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 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 1 2 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论发展 1 发展心理学的 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2 方法: 定性研究新概念 3 从静到动: 生态系统论 4 从宏观到微观: 行为遗传学 5 从智力五因素到 人格 “大五 ” 6 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从科尔伯格到 尤尼斯 7 从家庭到社会: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8 从工具智力到 背景智力 3 一、发展心理学的 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4 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有机论 对 机械论 Organism VS Mechanism 发展的连续性 对 阶段性 Continuity VS Discontinuity 天性 对 教养 Nature VS Nurture 5 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 有机论:心理结构之间的联系(如本我、 自我、超我)决定人格 阶段性:强调性心理发展和心理社会发展 的阶段 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通过儿童教养实 践引导并控制儿童的本能冲动 6 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论 机械论:发展是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 联系的结果 连续性:随着年龄增长学到的行为的数量 增加导致发展 强调教养:条件反射和模式化的学习原理 决定发展 7 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有机论:心理结构决定着儿童对周围世界 的理解;儿童积极地建构他们的知识 阶段性:强调认知发展的阶段 强调二者:既强调儿童内在的探索世界的 内部动力,也强调这种动力必须得到刺激丰 富的环境的支持 8 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信息加工理论 有机论和机械论:积极的信息加工结构加 上机械的、计算机式的输入刺激和输出行为 导致发展 连续性:随着年龄增长,知觉、注意、记 忆解决问题技能的数量增加,导致发展 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儿童的成熟和学 习机会的多少决定信息加工技能的获得 9 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习性学 有机论:婴儿天生就生物性地准备好接受社会 符号,以积极地为生存而努力;在婴儿与养育者的 依恋和其他适应行为基础上,心理结构随年龄而发 展 连续性和阶段性:适应行为类型的数量随年龄 增长而增加,同时也强调短暂的敏感期的突然出现 ,它导致能力和行为的质变 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强调具有生物基础的 行为方式,但必须有适当的刺激环境来激发之,学 习可以促进行为的适应性 10 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生态系统论 有机论:儿童的人格特征和思维活动方式 积极促进他们的发展 连续性和阶段性:未说明 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儿童特征与别人 的反应双向地互相影响,环境的层次影响着 儿童养育经验 11 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有机论:儿童将社会对话内化,形成心理 结构,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连续性:儿童与成熟的社会成员的相互作 用导致思维和行为的按部就班的变化 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成熟加上同有知 识的社会成员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心理结构的 发展和适应文化的技能 12 二、方法:定性研究 新概念 13 方法:定性研究新概念 1 定性研究是 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 描述、分析人类及其群体的文化和 行为 。定性研究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 从所研究的人们的角度来表达出对 事件、行动、准则、价值观等的看 法和意见 ”。 14 方法:定性研究新概念 2 定性研究 强调对所研究的社会 背景作出全面的、整体的理解 。社 会生活被看作是相互联结在一起 的事件,为了反映日常生活的真 实面目,需要对它们进行完整的 描述。 15 方法:定性研究新概念 3 定性研究采用的是一种 灵活而可重复的研 究策略 。这种做法常常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 的重要课题,而如果研究者局限于一套预定 的问题或数据收集方法的话,这些课题也许 就不会发现。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要对研 究问题及数据收集方法作出一些初步的选择 ,但是随着资料收集的进展,这些选择也许 要做适当的变动(见图 1)。