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间距规范_第1页
住宅建筑间距规范_第2页
住宅建筑间距规范_第3页
住宅建筑间距规范_第4页
住宅建筑间距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宅建筑间距规范篇一:重庆市建筑间距规范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八条(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的间距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的间距,必须遵守本章的各条的规定。 第十九条(主采光面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相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一)8 层及 8 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 24 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倍,新建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 1 倍; (二)9 层及 9 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 24 米、面宽不大于 40 米(含 40 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 24 米,新建区不小于 28 米; (三)9 层及 9 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 24 米、面宽大于 40 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按本条第(一)项的规定办理,计算高度超过 100 米的建筑按计算高度 100米执行。 第二十条(主采光面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垂直布置时,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的距离,在不小于本章其它各条规定间距倍的条件下,其间距为: (一)8 层及 8 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 24 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 8 米,新建区不小于 12 米; (二)9 层及 9 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 24 米、面宽不大于 40 米(含 40 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 不小于 12 米,新建区不小于 15 米;(三)9 层及 9 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 24 米、面宽大于 40 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 15 米,新建区不小于 18 米。 第二十一条(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一)夹角小于或等于 60 度时,最窄处按第十九条确定; (二)夹角大于 60 度时,最窄处按第二十条确定。 第二十二条 (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 (一)两幢建筑均为 8 层及 8 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均小于或等于 24 米时:旧城改造区不小于 8 米,新建区不小于 12 米; (二)其中的一幢或两幢建筑为 9 层及 9 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 24 米时:旧城改造区不小于 12 米,新建区不小于 15 米。 第二十三条 (山墙之间的距离)相邻两栋住宅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 6 米,新建区不小于8 米。 第二十四条 (连接规定)两栋住宅建筑山墙均无窗户时,可以连接修建,但连接后长度必须符合消防规定。新建住宅不能与已建的带槽口的住宅对接,但可以错接。 两栋建筑连接以后的面宽,按整栋计算。 第二十五条(标高不一致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底层标高不一致时(相邻住宅中其中一栋屋顶标高在另一幢底层标高以下的除外) ,两者之间的距 离,按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执行。第二十六条 (底层与堡坎之间的间距)临岩住宅采光面与高度大于 1 米的堡坎相对时,最底层窗台与堡坎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堡坎高度的倍,且不得小于 3 米。 第二十七条 (不规则平面间距的计算)当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图形时,以各立面宽度与其延长线形成的剖面宽度之和为计算面宽,按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分别确定其间距要求。 第二十八条 (采光面)一幢建筑的主要采光面与另一幢建筑主要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时,或两幢建筑主要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时,均视为主要采光面与主要采光面相对。 第二十九条 (阳台)阳台不得占用建筑间距。 第三十条 (退台间距的计算)当建筑作退台时,按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视其不同高度分别确定间距。 第三十一条 (其他建筑的间距)其他各类建筑的间距,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新建、扩建的学校教学楼、托幼建筑、医院病房相互之间的距离,以及与相邻建筑、堡坎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还应在第十九条至三十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 3 米; (二)新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仓储建筑与公寓式办公楼、住宅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外,还应符合第十九条至三十条的规定; (三)新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仓储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 应符合功能要求和相应的设计规范。第三十二条 (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的距离)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至第三十一条规定间距的倍;边界外有永久性建(构)筑物时,还应符合第十九条至第三十一条全间距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临街建筑)旧城改造中临街建筑退让规划红线,平均退让距离大于 8 米并大于规划道路全路幅的1/3,造成与后排已有永久性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不足时,其间距可适当缩小。缩小距离不得大于退让距离得 1/2,且缩小后的间距不得小于第十九条至第三十一条规定间距的倍。先建后排建筑的,应按规定间距留出临街建筑的位置。篇二:建筑间距控制规范建筑间距控制 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并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应结合城市主导风向,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 居住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 3 小时:旧区的新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可以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 1 小时的标准。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获得日照。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一居室以上的公寓按住宅标准控制。 新建高层住宅建筑,在满足本规定的最小建筑间距要求的前提下,还应运用合法有效的日照分析软件对新建住宅及邻近住宅建筑进行日照分析;新建高层非住宅建筑若对邻近住宅的日照有可能产生影响,亦应做日照分析。 高层建筑与相邻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等建筑的间距控制亦应做日照分析。 中高层建筑间距的控制参照高层建筑间距控制的相关规定。 居住建筑间距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平行布置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 45 度) ,下同,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 (2)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 45度以内(不含 45 度) ,下同,其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倍。 