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设计书_第1页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设计书_第2页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设计书_第3页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设计书_第4页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设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50000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设计书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规范界定了 1:50000 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规定了 1:50000 水文地质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定额、综合评价、图件编制、报告编写、成果验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规范是 1:50000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设计编写、调查实施、综合评价、成果编制、质量监控、成果提交、验收与评审的主要依据。 规范适用于 1:50000 水文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 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14158 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50000) 0027 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4 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5 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13727 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0202 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 749 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14848 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5218 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14175 93 水文地质术语 14497 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 99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0124 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 0128 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 0133 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0148 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0151 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 1 50000) 0181 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 ( 全国爱卫会卫生部 1991年颁布 )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国家计委地质局, 1975年 5月)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试行)(地质矿产部, 1982年 3月) 004 1: 25 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 要求 2 004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 01551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T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1 50000) 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域水文地质调查 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 区域环境地质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下水系统 具有水量、水质和能量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是指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共同地下水循环规律的一个独立单位。它可以包括若干次一级的亚系统或更低的单位。 下水激发补给量 含水层在开采条件下所获得的大于天然补给量部分的补给量。 下水资源开采潜力 现状 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开采量扩大的可能性及可采资源量扩大的数量。超采区或已出现严重环境地质问题区可采资源量扩大的量为负数。 下水防污性能 地下水抵御污染的能力,也可理解为地下水对污染反应的敏感性。防污性能越强,地下水抵御污染的性能越强。 生态需水量是指维持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生物体 (人、畜除外) 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环境需水量是指为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及 其水环境所需要的水量。 水生态水位 地下水生态水位是指满足生态环境要求、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地下水位。 下 水开发环境效应评价 of 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正的或负的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研究,包括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两个方面。 新水资源 流的多年平均流量和含水层 来自降水的多年平均补给量,根据水循环计算。 更新水资源 地下水体(深部含水层)的补给强度在人类时间尺度上可以忽略的,因此可认为是不可更新的。可更新表示为流量,不可更新表示为储量。 新性或更新量 新性指含水层相对于一个给定开采程度而维持其水量的能力。