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循循 证证 护护 理理 在在 ICU 中中 的的 应应 用用 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 丁敏丁敏 一、循证护理的由来一、循证护理的由来 1991年加拿大学者 Guyatt最先使用循证医学这一术语, 1992年加拿大 sackett DL等对循证医学的概念进行了整理 和完善, 其核心思想是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应用当代 最佳证据,对个体病人医疗做出决策。 1993年英国成立了 Cochrane协作网,对医学文献进行系 统评价 ,目前已发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 21个国家。 目前 ,循证医学已发展为循证卫生保健(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 . 循证护理( Evigence-based nursing, EBN)是受循证医学 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用批判性思维寻求最佳护理行 为,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改进程序、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优 质的服务等。 二、循证护理的概念与内涵 l 循证护理 ,即 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 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 ,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 l 它包含了 3个要素:( 1)可利用的最适 宜的护理研究依据;( 2)护理人员的个 人技能和临床经验;( 3)病人的实际情 况、价值观和愿望。 三、循证护理的实证 l 循证护理证据的分级 l 一级:临床证据来自设计严谨的随机(双盲)对照 试验; l 二级:临床证据来自样本较小但合理的随机对照试 验; l 三级:来自非随机但设计严谨的试验; l 四级:证据来自多中心或非试验性研究; l 五级:来自专家意见。 l 证据的价值性 l 循证实践并非只建立在科研及综合报告的结论基础 上,应该也包括病人的意见与喜好,以及临床专家的意 见;由综合分析得知,建立在科学实证上的护理措施比 建立在传统经验基础上的护理措施对病人更能产生较佳 的护理结果。 四、循证的实践程序四、循证的实践程序 l 第一阶段 循证问题 包括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 。实践问题指由护理实践提出的对护理行为模 式的疑问。 l 第二阶段 循证支持 针对问题进行实证文献检 索,得到与临床、经济、决策制定相关的证据 。可作为实证的有:循证医疗中心和权威组织 提供的文献系统评价、一般的系统评价、国家 护理临床指南、仪器制造商的建议、护理专家 的意见等。 l 第三阶段 循证观察 设计合适的观察方法并在 小范围内实施试图改变的实践模式。 l 第四阶段 应用实证 在循证支持和循证观察所 获得的信息基础上,对所要改变的护理干预或 行为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l 对护理学科 鼓励护士参与医疗干预 发现护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发展使用标准语言描述问题干预、结果 对病人而言 对医疗而言 对社会而言 五、循证护理产生的影响五、循证护理产生的影响 六、在我国开展 “实证为基础的护 理 ”的意义 l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呼唤护理的科 学性和有效性,在我国开展 “ 实证为基础的护理 ” ,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促 进学科成熟,均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可充分利用 现有的研究资源,避免重复研究。同时减少实践 中的变异性带来的不必要资源浪费。 l 循证护理的目的是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 临床实践相结合,在护理模式上强调以病人为中 心,在治疗方法上强调能够得到最好的临床依据 ,在效果评价上强调病人的最终结局,在临床决 策上考虑病人的选择,并对整个疗效成本注重效 益的合理性。 l 循证护理人员应具有的能力 l 获取知识及查询资料的能力; l 整理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l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价; l 采用所选取的标准进行护理项目的改变(计划、沟通、执 l 行、评价能力)。 l 相关支持 l 是否具有相关工具:书籍、杂志、电脑及网络; l 是否有适当的循证护理培训人员指引方向; l 如何成立循证护理工作小组; l 循证护理工作小组的工作目标、定期规划、预期成果; l 是否有循证护理培训计划。 七、循证护理的若干问题 七、循证护理的若干问题 l限制循证护理推广的因素 l 证据来源 l 证据质量不高 证据主要包括来自 研究的证据和来自实践经验的证据。护 理科研相对于医学科研起步较晚 ,科研方 法不成熟 ,缺乏符合护理学特点的研究方 法。 