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讲义_第1页
沉积相讲义_第2页
沉积相讲义_第3页
沉积相讲义_第4页
沉积相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沉积微相图制作 沙丘砂 冰川 目 录 一、概述 二、沉积模式 三、地层精细对比 四、沉积微相研究 1、沉积相单元的 级次 沉积体系域( of 沉积体系的有机组合 沉积体系( : 相的有机组合 相 ( 河流相 、 湖泊相 亚组 ( 相的次级单元,具有相同的亚环境 微相 (亚相的次级单元,具有相同的微环境 岩石相(微微相): 微相的次级单元,具有相同的水动力条件 开发中后期研究单元应细分到岩石相(微微相) 一、概述 沙丘砂 河口湾 浊流 海滩 冲积扇 盐坪 干盐湖 冰川 沼泽 泛滥平原 湖泊 礁 深海扇 障壁岛 泻湖 河流 一、概述 2、沉积地貌单元 从高山到湖(海)分布众多的沉积地貌单元 一、概述 3、沉积微相研究基本步骤 岩芯观察描述 单井相分析 沉积模式总结 测井相分析 多井沉积微相划分 沉积微模型 储层结构模型 储层属性模型 地层细分对比 相控建模 沉积微相模拟 沙丘砂 冰川 目 录 一、概述 二、沉积模式 三、地层精细对比 四、沉积微相研究 沙丘砂 河口湾 浊流 海滩 冲积扇 盐坪 干盐湖 冰川 沼泽 泛滥平原 湖泊 礁 深海扇 障壁岛 泻湖 河流 二、沉积模式 1、河流相 1、河流相 二、沉积模式 1) 辫状河相模式 辫状河相层序 河流上游 河道砂坝发育,宽、浅、急 砂质辫状河、砾石质辫状河 二、沉积模式 2)曲流河相模式 曲流河相层序 河流中下游 曲流河道较稳定,河道内水流也较稳定 二、沉积模式 河流入海(湖)的河口区 ,水流扩散,流速降低,所携泥砂沉积于此,形成顶尖向陆的沉积体。 二、沉积模式 波浪作用为主型 三角洲类型 二、沉积模式 潮汐作用为主 三角洲类型 二、沉积模式 河流作用为主型 三角洲类型 二、沉积模式 1、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的水上部分,由 分支流河道 、 分支流河道间 组成。潮控三角洲与河控三角洲发育 天然堤 、沼泽 、 决口扇 、 分支流间湾 、 朝坪与湖泊 ,浪控三角洲则发育 沙丘 。 2、 三角洲前缘 河水与盆内水体相互作用并发生沉积物堆积的水下部分 , 包括 水下河道 、 河口坝 、 席状砂 、 冲流沙坝 、 沙脊和水下天然堤 。 典型沉积体为河口坝 , 垂向上表现为一反旋回序列 , 自下而上依次是水平纹理泥岩与粉砂岩 、 交错层理与波状交错层理砂岩 、 平行层理砂岩 , 顶部被粉沙和泥覆盖 , 其中同生变形构造和重力断层较发育 。 线状沙脊主要发育在潮控三角洲中 , 冲流沙坝主要见于浪控三角洲中 。 3、 前三角洲 滨外区 , 由泥和粉沙组成 , 富含动物化石 。 前三角洲泥对三角洲前缘砂体起保护作用 , 免受波浪的改造 。 三角洲亚环境 二、沉积模式 由 分支流河道 、 分支流河道间 组成。 潮控三角洲与河控三角洲发育 天然堤 、 沼泽 、 决口扇 、分支流间湾 、 朝坪 与 湖泊 ,浪控三角洲则发育 沙丘 。 三角洲平原 二、沉积模式 包括: 水下分流河道 、 水下天然堤 、 分流间湾 、 分流河口砂坝 、 远砂坝 、 席状砂 二、沉积模式 三角洲前缘 海(湖)平面以下,浪基面以上, 三角洲沉积的主体地带 ( 1)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向前逐渐变浅消失 具河道沉积特征。但 较平原的分流河道沉积物细,可有复杂水流形成的不规则小型交错层理。 低水位期沉积的粘土层可免受侵蚀而保存完好,顶部常具有冲刷,变形发育。 砂体周围是水下沉积的泥岩、粉砂岩。 二、沉积模式 ( 2)水下天然堤微相 天然堤的水下延伸。 沉积物:极细砂、粉砂,少有粘土 构造:小型流水层理、流水与波浪共同形成的复杂 交错层理,变形构造发育,无陆上暴露构造。 生物:含水下生物化石。 三角洲前缘微相 ( 3)分流间湾 分流河道之间水体受限所形成的海(湖)湾。较静水。 沉积物:泥,含洪水期泛滥沉积的粉细砂薄层。 构造: 水平层理为主。 生物化石:广盐度生物。 垂向上:发育在前三角洲泥岩或三角洲前缘砂体之上。 