这就与严格按照 一定程序行事的实验设计形成对比。在实验 设计中,所有的步骤必须在数据收集之前就 制定好,并且要按部就班地加以遵守和执行 (见图 2)。 16 目的与对象 /研究的问题 研究设计与取样 研究结果在实 践中的应用 数据分析 数据收集 图 1 定性研究的多重、循环特征 17 目的、对象 /研究的问题 研究设计与取样 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 成果应用 图 2 定量研究的逻辑结构 18 三、从静到动: 生态系统论 19 尤里 布朗芬布伦纳 Urie Bronfenbrenner 从静到动: 生态系统论 20 人类发展的生态学就是对人 与人直接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适 应的科学研究。这里所说的人, 是不断成长的、积极主动的,环 境的特性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两 者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受环境之 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受环 境所处的大环境的制约。 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 21 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 勒温: B = f ( P E ) (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 ) 布朗芬布伦纳: D = f ( P E ) (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 Dt = f (t-p) (PE) (t-p) ( t指对发展结果进行观测的时间, t-p指时间段 ,它不仅出现在 (PE)下面,而且出现在 f下面 ,意思是说,导致发展的过程不是即刻完成 的。 22 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 亚里士多德范式(分类范式) 培根说:土壤,空气,阳光,水 伽利略范式(场范式) 勒温的场论 23 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 传统的发展研究模型: 社会地址模型 个人特征模型 人环境模型 在环境中考察发展的研究模型 过程人环境模型:把发展变化结果看作 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 (synergistic function) 历时系统模型:关注生活经历和生活事件引 发的发展变化 24 小环境 :家庭, 幼儿园,邻居 中环境 :两个小 环境的相互作用 外环境 :爷爷奶 奶,父母工作单 位,父母的朋友 ,社区 大环境 :父母的 社会阶层,价值 观,法律,风俗 习惯,父母的信 仰 25 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 小环境系统是一些活动、角色及 人际关系模式。这些活动、角色和 人际关系是一个身处特定环境的发 展中的个体亲身经历的。这里所说 的环境,必须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 触的,并且,该环境具有某种物质 和物理特征 , 同时,它还包括具有 鲜明气质、人格特征及信仰系统的 其他人。 26 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 中环境系统是指包括发展中 个体在内的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 的作用过程与联系(如家庭和学 校的关系、学校与工作单位的关 系)。换言之,中环境系统是小 环境系统的系统。 27 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 外环境系统指发生在两个或多个 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这些 环境当中,至少有一个不包括发展 中个体在内,但是,其中发生的事 件都会对小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产 生影响,而小环境则是包含发展中 个体在内的(如对孩子来说,家庭 与其父母单位的关系;对父母来说 ,学校与其邻居的关系)。 28 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 大环境系统是指包括特定的文化、 亚文化或其他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的小 环境、中环境和外环境系统的特征之后 ,在其之上形成的一种模式,尤其要考 虑推动发展的信念系统、资源、危险、 生活方式、生活中的选择以及源于上述 每一个系统中的社会交往模式等。大环 境系统可以看作是某个文化、亚文化或 其他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的一个蓝图。 