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背诵金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_第1页
考研背诵金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_第2页
考研背诵金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_第3页
考研背诵金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_第4页
考研背诵金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临考背诵金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物质资料生产 1 劳动过程三要素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理解提示:流动资本劳动者的劳动可变资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固定资本不变资本2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3 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即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对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把握,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即本质层面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即运行层面的生产关系。理解提示: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复习要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以及邓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复习。(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2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理解提示:注意将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与社会经济制度的一般规律联系起来理解,前者体现了后者,是后者的表现。(三)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1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1)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它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水平低下,生产者之间很少发生经济联系,因而其发展比较缓慢。(2)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特征。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者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直接的市场交换,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通过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商品经济的出现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它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另外一个条件或称决定性的一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理解提示:分工决定交换的必要。所有权不同决定了等价交换。2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如上所述,商品经济就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一个范畴。而市场经济则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指的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说明的是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市场经济则说明的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只有当市场机制对价格和生产者的经营活动能直接起调节作用,从而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四)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2)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3)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表现在:第一,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第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三,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有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背诵提示: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劳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生产者的经济关系抽象劳动(五)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一劳动时间是通过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正是这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价值量的大小。2 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六)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原因在于:1 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2 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3 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七)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 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即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社会尺度发挥作用。将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该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之比,因而其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自身的量必须能够计量。为此,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这种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被称作价格标准。比如我国人民币的元、角、分等。(2)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物发挥作用。(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4)支付手段,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或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5)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界限,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化身发挥作用,这实际上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3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如果纸币发行量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会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叫做通货膨胀。相反,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引起物价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可利用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八)价值规律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依据,实行等价交换。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格的这种波动或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恰好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1)价格波动所围绕的中心是价值,波动的幅度要受价值的制约。比如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再怎么上升也不可能与一辆汽车等价。(2)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是一致的。也许在孤立的一次交换中,商品的价格会偏离价值,甚至会偏离很多。但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大致会相互抵消,价格和价值是趋于一致的。背诵提示:这个考点可以作为辨析题准备,重在分析。3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配置资源。(2)刺激生产。(3)择优汰劣。价值规律的三个方面的作用都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贯彻和实现的,亦即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市场竞争、价格波动、供求关系变化这些因素。4 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借助市场机制得以实现。所谓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即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系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九)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科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深入剖析、研究,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列宁在新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各种经济现象,特别是对垄断价值和垄断利润的分析,使劳动价值理论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根据新情况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新的经济问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当今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环境下,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论,必须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背诵提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它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经历了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以及我国理论探索的阶段。(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着眼于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经济实践,应该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和研究,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1)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在当代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重已大幅度下降,而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以及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众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因此,生产劳动的范围应拓展。(2)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劳动在发展生产和创造价值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复杂劳动特别是创新劳动的认识十分必要。(3)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劳动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这就需要把经营管理劳动单独提出来加以研究。(4)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界定应有新的含义,应注重研究依托国际市场的资源配置状况和供求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生产要素日益多元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科技、管理、信息、知识等新生产要素的作用日趋显著。深入研究生产要素特别是当代不断涌现的新生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6)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是从生产关系和价值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这一研究角度是由其所肩负的揭示资本增殖的秘密、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武器的历史使命决定的。而现在,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来说,揭示生产力的运行规律,研究提高使用价值产出效率的途径,把握反映使用价值的质与量、供给与需求变动的价格走向,具有更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十一)资本总公式1 资本总公式是: GWG。这个公式代表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反映了各种资本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共同本质,因此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2 资本流通形式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资本流通形式即资本总公式 GWG和商品流通形式存在着重大区别。