垂直布置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南北向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东西向的间距,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倍。当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的侧面宽度大于12 米时,应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规定控制。 多层、低层住宅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 30 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平行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 30度、小于或等于 60 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的倍。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 60 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 在符合上述规定的前提下,平行布置的低层住宅与其北侧多层建筑的最小间距为 9 米。 多层和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必须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但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 在一类居住用地新建、改建低层独立式住宅,其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 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南北向的,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 24米;东西向的,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 21 米。 高层住宅与多层或低层住宅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高层住宅位于多、低层住宅南侧,其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 24 米;高层住宅位于多层或低层住宅北侧或东(西)侧,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 18米。 高层住宅与高层、多层或低层住宅垂直布置时,其间距按以下要求控制:高层与高层之间,当侧面宽度小于 16米时间距不应小于 18 米,当侧面宽度大于或等于 16 米时,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高层与多层或低层之间,当高层的侧面宽度小于 16 米时间距不应小于 15 米(高层在南侧时间距不应小于 18 米) ,当高层的侧面宽度大于或等于16 米时,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高层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 21 米。 高层住宅的侧面与高、多、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不小于 13 米,但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转 载于: 小 龙 文档网:住宅建筑间距规范) 在旧区零星拆建用地范围内,新建建筑间距可视实际情况适当减少,但不应低于以上要求的倍,并不得小于最小间距要求,且不得降低现有建筑的日照标准。 采用建筑间距系数计算住宅建筑间距时,相关建筑室外地坪高差应按相应间距系数折算为水平距离予以增减。 住宅底层为商店或其它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的计算不应扣除底层的高度。但同一裙房之上的几幢建筑,计算间距时建筑高度可从裙房屋顶以上算起。 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控制。 非居住建筑(医院病房楼、修(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 小学教学楼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间距按控制。 非居住建筑的侧面与居住建筑的侧面间距,按控制。 非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工业、仓储、交通运输类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非居住建筑间距应依据国家相关规范执行,民用非居住建筑适用本章以下条款。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学、中学、小学教学楼等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符合表的规定。 医院、托幼和学校与相邻建筑的间距 建筑性质 日照间距 最小间距 托儿所、幼儿园 其生活用房应满足底层满窗冬至日不应小于 3 小时的日照标准;活动场地应有不应小于 12 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 托儿所和幼儿园宜布置在居住区内;其生活用房与其它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 18 米。 学校 教学楼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 2 小时。 教室长边与周边相邻建筑间距不应少于25 米。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 半数以上的病房、住宿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应小于 2 小时的日照标准。 病房、住宿楼与周边相邻建筑间距不应小于 24 米。 除与 两条所列以外的其他非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倍,且其最小值为 21 米;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倍,且其最小值为 18 米。 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 13 米。 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 10 米。 低层非居住建筑与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为 6 米。 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建筑高度超过 100 米的超高层非居住建筑应在不小于本条款规定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安全及城市设计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间距。. 篇三:住宅建筑日照标准_计算间距大寒日、冬至日的区别住宅建筑日照标准_计算间距大寒日、冬至日的区别 1.改变过去全国各地一律以冬至日为日照标准日,而采用冬至日与大寒日两级标准日。过去, 我国有关文件曾规定“冬至日住宅底层日照不少于一小时” 。从表 1 反映的实施情况看全国绝 大多数地区的大、中、小城市均未达到这个标准。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前后首层有一 个月至两个月无日照,东北地区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日照遮挡到三层、四层。这些城 市若适当提高日照标准,仍不可能达到首层住宅冬至日有日照的要求,更达不到冬至日日照 标准,因而,无法以冬至日为标准日,而只能采用第二档次即大寒日为标准日。据此,本规 范采用冬至日和大寒日两级标准。 国际上许多国家也都按其国情采用不同的日照标准日:原苏联北纬 58以北的北部地区以清 明(4 月 5 日)为日照标准日(清明日照 3 小时) ,北纬 4858的中部地区以春分、秋分 日(3 月 21 日、9 月 23 日)为标准日,北纬 48以南的南部地区采用雨水日(2 月 19 日) 为标准日(参照前苏联建筑规范 一 6075) ;原西德的标准日相当于雨水日;欧美、 伦敦采用的标准日为 3 月 1 日(低于雨水日,高于春、秋分日)等,所以,采用冬至日与 大寒日两级标准日,既从国情出发,也符合国际惯例。 2.随着日照标准日的改变,有效日照时间带也由冬至日的 9 时至 15 时一档,相应增加大寒 日 8 时至 16 时的一档。有效日照时间带系根据日照强度与日照环境效果所确定。实际观察 表明,在同样的环境下大寒日上午 8 时的阳光强度和环境效果与冬至日上午 9 时相接近。 故此,凡以大寒日为日照标准日,有效日照时间带均采用 8 时至 16 时;以冬至日为标准日, 有效日照时间带均为 9 时至 15 时。 有效日照时间带在国际上也不统一,一般均与日照标准日相对应,如原苏联南部地区以雨水 日为日照标准日,有效日照时间带为 7 时至 17 时; 的北海道则采用 9 时至15 时,其他地 区 8 时至 16 时。 综上所述,本规定按建筑气候分区和城市规模大小将日照标准分为三个档次,即第、 、气候区的大城市不低于大寒日日照 2h,第、气候区的中小城市和第 气候区的大城市不低于大寒日日照 3h,第气候区的中小城市和第、气候区的各级城 市不低于冬至日日照 h。据此规定,比较各地现行日照间距, (表 1)第、气候区的大 中城市大多由现行的接近大寒日日照 lh 提高到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