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及普适价值简_第1页
论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及普适价值简_第2页
论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及普适价值简_第3页
论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及普适价值简_第4页
论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及普适价值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其普适价值陈德述建国 60 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 30 年,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经济挖掘了人们创造财富的巨大潜力,在社会财富激剧增长的同时,也使人性恶的方面得到了张扬,人的欲望无限制地扩大,不仅使自然生态而且也使社会生态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使人的基本道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都大幅度下降,使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都失去平衡。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恢复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平衡,必须继承、弘扬和创新孝道文化,必须要深刻反思伦理道德建设的问题,重建人们基本道德、社会公德、生态伦理和家庭伦理。这里,我只就传统的孝道的内涵及普适性谈谈自己的想法,从中领悟孝道的真谛和现实意义。一、澄清对传统孝道的错误认识中华孝道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有着丰富内容,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也起过消极的作用。它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中国特有的宗法制度使它不断的强化,使“孝”从父子间的血缘亲情上升为君臣间的关系,与“忠”结合起来,使之最后异化为“愚忠” 、 “愚孝” 。今天我们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分析,重新认识和评价“五四”以来对孝道的偏颇的、错误的认识,端正对孝道文化的态度。儒家的“孝”本来不姓“愚” 。孔子提倡“父慈子孝” ,父子之间的这种天然的血缘亲情是相互的,基本是平等的。孔子主张对父母的不义行为要“诤谏”制止,主张“从义不从父” ,对父母的不义行为顺从不制止,就是“不孝” 。后来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孝经把“孝”与政治相结合,汉代主张“以孝治天下” ,特别是董仲舒把儒家思想总结为“三纲五常”之后, “孝”就成了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异化为“愚忠” 、 “愚孝” 。什么“君要臣死,不得不死” 、“父要子亡,不得不亡” 、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等绝对的专制的言论,使“孝”变味了。在元代编写的二十四孝中,出现了“王祥卧冰” 、 “割股疗亲” , “郭巨埋儿”等等违背人性的荒唐的故事。被统治者“异化”了的“愚孝” ,不仅扭曲“孝”的本来意义,而且造成了许多的社会悲剧,这样的“愚孝”是应该受到批判和否定的。但是,绝对不能把血缘亲情的孝和被异化了政治的孝混为一谈,在批判“愚孝”的同时,否定了原本意义上的“孝” 。在正确认识、继承和弘扬孝道的过程中,还必须对孝道的以下三种的错误认识加以澄清。第一,错误地批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孟子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是针对虞舜的父母不许他娶妻而说的。况且这个“后”不是只指儿子,也包含女儿。人人如果都没有后人,不只是家族绝灭,民族也会因此而绝灭,这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有何不对?第二,批判“父母在,不远游”也是片面的,错误的,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 。这里没有说不许出远门,是说如果出远门了,一定要告诉父母你去哪里了。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开父母远了,一方面父母担心,另一方面父母如果生病了,谁来照顾?即使在今天,也不能不告诉父母你去哪里了。告2诉父母你去了什么地方,完全是应该的,没有什么不对。第三,有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封建主义,这也是错误的。这里说的“毁伤” ,是指古代五种(劓、剕、刖、宫和大辟)刑法所造成的“刑害” ,是说不要触犯刑法。上述错误的认识,企图把传统的孝道美德不分青红皂白打入到封建主义中去,这是不正确的。但是,现在有人进入了另外一个片面,说什么“孝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推动着社会发展、繁荣和进步” ,这种说法在理论上是极为错误的,在实践上极有害的。因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基础,推动“社会发展、繁荣和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准、人的积极性和创新力以及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 “孝”是社会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上层建筑何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何以能成为“推动着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澄清了强加给孝的错误的认识、评价和胡涂的、非科学的观点,才能真正了解孝的含义,认识到孝的本质和它的社会功能,才能找到继承、弘扬和创新孝道文化的正确道路和方法。二、正确认识孝道的基本意义和内涵那么,到底什么是“孝”呢?“孝”的基本含义是:说文:孝,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 ;尔雅释训说:“善父母曰孝” 。即善于事奉父母的行为就是孝,善于事奉父母的人就是孝子。 释名言语篇还说:“孝,好(读如 ho)也,爱好父母如所说(悦)好也。 ” 汉代贾谊在贾子道术说:“子爱、利亲谓之孝” , “慈惠爱亲为孝。 ” 就是说“爱亲利亲”就是孝。墨子也从“交相利”的立场出发,也说“孝,利亲也。 ”“利亲”就是“养亲” ,要尽心竭力地赡养父母,事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一句话,尊敬和赡养父母就是孝,这就是孝的基本内涵,由这一基本内涵出发引伸出极为丰富的内容。第一,保全身体,珍惜生命。孝敬父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使之不要受到损坏或伤害。 孝经的立论是建立“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基础之上的,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所以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使保全生命有形而上学的理论依据。为此,曾子也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1什么叫“全”呢?“不亏其体” ,不使身体受到了伤害,就叫做“全” 。有哪些情况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呢?一是意外事故;二是打架斗殴;三是犯重罪被处决。意外事故难以避免,但出门要小心谨慎;许多年轻人斗勇好胜,打架斗殴,伤了自己,也伤了对方,使双方父母悲伤,是不孝的表现;至于那些为非作歹,触犯法律,被处以重刑,不仅使父母悲伤,还给父母蒙羞,带来耻辱,更是不孝。为了尽好孝道,不但要小心谨慎,防止意外事故,更是不要打架斗殴,触犯刑法。这不只是对父母尽孝,也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第二,赡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1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3赡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就是传统说的“养体” 。从人生存的条件来说,“养体”是最基本的。从孝的层次来说, “养体”只能说是起码的。 吕氏春秋孝行篇说:“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 ”盐铁论孝养也说:“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上等的孝是满足父母的心愿,其次是以和悦的面色对待父母,再其次才是物质上赡养。 吕氏春秋孝行说, “赡养”有“养体、养目、养耳、养口、养志”五个层次, “养体”只是第一个层次。对于物质赡养方面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不一定要求有很高的标准。 “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歠(音 chu,喝,引申为吃)菽(豆类做的食品)饮水,足以致其敬。 ”1就是说,善于奉养父母的人,不必每顿饭都有肉吃;不必穿绣有花纹的丝绸衣服, “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 ,就算是最孝敬的了。只要辛勤劳动,自食其力,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充分表达对父母的孝敬。当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成了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绝大部分农村的老人还要靠儿女来供养,有的不愿意供养,有的人没有能力供养,致使许多老人的养老成了问题。至于城市,大部分老人有养老金,养老不成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儿女可以不闻不问,不管父母。作儿女的必须关心父母的生活问题,油、盐、米、酱、醋等是否备有,是否有人做饭等,都要关心到。常回家看看,不是只去吃“国务院” 。赡养父母,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条件,使衣食无忧,安度晚年,尽好孝道,是儿女的责任。第三,尊敬父母,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赡养和尊敬父母是孝的基本内涵。只“赡养”不“尊敬”不行;只表面“尊敬”而实际不“赡养”也不行。在赡养父母的同时还要尊敬父母。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的热爱父母、尊敬父母、敬重父母。只有内心真正敬爱父母,才会有孝的行为。 释名言语篇说:“孝,好也,爱好父母如所说(悦)好也。”孝的本质就是“爱”和“敬” 。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3真正深爱父母的孝子,脸上总是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悦色,和气而诚恳。要时时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所以孔子说“色难” ,“养可能也,敬为难。 ”4只有从内心敬爱父母,才能有“和气” 、 “愉色”和“婉容” 。要在赡养父母的基础上,满足父母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父母最大的精神需求是“亲情” ,渴望得到子女的关心、关怀和问候;二是渴望儿女成家立业,有所成就,给他们带来荣誉;三是要满足父母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支持他们继续发挥余热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学诗、学书法、学画画以及各种娱乐活动,让父母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丧偶的父母,要支持他(她)们再婚。总而言之,对父母不只是物质赡养,还要尊敬父母,关心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四,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有病及时治疗。任何人都是要衰老的,人老了病就多,这是自然规律。一定要知道父母的1 盐铁论孝养 。2 论语为政 。3 礼记祭义 。4 吕氏春秋孝行 。4年龄,把父母的健康放在心上,所以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有高龄的父母健在应该感到高兴,同时也要有所忧惧。高龄父母随时可能生病或死亡,所以不能掉以轻心。父母有了病,要心怀忧愁, “病则致其忧” 2,要把父母的病放在心上,千万不要不闻不问,而应该实时送去医院进行医治。第五,承志立身,成家立业。