l 寻求证据不够 临床护士普遍缺乏 计算机和统计学的知识 ,加上日常工作压 力大 ,对继续教育学习力不从心。 科学的证据与临床应用相脱节 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而教材却跟不 上临床护理技术发展的步伐 ,存在科学与实 践的严重脱节 ,科学与法律的不相吻合。 循证护理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护 理学科工作者已经为之付出了艰辛 ,但相对 于护理的发展要求来说尚不够。 l 限制循证护理推广的因素 l 包括护理工作忙碌、缺乏改变动机及 激励机制、相关信息不足、认为相关知识 不能应用于临床、缺乏财政支持、对循证 护理缺乏认识及不了解其方法、对科研感 到不了解;对文献的阅读及获取感到不易 、无法改变病人及家属的要求、害怕与同 事不同及挑战权威与传统;医院没有要求 、护理管理者不重视、缺乏渠道获取循证 护理求证的资源。 l 对策 l 加快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 ,引进人才,提供可靠的 科学信息 循证护理要获得证据、评价证据 ,必须依靠 一批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 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专家型人才 ,才能保证护理人员护理 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l 加强在职护士的培训 ,提高护理队伍素质 因此护士 必须加强学习 ,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及工作的需要。 l 教材的更新和改革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虽然呈现突 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教材陈旧 ,跟不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 必须进行改革。循证护理的学习、普及乃至应用还需 要广大护理工作者为之付出辛勤的劳动。 l 在科室中配置受过循证护理培训的护士; l 医院领导必须重视此项工作; l 八、 “实证为基础的护理 ”在 ICU的应用 ICU护理安全问题 l 窒息、院内感染、非计划拔管、 压疮等、 人员配置因素、设备设施因素、 护理技术因素、 实例 1:留置导尿管病人更换导尿管时间 l 对留置导尿管病人,更换导尿管的最佳间隔时间 是多少? l 通过系统的文献查寻,发现一般硅胶导尿管在使 用 3 4周后才可能发生硬化现象,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推荐的实践原则是:应尽量减少更换导尿管的次数, 以避免尿路感染,导尿管只是在发生堵塞时才更换。 以往科研的实证还提示导尿管发生堵塞的时间有较大 的个体差异,其中病人尿液的 pH值是影响微生物繁殖 和尿液沉淀的重要因素,尿液 pH值小于 6 8者发生堵 塞的机率比尿液 pH值小于 6 7者高 10倍。 l 随机控制设计的实验性研究结果表明,留置导尿管 的病人可根据尿液 pH值分为高危堵塞类( pH 6 8) 和非堵塞类( pH 6 7)两种,高危堵塞类病人更换 导尿管的最佳间隔是 2周,非堵塞类病人更换导尿管的 最佳间隔是 4周。 l 因此,根据系统文献回顾和实证查寻,推荐的做法 是: 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动态监测留置导尿病人尿液的 pH值,并根据尿液 pH值把病人分类,对高危堵塞类病 人,更换导尿管的时间为 2周,对非堵塞类病人,更换 导尿管的间隔时间为 4周甚至更长。 实例 2:压疮病人的循证护理 l 研究方法 : l 对照组使用传统、常规的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卧 于铺有薄海棉垫的硬板床上 ,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 燥、无渣屑 ,两便后及时擦净 ,每天 1次床上擦浴 ,浴后扑 上爽身粉 ,每天 2次按摩受压部位 ,每 2 h翻身 1次,营养 支持纠正负氨平衡。 试验组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观察两组压疮发生率、 患者或家属的互动合作率及患者或家属满意度。 循证问题: 是否常规对受压位进行定时按摩 ? 应采取什么卧位 ? 多长时间翻身一次 ? 选择哪种压力装置以减轻压力 ? 针对老年患者 ,需要机械通时 ,应该采取预防措施中 的哪一项 ,还是需要哪几项联合? l 循证支持 l 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疮关键的一步 2;吴群等 3发 现 ,急性压疮的发生与 AIS-S评分 (简明损伤定级 -创伤严重 程度评分 )呈正相关 ; l tman4提出与侧卧位相比 ,将患者侧倾 30, 并用枕头支的 这种体位 ,使患者始终避开了自身骨突起部位 ,较好地散了 压力 ,因此减低了压疮性溃疡的风险 ,一般每 2 h翻 1次 ,平卧 位时抬高床头不应超过 30; 体温每升高 1 ,代谢的氧需 要量增加 10%,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血时 ,温 l 度升高将增加褥疮的易发性 5;而国外护理不主张对受压 部位进行按摩。 