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治理50多年告别雾都31pkan_第1页
英国伦敦治理50多年告别雾都31pkan_第2页
英国伦敦治理50多年告别雾都31pkan_第3页
英国伦敦治理50多年告别雾都31pkan_第4页
英国伦敦治理50多年告别雾都31pkan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国伦敦治理 50多年告别雾都五十年前英国伦敦的情况与我国当前何其相似乃尔楚良图像博客/blog/static/16847094320125110394573/2013 年 1 月g.g.shen 改编 背景音乐:星空 手动翻页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夺走了超过 12000人的生命。近乎残酷的空气治理法案随之而来,让伦敦走上了铁腕治污的救赎之路。如今,伦敦每年雾天不到 10天, “雾都 ”之名早已不实。18世纪开始英国借助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煤在燃烧时释放出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滚滚浓烟,成为了人们脑海中工业革命的象征。图为 1866年,英国中部城市伍尔弗汉普顿,密密麻麻的烟囱不断排放着黑烟(绘画作品)。20世纪初的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辉煌却又灰蒙蒙。由煤炭支撑的工业革命让伦敦城内遍布工厂,家庭也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图为 1937年 2月 12日,著名的巴特西发电厂浓烟滚滚,高耸的大烟囱也成为了伦敦地标之一。狄更斯笔下的 雾都孤儿 ,柯南 道尔书中的福尔摩斯, “雾都 ”的朦胧景色令人神往。但事实上身处书中年代的伦敦人对此却深感困扰,浓雾会妨碍交通,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更会危害居民健康。图为 1928年 10月,伦敦塔桥附近的泰晤士河边,几位市民在大雾中给天鹅喂食。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英国早在 1875年就曾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尝试治污。到了 20世纪 20年代,由于政府对工业加强管理,煤在工业燃料中所占的比例下降,煤烟污染有所减轻,但并无质的改观。彼时汽车开始普及,排放的尾气让伦敦脆弱的空气雪上加霜。图为 1930年一场汽车比赛在伦敦举行。在当时,伦敦的雾天一年可达七八十日。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将其描绘为“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 ”伦敦雾霭。图为 1930年 3月 29日,伦敦卡农街车站大楼的屋顶上,几名工人清理厚厚的灰尘。1937年 12月 20日,伦敦街头,交警点燃作为路标的煤气灯,在大雾中指挥交通。1938年 10月 25日,伦敦摄政公园附近,大雾之下能见度极低,一名女子拿着手电筒为汽车引路。1937年 12月 6日,英国足总杯半决赛,米尔沃尔队门将皮尔森透过浓雾寻找对手。伦敦寒冷漫长的冬季使得居民需要大量烧煤进行取暖,加之地理和气象因素,冬日的伦敦经常大雾弥漫,数日不散。图为 1952年冬天,伦敦东区一家工厂在浓雾中继续排放着烟尘。而随后不久,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之灾降临伦敦。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当时在正在伦敦举办一场农牧业展览会上,参展的动物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图为1952年12月,一头来自美国的参展绵羊发起高烧,主人用绳子将它的嘴绑住。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据统计,伦敦地区在烟雾期间共有 4703人死亡,与以往同期相比,多出 3000至 4000人。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 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据称当时全伦敦的公墓和棺材都被用完。由于毒雾的影响,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图为 1952年 12月,交警在大雾中指挥交通。烟雾事件发生后,英国上下舆论大哗,政府任命专门委员会对烟雾受害者情况进行调查。幸存者们的生活也从此改变,成千上万的人患上了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病、肺炎、肺癌、流感等疾病。 “雾都 ”往事成为英国人心里不可磨灭的伤疤。图为1953年,一对情侣戴着口罩在户外约会。1953年,一位妇女为自己宠物狗戴上口罩。1953年 1月,市民在一家商铺抢购口罩。