二、沉积模式 ( 4)分流河口砂坝微相 河口处,新月型、朵状、条状等。三角洲最主要的砂体类型。 沉积物:中厚层 砂。因底形不稳,生物少。 结构:分选较好 构造:(向河口)槽状交错层理、砂纹层理;向海)浪成砂纹层 三角洲前缘微相 ( 5)远砂坝微相 河口砂坝前方靠海的部分,水体较深,近浪基面。 沉积物: 粉砂,含细砂、粘土。 构造: 韵律层理、波状层理、浪成交错层理、 生物扰动构造。 垂向层序:前三角洲泥质沉积之上, 河口砂坝沉积之下。 ( 6)三角洲前缘席状砂 河口砂坝受波浪、沿岸流的改造,围绕三角洲前缘呈席状、带状展布。 沉积物:分选很好的砂。 构造: 浪成交错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 二、沉积模式 三角洲前缘微相 现代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 (3、湖成扇三角洲相模式 二、沉积模式 由于冲积扇直接提供物源,在盆地边缘的水上和水下部分所形成的碎屑沉积体。 特点 ( 1)向陆方向通常以断层为界。 ( 2)砂、砾粗碎屑比例较大。 ( 3)纵向上楔形,平面扇形,向盆地方向变薄、细。 ( 4)单个扇三角洲层序向上变粗。 ( 5)规模常较小,成群出现。 扇三角洲分类 二、沉积模式 陡坡型扇三角洲模式 扇三角洲分类 二、沉积模式 缓坡型扇三角洲模式 扇三角洲亚环境 二、沉积模式 三个亚相: 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 扇三角洲相分布 二、沉积模式 扇三角洲平原: 扇三角洲水上部分,与冲积扇沉积相似,发育泥石流沉积、辫状水道沉积、筛析物。此外,由于地形变缓,沉积物变细,辫状水道两侧发育天然堤,主要为波状层理、爬生波痕纹理粉砂岩。 扇三角洲前缘: 扇三角洲的水下部分,是扇三角洲沉积最活跃的部分, 由水下水道、河口坝、重力流沉积与暗色泥岩互层构成 。水下水道沉积与水上水道沉积相似,但水下水道与暗色泥岩互层,而水上水道则与杂色泥岩互层;河口坝沉积构成一反旋回沉积,自下而上为波状交错层理粉砂岩、板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砂岩、含砾砂岩, 扇三角洲中河口坝没有三角洲中的发育。 重力流沉积为快状 递变层理砂砾岩,与暗色泥岩互层,其中水下碎屑流沉积中发育含泥砾的副砾岩。 前扇三角洲: 扇三角洲的外围部分,水流作用消失,以盆内水体作用为主,主要发育波状层理 的粉砂岩和沙质泥岩,夹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砂岩。 扇三角洲亚环境沉积微相 二、沉积模式 辫状河 沉积为主,常包含泥石流沉积。 沉积物: 砂砾岩夹杂色泥岩结构, 成熟度低。 构造:较大型板、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块状层理,成层性差。 ( 1)扇三角洲平原 最主要的沉积相带和砂体发育区 。 四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 、河道间 、 河口坝 、 席状砂 。 ( 2)扇三角洲前缘 ( 3)前扇三角洲 浪基面以下。 灰色波状、水平层理泥岩、粉砂岩,含介形虫等化石。 4、断陷湖盆沉积相模式 二、沉积模式 分 3带:陡坡带,扇三角洲砂体、重力流砂体与深水泥岩;中央带,深水沉积,黑色、深灰色泥岩、油页岩与 浊积砂岩 ;缓坡带,浅水泥岩、 浅滩沙坝 与三角洲砂体。 D : D: B: in 平面) D 二、沉积模式 4、断陷湖盆沉积相模式 湖底扇相模式和相层序 二、沉积模式 浊积砂体和相层序 二、沉积模式 浊积砂体分布模式 二、沉积模式 重力流沉积的主要岩石类型 二、沉积模式 深水沟道浊积岩相层序 二、沉积模式 沙丘砂 冰川 目 录 一、概述 二、沉积模式 三、地层精细对比 四、沉积微相研究 含油层系 油层组 砂层组 小层 单砂体 韵律段 三、精细 地层对比 技术 1、对比划分级别 三、精细 地层对比 技术 2、对比方法 对比理论 层序地层学 对比模式 沉积相概念模型 对比标志 等时 稳定 特殊 综合 对比资料 1: 200测井曲线 对比单元 小层、时间单元、韵律段 对比程序 统层对比技术 地层对比划分 是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地层划分的细致程度、对比的可靠程度是油藏描述成败的关键。 