取决于来自地表及相邻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和排泄向地表及相邻水文地质单元的水量平衡。 下应急水源地 在常规供水不通或受阻中断的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启用向人们提供生活用水、部分或全部的生产用水,以保障城市安全供水的地下水水源地。 指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或效应,包括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环境维持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 作 3 地下水的资源功能是指具备一定的补给、储存和更新条件的地下水资源供给 保障作用或效应,具有相对独立、稳定的补给源和地下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作 地下水的生态功能是指地下水系统对陆表植被或湖泊、湿地或土地质量良性维持的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生态环境出现响应的改变 下水地质环境功能 作 地下水的地质环境功能是指地下水系统对其所赋存的地质环境稳定具有支撑或保 护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地质环境出现响应的改变。 4 总 则 质 : 1:50000 水文地质调查属 基础性、综合性区域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的 : 提高我国重要地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服务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国土资源开发与整治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相关专门性的勘察提供设计依据,为水文地质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料,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务 ( 1)查明含水层或蓄水构造的空间结构与边界条件。 ( 2)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及其地下水动态特征和影响因素。 ( 3)查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初步查明地下水污染现状。 ( 4)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和开发利用现状。 ( 5)查明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 6)完善和优化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 ( 7)建立 1: 50000 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 ( 8)评价地下水资源及其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 9)提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区划和保护地质环境的对策建议。 作部署基本原则 点地区优先部署。 1:50000 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优先考虑如下地区: ( 1)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急需的地区; ( 2)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或所占供水比例较高的地区; ( 3)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调蓄功能的地区; ( 4)自然因素或人类作用下已经产生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 问题为导向。 1:50000 水文地质调查以解决各地区地下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为核心,针对不同地区的关键问题,各有侧重地部署不同层次的调查工作。 合应用技术方法与手段,尤其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应用。 水文地质调查应以地下水系统等现代地学理论为指导,在传统方法 的基础上 ,注重利用各种新的调查技术方法,大幅度提高调查工作效率,加大调查的深度和广度。 重已有资料的再开发利用。 要充分收集调查区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资料,重视资料的再开发利用,将资料分析研究贯穿于调查工作的全过程。 础调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 ( 1)基础调查 基础调查以含水层空间结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变化为重点,以地下水的资源、生态、环境、调蓄功能评价为途径,以提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和防治环境地质问题为目标。 ( 2)实际应用 结合基础调查, 针对不同地 区的关键问题,各有侧重地部署不同层次的工作。 东部地区调查工作还应围绕提高地下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提供技术支撑来开展;西部地区调查工作还应围绕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来开展。 化工作部署。 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应根据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并结合调查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环境地质问题的严重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以及地下水的资源、生态、环境、调蓄功能等综合确定。应根据工作效果等进展情况,按规定的程序适时调整工作部署。 5 基本要求 查工作按 地下水系统进行部署,分图幅调查并提交分幅成果,按地下水系统进行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 查工作基本流程:收集资料 野外踏勘 设计编制 遥感解译 水文地质测绘 物探 钻探 野外试验 采样测试分析 室内综合研究 报告编制 成果提交等。 :50000 水文地质调查应充分收集利用前人资料,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工作精度和研究程度。如果调查区内没有开展相应比例尺的基础地质调查,应补充必要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术定额应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已有工 作程度确定。 