从中可以看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和货币都代表着一定的价值量,但资本却能够在运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增殖。(十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1 劳动力商品价值上的特点(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转化为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2)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2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正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上的这个特点,使得雇佣工人在进入生产过程后,不仅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而且再生产出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剩余价值,从而使得资本家投入的货币发生了价值增殖,变成了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十三)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可以表现为商品,但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成为剥削雇佣工人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十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这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2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3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得出剩余价值率的科学概念。它表示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理解提示:资本根据价值转移形式区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根据流通形式区分为:固定资本/可变资本(十五)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说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物质要素作为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两方面的作用:其一,它们和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使用价值;同时,它们自身的价值在必要耗费的范围内也由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商品中去。其二,它们是人类劳动的载体,为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它们自身并不能创造任何新的价值。只有人类的抽象劳动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背诵提示:注意与上一章劳动价值论结合考虑。(十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2)工作日长度的决定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二者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理解提示:注意区分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十七)资本积累1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2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1)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和追求是其内在动力。(2)无情的资本主义竞争则是外在压力。3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的大小。(十八)资本有机构成1 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2 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3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其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 C:V 表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4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其他后果资本有机构成除了造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之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还造成了其他一些后果,比如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等。(十九)资本的积聚和集中1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单个资本的增大。2 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资本积聚、资本集中(1)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不断增大自己的资本实力,从而引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积聚。它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2)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这两个强大的杠杆来实现的。背诵提示:注意区分以下三者之间的区别: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二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 成本价格成本价格又叫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2 利润利润是资本在运动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3 利润率(1)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 P代表利润率,则利润率 P=m(c+v)。(2)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的节省。原料价格的变动。(二十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 部门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二十二)生产价格1 生产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1)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2)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从而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3)生产价格会随着价值的变化而变化。2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为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二十三)股份资本和股息股份资本不是一种独立的资本,是指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起来的企业资本。股份资本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联系在一起。股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财产占有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私人资本由股份公司统一占有、支配和使用,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它们本身不代表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不能笼统地说股分公司是公有还是私有。某个股份公司的具体性质,取决于其控股权在谁手中。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企业采取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的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企业筹集资金增强竞争力,为了增强国有企业和整个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要把股份制作为现阶段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票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收入的凭证。股息是股份公司向作为公司资本所有者的股东分配企业利润的一种形式,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即股票价格等于这样一笔货币收入,将它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所领取的股息相等。股票价值与股息收入正相关,与存款利息率反相关。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二十四)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1 级差地租(1)级差地租的实质 。 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有差别的地租,其实体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这种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这样,经营中等地和优等地的资本家就会获得超额利润,形成级差地租。(3)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土地优劣条件的不同使得等量资本投入等面积的不同地块上的生产率出现差异,导致不同地块上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不同。由于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决定,因此经营中等地和优等地的资本家就可按照高于自己个别生产价格的社会生产价格售卖自己的农产品,从而形成超额利润。(4)级差地租的来源。级差地租的来源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5)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 II。级差地租 I 是不同地块间由于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包括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的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 II 则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2 绝对地租(1)绝对地租的实质。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体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2)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3)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4)绝对地租的来源。绝对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二十五)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土地价格的计算公式是: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地租有上涨趋势,利息率有下降趋势,因而土地价格也有上涨趋势。(二十六)垄断的形成垄断的形成经历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自由竞争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第二步是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了垄断的产生。(二十七)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1 垄断资本主义所呈现的基本经济特征表明垄断已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的统治。(1)银行业垄断的形成和银行的新作用。在工业生产集中和形成垄断的基础上,银行业经历了与工业部门相似的两个步骤,也在集中和形成垄断。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使银行和工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银行对工业企业的渗透力和控制力空前提高,银行由普通的信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这便是银行的新作用。(2)金融资本及其形成途径。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起来,便形成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形式。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一是加强信贷联系,即垄断的大银行和垄断的大工业企业之间长期的固定的巨额资金信贷;二是加强资本联系,即彼此向对方领域投资,参股和控股;三是加强人事联系,即互相派人兼任对方的重要职务。(3)金融寡头及其统治途径。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金融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即通过层层参股的方式来控制越来越多的企业的方式来实现的,在政治上的统治则是通过与政府的“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4)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5)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6)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上述六个方面的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的基础就是垄断,六个特征都是垄断在国内和国际范围的具体表现。这表明,垄断已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背诵提示:这六大特征都是垄断在国内外的具体表现。3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分类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竞争可分为两大类:(1)自由竞争。此时它只居次要地位,范围局限于没有参加垄断组织的中小企业之间。(2)垄断竞争,即由垄断而产生的竞争。它占据主要地位。它又可具体分为: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4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以下新特点:(1)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以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2)竞争的规模比过去空前扩大。