277变对比模式 277高程对比模式 下切砂体对比模式 叠加砂体对比模式 近距离、曲线组合相似井间对比 垂直物源方向的砂体变化快的井间对比 沿物源方向井间对比 垂直物源方向厚层砂岩对比 河流相沉积 以标准层控制层位,用沉积旋回和岩相厚度法结合标志层划分砂层组,采用等高程、平面相变、叠加砂体和下切砂体等 4种砂体对比模式确定小层或单砂层。 对比方法 ( 1)精细对比 模式 三角洲沉积: 依据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和产状采用“ 斜对 ”的对比方式,同时结合三角洲电性特征比较稳定的特性,结合 电性曲线的“形态” 进行地层对比划分。 对比方法 ( 1)精细对比 模式 三角洲前缘砂体对比模式图 对比方法 ( 2)标准层及标志层的选择 标准层及标志层 特点是岩性特殊,测井曲线标志明显,分布稳定。按照分布的相对稳定程度,细分为标准层及标志层。 标准层 全油田分布稳定,特征明显; 标志层 次之,只在局部范围内分布稳定,在大范围内,由于相变,曲线特征有所变动。 序号 位置 曲线特征 特征描述1明化镇组底全 区 分 布 稳 定 , 厚 度1 0 1 2 m 。 泥 岩 , 愈 靠 近 明化 镇 底 部 , 泥 岩 愈 纯 。 自 然电 位 曲 线 平 直 , 感 应 曲 线 呈阶 梯 状 , 底 部 为 “ 指 尖 状 ”。2东营组底全 区 分 布 较 稳 定 , 厚 度8 1 0 m 。 岩 性 灰 质 泥 岩 , 其顶 底 为 纯 泥 岩 。 自 然 电 位 曲线 平 直 , 感 应 曲 线 为 “ 八 ”字形。3沙一下顶全 区 分 布 稳 定 , 厚 度 8 1 0 m。 薄 层 生 物 灰 岩 、 泥 岩 互层 , 单 层 厚 度 1 2 m 。 自 然电 位 曲 线 为 “ 中 间 高 的 三 个指 尖 ” , 感 应 曲 线 凸 凹 相间 , 其 中 “ 2 ” 、 “ 3 ” 、 “4 ” 3 个 泥 岩 段 呈 “ W ” 或 “V ”形。4沙二底全 区 分 布 较 稳 定 , 厚 度3 4 m , 纯 泥 岩 。 自 然 电 位曲 线 平 直 , 感 应 曲 线 呈 “ U”形。5沙四上全 区 分 布 较 稳 定 , 厚 度1 0 4 0 m 。 隐 晶 灰 岩 、 白 云岩 。 微 电 极 曲 线 为 高 电 阻 “尖峰”,声波低时差。感应 自然电位/感应 自然电位/234感应 自然电位/感应 自然电位微电极 声波时差5个标准层 序号 位置 曲线特征 岩性1 馆二底 纯泥岩2 东一底 纯泥岩3 东二底 纯泥岩4 东三底 纯泥岩5 东三中 纯泥岩6 东四底 纯泥岩7沙一下中下部生物灰岩、泥岩互层/感应 自然电位微电极/ / / /微电极 感应/ / / / /微电极 感应/微电极 感应微电极 感应/ / / / / / /微电极感应4567感应 自然电位7个标志层 尚店油田 : ( 1) 从取芯井出发 , 进行单井沉积 旋回分析和分级 。 ( 2) 研究标志层 ( 3) 建立标准井剖面 首选研究区取芯井做为标准井 , 也可选 砂体发育完全的非取芯井做标准井 。 ( 4) 建立网格骨架剖面 以标准井为中心 , 选取一定数量的井比 较均匀地分布在区块的各个部位 。 ( 5) 全区统层对比 点 、 线 、 面相结合 , 全区铺开 、 联网闭 合 , 统层对比 。 统层对比技术 对比方法 ( 3)对比程序 25 27468634947 32 37 对比划分精度 根据研究精度要求,纵向上将研究单元细分到 时间单元 、小层或沉积韵律段 。 