额略约相等的“行粮” 。汉军自备军装战马,从征出战;耕种份地,缴纳官赋,与满洲八旗无异。 (二)有力促进满族人口的增加 清代八旗制度与满族人口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至清代中期后,其中汉军旗人增长迅速,使得满族人口大量增加(顺治即位时仅 30 万,到清中期已达 300 万之多) 。以至于乾隆时期,政府迫于旗人供养压力,不得不采取京旗回屯、允许汉军出旗政策。 据满洲地方志草案卷载:清朝民政部门在宣统元年(1909 年)进行的奉天省人口调查中在旗人口占全省人口的%,其中满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汉军(汉八旗)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满族人口的增长,有利于清朝的封建统治,对于巩固中央集权有重大作用。 (三)民族关系的融合 被纳入到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汉军、包衣) ,由于政治原因其个人的身份发生变化,民族属性发生变更。值得注意的是,八旗制度解体后,其政治隶属关系虽已瓦解,但仍自报为满族。这说明在与满族长期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不自觉地向满洲靠拢,在各个方面与满族日益贴近,成为了满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可见民族的融合并非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而动的过程。在满人汉化的大背景下,一部分汉人经过近 300 年的民族融合,逐渐满化,成为满族的一员,融入到这一共同体之中。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清朝历史上的满人汉化还是汉人满化现象,都是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整合的一个缩影。通过长期的共处,各民族交流频繁,生活与政治上的一致性,将他们逐渐纳入同一整体之中,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统一体。 篇二:浅谈八旗制度的起源永德县崇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教师:苏绍强 电话邮编:677611 XX 年 10 月 浅谈八旗制度的起源及其历史意义永德县崇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苏绍强 电话邮编:677611 摘要: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创立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它是一种军事、经济、行政等集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组织,它把女真人编制起来,战时应征随兵作战,在农闲的时候进行操练,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它把分散的满人连接在一起,用军事的方法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战斗力量,它适应了清入关前的游牧战争的环境。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到天崇德七年(1642 年)正式形成。 关键词:八旗制努尔哈赤满洲八旗 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需要,在原有的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它是清王朝的一项很重要的制度,它集军事、经济、行政于一体,可以说是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满洲人在此组织上不断的发展壮大,统一了女真各个部落,最后建立起来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大清王朝。它伴随着整个清王朝。因此,后世学者对八旗制度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八旗制度产生的背景 八旗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进入明朝以来,女真族 分散而居,还处于奴隶社会的末端,他们互不同属,缺少统一的组织机构,各部的女真为争夺统治权力混战不断,给女真各部带来了苦难。在混乱中,努尔哈赤的实力不断的得到发展壮大,统一了女真各部,结束了战乱。之后,他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适当的调整了策略,建立了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八旗制度。但是,明朝在对待当时女真的政策是“分而治之” 。1所以,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后,明朝更是想用这样的政策来削弱女真的力量,使其分散,来达到进行全面统治的目的。于是,努尔哈赤自明万历十八年(1590 年)至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的 22 年时间里,先后八次赴京朝贡,对明朝的政策、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对明朝的腐朽也有了深刻的了解。因此,面对清王朝的统治政策,努尔哈赤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不断的发展壮大自己和巩固自己的势力,八旗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女真人原先只是一个部落组织,满洲也是由部落发展过来的。在原来的女真人氏族时期就存在着作为生产和军事行动的组织形式“牛录” ,八旗制度就是起源于牛录制度打猎的时候,参加的成员,按族党屯寨进行。在明朝的时候,女真分为建州、海西和野人女真三大部分,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过着游牧为主的生活,到努尔哈赤统一后基本稳定下来。狩猎是女真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女真人除了单独狩猎外,最重要的还是集体狩猎。团体狩猎时,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其中有一个首领叫做“牛录额真” ,所属的九个人听他的指挥,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合并而来的各部落的头领组织起 来,规定每 300 人编一牛录,每牛录置一名牛录额真,其下有代子二人作为副手。每五牛录置甲喇额真,每五个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得基础上建立了黄、红、蓝、白四旗,分别打黄旗、红旗、白旗、蓝旗。在四十三年扩大为八旗。 “牛录”满语即为“大箭” ,而牛录额真则为官名, “牛录”2为社会组织,额真成为官名,这一些就成为八旗制度的邹形。 二、满洲八旗的建立 明万历十一年(1583 年)至明万历十六年(1588 年) ,努尔哈赤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本部的战争,此为八旗初编牛录的第一阶段。这时进行的是女真本部的战争,人员多为满洲女真人,到努尔哈赤起兵的第二年,由于战争的节节胜利,人口和土地的不断增多,其军队的人数至少已经达到了上千人,于是,努尔哈赤整编队伍,授鄂尔果尼。罗科为牛录额真,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手下的大将。他们所统领军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是满洲的成员皆隶属于满洲的八旗之下。 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的满族人都可以披甲上阵。到了明万历十七年(1589 年)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努尔哈赤完成了建州女真的统一,建立四旗,为第二阶段。明万历十七年(1589 年) ,努尔哈赤在完成女真各部的统一后,他又向四周的其他各部进行了征服,其他各部也在不断的向努尔哈赤归附,女真的统治区域也越来越大。于是,努尔哈赤开始整编自己的队伍,到了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 ,设黄、红、白、蓝四旗,旗皆是纯色,每个旗有 300 百人,为一牛录,共有 300 旗,其中还包括约 100 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的满洲牛录只有 210 个。3此时,努尔哈赤运用各部的首领为长官来对各旗来进行控制,实际的控制权则在努尔哈赤的手中,从此,牛录成为满洲军队,民户以及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到四十年(1615 年)努尔哈赤统一海西三部,为第三阶段。此时,努尔哈赤在东北的统治扩大且居于稳定的状态,他所统治的除女真外,还有蒙古人、汉人等不同民族,原先的四旗已经不能满足其中央集权。因此,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四旗。原来四旗名称冠以“正” ,另外四旗以黄、红、蓝、白冠以“镶” ,即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每旗哟偶 7500 人,含 25 个牛录,每个牛录有 300 人,牛录得长官巍峨真,汉名佐领6,满洲八旗正式建立。三、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 八旗组织中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建立要比满洲八旗建立的时间稍晚。其中,满洲八旗和八旗蒙古都是以骑兵为主,它分为:马兵、战兵和守兵。 (一) 八旗蒙古的建立 元朝灭亡之后,蒙古族北返故土,它与女真族都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之间的衣冠、服饰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十分的相似,两个民族都是游牧民族,都非常的擅于骑射。因此,满族的统治者在兴建之初,就非常的重视与蒙古的关系。努尔哈赤在建国之初,蒙古人来投降的人数并不多,直到天命六年(1621 年)才出现蒙古牛 篇三:我身边的满族文化我身边的满族文化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名称:我身边的满族文化 二、课程类型:学科课程必修 三、课程资源:创编 四、开发主持:崔娴 五、实施者:崔娴 六、学习对象:八年级学生 七、学习时间:每周 1 课时 共 16 课时 八、课程背景: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 ”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满族在五六千年前,就在东北这方土地上与我们的人文始祖之一的舜帝一同开天辟地,壮心于华夏后土。作为东北地区的学生对于满族能知道一些,但关于满族的历史渊源及风俗习惯了解甚少。作为满族发祥地出生的中学生应该进一步了解满族的发展历史,需要精神营养的滋养,这不仅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我们民族发展的需要。而满族那种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孩子们需要具备的。基于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