(3)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无所不用其极。(4)竞争的范围由经济领域扩展到各个领域、由国内扩展到国外。(5)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时间更加持久,破坏性后果更加严重。背诵提示: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的五方面:目的、规模、手段、范围、程度。(二十八)垄断利润1 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2 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到底是本国工人、小生产者和其他国家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对垄断利润的追逐,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惟一的目的和动机,是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二十九)垄断价格垄断利润的获得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垄断价格实现的。1 垄断价格垄断价格就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有垄断高价(售价) 和垄断低价(购价)之分。2 垄断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原因在于:(1)垄断价格的确定仍然要以价值为基础。(2)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仍是一致的。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3)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利润,其来源依然是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3 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垄断价格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由于垄断价格是市场价格,所以,价值规律就通过垄断价格发挥作用。点评:注意价值的转化形式,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的转化。区分价值、价格,成本价格,生产价格和垄断价格。(三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伴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国家出面加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表现在:(1)科技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客观上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2)市场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私人垄断资本家单靠自己的力量无力克服,要求国家采取“反危机”措施,刺激需求,帮助克服困难。(3)对于一些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收益小,但是发展经济必需的事业,如某些新兴产业和科技开发研究项目,私人垄断不愿或无力独立承担,需要国家投资和资助。(4)国际竞争的激化使得各国私人垄断资本纷纷寻求各自国家政府的支持和扶持。总之,为缓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克服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狭隘界限,以及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开辟道路等,促使一些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十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保证垄断资本集团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通过对经济有意识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3)通过大量拨款和组织开发新技术,兴建新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4)协调了资产阶级内部的利益关系,缓和了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5)通过社会福利的收入政策直接干预劳资关系,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的根本性质,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表现在:(1)它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2)它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之间比例破坏和经济结构失衡。(3)它不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等问题,不能消除大量贫困问题。(4)它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仅如此,实践表明,国家干预经济还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如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金融风险、国际经济中新的摩擦和斗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三十二)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1 资本循环的含义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PmG W PWGA2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从上述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要顺次经过三个阶段:购买(GW)、生产( P)、销售(WG)。其中,第一、三两个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3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及其各自的职能在产业资本循环的全过程中,产业资本在三个不同的阶段需要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并执行相应的职能。具体来看:(1)货币资本 (G),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必要的条件。(2)生产资本 (W),其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3)商品资本 (W),其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4 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空间上的并存性,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全部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同时存在于三种职能形式上。第二时间上的继起性,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即分别处在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必须相继进行转化,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向下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向下一种职能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连续不断地运动。(三十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生产资本的各个部分按照它们的价值转移和周转方式的不同,可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 资本周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从资本运动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 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点评:注意区分,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背诵技巧:损耗有形损耗生产过程使用造成自然力作用(物质磨损)无形损耗劳动生产率提高,固定资本价值下降应用技术进步,性能更好的替升品(精神磨损)3 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理解提示:劳动力从其价值周转方式而言,是流动资本。(三十四)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1)周转时间的长短或周转次数的多少。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次数)=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内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三十五)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从而有利于把节省下来的流动资本投入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固定资本无形损耗带来的损失,并提高固定资本的使用效率,从而有利于资本家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3)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背诵技巧:节省预付资本,减少无形损耗,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三十六)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1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2 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 C+V+M 三部分构成。背诵技巧:社会总产品实现:价值补偿实物补偿(针对整个社会,不是个别生产者)社会总产品划分:在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部类)个人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部类)在价值形式上,可分为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三十七)简单再生产1 再生产按其规模不同可分为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和规模扩大的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规模不变的再生产被称作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则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2 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基本实现条件:(v+m)=c引申条件:(c+v+m)=c+ c(c+v+m)=(v+m)(三十八)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1 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按实现方式外延扩大再生产(增加生产要素,扩大生产场所)内涵扩大再生产(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2 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前提条件:(c+v+m) c+c 或(v+m)c(c+v+m)(v+m x)+(v+mx)或(c+m-mx) (v+mx)实现条件:(v+v+mx)= (c+c)意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表明:两大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存在着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关系。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规模,归根结底要受两大部类提供追加的物质资料数量的制约。只有两大部类生产按比例地发展,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这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规律。理解提示: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特殊情况,它的揭示有利于对扩大再生产特点的理解。(三十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1 再生产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呈现周期性的特点,即过一段时间发生一次。两次危机爆发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叫做一个再生产周期,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阶段是决定性的阶段。2 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本身运动的特点。3 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通常发生在再生产周期的萧条阶段的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之所以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由于:(1)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四十)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垄断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和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或国际垄断)阶段。1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国有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也是垄断资本的一种重要的运行方式。它主要通过三种途径逐步形成:一是国家收购私人垄断资本企业使之国有化;二是国家直接投资兴办新的国有企业;三是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资组成股份公司的股本总额中的国有资本部分。2 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1)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这是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也称半国有企业垄断资本。它产生的途径一是通过国家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一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