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讲座PPT课件_第1页
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讲座PPT课件_第2页
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讲座PPT课件_第3页
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讲座PPT课件_第4页
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讲座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康的概念 l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 身体 、精神和社会等 方面都处于 良好 的状态。健康包括两个 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 脏器 无疾病,身 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 统具有良好的 生理功能 ,有较强的身体 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 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 ,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 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 l 传统的健康观是 “无病即健康 ”,现代人的健康 观是整体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 提出 “健康不仅 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 心理健康 、社会适 应良好和有 道德 ”。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 包括: 躯体健康 、 心理健康 、心灵健康、社会 健康、 智力 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 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健康的标准 l 世界卫生组织 提出身心健康八大标准 食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 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这证明内脏 功能正常。 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时,能很快排泄大 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 种良好的感觉,说明胃肠功能良好。 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 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 l 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 示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中气充足,心 、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行动自如、转变敏捷。证明精 力充沛旺盛。 l 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 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达观心境。 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 有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对事物的变迁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 ,能保持对社会外环境与机体内环境的 平衡。 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 ,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 亚健康 l 亚健康状态 l 由于 亚健康状态 是介于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 间的一种游离状态,所以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诊 断很难界定。比如疲劳、失眠,健康的人经过 适当的休息与调理就可以得到纠正与克服,但 若长期处于疲劳、失眠状态就可视为亚健康。 l 对此,有人专门罗列出 30种亚健康状态的症状 提供给人们作自我检测。如果在以下 30项现象 中,您感觉自己存在 6项或 6项以上,则可视为 进入亚健康状态。 l ( 1)精神焦虑,紧张不安;( 2)忧郁孤独,自卑郁 闷 l ( 3)注意力分散,思维肤浅;( 4)遇事激动,无事 自烦 l ( 5)健忘多疑,熟人忘名;( 6)兴趣变淡,欲望骤 减 l ( 7)懒于交际,情绪低落;( 8)常感疲劳,眼胀头 昏 l ( 9)精力下降,动作迟缓;( 10)头晕脑胀,不易复 原 l l ( 11)久站头晕,眼花目眩;( 12)肢体酥软, 力不 从愿 l ( 13)体重减轻, 体虚 力弱;( 14)不易入眠,多梦 易醒 l ( 15)晨不愿起,昼常打盹;( 16)局部麻木,手脚 易冷 l ( 17)掌腋多汗,舌燥口干;( 18)自感低烧,夜常 盗汗 l ( 19)腰酸背痛,此起彼安;( 20)舌生白苔, 口臭 自生 l ( 21)口舌溃疡,反复发生;( 22)味觉不灵,食欲 不振 l ( 23) 反酸 嗳气, 消化不良 ;( 24)便稀便秘,腹部 饱胀 l ( 25)易患感冒,唇起疱疹;( 26) 鼻塞 流涕,咽喉 疼痛 l ( 27)憋气气急,呼吸紧迫;( 28)胸痛胸闷,心区 压感 l ( 29)心悸心慌,心律不整;( 30)耳鸣耳背,晕车 晕船。 疾病的概念 l 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损伤与抗 损伤的复杂的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机体表现为一系列机能和形态的变化, 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 疾病 ,和 健康一样 ,从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给出不同 的定义。最常应用的定义是 “对人体正常 形态与功能的偏离。所以说疾病至今尚 无令人满意的定义。 疾病的分类 原因: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 经过:急性病、慢性病、亚急性病 器官系统:消化、呼吸、泌尿、营养 代谢等 传染病预防控制 一、概念 1、传染病定义: l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 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 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它是许多种 疾病的总称。 l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 37 种。 甲类传染病( 2种) 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 25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 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 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 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 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 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 10种) 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 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 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 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病。 1)由活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2)有传染性、可以传播。 3)传染病的发生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4)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性:流行性、 季节性、地方性和周期性。 5)人体感染传染病后,能产生针对病 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2、传染病的特点 感染的类型 l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l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 感染 : l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l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l 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l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l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 l 病毒的持续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l 顿挫型和一过型感染 l 温和性感染 l 外源性感染: 病原微生物从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 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l 内源性感染: 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机 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 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 起机体发病。 l 单纯感染: 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l 混合感染: 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 染。 l 继发感染: 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 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 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l 显性感染: 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 的感染。 