这场悲剧终于使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 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 清洁空气法案 ,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无烟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图为伦敦市区一座烟囱被拆除。1968年,英国又一次颁布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更高的烟囱,以利于污染物的疏散。1974年的控制公害法囊括了从空气到土地和水域的保护条款,添加了控制噪音的条款。图为1954年11月16日,一名技术人员监测空气质量。治污远非一日之功, 1957年到 1962年伦敦又连续发生了多达 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但随着相继颁布的法令更加繁多和详尽 ,这些被严格执行的法案成为 “雾都 ”新生的保证。直到 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消声匿迹。图为 1958年 10月,交警在浓雾中指挥交通。最开始,伦敦治污的法案和措施主要是针对燃煤的控制。 20世纪 80年代前后,汽车数量开始爆炸性增长,大量的尾气取代燃煤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伦敦治理空气污染也做出相应转向,开始控制市区汽车数量和尾气排放。图为 1973年 10月 16日,伦敦伯爵宫前,环保组织 “地球之友 ”在一场汽车展览会开幕前组织集会,要求政府遏制汽车尾气污染。起初人们主要关注汽油的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铅汽油逐渐受到重视。直到80年代末、 90年代初,汽车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也成为密切关注的对象。图左为 1978年 10月 18日,一名小女孩在英国首相府门前抗议汽车尾气污染。图右为 1979年 6月 15日,发明家艾尔沃斯展示一台使用氢气作为燃料的清洁发动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伦敦对私家车下狠招治理。从 1993年 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 2008年 2月 ,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 25英镑 /天 ,闹市区一个停车位月租高达 650多英镑,位居全球之首。铁腕政策之下,伦敦的私家车 “进不起城 ”,市区流量得到有效控制。图为 2007年 6月 21日,伦敦环城高速 M25上车流拥挤。与此同时,伦敦为新能源汽车大开绿灯。 2016年前,伦敦的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高额返利,并免交汽车碳排放税,在某些场所还可以免费停车。伦敦计划在 2015年之前建立 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将伦敦打造为欧洲电动汽车之都。图为 2007年 3月 21日,一辆电动汽车在路边充电。从 2003年 12月到 2007年 1月,伦敦参加了欧洲清洁城市交通示范项目。第一代零排放燃料电池公交车的投入使用,有效减低了空气污染和噪声。图为 2004年 1月 14日,伦敦一辆氢动力公共汽车正式投入运营,行驶期间排放出无污染的水汽。在伦敦,政府用车几乎绝迹,只有首相和内阁主要大臣才配有公务专车,其他的部长级官员及所有市郡长都没有公务专用配车。很多部长和议员们都会住在市区的专属公寓里,每天花上 15分钟步行或是搭地铁上班。图左为 2009年 3月 11日,英国首相卡梅伦骑自行车上班。图右为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在地铁里看报纸。在伦敦市长的推广下, 2010年 7月,一条从伦敦南部通向市中心的自行车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作为 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中的第一批试验线路,这条道路上目前每天约有 5000辆自行车通过。预计 2025年伦敦的自行车骑行量将比 2000年增加 4倍。图为 2007年 6月 9日,数千伦敦市民参加一年一度的裸体骑行活动呼吁绿色出行。扩建绿地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伦敦虽然人口稠密,但人均绿化面积高达 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到 20世纪 80年代该绿化带面积已达4434平方公里,与城市面积 (1580平方公里 )之比达到 2.821。连在寸土寸金的伦敦中心 1区内,仍旧保留着伦敦最大的皇家庭院海德公园。图为 2008年 5月 22日,伦敦皇家植物园,一名男子在空中走廊上观赏景色。巴特西发电站曾是英国最大的发电站,被认为是后工业时代的象征,巅峰时期每周烧煤 1万吨,每天消耗泰晤士河河水 155万立方米。 1989年,巴特西发电站正式关停,浓烟不再。如今,这座拥有四根巨型烟囱的伦敦著名地标将被改造成为一个大型主题公园,或是商住一体化的现代社区。图为 2005年 2月 7日,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