三、精细 地层对比 技术 界 统砂层组小层时间单元12121212123121234123456123412312345系中新统渐新统新生界第三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东营组( E d )123453组、段馆陶组( N g)23454界 统砂层组小层时间单元上12345+ 678910111221112上1231231234123渐新统上新生界第三系下第三系系下沙河街组( E s )34中242213组、段17套含油层系、 17个砂层组、 60个小层 对复合韵律厚油层细分至时间单元( 韵律段 ) - 25尚 5 - 25 7 9 - 1 9 4 新 文 7 9 - 1 6文 7 9 - 4 6 文 7 9 - 2 0 2 文 7 9 - 2 0 5下3下4沙二下 1 三、精细 地层对比 技术 共划分 46个时间单元 沙二下 5 文 7 9 - 1 9 4 新 文 7 9 - 1 6文 7 9 - 4 6 文 7 9 - 2 0 2 文 7 9 - 2 0 5下8下8三、精细 地层对比 技术 三、精细 地层对比 技术 研究单元细分到无明显夹层 沙丘砂 冰川 目 录 一、概述 二、沉积模式 三、地层精细对比 四、沉积微相研究 四、沉积微相研究 以岩心描述为基础,从沉积旋回、沉积韵律、沉积结构、沉积构造、指相矿物、粒度分析等方面,建立目的层单井相剖面,建立沉积微相的岩心划分标准。结合岩心描述与相对应的测井曲线,通过建立测井相解释模版。 1、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岩性特征: 包括岩石类型、颜色及含有物,同时描述岩石的矿物成份、岩石胶结类型、分选性及磨圆性。 接触关系 胶结类型 分选性 磨圆性 岩性定名范围 平均值 范围 平均值 范围 平均值40- 55 1- 38 长石 岩屑 岩屑质长石细 粉砂岩主要为点 线式孔隙式或基底式较好次棱角状岩石矿物成份统计表 ( 3)沉积相标志 四 、沉积微相研究 沉积微相划分依据 ( 1)古生物化石 富含螺化石岩心照片 富含植物化石的岩心照片 滨浅湖沉积 四 、沉积微相研究 沉积微相划分依据 槽状交错层理 平行层理 揉皱变形构造 双向交错层理 包卷层理 波状层理 冲刷泥砾 沉积微相划分依据 ( 2)沉积构造 四 、沉积微相研究 文 33块沙二段砂体呈现两段式、三段式特点,以两段式为主。 主要由跳跃总体和悬浮总体组成,少有滚动总体,悬浮总体大多在 20 60,总体上反映出较好的分选性,水动力条件弱。 1 文 1 5 2 深 度 2 8 4 4 . 4 62 文 1 5 2 深 度 2 7 0 9 . 3 3 文 1 5 2 深 度 2 7 3 7 . 3 84 文 3 3 - 2 0 5 深 度 2 7 6 1 . 3沉 积 微 相 水 道12341 2 3 4 5 文 3 3 - 5 0 深 度 2 7 5 9 . 32 文 1 3 3 深 度 2 9 3 7 . 0 3 文 3 3 - 2 0 5 深 度 2 6 2 9 . 6沉 积 微 相 前 缘 砂1321 2 3 4 5 文 7 2 - 1 0 4 深 度 3 0 6 1 . 52 文 7 2 - 1 0 4 深 度 3 0 6 2 . 2 3 文 3 3 - 5 0 深 度 2 8 9 9 . 7沉 积 微 相 水 道 间1231 2 3 4 5 文 3 3 - 5 0 深 度 2 7 0 9 . 42 文 7 2 - 1 1 5 深 度 3 0 6 2 . 1 3 3 文 7 2 - 1 0 4 深 度 2 9 1 8 . 8 24 文 7 2 - 1 0 4 深 度 2 9 6 8 . 1 5沉 积 微 相 远 砂1231 2 3 4 5 3) 粒度特征 沉积微相划分依据 四 、沉积微相研究 地 层组 段流动单元砂组概 率 曲 线沉井深颜色自然电位 岩性剖面沉积构造层理其它微电极孔隙度渗透率含量泥质0 2欧姆米2 5 毫 伏( % )( % )( 毫 达 西 )0 10 20 30 0 . 1 10 1 0 0 0 0 20 40积相- 2 6 7 0- 2 6 8 0- 2 6 9 0- 2 7 0 0- 2 7 1 0- 2 7 2 0- 2 7 3 0- 2 7 4 0- 2 7 5 0- 2 7 6 0- 2 7 9 0- 2 8 0 01234568101234562347974沙二下5沙二下6沙二下2 7 0 02 7 5 02 8 0 02 7 0 02 7 5 02 8 0 02 7 0 02 7 5 02 8 0 01 2 3 4 3 3 4 3 4 3 4 3 4 3 4 层组 段流动单元砂组概 率 曲 线沉井深颜色自然电位 岩性剖面沉积构造层理其它微电极孔隙度渗透率含量泥质0 2欧姆米2 5 毫 伏( % )( % )( 毫 达 西 )0 10 20 30 0 . 