29 过程 -人 -环境模型的一个实例 关于低出生体重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研究者: Cicil Mary Drillien, 英国爱丁堡大学 被试: 360名低出生体重儿(低于 2000克) 方法:追踪研究 自变量:出生体重(人),儿童性别(人), 儿童年龄(过程),母亲养育行为(环境) ,家庭社会阶层(环境),家庭收入(环境 ) 因变量:儿童对疾病的易感性,智力缺陷,多 动症,过度依赖,怯懦,消极性,课堂表现 ,学习成绩 30 人 出生体重 性别 大环境 家庭社经地位 家庭收入 过程 年龄变化 小环境 母亲教养 发展结果 疾病易感性 ,智力 发展迟滞 ,多动症 , 过度依赖 ,怯懦 ,消 极 ,学习成绩 31 结论 : 1 低出生体重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出现各种行为 问题 (内因作用 ) 2 出生体重与学校能力表现呈正相关 (内因作用 ) 3 母亲效能 (母子关系 ,家庭管理 ,卫生习惯等 )与 儿童出生体重及身体发育情况呈正相关 (小环 境作用 ) 4 从 6个月到 7岁 ,低出生体重儿与正常儿童智力 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有机体的 “自愈 ”倾向 )( 内因和动态过程 ) 过程 -人 -环境模型的一个实例 关于低出生体重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32 5 母亲关爱对年长儿童比对年幼儿童影响更大 ( 过程 ) 6 母亲行为质量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呈正相关 ( 大环境作用 ) 7 低出生体重与低社经地位相结合的负作用大 于单个因素作用之和 (协同论原理 :两种力复合 作用大于二者单独作用之和 ) 过程 -人 -环境模型的一个实例 关于低出生体重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33 四、从宏观到微观: 行为遗传学 34 从宏观到微观:行为遗传学 对遗传重要性的认识是过去二十年行为科 学中最具戏剧性的变化之一。 70年前,华生 (1930)的行为主义把心理学对遗传的萌芽状 态的兴趣扼杀了。直到 1970年代,人们一直 认为环境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但此时出现了 一个转折,人们开始转向一个更平衡的观点 ,认识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一样重要。这种 转变是关于遗传的研究项目和出版物的数量 增加的结果。这种转变的一个具体标志是, 在 1992年的年会上,美国心理学会把遗传确 定为最能代表心理学未来发展的主题之一( Plomin & McClearn, 1993a)。 35 Robert Plomin John DeFries 36 Gerald E. McClearn Michael Rutter 37 在 18代的遗传过程中 “聪明 ”老鼠和 “笨 ”老鼠走迷宫成绩的变化 38 遗传率 2(同卵双生子相关系数异卵双生子相关系数) 39 53项研究归结出的三种血缘关系水平者 智力测验 分数的相关 被研究者 血缘关系 水平 生活在 同一家庭 生活在 不同家庭 无血缘关系者 0 0.23 -0.01 成人和收养子女 0 0.20 父母和亲生子女 0.5 0.50 兄弟姐妹 0.5 0.49 0.40 同性别异卵双生子 0.5 0.53 异性别异卵双生子 0.5 0.53 同卵双生子 1.0 0.87 0.75 40 三种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 人格 相关 被研究者 血缘关系水平 人格的相关 同卵双生子 1.00 0.52 异卵双生子 0.50 0.25 非孪生 兄弟姐妹 0.50 0.20 无血缘关系的 兄弟姐妹 0.00 0.07 41 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在精神分裂症、抑郁和犯罪行为方面的相似性 42 2675名双亲和他们 10071个子女 的智力的关系 (%) 父母智力 组合 子女智力 优秀 子女智力 一般 子女智力 低下 优优 71.5 25.4 3.0 优劣 33.4 42.8 23.7 一般一般 18.6 66.9 14.5 劣劣 5.4 34.4 60.1 43 三个孩子在完全相同的环境影响下,智力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说明 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存在。 44 轻度智力低下儿童 ,其兄弟姐妹的智力低于平均水平,而 重度智力低下儿童的兄弟姐妹, IQ分数却正常。这表明, 轻度智力低下是家族性的而重度智力低下却不是。 45 从宏观到微观:行为遗传学 遗传学研究证明:在人的一 生发展中,遗传对认知能力的影 响力逐渐增加,在生命后期达到 的影响力,差不多是遗传对身高 影响力的两倍 。 46 从宏观到微观:行为遗传学 美国学生申请入大学的学能测验 (SAT)成绩和考试成绩受遗传的影响 ,与认知能力测试结果(如智商 IQ 测验)受遗传的影响,其程度一样 。人的智力测验成绩与能力之间的 固有差距几乎全起源于遗传的影响 。这个发现是采用多元遗传分析法 证明的。 47 从宏观到微观:行为遗传学 遗传学研究也改变着我们对环境进行思索 的方式。例如,我们过去认为,在相同家庭 中长大的兄弟姐妹,其心理特点相似。但是 ,大多数行为方面的问题和疾病,同胞之间 的这种相似性都可用遗传来解释。虽然环境 很重要,但是环境的影响在于,它使得在相 同家庭中长大的同胞有差别,而不是相似。 这给环境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促使人们去 寻找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同胞为何如此不 同的环境原因。 48 遗传的两种方式 1 每个人的最大限度能力不同 2 每个在每种心理能力上表现和 发挥的时间表不同 49 五、从智力五因素 到人格 “大五 ” 50 “大五 ”的演变过程 F.高尔顿 , 1884 首次用词典中的词汇描述 人格 先驱者 G.W.奥尔波特 , 1936 从韦伯斯特大词典中 选出 4500个描述人格的词汇 先驱者 L.L.瑟斯顿 , 1934 从 60个人格描述词中发现 5 个人格因素 先驱者 R.