所谓“立身”者,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要有自己的理想,要为理想而不断地、勤奋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要磨练自己的意志,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要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使之保持健康。儿女有了事业上的成就,父母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历史上无数的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建立了功勋的人物,都是很好的实行孝道的人,如汉文帝、岳飞、文天祥、朱德,毛泽东、邓小平等等;时下的抗震救灾的英雄、奥运会的金牌获得者,为国家立了功,为父母获得了荣耀,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古人说的人生“三不朽” ,即“立德,立功,立言” 3,也应该是我们当代人的价值追求,也是对父母应该奉行的孝道。相反,走入邪途,犯法被送进了监狱,甚至被处决,给父母精神上带来沉重的负担、耻辱或负罪感,就是对父母的不孝。第六,诤谏劝止,从义不从父。对父母的不义或不法行为,要进行诤谏(下对上直言规劝)劝止,不能盲目顺从,这是儒家孝道思想的本意。但是,儒家强调对父母进行“诤谏”要以尊敬为前提,孔子提出了“事父母几谏” 4的主张。 “几谏” ,是婉言和顺地劝止的意思。就是说,在父母不听劝止,不接受“诤谏”的情况下,不要强行或强制,更不能与父母对立起来,而要婉言、婉转、耐心地说服。诤谏是原则,如何诤谏是方法;原则必须要坚持,方法也必须要讲究。儿女们一定要做到:“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 ”5只有做到了“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 ”6 要婉柔地劝告父母,使他们心悦诚服地不做不义的事情,这就是对父母的孝敬了。总而言之,父母有过错或不义行为必须要谏诤,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命,焉得为孝乎?” 7在今天,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法律上是平等的,父母有不对之处、或错误之处,要提出来。服从的只能是道德、法律与真理,如果父母作了不道德的事情,犯法的事情或者与常理相背谬的事情,一定要进行劝谏,劝其改正;否则,无原则的顺从使父母于不义,使之到了违法的境地,就是不孝。今天的社会生活准则是道德与法律,不论是作父母,还是作儿女的,都应该遵守道德与法律。第七,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儒家说:“孝子事亲有三事,生则养,没(死)则葬,葬毕则祭。 ”8世界上,所有的人死了,都要安葬。只是葬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火葬,有天葬,有1 论语里仁 。2 孝经孝行 。3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4 论语里仁 。5 郑玄:纂图互注礼记卷八。6 礼记坊记 。7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8 礼记祭统5水葬等。人从自然中来,最后回归到自然界去,这是很合符逻辑的。汉民族实行土葬,叫做“入土为安” 。通过一定方式把亲人安葬起来,是人类良知、理性的表现,怎能把亲人的遗体抛之荒野,让豺狼虎豹、鸟兽虫蚁去噬食呢?送葬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送葬要有更文明的方式和过程。将亲人的遗体火化后存入塔陵或埋入公墓,是现代文明的安葬方式。用现代文明的方式安葬父母或亲人是必要的。孔子认为,孝的全过程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对父母的“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祭祀父母关键是要“崇敬”和“守时” ,其核心是要以崇敬的态度时时记住父母和祖先。古代追念父母和祖先,其形式就是祭祀。儒家强调追念父母、祖先,就是不要忘记他们,但是,儒家那种繁琐的祭祀仪式以及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今天已经不宜提倡。采取适当的文明方式追念先辈,对那些对国家、民族有重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发明家以及民族英雄,在他们的诞辰和忌日时,都要召开纪念大会,以表示对他们的追念。对于父母和亲人们的追念,也就是应该的、必要的。第八,尽职尽忠,清正廉洁,为国立功。儒家孝道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之外,还要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勇敢捍卫国家,直至爱护自然生态等等。曾子说:“居处不敬,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莅,音 l。莅官,意为做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指孔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2可见儒家的孝道不只限于“事亲” ,生活不庄重,为国家服务不忠诚;做官不清正廉洁;对朋友不讲诚信;作战不勇敢;乱伐乱杀,破坏生态等等,都是不孝。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爱人民、爱祖国的基础。中国哲学的泰斗张岱年教授说得好:“子女对父母尽孝,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道德的最高原则是爱祖国、爱人民,而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基础。 ”3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是丧失了良知、丧失了人性的人,是不可能具有敬忠信勇这样的美德,是不可能爱人民、爱祖国的,因而也不可能为国立功的。三、中华孝道文化的普适价值如何认识中华孝道文化的价值,除了肃清对它错误认识和正确认识它的内涵之外,还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进行审视和反思。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归根到底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缘于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以及社会的良知和理性。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是天然的,但是人类的理性能够认识到这种亲情,是有一过程的,它也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关的。