1 10 1 0 0 0 0 20 40积相- 2 6 7 0- 2 6 8 0- 2 6 9 0- 2 7 0 0- 2 7 1 0- 2 7 2 0- 2 7 3 0- 2 7 4 0- 2 7 5 0- 2 7 6 0- 2 7 9 0- 2 8 0 01234568101234562347974沙二下5沙二下6沙二下2 7 0 02 7 5 02 8 0 02 7 0 02 7 5 02 8 0 02 7 0 02 7 5 02 8 0 01 2 3 4 3 3 4 3 4 3 4 3 4 3 4 层组 段流动单元砂组概 率 曲 线沉井深颜色自然电位 岩性剖面沉积构造层理其它微电极孔隙度渗透率含量泥质0 2欧姆米2 5 毫 伏( % )( % )( 毫 达 西 )0 10 20 30 0 . 1 10 1 0 0 0 0 20 40积相- 2 6 7 0- 2 6 8 0- 2 6 9 0- 2 7 0 0- 2 7 1 0- 2 7 2 0- 2 7 3 0- 2 7 4 0- 2 7 5 0- 2 7 6 0- 2 7 9 0- 2 8 0 01234568101234562347974沙二下5沙二下6沙二下2 7 002 7 502 8 002 7 002 7 502 8 002 7 002 7 502 8 001 2 3 4 3 3 4 3 4 3 4 3 4 3 4 河 街 组 沙 二 段 沙 二 下 4 沙 二 下 5 组 砂组 段 井深 自然电位 颜 色 岩性剖面 沉积构造 层理 其它 孔隙度 () 渗透率 ( 泥质含量 () 粒度概率曲线 沉积微相 微电极 ( 前缘席状砂 前三角洲泥 河口坝 前缘席状砂 河口坝 前三角洲泥 分流河道 前三角洲泥 分流河道 决口扇 文 152井主力砂组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图 文 33块沙二下为浅水三角洲沉积, 主力砂体属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决口水道砂体、河口坝砂体。 单井相分析 四 、沉积微相研究 2)建立测井相解释模型 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前缘水下决口水道砂体 前缘河口坝砂体 前缘席状砂体 前三角洲泥 文 33块沙二下三角洲前缘水下沉积微相测井相解释图版 四 、沉积微相研究 24332 9 - 2 0S 2 1S 2 2S 2 32 9 - 2 1S 2 1S 2 2S 2 32 9 - 1 7S 2 1S 2 2S 2 3S 2 1S 2 2S 2 32 9 - 2 8S 2 1S 2 2S 2 32 9 - 1 412222224252631233343536373122223242631233333435363222232426262262131323334344353532223242632434363322326263243536333G / 4 . 5G / 1 . 1G / 0 . 936353534333213626262624232221221S 2 3S 2 2S 2 12 9 - 1 8滩坝核部 滩坝侧缘 滨浅湖滩砂 利津南区沙二段沉积微相剖面图 四 、沉积微相研究 3)利用测井相解释模型,划分每个井点、每个井层(韵律段)的沉积微相 A B C A B C 低弯曲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剖面形态 4)绘制过井沉积微相剖面 5)根据沉积微相展布模式绘制沉积微相分布图 分 流 河 道 决口扇 决口扇 决口扇 湖 三 角 洲 底 扇 扇 新文 33文33位为沙二下 7砂组的 10小层处,只有文 33文 3339、新文 33围其他井发育较差或不发育。