卡特尔 , 1947 35个两极性人格变量 16个 主要的人格因素 大五之 “父 ” 费斯克 D.Fiske, 1949 自信心 ,社会适应性 , 遵从 ,情绪控制 ,探究性智力 大五结构的偶然 发现者 51 “大五 ”的演变过程 图佩斯和克里斯托尔 E. C. Tupes & R. E. Christal, 1958, 1961 激情 ,随和性 ,依赖 性 ,热情 ,文化 真正的发现者 波加塔 E. F. Borgatta, 1964 自信 ,人缘 好 ,责任心 ,热情 ,智力 早期探索者 史密斯 G. M. Smith, 1967 外向 ,随和 ,性 格强度 ,热情 ,高尚 早期探索者 52 “大五 ”的演变过程 诺曼 W. T. Norman, 1967 激情 ,随 和 ,尽责 ,情绪 ,文化 从反对者到拥护 者 迪戈曼 J. M. Digman, 1981 外向 ,友 善 ,意志 ,神经质 ,智力 从反对者到 拥护者 53 “大五 ”的演变过程 皮波迪和高尔德伯格 D. Peabody & L. R. Goldberg, 1989, 1993 力量 ,爱 ,工作 ,情感 , 智力 从反对者到拥护者 考斯塔和麦克格雷 P. T. Costa & R. R. McCrae, 1985-1996 外向 ,随和 ,尽责 ,神 经质 ,寻求体验 近期的活跃研究者 科恩斯塔姆 G.Kohnstamm, 1997 大五 结构的跨文化验证 近期的活跃研究 者 54 “大五 ”的演变过程 艾森克 H. J. Eysenck, 1970 外向性 , 精神质 , 神经质 反对者 55 从智力五因素到人格 “大五 ” 因素 1: 外向,有活力,热情 正向特征 :健谈、果断、积极、精 力充沛、活泼、坦率、支配、强有 力的 负向特征 :安静、缄默、害羞、腼 腆、退缩、回避 56 从智力五因素到人格 “大五 ” 因素 2 随和,利他,情感性 正向特征 :同情、友善、感激、亲 切、心肠软、热情、宽宏、可信任 、乐于助人、谅解、快乐 负向特征 :挑剔、冷淡、不友好、 爱吵架、硬心肠、冷酷、严厉、忘 恩负义 57 从智力五因素到人格 “大五 ” 因素 3 认真,责任感 正向特征 :有条理的、认真、系统 的、有效率、负责、可靠、尽责、 严格、讲实际、勤勉、深思熟虑、 细心 负向特征 :粗心、混乱、轻浮、不 负责、散漫、不可靠、爱忘事 58 从智力五因素到人格 “大五 ” 因素 4 神经质,神经过敏、紧张 正向特征 :稳定、平静、安心、不 爱发火 负向特征 :紧张、焦虑、不安、忧 郁、担心、暴躁、害怕、高度紧张 、自怜、爱发脾气、不稳定、自我 惩罚、沮丧、多愁善感 59 从智力五因素到人格 “大五 ” 因素 5 求新性,独创性 正向特征 :兴趣广泛、富于想象、聪颖、富 于创造、有洞察力、求知欲强、处事老练、 讲求艺术性、聪明、善于发明、睿智、头脑 灵敏、机智、有计谋、明智、有逻辑性、有 修养 负向特征 :兴趣狭窄、缺乏想象、笨拙、墨 守陈规、思维肤浅 60 六、从道德认知 到道德实践 61 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 尤尼斯 : 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尊重人性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 青少年参加道德实践活动的长远意义 青少年要关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道德行为和自我认同感相辅相成 62 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 青少年政治实践活动与成人期 政治道德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Eccles & Barber, 1988 美国密西根中学生的课外活动 在 10年级时参加亲社会活动的学 生比未参加者在后来的学习成绩和 冒险行为方面差异显著。 63 青少年政治实践活动与成人期 政治道德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Oesterle, et al, 1998 明尼苏达中学生参加的社会服务 中学时参加社会服务的中学生毕 业 4年后比原来未参加服务者参加的 社会服务更多。 64 Beane, et al, 1981 参与城市老年人规划项目的 82个 成年人 参加该项目的人在 30年后成为当 地志愿者协会会员的人比没参加者 多 青少年政治实践活动与成人期 政治道德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65 Ladewig & Thomas, 1987 青年期参加和未参加 4-H和类似组 织的人的全国样本 25年后,参加前述组织的人后来 成为志愿者协会的人数比未参加者 多一倍,成为志愿者协会领导人的 人数比未参加者多两倍。 青少年政治实践活动与成人期 政治道德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66 青少年政治实践活动与成人期 政治道德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Hanks & Eckland , 1978 中学时是否参加学校管理和科学 俱乐部,全国样本 (N=1827) 参加者在 15年后更多的人参加志 愿者协会、选举活动并对政治事物 持信任态度。 67 青少年政治实践活动与成人期 政治道德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Otto, 1976 376名中学时参加或不参加课外活 动的成人 15年后,原来参加课外活动的人 更多地成为志愿者协会会员并更多 地参加选举活动。 68 青少年政治实践活动与成人期 政治道德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Verba, et al, 1995 2517名成人近期的政治活动表现 回溯分析证明,原来在中学时积 极参加学校管理活动的人后来更多 地参加志愿者协会和选举活动。 