l 文献分析与评价 :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方法收集所有质 量可靠的 RCT(随机对照试验 )后所作的 SR(系统评价 )的措施 在本病区是否可行 ?对病人的利弊 ?病人及家属是否接受 ?病 人因疾病能否按时变动体位等。 l 制定护理方案 :将所获得的理论证据与临床护理经验和 知识、病人的需求相结合 ,制定出适合病人个体需要的完 整护理方案 ,根据系统文献回顾和实证查寻 ,推荐的护 理方法是 :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根据病人的病情危重程度对病人 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 ; 注意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合理补充营养成分 ; 皮肤压红禁按摩 ,应避免继续受压 ; 脑出血病人应卧床休息 ,23 h轻轻翻身左或右斜 30, 注意保持躯体稳定及垫空骨突部位 ,并尽量采用水 平体位 ,以避免剪切力及摩擦力 ; 严格卧床病人抬高床头不超过 30, 臀部放置水垫 , 可每隔 12 h抬臀抬背 1次 ,每次 10 min左右 ,抬臀时更换 水垫 ,并用吹风机吹 23min,或根据病人经济承受能力使 用充气式气垫床等。 l循证观察: l 实施护理计划 ,评价证据 ,将确认后的护理计划实施到卧床 病人的压疮预防中 ,严密监测护理效果。试验组 49例卧床病 人 ,均无压疮发生。通过对压疮预防的循证护理 ,实证转化 为临床资料 ,将其运用到护理 l 操作程序中 ,作为压疮预防的常规方法。并通过过程评价反 馈 ,改进方法 ,形成动态循环。 l 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压疮发生率、患者或家属互动合作率 、患者或家属满意度等。 l 统计方法 :将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整理 ,采用 2检验及 t检 验。 l 两组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见表 1。 l 表 1 研究对象主要指标比较 l 组别压疮发生率 (%) 患者或家属互动合作率 (%) 患者或家 属满意度 (%) l 试验组 0 9427405*9659258* l 对照组 185 8575125 8926424 l 注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P005 实例 3:循证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 中的应用 一、临 床 资 料 临床研究的资料为 ICU48名机械 通气的患者,我们按年龄、机械通 气的时间、诊断、机械通气前肺部 状况等情况列表如下 : 年龄分组 10 78 23 机械通气时间 诊断 3 15 54 1 38 9 肺部状况 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呼吸机与病人连接方式 三、方法和步骤 循证问题 循证支持 循证观察 循证应用 1.应用循证护理进行吸痰护理的必要性 正确、有效的吸痰对于患者早日脱离机械通 气有重要作用。 常规吸痰法已陈旧过时,不适于临床护理的 发展。 不同医院或病室对吸痰的临床实践差异极大。 循证问题 因此我们决定将循证护理用于 “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 ” 的护理中, 确定的健康问题为: “ 机械通气患者 如何有效吸痰 ” 。主要循证吸痰间隔 的时间、吸痰前是否气道灌洗、吸痰 管插入的深度、以及吸痰前后是否供 氧,用何种方法供氧。 循证问题 2、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 献检索,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 循证支持 通过检索查询数据库(医学索引在线、中国循 证医学中心数据等、万方数据库、重症医学网), 查阅了 89篇期刊文献,并手检了相关杂志、会议记 录、参考文献等,寻找到与吸痰相关的 117篇文献 。 适时吸痰法 一致推荐适时吸痰法。吸痰过频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粘 膜的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刺激呼吸道造成 分泌物增多。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 低,而适时吸痰时保证通气效果的关键。 吸痰管插入深度 藤静等认为常规气管切开患者插入深度 6-10cm, 只能 吸出位于套管内的痰液,而当分泌物布及支气管及深度时 应达 12-18cm; 季美香等认为要想吸尽深部痰液常规气管插 管患者插入深度 10-15cm远远不够,推荐 30-40cm; 胡景英 等也认为原则上宁深勿浅。 气道灌洗 98%人认为气道灌洗可稀释痰液,应视为吸痰常规。但 孟宝珍等人为盐水对分泌物移动变稀不仅无效,而且有害 ,影响氧合也增加感染。但无提供相关试验的研究结果。 吸痰前后供氧 通过临床观察,大家认为吸痰前后应及时提高氧浓度 ,可有效的防治低氧血症的发生。采用的方法有使用人工 呼吸囊进行高度氧合、过度通气 +高度氧合、使用呼吸机行 单次控制性肺膨胀与提高氧浓度结合、 CPAP+手动模式 +提 高氧浓度;有使用呼吸机叹息通气但王建荣等认为应用比 较广泛的人工呼吸囊行痰前氧合,有造成气压伤的危险。 