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_第1页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_第2页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_第3页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_第4页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 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 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 80 个人次。结果 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 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 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 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 “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 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 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 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 。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 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就一般而言, 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 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 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 “亲密无间” ,其近范围在 6 英寸(约 15 厘米)之内,彼 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 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 6 英寸到 18 英寸(15 厘 米44 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 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就交往情境 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 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 (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 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 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 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 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个人距离。这是 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英尺(4676 厘米)之间,正好能 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 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 是4 英尺(76122 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 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 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英尺)一端, 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 英尺)端。人 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 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社交距 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 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 47 英尺( 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 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 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 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 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 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 出现心理不适感。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 712 英尺(米), 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 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 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 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 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 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在社交距离范围 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 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 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 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 式了。、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 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 1225 英尺(约米),远范围在 25 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 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 “视而不见” , 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 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 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 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显然, 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 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 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 上了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 怒地说:“他竟在离我 8 英尺(约米)的地方谈这种事。 ”自 然,这种社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人际交往的空间 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 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 征、心境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 往距离也不同。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 同造成的。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 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 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 往出现阿拉伯人步步逼近,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 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同是欧洲人,交 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喷到对方脸 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 己的空间范围。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 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 相应会大一些。我国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与 大臣们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独占较大的空间,大臣们在皇 帝面前均要弯腰低头,眼睛不能直视皇帝,退朝时还要背 朝外出。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 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 而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犯他 的自我空间而惹他生气。人们确定相互空间距离的远近不 仅取决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还有性格和具体情境等因 素。例如,性格开朗,喜欢交往的人更乐意接近别人,也 较容易容忍别人的靠近,他们的自我空间较小。而性格内 向、孤僻自守的人不愿主动接近别人,宁愿把自己狐立地 封闭起来,对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他们的自我空间受到 侵占,最易产生不舒服感和焦虑感。此外,人们对自我空 间需要也会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拥挤的公 共汽车上,人们无法考虑自我空间,因而也就容忍别人靠 得很近,这时已没有亲密距离还是公众距离的界限,自我 空间很小,彼此间不得不通过躲避别人的视线和呼吸来表 示与别人的距离。然而,若在较为空旷的公共场合,人们 的空间距离就会扩大,如公园休息亭和较空的餐馆,别人 毫无理由挨着自己坐下,就会引起怀疑和不自然的感觉。 所以,人们有时会试图通过选择适当的位置来独占一块公 共领地。如在公园休息亭,如果你想阻止别人和你同坐一 条长凳,那么从一开始你就要坐在长凳的中间,这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