69 青少年政治实践活动与成人期 政治道德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De Martini,1983 对 7项是否参加公民权、言论自由 、反战运动的研究的综述 3 11年后,参加上述政治运动者 更积极地参加政治活动。 70 青少年政治实践活动与成人期 政治道德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McAdam, 1988 参加 1964年密西西比自由之夏活 动的白人大学生 25年后,参加者仍然比原来的未 参加者参加更多的政治活动。 71 青少年政治实践活动与成人期 政治道德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Fendrich, 1993 参加公民权示威活动的佛罗里达 农工技术大学和州立大学学生 10 25年后,参加者在婚姻、教 育、职业、选举和社会活动中更像 “ 理想公民 ”。 72 七、从家庭到社会: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73 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提出者:哈里斯 (Judith Rich Harris) 74 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一、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 麦考比和马丁 (Maccoby & Martin, 1983): (1)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没有显著影 响; (2) 在同一家庭中,父母对每个孩 子的影响各不相同 ”。 75 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证明,造成个性差异 的因素有三类: (1) 遗传因素,在个性特征中所占 比重大约为 40 50; (2) 家庭因素,所占比重大约只占 0 10。 (3) 其他非共有的环境因素。 76 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二、群体社会观发展理论的核心假设 社会化是一种高度情境化的学习形 式。儿童独立地在家庭内外习得两套行 为系统。这两套行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和 强化途径均不同。 77 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三、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 群体现象及儿童的同伴群体 群体存在以下五种基本行为现象: (1) 群体中的友好行为。 (2) 群体外的敌对行为。 (3) 群体间的对比行为。 (4) 群体内的同化行为。 (5) 群体内的异化行为。 78 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2. 发生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社会文化传 递 社会文化传递不是由家庭完成的,社会 文化不是由父母传递给子女,而是由儿童群 体传递的。社会文化的传递不是个体对个体 的传递,而是群体对群体(上一代人向下一 代人)的传递和群体内部的传递(同伴群体 向每一个群体成员传递)。 图 1 从一代向下一代的文化传递的两种观点。下标数字相同的属于同一 个家庭。 A图表示儿童能从很多途径学习文化知识和行为,传递是从个体 向个体进行的 (Rowe, 1994)。 B图表示传递是从群体向群体进行的 (群体社 会化理论 )。 79 图 2 根据群体社会化理论,其父母不属于当代父母群体 成员的儿童从儿童群体中习得了本地的语言和风俗(下 标数字相同的个体属于同一个家庭)。 80 图 3 人格发展 的三种观点。 图中所有箭头 ,除标有 “遗传 ”的两条线表示 环境影响外, 均表示因果联 系。 A:( 1) 传统的社会化 途径(实线) 模式;( 2)行 为遗传学途径 的社会化模式 (实线加虚线 )。 B:群体社 会化理论模式 。 81 82 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四、从我国文化出发评价群体社会化发展理 论 故事 1:假定你很想买一件衣服,父母没 时间陪你去买,他们给了你一笔钱,并要求 你买某一种式样和颜色的衣服。但父母要求 的衣服式样和颜色跟同学们的看法很不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你将按照父母的建议去买 ,还是按照同学中流行的式样去买?为什么 ? 图 1 各年龄被试对故事 1判断的 3种水平的发展趋势 图中一、接受父母影响,二、接受同伴影响,三、 对父母和同伴意见的整合 83 84 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故事 2:学生里经常流行一些与社会上不同的语 言和词汇 ,这些 “暗语 ”一般不符合语法规范, 老师、家长都不说,也不懂,但同学们在一 起时都说。如果父母坚决反对你在任何场合 说这种话,你会不会完全听他们的话?为什 么? 