尤其是新文 72和新文 7两井之间的文 33 33 33河道在文 3336)利用动态资料检验沉积微相图 - 2 - 3 - 1 - 3 - 2 - 3 - 2 - 3 - 2 - 1 - 3 - 1 - 1 - 2 - 2 - 2 - 2 - 1 - 2 - 2 - 2 - 2 - 25( 沙 二 下 7 )文 7 9 北 块 沉 积 微 相 平 面 图 - 2 - 3 - 2 - 1 - 2 - 1 - 2 - 1 - 3 - 3 - 2 - 1 - 3 - 2 - 1 - 2 - 1 - 2 - 2 - 2 - 2 - 21( 沙 二 下 6 )文 7 9 北 块 沉 积 微 相 平 面 图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图 - 2 - 3 - 2 - 1 - 2 - 1 - 2 - 1 - 3 - 3 - 2 - 1 - 3 - 2 - 1 - 2 - 1 - 2 - 2 - 2 - 2 - 21( 沙 二 下 6 )文 7 9 北 块 沉 积 微 相 平 面 图 文 7 9 北 块 沉 积 微 相 平 面 图( 沙 二 下 4 )3 - 1 - 1 - 1 - 1 - 1 - 3 - 1 - 2 - 3 - 2 - 3 - 2 - 3 - 3 - 2 - 2 - 2 - 1 - 1 - 3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图 100 3110 3120 3130 31401 12 13 14 15080 3090 3100 31103 14 15 16 17060 3070 3080 3090 3100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040 3050 3060 3070 30806 17 18 19 20 21030 3040 3050 3060 30701 12 13 14030 3040 3050 3060 3070 3080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000 3010 3020 3030 3040 30509399993 9 北 块 沉 积 微 相 平 面 图( 沙 二 下 4 )3 - 1 - 1 - 1 - 1 - 1 - 3 - 1 - 2 - 3 - 2 - 3 - 2 - 3 - 3 - 2 - 2 - 2 - 1 - 1 - 3微相平面展布及砂体分布规律 完 钻 井主沟道或 近 漫 溢 半 深 湖地下井位 微相分界线 物源方向沟道侧翼( 沙 三 上 1 0 )3分支沟道完 钻 井主沟道或 近 漫 溢 半 深 湖地下井位 微相分界线 物源方向沟道侧翼( 沙 三 上 1 0 ) 3分支沟道文 33块沙三上 10微相图 半深湖浊积体微相展布图 胡 7南沙三下 4下 2沉积微相平面图 扇三角洲前缘微相展布图 7 ) 储层模型建立 建模方法 相控条件下储层参数模拟 随机 确定 建模 确 定 随 机 在 井网较密 的情况下,主要采用相控确定性建模;在 井距较大 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相控随机建模。随机建模首先要分别按层、沉积微相构建不同参数的变差函数。 四 、沉积微相研究 7) 储层模型建立 沉积相模拟 沉积相特征分析 统 计 沉 积 微 相 的 类 型 统计砂体的形状、长度、宽度及厚度 分析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 井 数 据 的 粗 化 分析砂体间的连通情况 沉积微相模拟 IS w/于目标的泊松点过程 大的叠积沉积模拟(海相) 滨浅湖 三角洲模拟 河流相模拟 序贯指示模拟 四 、沉积微相研究 沉积相模拟 通过井点沉积相预测井间沉积相 滩坝侧缘 滩坝核部 湖 滩 砂 滨浅湖泥 滨浅湖相剖面模型 (利津油田) 河流相三维模型(胜一区) 四 、沉积微相研究 7) 储层模型建立 序贯指示模拟 基于目标的河道模拟 沉积相平面图 分层统计各微相在模型中发育的比例 储层参数模拟 利用测井解释成果,在相控条件下表征储层井间和层内纵向物性特征 渗透率剖面图 胜一区沙二段 23层储层 孔隙度模型 相控 四 、沉积微相研究 7) 储层模型建立 模型优化与输出 地质模型 数值模拟模型 “反馈”过程 通过动态拟合,反馈信息,修改完善地质模型;并根据数值模拟需要确定地质模型规模,直接输出应用于数值模拟。 