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还能改变我们什么散文_第1页
高考还能改变我们什么散文_第2页
高考还能改变我们什么散文_第3页
高考还能改变我们什么散文_第4页
高考还能改变我们什么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还能改变我们什么散文轰轰烈烈的高考又开始了,自从高考从七月份改成了六月份,考生再也不会忍受内外燥热的煎熬了,但除了这项改动之外,其它方式并没有改变,从形式到内容依然承袭着几十来的衣钵,也许我们是以为中国的高考制度太过于完美,以至于到了不忍动也不能动的地步。唯一可以动的,只是伴随收费额度办学渠道,这些年此风可谓是愈演愈烈,所有的教育者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那就是尽快地能掌握生财之道,这似乎是我们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最大收获。但无论如何,高考这座独木桥虽然摇摇欲坠,但依然耸立在那儿,像一尊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物件在那儿招摇。中国的高考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成了最大的活化石,它曾那么深刻地影响着几代国人的观念,恐怕还要继续影响N 年下去。就如同我们早已抛弃掉的八股科举制度,虽然在形式上是摒弃了,但内容上我们却继续下来了,高考也许就是最成功的范例,其它的如公务员招聘,公开招募官员等等,都带有明显的八股色彩。直到今天,我们仍有许多人在那里津津乐道乐道地论述八股制度,好处那是大大地,什么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什么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什么体现的社会公平等等,稍有逊色的大约就是内容过于呆板等,似乎有些瑕不掩瑜的味道。大约活在今天的五六十年代生人,仍对高考有着深刻的印象,不管参加高考与否,都能耳熟能详地谈些体会,但几乎没有多少人是抱着非常愉快的心情来谈的,那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变成了我们每个人凝固的记忆。在今天,高考成了国人最大的节日,但这个节日却不是欢天喜地的,它让许多人产生了纠结的心态,象牙之塔的洁净早已荡涤殆尽,存在的只是我们对未来还有一种浅浅的期盼,是一种遥难可及的期望支撑着一步一步在走着前人已走烂的前进不能后退不得的路。早在二十多年前,我们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触,有一种事实叫震撼,那些曾经什么都不学的同窗,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千万级的富翁,这种叫做改革开放第一批的受益者大多是操持着最不起眼和最不着调的手段,在一瞬间就完成了第一桶金的掘取,经过几年的发扬光大,这批人变成了社会的精英。于是乎,人们开始怀疑“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知识在财富面前被彻底地打败了,败的是心服口服,毫无悬念。于是,在大学的教授们如今还有几个能安祥地在课堂上“传道授业” ,另辟蹊径是快速致富的法宝,最好看老鼠就是钱,否则你既不是黑猫也不是白猫。“学而优侧仕”我们叫了几百年,但今天这个颇显功利的叫法早已失去了过去的语境,仕优千百万,条条则通达。过去我们常说路是靠人走出来,鲁迅先生也说,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形成了路。现在看来并非如此,而走的多的,并不完全能形成一条真正的路,即便是有了路,也是一条终点不清晰的路,走来走去,一不小心就又回到了原点。因为在当下的格局下,成功不是一步一步走出来,而是需要跳跃的甚至是飞跃的,许多人走了一辈子,不如人家在外力的帮助下纵身一跃,该达到的高度一下便达到了。于是,在权于钱的操纵下,所有的公平、均衡全部都失去了力量,教育当然不可能是独善其外的。这些年,人们似乎都在探索体制的种种利弊,但总结来总结去,似乎这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结,因为有太多人不愿离开这个使自己和子孙得到惠顾的圈子,涉及到体制的问题也总是牵扯到某些人的神经,所以这种不痛不痒的改良只能这样慢慢地踱步。这一点,从今年的高考的现状中也可看出其中端倪,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也许也是被关注:一是考生第三个年头呈下降的趋势,于是便有人站出来或猜测、或分析、或诅咒,但始终未能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有说是人口出生的少了,这一条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不一定能站住脚,按照我们宣传的口径,人口最具敏感性的话题,许多年来几乎成了能否定一切的高压线,现在人口增长的态势被遏制住了,于是民工荒便首当其冲,现在又轮到高考了,似乎一牵扯到人的问题,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是出生率的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从今年人口统计的数据看好象并不完全是这一回事,十年来人口上升7000 多万,其中之 15-59 岁的人口是呈上升趋的,而往后推一下,今年临考的也就是 18 年前生人的,这个人口比例上升的可能更快。另一种说法是说高中出国就学人数的增加导致高考人数减少,这时面也有一个统计数字,XX 年高考弃考人数接近 100 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弃考者数量不少于 20 万人,也就是说占整个弃考人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可以说,上述两种现象的出现,虽然有部分的制约因素,但并不是弃考人数增长的直接动因。二是高考内容八股化的蜕化。这其中较为明显的高考作文,虽说只是一篇无法预测的标题与内容,但总的原则是确定不变的,既中心思想的主流意识,游离开这些,就是再有文采,也会不在及格范围之内。前些时日,博物馆展出毛泽东中学时期的作文,当时的评语是大气浩然,但若是放在高考作文堆中,恐怕是被不及格的,理由很简单,字数不够 800 字,好的表述须凑够字数,否则就不是合格的。还有就是真话也是有底线的,我们一直在叶公好龙般地提倡学生讲真话,可一旦学生讲了真话,怕是谁也不愿听也听不进去的。他们只是希望学生将他们的话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说出来,这样,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于是今年就有了网络语言不得入高考作文的提法,否则就按错字论处,理由也极其简单,怕判题老师不懂。想想看,我们的判卷老师是多么地单纯,居然连给力、打酱油等网络语言都不知道,连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说了都不作数。引申一下怕是连周立波、郭德刚甚至李娜可能统统不知道。明确一些说,凡是不依靠体制而生活的人,都不在他们的视野范围之内。如此一来,我们的作文无论出什么题目,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这种高度宽度都一致的作文就是考生发挥的范围。两条都说完了,并没有给出一个公允的答案,其实答案很简单,一是对高校的失望,目前的高校体制让许多人感到失望,这其中自然包括弃考的人,参加洋高考的人甚至包括今天走进考场的人。就象毒大米,明知有毒却不能不吃,因为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有选择的一定会选择别的,有条件的可以去国外同时申请多所大学,收到多张入学通知书后,可以在更多的范围内比较。还可以直接走入社会,去感受真正的学问。有许多人进大学是为给父母一个交待,进了校门之后,自然什么也不可能学会,即便学会了走入社会后,基本上也不会有大的作用,在就业的大学生中,又有多少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一切又从零开始。二是贫穷导致无法踏入校门。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不上大学将来要贫困下去,我上了大学现在就开始贫困。我不知道有多少弃考生是因为家境不好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但我知道每所大学中都有不少贫困的学生吃着最差的食物在拚命地学习,他们不知道之后还有多少艰难的路需要一步步地挪动,在这两极分化的同一片蓝天下,你让他们保持正常的心态去完成学业那是不太可能的,在无形当中一部分会产生仇富的心态,一部分人会学会利用一切手段甚至放弃做人的尊严尽快地挤进富人的行列。三是对学成就业的困惑。过去有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曾经风靡一时的语言在今天看来是多少的乏力与苍白,现在的境况是学得再好不如有一个好老子,没有好老子就得外处给别人当孙子,就怕连想当孙子的机会都没有。尽管目下一个大学生的就业底气已经不足了,但还是有许多人被挡在了就业的门槛之外。所以现在有许多人讲,我现在拚死拚活地当孙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