l 隐性感染: 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 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 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l 局部感染: 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 较弱 ,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 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 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 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l 全身感染: 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 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 ,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 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 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l 典型感染: 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 代表性临诊症状者。 l 非典型感染: 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 型症状不同。 l 良性感染: 该传染病并不引起大批死亡,称为良 性感染。 l 恶性感染: 该传染病能引起大批死亡,称为恶性 感染。 l 最急性: 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 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 变不显著。 l 急性: 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 典型症状。 l 亚急性感染: 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 l 慢性感染: 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 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 l 持续性感染: 指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 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反转录病 毒科所属的病毒)。 l 慢病毒感染: 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 进行性的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 感染。 l 顿挫性感染: 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 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 称为顿挫性感染。(属于一种轻病例,常 见于疾病的流行后期。) l 一过性感染: 或消散性感染,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 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称为一过性感染。 l 温和性感染: 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类型 流行过程: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 播和终止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 ,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新的易感 者、形成新的感染,并且不断发展的过 程。 l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环节 ,即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 传 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 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 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病人:如流脑、伤寒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如鼠疫、狂犬病 (一 )传染源 1、病人作为传染源 l 传染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l 传染病的病程经过,一般分为潜伏期、临 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意义 不同,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其数 量和频度。 l 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 染期。传染期是决定患者需要隔离多长时 间 (隔离期 )的重要依据。 ()潜伏期 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最早的 临床症状这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根据潜伏期可以推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 ,并依此追踪传染源。 根据潜伏期长短,可决定接触者的留 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检疫期 限按最长潜伏期确定。 根据潜伏期可确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的应 急接种时间。 接触者在最长潜伏期内没有新病例发生, 可以作为疫源地消灭的依据之一。 实施某项干预措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观 察,如发病人数下降,提示该项干预有 效。 2、 动物作为人类传染病传染源的重要 性,取决于人们与受染动物的接触机会、 接触的密切程度、是否存在传播该病的适 宜条件,以及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密度、 动物的年龄、携带病原体时间长短等。 l 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特点是临 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 症状仍不明显。 多数传染病的前驱期,仅可察觉一般的症状 ,(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 )。 各传染病和各病例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只 有数小时至 1、 2天。 l 明显(发病)期:在前驱期之后,该期 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渐表现出来(如:疹 块型猪丹毒等),该期是疾病发展的高 峰阶段。 l 转归(恢复)期:疾病进一步发展为转 归期。 动物以死亡为转归:在病原体致病性增强, 或动物机体抵抗力弱时。 动物逐步恢复健康,在动物机体抵抗力增强 时,或病原毒力较弱时,表现为临诊症状逐 渐消退,病理变化逐渐减弱,生理机能逐渐 恢复,一定时期保留免疫学特性,但病后一 定时期内还有带菌(毒)排菌(毒)现象存 在。 (二) 传播途径 l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至 入侵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停 留、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或病原体从传 染源体内排出、经直接接触进人易感者体 内的过程。 主要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几乎所有呼吸道传染病。 经水传播;如伤寒、痢疾。 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 病。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如乙脑、疟疾。 接触传播。如狂犬病。 土壤传播:破损的皮肤接触病原污染的土 壤。 1、空气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易于实现,传播范围广泛,易感者 中常发生续发病例。 常见冬春季节发病升高。 儿童多发。 流行的发生常与居住拥挤、人群聚集、易感 者比例高等因素有关。 各种传播途径的特点: 2、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 : 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均有饮 用同一水源史; 除哺乳婴儿外,各种年龄、性别、职 业者均可发病,暴饮者发病更多; 如水源被一次性大量污染,可致肠道传染病 爆发、流行; 停止供水或水源经净化、消毒后,爆发、流 行即可平息; 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饮水传播发生的病例 的临床症状较轻。 3、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 : 患者均有接触疫水的历史; 病例的季节性、地区性及职业性分布 特点,均与疫水接触机会有关,下水 的季节 (雨季、水产品收获时 )多见、易 与疫水接触的年龄 (青、壮年 )、性别( 男性 )、职业 (农民、渔民 )、地区 (水网 地区 )多见,特别是洪水灾害后易发生 爆发、流行; 如大量人群进入流行区与疫水接触, 可发生爆发、流行; 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 可控制病例的发生。 4、经食物传播流行病学特征 患者都有食用被污染食物的暴露史,不吃 者不发病; 如一次污染大量食物,在进餐者中可引起 爆发、流行,潜伏期短者,临床症状较重 ; 停止供应该污染食物后,爆发流行即可终 止;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一般不会形成慢性流 行,如果食物多次被污染,流行也可持续 较长时间。 5、 间接接触传播流行病学特征为: 病例以散发为主,很少造成流行; 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 在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的 人群中多见; 通过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严格实施消 毒、隔离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减 少这类疾病的传播。 6、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病例呈现一定的地区性分布特点,病例的地区分 布与媒介节肢动物分布一致; 病例有一定的季节性分布特点,其发病率高低与 媒介节肢动物消长、活动季节一致; 病例分布有明显的职业、年龄特点,多见于从事 特殊职业人群的成年、男性多见; 一般没有直接人传人的现象。 (三)、 人群易感性 l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 度。 l 人群易感性高低取决于人群中每个个 体的免疫水平、易感个体 (或免疫个体 ) 所占的比例以及人群一般健康水平。 l 人群易感水平可以用人群中非免疫人 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l 计划免疫 l 传染病流行 l 隐性感染 l 具有免疫力的人口大量迁入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 2、使人群易感性增高的主要因素: l 新出生婴儿增加 l 易感人口的大量迁入 l 免疫人口的免疫力自然消退 l 免疫人口大量死亡 三、 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 1、管理、控制、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降低人群易感性 管理、控制、消灭传染源 l 加强疫情监测,做到 “早发现、早诊断、 早隔离、早治疗 ”。 l 甲类传染病城镇 4小时内,农村不超过 12 小时,乙类传染病必须在 24小时内上 报。 传染病常见伴随症状 1、发热 2、皮疹 3、头痛、呕吐 4、腹泻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 1、流感:发病之日起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