7) 储层模型建立 四 、沉积微相研究 效果分析 -(2)识别河道 文西刘庄地区 8) 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相 四 、沉积微相研究 地震相干体识别河道 8) 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相 四 、沉积微相研究 地震相干体识别河道 海上某油田测井约束反演的河流相储层三维数据体 8)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微相模拟 四 、沉积微相研究 S S T V D 1 3 0 0O W a te r Co n ta c O W a te r Co n ta c 11 2O W a te r Co n ta c 2 3O W a te r Co n ta c 3 3 - 23 - 2 4O W a te r Co n ta c 4 55 6O W a te r Co n ta c 6 77 W a te r Co n ta c T V 0 01 2 5 01 3 0 01 3 5 01 4 0 01 4 5 01 5 0 01 5 5 01 6 0 01 6 5 01 7 0 01 7 5 51 1 6 93 0 . 0 0 1 1 0 . 0 0a c k g ro u n a c k g ro u n w g b z 3 2 a i. s g y - 2 5 . 0 0 8 0 . 0 0 1 4 5 7 o n e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t o p I I I I I I 1 b I V 1 b I I I 3 I I I 1 I I I 3 b I V 1 I I 1b I I 2b I I 3 I I 5 I I 4 I I 5b I I 4b I I I 2 I I I 4 I I I 5 I I I 6 I I 2 I I 3b I I I 2 b I I I 4 b I I I 7 b I I I 5 b I I I 6 b I I I 7 I I I 3 I I I 3 -2 b B z 3- 2S S T V D S D 1 3 0 0S S T V 511 6 94 0 . 0 0 1 2 0 . 0 0g b z 3 2 a i. s g y - 2 0 . 0 0 1 2 0 . 0 0 1 3 - 2 4 5 7 o n e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O i l W at e r C o nt ac t t o p I I I I I I 1 b I V 1 b I I I 3 I I I 1 I I I 3 b I V 1 I I 1b I I 2b I I 3 I I 5 I I 4 I I 5b I I 4b I I I 2 I I I 4 I I I 5 I I I 6 I I 2 I I 3b I I I 2 b I I I 4 b I I I 7 b I I I 5 b I I I 6 b I I I 7 I I I 3 I I I 3 -2 b B z 3- 2S S T V D S S T V D 1 3 0 0S S T V 511 6 93 0 . 0 0 1 1 0 . 0 0g b z 3 2 a i .s g y - 1 0 . 0 0 1 1 0 . 0 0 3 - 2 4 5 6 7 o n et o p I I I I I I 1 b I V 1 b I I I 3 I I I 1 I I I 3 b I V 1 I I 1b I I 2b I I 3 I I 4 I I 5 I I 5b I I 4b I I I 2 I I I 4 I I I 5 I I I 6 I I 2 I I 3b I I I 2 b I I I 4 b I I I 7 b I I I 5 b I I I 6 b I I I 7 I I I 3 I I I 3 -2 b B z 3- 2S S T V D S S T V D 1 3 0 011 22 33 3 - 23 - 2 44 55 66 77 根据测井相利用神经网络法对地震波阻抗体进行分类 8)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微相模拟 四 、沉积微相研究 分类结果和测井相进行对比 8)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微相模拟 四 、沉积微相研究 0 01 1 5 01 2 0 01 2 5 01 3 0 01 3 5 01 4 0 01 4 5 01 5 0 01 5 5 01 6 0 01 6 1 01 0 7 h a n n e a c k g ro u n a c k g ro u n h a n n e S - 2 5 . 