有关文献资料 循证支持 观察项目 观察者 样本和方法 结论 适时吸痰法 廖征 刘敏 32例脑外科机械通气的 患者 ICU29名重症机械通气 的患者,均采用常规法与适 时吸痰对照,得出的统计结 果有统计学意义。 适时吸痰能 有效的保证机械 通气的效果,减 少并发症,病人 满意率也高。 关于吸痰管 插入深度 岳阳 对 45例机械通气患者随 即分成三组,分别插入不同 深度,观察 24小时呼吸音、 心率、 SatO2 、 肺不张发生率 ,得出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 吸痰深度应 达 20-40厘米。 随机的对照实验 循证支持 观察项目 观察 者 样本和方法 结论 吸痰前后 供氧 于风英 对 28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 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为常规吸 痰,实验组为吸痰前后增加氧浓度 ,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吸痰后 SatO2 下降的程度、恢复的时间、下降率 均优于对照组。 吸痰前后应增 加氧浓度 。 王建珑 对 25例机械通气分别进行常规法、 通气过度后吸痰、高度氧合后吸痰 、通气过度 +高度氧合后吸痰四种 方法比较,经统计学检验,通气过 度 +高度氧合法有机显著意义。 吸痰前给于 100%氧供 1分钟, 加大潮气量 150%, 能避免患者产生低 氧血症。 张琪霞 采用 20例机械通气的患者,待 自主呼吸恢复后分别吸 10分钟空气 后和吸纯氧 1分钟后的 5秒、 10秒、 15秒、吸痰,监测 SatO2变化,发 现后种方法的 SatO2比前种方法的 SatO2提高 3%、 6%、 8% 。 吸痰前后应增 加纯氧,预防吸痰 后产生的缺氧。 项明真 32例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 两组,使用人工呼吸囊,对照组吸 痰前只供给纯氧,实验组使用纯氧 +过度通气,吸痰后监测 SatO2、 PO2、 PCO2变化,所得的数据经 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意义。 使用人工呼吸 囊吸痰前进行纯氧 + 过度通气可减少肺 不张的发生,有效 减少缺氧。 循证支持 医 院 适时吸痰 法 气道灌 洗 吸痰前后供氧 北京安贞医院 使用 无 北京阜外医院 使用 常规 上海儿医中心 使用 常规 人工呼吸囊吸痰前进行纯 氧 +过度通气 华西医科大附属 医院 使用 无 吸痰后增加 0呼吸机氧浓度 多伦多儿童医院 使用 常规 人工呼吸囊吸痰前进行纯 氧 +过度通气 使用 常规 查尔斯王子医院 使用 常规 人工呼吸囊吸痰前进行纯 氧 +过度通气 国内外各大医院的吸痰常规 循证支持 麻州医学院附院 人工呼吸囊吸痰前进行纯氧 +过度通气 人工呼吸囊吸痰前进行纯氧 吸痰后增加 0呼吸机氧浓度 对上述科研实证的有效性、实用 性进行审慎评审,将获得的实证和临 床专业知识、患者的需求及 ICU设施 相结合,制定护理计划。 循证支持 3、系统评价实证 推荐出吸痰的方法为 : 定时翻身排背体疗 按需吸痰 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吸痰前常规气道灌洗 我们推荐吸痰深度气管切开病人 12-15cm,气管插管 病人 25-35cm 吸痰前后供氧 应用人工呼吸囊高度氧合 +过渡通气 通过听诊呼吸音和监测 SatO2检验吸痰效果 循证支持 循证支持吸痰步骤 我们将新的吸痰方法应用于 48名患者护理中 ,发现,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氧血症发生 率、机械通气的时间较往年同种病例相比显著减 少。 我们对护理人员就此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内 容涉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设计3.1.2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 2025年中国高纯碘甲烷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呋喃酮甲醚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3你好 四季 第1课时 粤教版
- 爱育心以爱护航主题班会说课稿
- 第二十四课 学会自我保护《我的身体会说话》教学设计-心理健康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 小结 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 九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2 Environmental problems Unit 4 Natural disasters说课稿5 牛津深圳版
- 保利水管知识培训课件
- 中学心育课说课稿:网络那头的他(她)
- 中医养生按摩手法养生的课件
- (完整版)排球理论课教案
- 新闻文体的翻译课件
- 学业质量标准
- 判断中药质量变异现象及防治
-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办法
- JJF 1915-2021倾角仪校准规范
- GB/T 15382-2021气瓶阀通用技术要求
- 零星工程维修合同
- 传染病布氏菌病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