查区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类(表 1) 表 1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表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区(类)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地区 (类)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 (类) 地貌类型单一; 地层及地质构造简单; 含水层空间分布比较稳定;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简单,水质类型单一;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不存在突出的环境地质 问题。 地貌类型多样; 地层及地质构造较复杂; 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动力特征、水化学规律较复杂; 水文地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存在较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 地貌类型多样; 地层及地质构造复杂; 地下水系统结构复杂、含水层 空间分布不稳定;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动力特征、水化学规律复杂; 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很大变化,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分为三级(表 2) 表 2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分级表 研究程度高地区 研究程度中等地区 研究程度低地区 进行过不同服务对象的 1 50000 或 1:100000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部分地区还进行过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查或城镇、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查。 进行过 1 200000 或 1: 250000 水文地 质调查工作,其它水文地质工作较少。 进行过 12 50000以下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其组合,确定 1 50000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和重点。 5 ( 1)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或研究程度高的地区,在全面收集和综合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动态变化要素为重点内容的工作方法。 ( 2)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研究程度中等或低的地区,以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或复杂、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应在充分收集和综合研究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需要解决的水文地 质问题,采用适当补充含水层空间结构等方面的调查和全面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动态变化要素为重点内容的工作方法。 ( 3)在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或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研究程度低的地区,全面部署调查工作,采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动态变化为内容的工作方法。 ( 4)在同一调查区内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环境地质问题的严重程度、研究程度的差异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划分出一般工作地段与重点工作地段,采用相应的工作方法。 1 50000 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 宜参照表 3 执行。 按地下水系统开 展调查的项目,调查区范围可根据具体情况比系统的范围应适当扩大,其系统的边界外应有必要的物探、钻探等勘探工程控制,以便调查系统的天然边界的位置、性质、类型以及系统内、外的地下水交换条件。 调查工作应认真贯彻“三边一及时”(边调查、边整理资料、边综合研究,及时提交报告)的工作方法。 表 3 1 50000 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公里基本技术定额一览表 地 区 类 别 观测路线 间距 (观测点 (个 ) 水点占观测 点比例 % 水文 物探 (点 ) 抽水试验 (组) 勘探钻孔数 (个 ) 水 质分析 (件 ) 水同位素 样品 (件 ) 平原地区 简单地区 0 45 75 85 50 60 3 4 2 尺 600750m 8 15 5 6 中等地区 0 55 75 85 60 80 4 6 尺 7501000m 15 20 6 8 复杂地区 0 65 75 85 80 100 6 8 尺 10001300m 20 25 8 10 内陆盆地 简单地区 0 55 75 85 80 100 3 4 2 进尺 500550m 8 12 3 5 中等地区 0 65 75 85 80 100 4 5 2 尺 550700m 12 15 5 6 复杂地区 5 70 75 85 100 120 5 6 尺 700850m 18 20 6 8 黄土地区 简单地区 0 45 65 75 80 100 3 4 2 10 15 4 6 中等地区 0 65 65 75 100 120 4 5 2 5 20 6 10 复杂地区 5 80 65 75 120 140 5 6 0 25 10 15 6 地 区 类 别 观测路线 间距 (观测点 (个 ) 水点占观测 点比例 % 水文 物探 (点 ) 抽水试验 (组) 勘探钻孔数 (个 ) 水 质分析 (件 ) 水同位素 样品 (件 ) 滨海地区 简单地区 5 55 75 85 40 50 3 5 2 尺 700850m 15 20 6 8 中等地区 5 60 75 85 70 80 5 6 尺 850 1000m 20 25 8 10 复杂地区 5 70 75 85 90 110 6 8 3 4 进尺 10001300m 25 30 10 12 丘陵地区 简单地区 0 60 60 65 50 60 4 5 3 5 平均进尺 100m 5 15 4 6 中等地区 0 85 60 65 80 100 6 8 6 12 平均进尺 100m 10 20 6 10 复杂地区 0 120 60 65 100 120 8 10 8 15 平均进尺 100m 20 30 10 15 岩溶地区 简单 地区 0 60 60 65 50 60 3 4 均进尺 200m 