0 0 8 0 . 0 0SP 2a i . s g I I I I I I V B z 3- 2S S T V D 0 01 1 5 01 2 0 01 2 5 01 3 0 01 3 5 01 4 0 01 4 5 01 5 0 01 5 5 01 5 9 61 0 6 h a n n e S - 2 0 . 0 0 1 2 0 . 0 0SP 2 s I I I I I I V B z 3- 2S S T V D 0 01 1 5 01 2 0 01 2 5 01 3 0 01 3 5 01 4 0 01 4 5 01 5 0 01 5 5 01 5 9 21 0 5 a c k g ro u n h a n n e S - 1 0 . 0 0 1 1 0 . 0 0SP b z 3 2 a i . sg I I I I I I V B z 3- 2S S T V D 8)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微相模拟 四 、沉积微相研究 分类结果和反演剖面进行对比 8)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微相模拟 四 、沉积微相研究 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将测井约束反演的成果直接应用到三维地质建模沉积相建模的过程中。 8)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微相模拟 四 、沉积微相研究 9)概率沉积相 在油田开发中,纵向上一般是以开发层系为一开发单元,一个开发层系必须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往往是数个单砂体、多个小层、几个砂层组构成。而油田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研究,不同阶段研究程度不同。在开发早期阶段,则以砂层组为单元,划分亚相为主。在开发调整时期,则以小层为单元,进行小层沉积微相研究,在开发后期,应以单 (复合)砂体为单元,进行单砂体沉积微相研究。理论上,以单砂体为单元进行砂体微相研究,基本上能够反映沉积现象。实际上,同一个单砂体通常是由多个韵律层构成的。这些韵律层在地质历史时期,并不都沉积于相同的环境。也即有的韵律层沉积时是河道主体,水动力强。有的韵律层沉积时,处于河道消亡期,水动力弱,相当于河道侧缘。 在传统的油田沉积微相研究中,沉积相、沉积亚相、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只是给出了某种相带的分布。并不能表明相带的惟一性。 四 、沉积微相研究 开发层系 小层 小层 单砂体 河道侧缘 河道主体 河道间 河道主体 河道间 中石油东部某油田某小层沉积微相图 中石油东部某油田某小层切片沉积微相图 概率相分类与分级 依据沉积微相基本类型,可以把概率相进行相应的分类。如水下分流河道概率相、河道侧缘概率相、河口坝概率相等等。 依据储层划分对比单元,可将概率相进行进一步的分级。 就油藏而言,可将概率相分为: 油藏规模概率相 砂组规模概率相 小层(时间单元)规模概率相 单砂体规模概率相 不同规模概率相,其数学表达式略有不同。 界 系 统 组 段 相 亚相 微相微相短期长期深度(m)140 0 100 0 100 200 岩性描述 岩心分析600 岩心分析孔隙度0 50 1000 中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