人类社会有过人吃人(包括亲人之间)的历史阶段,这是生产力不发达,为了维持生存而产生的野蛮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觉的、理性的血缘亲情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这应该是“孝”的观念的萌芽。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形成与巩固,特别是私有制产生之后,血缘亲情和财产的继承, “孝”的观念表正式形成。在我1 论语为政 。2 礼记祭义 。3 张岱年:中华孝道文化序一 ,载中华孝道文化第 1 页,巴蜀书社,2001。6国夏、商时代就有孝的观念和道德行为。由于“夏传子,家天下” ,从原始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是以“和平过渡”的方式完成的,原始社会的上层建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得以传承,形成中国特有的宗法制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农民依赖土地而生产、生存、繁衍,一个血缘家族长期生活在一个地域,人员很少迁徙;加上政治统治的需要,宗法制度得以巩固,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形式,使“孝”受到了国家保护。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宗法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传统的“孝”中有许多过时的、不合适宜的东西。今天,我们应该站在时时代的高度,剔除统治阶级附加在孝道文化上的“异物” ,洗涤掉粘染在其上面的污垢,还孔子孝道的本来面目,揭示出儒家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儒家所倡导的“孝”是建立在“仁爱”思想基础之上的,其基本意思是“善事父母” ,其基本内涵是“敬爱”和“赡养” ,其本质是“敬”和“爱” 。这种“敬、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曾子说:“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 普遍推行) 而横 (跨越) 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之东海而准,推而放之西海而准,推而放之南海而准,推而放之北海而准。 ”1这种“孝”中所包含的人与人之间的“敬与爱” ,就是孝的普适价值,它是不会受时间和空间局限的,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是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是需要的。第一,父母与子女之间永远需要敬爱。当今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古代的“父慈子孝”也含有平等的内容。父母对儿女的爱叫做“慈” ,儿女对父母的爱就是“孝” 。儿女尊敬父母,父母也应该尊敬儿女。儿女未成年时,父母要慈爱儿女、养育儿女、教育儿女,这是责任和义务。父母年老时,儿女关爱父母、赡养、孝敬父母也是儿女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更是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社会经济发达后,老年人的物质赡养由社会承担之后,儿女们仍然要敬爱和关爱父母,对父母尽孝。世上任何民族的任何人,都是父母所生、所育、所养、所教,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是永远不可以泯灭的,因而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越逾其间的。第二,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需要敬爱。任何社会都有老年人和青年人,这是社会得以延续的必然表现。任何人都有年轻的时候,也都要成为老年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相互敬爱是一种起码的社会公德,特别是对老年人的敬爱应该成为社会风尚。中国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儒家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具有永恒的价值。随着全球性老年社会的到来,尊老、敬老和爱老成为十分重要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青年人敬爱老人,使老年人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怀,使老年人过好晚年,成为社会文明和理性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三,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敬爱。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相互敬爱,是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与人之间是狼,还是朋友、兄弟?是互信互助,还是相互猜疑、相互攻击、相互拆台呢?是互爱,还是相互利用呢?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这些问题就有不同的回答,儒家的回答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因此应该是互爱互助的。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是建立和谐人际的基础。所以,敬爱具有的普适的价值。第四,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之间都需要相互敬爱。按照儒家的观点,全部1 礼记祭义 。7人类都是天地所生的儿女,他(她)是同胞兄弟(民吾同胞 1) ,应该是彼此相敬相爱的。但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上疆场彼此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2,充满了残酷的暴力和血腥。从古到今,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不断地发生矛盾、冲突和战争。当今的所谓“反恐战争”和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战争,造成无数的平民死亡和财产损失。一些军事联盟、美国、日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