5 10 6 8 中等 地区 0 90 60 65 80 100 4 5 3 平均进尺 200m 10 15 8 10 复杂 地区 0 130 60 65 120 150 5 6 3 均进尺 200m 15 20 10 15 红层地区 简单 地区 0 50 65 75 10 20 5 6 25 30 (勘探浅孔) 5 10 5 6 中等地区 0 70 65 75 20 30 7 9 35 45 (勘探浅孔) 12 15 6 8 复杂地区 0 100 65 75 40 50 10 12 50 60 (勘探浅孔) 20 30 10 12 冻土地区 简单地区 0 45 65 75 40 45 2 3 8 3 4 中等地区 0 55 65 75 50 60 3 4 10 4 6 复杂地区 0 65 65 75 65 80 4 6 2 15 6 8 注: ( 1)表中技术定额工作量包括调查工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凡是能够满足本次调查要求的,或能够解决调查任务规定的水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均可纳入技术定额工作量。 ( 2)西北内陆盆地一般只有 1:200000 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因此在钻孔部署有限的情况下,增大物探勘查力度,选用分辨率高的物探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工作,物探工作量比华北和东北地区大。 ( 3)天然水点分布较少地区,应部分进行人工揭露。 ( 4)具有水量资料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民井,一般应占机、民井的 20 30%。 ( 5)岩土样、同位素样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 6)已进行过 1:50000 或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工作量可减少 20 40%。应 7 用遥感解译,观测点数量可根据解译效果减少 10 15%。 ( 7)红层地区的工作定额参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红层地区浅层地下水勘查评价技术要求( 1:50000)。 ( 8)岩溶地区的工作定额参考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1: 50000)。 按图幅开展的 1 50000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周期一般以 1 为宜。 调查工作阶段 一般划分为六个阶段: ( 1)准备阶段: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野外踏勘,了解区内地质、水文地质背景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主要调查内容和重点问题。 ( 2)设计编制阶段:编写总体设计和年度工作方案,设计评审、审批。 ( 3)调查实施阶段:按照批准的设计书开展各项调查工作。 ( 4)综合研究与成果编制阶段。 ( 5)成果评审、审查阶段。 ( 6)成果复制、资料归档阶段。 6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设计书编制原则 设计书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收集有关资料,现场踏勘、设计论证、组织编写的 程序进行。设计方案要合理使用工作量,力求以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好的成果,达到工作布置合理、技术方法先进、经费预算正确、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有效可行。 设计书必须做到目标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内容全面,方法得当,技术要求具体,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附图、附表清晰齐全,经费预算合理。 跨年度项目应编制总体设计书和年度工作方案。设计书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实施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书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调整,但必须报原审批单位批准。专题 研究和专项工作,必须单独编制单项工作设计书,作为总体设计书或年度工作方案的附件。 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 ( 1)项目任务书; ( 2)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以往研究程度; ( 3)有关技术标准和经费预算标准; ( 4)主要技术工作定额参照表 3 确定。 设计书内容要求 设计书文字参考大纲 前 言 任务来源,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工作起止时间等;工作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其调查研究程度;存在的主要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本次工作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 一章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 (一)自然地理:包括地理位置、坐标范围、工作区面积(附工作区交通位置图),涉及的行政区划、流域、图幅及编号,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 (二)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需求: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工作区交通条件、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 第二章 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一)地质概况: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等。 8 (二)水文地质概况:包括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与历史变化规律,地下水化学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及其动态变化,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等。初步勾画出的地下水系统结构模型和水动力场模型。 