图 2 各年龄被试对故事 2判断的 3种水平的发展趋势 85 86 八、从重视工具智力 到重视背景智力 From instrumental intelligence to contextual intelligence 87 从重视工具智力到重视背景智力 Daniel Goldman的情绪智力五因素结构 1 认识自身情绪 2 调节情绪:保持乐观,摆脱消极情绪 3 自我激励:把情绪专注于某项目标,克制 冲动,延迟满足,保持热情,积极向上 4 认识他人情绪:沟通,同情 5 人际关系调节:人缘,领导能力,人际和 谐 (D. Goldma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1995) 88 从重视工具智力到重视背景智力 Riggio的社会智力六因素 1 情绪表现力情感、态度和状态的沟通技能 2 社会性表现力语言表达、语言影响力和在 社会交往中参与谈话的能力 3 情绪敏感性理解他人的情绪、信念、态度 和地位,迅速、有效地理解情绪交流,被他 人的情绪所唤起,同情别人。 89 从重视工具智力到重视背景智力 4 社会敏感性接收和理解言语信息、知识以 及关心社会规则 5 情绪控制力调节情绪的沟通和非言语表现 能力。善于表现出良好的情绪行为,控制坏 情绪 6 社会控制力角色扮演、语言行为调节和自 我表现技能。成熟、容易被人们接纳、有自 信心、能扮演不同社会角色 , 能随时调整自己 行为 引自 R. E. Riggio, (1986) 90 情绪智力 情绪的评估 情绪的调节 情绪的利用 和表达 自我 他人 对自我 对他人 灵活 创造 调整 动机 计划 思维 注意 词语 非词语 非言语 同情 P. Salovey的情绪智力分层结构 ( 1993) 九、从发展心理学到 发展心理病理学 Fro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o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91 92 从发展心理学到发展心理病理学 发展心理病理学的概念 :探索个 体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各种类型 的行为适应不良的根源、发展过 程及其表现形式的变化规律,据 此对个体后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 现的行为失调作出预测的应用性 基础理论学科。 93 94 发展心理病理学与相邻学科关注的问题 学 科 关注的问题 临床儿童心理学 儿童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治疗 和预后技术 儿童神经病学 关于儿童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和预后的理论研究 变态儿童心理学 关于儿童精神障碍的类型、分类 和特点的理论研究 发展心理学 对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一般规律 的研究 发展心理病理学 儿童精神障碍的起因、发展过程 , 随着心理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及 其与正常行为类型的关系 95 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 适应 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 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 生相应的变化。 2 问题行为 (行为失调,行为紊 乱) 96 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3 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1) 危险因素 :可能会加重心理和行 为失调的内外因素 内因:遗传 外因:环境和人为因素 97 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2) 保护因素 可能会减轻心理和行为失 调的内外因素 内因 :儿童的个性特征;包括性别,气质 和情绪特征;对所处的逆境的认识和处理方 式;灵活性,适应变化的能力;处理人际关 系的能力;自尊心,自信心; 外因 :热情而充满感情的家庭环境;一个 范围广泛的支持系统的存在,来自亲戚、同 伴、朋友和社区的支持。 98 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保护因素 和 对压力的抵抗力 父母是最重要的保护因素,是 “推动发展的 安全保护伞 ”。 最成功的父母知道自己在对待孩子的能力 、发展水平、当前的脆弱性以及不利环境条 件(诸如此类的潜在压力)的特征方面所起 的保护作用。 父母必须造成一种保护因素和个别化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小区公共设施建设与维护合同
- 时间倒计时课件
- 售后服务维修合同书
- 产品设计开发与产品化工具集合
- 时刻和时间课件
- 销售合同标准化模板及要点解读
- 商务谈判策略及方案参考
- 早期殖民扩张
- 草原放牧:自然美景与人文关怀教案
- 早教自行车课件
- 培训辅警纪律课件
- 医院总务科制度职责体系
- 2025年河北单招七类考试题库
- 2025年健身教练专业知识测评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黑龙江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师化学学科专业试卷
- 2025四川成都农商银行招聘综合柜员岗4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辅警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库(含答案)
-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测试卷(完整版含答案)
- 2025行政执法人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联通校招测评题库及答案
- 儿科护理进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