第三章 工作部署 工作部署原则、工作重点、技术路线、调查内容与要求、工作计划、时间安排、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四章 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简要叙述采用的工作方法、精度要求以及侧重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对资料收集与二次开发、水文地质测绘、遥感解译、水文地质钻探、物探、野外试验、水土岩样采集与测试、环境同位素、动态监测、地下水资源计算评价与环境地质问题评价、数据库建设以及综合研究、成果编制等各项工作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 第五章 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及有关要求编写。 第六章 组织管理和保证措施 包括项目组人员组成、分工及管理协调体系(或组织机构),技术装备,工期组织与质量保证措施,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等。 第七章 预期成果 包括文字报告(包括专题报告)、图件、数据库、附件、附表等,阶段性总结等。 设计书附图、附件 ( 1)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 ( 2)水文地质略图(附剖面图) ( 3)工作部署图 ( 4)典型水文地质勘探孔设计图 ( 5)附件(包括单项工作设计书,如遥感调查、物探、 钻探、数值模拟等) 设计书审批 设计书审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审查,也可委托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审查。通过审查的设计书,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后组织实施。 7 图幅调查 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查工作按地下水系统部署,按 1:50000 标准图幅进行调查,并提交分幅调查成果 气象、水文调查 气象 收集调查区及周边地区气象站的长系列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湿度、冻结深度及暴雨等气象资料。 水文 调查河流、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分布;收集 主要河流的流域面积、径流量、流量、水位、水质、水温 含砂量及动态变化 资料;调查水库、湖泊的容量、水质;调查 地表水与地下水 (含暗河、泉等 )的补排关系; 调查 水利工程类型、分布、规模、用途和利用情况;现状水利工程和地表水作为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 。 础地质调查 地形地貌调查 9 调查地貌 成因 类型、形态、分布、物质组成、成因与时代以及地貌单元间的接触关系。调查研究地形地貌与地下水形成、埋藏、富集、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 地层岩相调查 ( 1) 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 岩性岩相、产状、厚度和分布及接触关系。 ( 2)前第四系地层: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类宜划分至统或亚统(组);变质岩划分至界或群,含水岩组应划分至组或段;岩浆岩宜按岩类结合构造运动期划分;沉积岩和变质岩应调查地层层序、时代、岩性、颜色、粒度成分、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孔隙和裂隙性质、风化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和沉积岩的岩相古地理研究的环境标志(如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等),确定岩相类型和分布规律,分析沉积相与地下水及其水质形成的关系。 ( 3)第四系地层:应在成因类型基础上划分至统或组。调查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的地层层序、成因、时代、岩性、颜色、粒度、主要矿物组分、地层 厚度、 胶结程度等; 调查第四系与第三系的分界面,研究主要含水层的形成时代及新生代的沉积韵律,研究冲洪积层、湖积层、海相沉积层、泥炭以及冰积层的分布特征,确定沉积物的成因和沉积环境;调查下伏基岩的埋深、基岩面起伏形态、地层时代、岩性等。 地质构造调查 ( 1)调查地质构造类型、性质、产状、规模、分布、形成时代、活动性及其水文地质意义。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工作区大地构造单元部位、区域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特征。 ( 2)调查褶皱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组成的地层岩性和产状,次级构造类型、特征和分布,储水构造类型、规模和分布。 ( 3)调查断裂的类型、力学性质、级别、序次和活动性,影响的地层,断层构造岩分带及断层的水理性质。 ( 4)调查构造裂隙的类型、力学性质、发育程度、分布规律,裂隙率、裂隙充填情况,构造裂隙与地下水储存、运移的关系。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水层空间结构调查 ( 1)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和分布规律,包括含水层岩性、厚度、产状、层次、分布范围、埋藏深度、水位、涌水量、水化学成分以及水文地质 参数,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等。 ( 2)隔水层埋深、厚度、岩性和分布范围。 ( 3)包气带的厚度、岩性、孔隙特征、含水率及地表植被状况。 ( 4)机井、民井的深度、结构、地层剖面、开采层位,水位、水量、水温、水质及其动态变化;选择有代表性的机井进行分层抽水试验,确定各含水层组单井涌水量和水文地质参数。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调查 ( 1)调查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 补给方式或途径、补给区分布范围 ; 调查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排关系和补给、排泄量;调查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分布,补给方式和补给层位,补给 水源类型、水质、水量,补给历史。 ( 2)调查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径流分带规律和流向;调查地下水径流条件的变化,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的原因,统测枯水期地下水位(头),绘制地下水等水位(压)线和埋藏深度图;调查不同含水层之间、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 3)调查地下水的排泄形式、排泄途径和排泄区(带)分布,重点调查机民井的开采量、矿坑排水量和泉、地下暗河、坎儿井等的排泄量。 ( 4) 调查泉的类型、位置、出露条件、含水层、补给来源,泉的流量、水温、水质。对于大泉(岩溶泉、溢出带泉群等)应调查泉域范围或主要补给区。 ( 5)选择有代表性钻孔、机民井和泉,对主要含水层组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 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调查 10 在 1 50000 图幅内若涉及地下水系统边界,要调查确定系统边界类型、性质与位置,边界内部与外部含水层结构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差异,调查研究人类活动对边界条件的影响。 文地质条件变化调查 调查研究近 20 年来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化学条件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 地下水人工调蓄调查 ( 1)调查宜建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的有利地段,调查研究调 蓄水库的建库条件,估测调节库容量。 ( 2)调查已建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的补给区,补给方式和层位,补给水源类型、水质、水量,补给历史,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水量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开发利用调查 ( 1)调查开采井的位置、深度、成井结构、数量、密度、出水量。 ( 2)调查统计地下水年开采总量和各含水层(组)的开采量。 ( 3)调查统计地下水利用状况(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量)。 ( 4) 调查地下水开采历史,地下水开采量、水位、水质、水温的动态变化。 ( 5) 调查地下水取水工程的类型与效 率, 调查地下暗河、 坎儿井等地下水取水工程的开发利用的水量及变化。 ( 6)调查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表水开发利用历史和现状。 与地下水开发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域地下水位下降调查 下水污染调查 调查 地下水 污染源类型与分布,有害组分与数量,地下水污染程度、 范围、深度 、方式与途径、 危害程度等, 预测发展趋势。 耕作区要注意调查化肥、农药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城市附近要注意调查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矿区附近要注意矿坑水对地下水的污染;油 田地区要注意油井开采对地下水的污染。 海(咸)水入侵调查 调查咸水体分布范围、咸水与淡水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 分界面的位置及其变化规律;调查海(咸)水入侵的原因、途径、方式、范围、速率、危害程度等,预测发展趋势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生态环境恶化调查 调查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含水层被疏干等水事活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绿洲与湿地退化、植被死亡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范围、影响与危害程度,预测发展趋势。 地方病调查 调查地方病类型、分布、患病程度、地方病与地下水环境的 关系、防病改水情况等。 渍化、沼泽化、冷浸田调查 调查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冷浸田的分布范围、演化历史、影响程度,分析其形成条件与地下水的关系,预测发展趋势。 地面沉降调查 调查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围、 迹象、 中心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危害程度等;调查已采取的地面沉降防治工程技术措施及效果等。 地面塌陷调查 调查因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的分布范围、规模、危害程度和形成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发展趋势。 11 地裂缝调查 调查地裂缝的位置、分布、规 模、危害程度和 产生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特殊类型地下水调查 调查地下热水、矿泉水、卤水、肥水的分布特征、形成机理、开发利用等。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除执行 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执行本条要求。 原地区 调查平原的成因类型,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厚度、地层层序、时代、岩性和厚度,含水层(组)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及水量、水质、水温特征及动态变化。 调查下伏基岩的埋深、基岩面起伏形态,基岩地层 时代、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基岩储水构造的类型、分布及供水水文地质条件。 前冲洪积平原 ( 1)调查冲洪积扇分布范围及垂向、纵横方向岩性的变化规律,重点调查组成冲洪积扇的第四纪堆积物的来源、地层结构、岩性特征,扇顶部到前缘的岩性变化。 ( 2)调查山区与冲洪积平原的接触关系,重点调查山前构造带的类型、力学性质、规模、活动性和水理性质(导水、隔水、充水等),研究山前侧向径流补给。 ( 3)调查冲洪积扇不同部位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富水性以及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和水质、水量、水温的变化规律。 ( 4)调查扇顶到前缘方向地下水由潜水区过渡到承压水区、自流水区的分带特征,调查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范围、溢出泉流量及总溢出量。 ( 5)寻找埋藏型冲洪积扇,调查其埋藏条件、分布范围,研究其水文地质特征。 ( 6)调查山前河谷阶地的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厚度,研究河谷阶地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以及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 7)调查山区河流对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位置及补给量。 ( 8)调查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的调蓄空间,确定有利的调蓄补给地段。 海积平原 ( 1)调查冲积、湖积、海积、冰水堆积等第四纪不同成 因堆积物的形成时代、分布范围、埋藏条件、厚度、岩性特征以及接触关系。 ( 2)调查古河道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岩性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性地表水系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确定补给量。 ( 3)调查湖相及海相地层分布区咸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水化学成分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咸、淡水界面位置(水平、垂向),咸水分布区淡水透镜体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及形成条件。 ( 4)调查研究湖积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埋藏深度、厚度、岩性特征等。 ( 5)划分含水层(组),调查不同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条件。 陵山地地区 屑岩地区 ( 1)一般应着重查明含水层较稳定的自流水盆地和自流斜地。 ( 2)调查地层的产状、分布,软硬岩层组合情况,岩层与地形产状的关系,脆性岩层夹层的连续厚度、分布、裂隙发育特征及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组合特征。 岩浆岩地区 ( 1)侵入岩类:风化带的分布、性状、厚度及影响因素,尤其是半风化带的厚度和分布规 12 律;围岩接触蚀变带的类型和宽度,尤其是硅化、碳酸盐化蚀变带的破碎和裂隙发育程度及其水文地质特性。 ( 2)喷发岩类:喷发方式、各次喷发熔岩流之间接触带的性质、分布及其富水性,并 注意研究凝灰质岩层的隔水性及裂隙性熔岩的富水性;各期台地的分布、高程、柱状节理和气孔发育程度等与地下水补给和赋存的关系;火山口周围玄武岩岩性、厚度与地下水水位、水质及富水性的变化,边缘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 变质岩地区 ( 1)注意对大理岩、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硅化页岩、片麻岩等的调查。 ( 2)薄层大理岩夹层的岩性、厚度、产状、稳定性和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对富水性的影响,对厚层大理岩要注意下部岩溶发育程度与地下水的关系; ( 3)片麻岩类的风化带性状、厚度、分布、汇水面积及富水性,调查沟谷中不同地貌 部位的泉水动态。 第四系发育区 ( 1)山间河谷平原的阶地结构、各级阶地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变化和富水性;河床、河漫滩和古河道的分布,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排泄关系。 ( 2)山前冲洪积扇的形态、分布,含水层岩性、厚度及其变化,地下水埋藏深度、水化学分带、溢出带的分布、泉水流量和水质;新老冲洪积扇的相互叠置关系及含水层的分布规律。 ( 3)山间盆地的成因、分布范围、汇水面积、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岩性、含水层的富水性和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 4)垄岗台地带第四系砂砾含水层的分布特点、岩性和富水性的变化规律 ;第三纪松散砂砾石含水层的分布和富水性;尤其要注意切割较深的沟谷和泉水可能出露的前缘地带的调查。 ( 5)挽近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近期地壳升降和断裂活动对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查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力学性质、活动性、胶结和充填程度;褶皱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和分布;不同构造的水理性质、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储水构造的分布。 查区域构造裂隙的发育与不同地层、构造部位的关系,裂隙强发育带的产状及分布情况,裂隙发育程度、充填胶结情况、裂隙面形态、地下水活动的痕 迹。 岩溶地区 溶地区按裸露型、半裸露型、覆盖型以及埋藏型等岩溶地层埋藏条件调查,调查等各类地区的分布范围及分区界线。 溶地质条件调查 ( 1) 断裂带的产状、性质、延伸情况、断层带宽度及其变化和充填物质等 ,研究断层带附近岩溶发育情况及其导水性和对岩溶水流运动的影响。 ( 2)主要褶皱、隆起与坳陷等的分布、性质及其相互间的连接变化情况,着重调查不同构造单元内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及岩溶水流赋存与运动的不同特征。 ( 3)构造体系的性质与特征,研究不同构造体系对区域性岩溶发育 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挽近构造运动的表现,研究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对区域岩溶水的埋藏与运移的影响。 ( 4)进行裂隙力学性质、水理性质的调查统计。 岩溶地貌调查 ( 1)裸露、半裸露型地区的岩溶地貌调查,主要包括岩溶地貌形态,地层岩性与岩溶地貌的关系,地质作用和大地构造对岩溶地貌的影响以及岩溶洞穴探测。 ( 2)覆盖型和埋藏型地区岩溶地貌调查,除调查地表的地貌现象外,还需根据物探、钻探资料,分析上下岩溶形态、岩溶裂隙和管道特征以及岩溶发育程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情况,查明 13 各种埋藏的古地貌及其与古岩溶 的关系。 岩溶发育规律调查 ( 1) 调查区域岩溶作用的动力条件及溶蚀速度,区域岩溶发育强度与控制因素的关系,地表各种岩溶形态的特点及空间分布规律,地下岩溶管道、裂隙和洞穴的类型、结构、空间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地下河系、蓄水构造、表层岩溶带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区域岩溶形态组合类型,岩溶发育与地下水分布的关系。 ( 2)调查分析新构造运动以来不同时期岩溶发育历史以及岩溶地貌的演化特征;深入研究区域岩溶发育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岩溶地下水的变化特征。 岩溶水系统调查 ( 1) 在 1:50000 图幅内若分布岩溶流域边界,应调查岩溶流域的边界、结构,进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 ( 2)调查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河及岩溶泉的水位、流量、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地下水水资源量。 ( 3)调查 表层岩溶水的分布规律和水资源特征,蓄水构造的富水地段,岩溶水资源量及覆盖层情况。 溶水开发利用条件 ( 1) 调查评价地下河的允许开采量。 ( 2)调查评价 蓄水构造的允许开采量和钻井提水的工程地质条件。 ( 3)调查 岩溶泉扩泉引水的环境地质条件。 ( 4)调查总结岩溶水开发利用和石漠化防治的实用技术与经验 。 境地质问题调查 调查 岩溶塌陷、地下水污染、泉水疏干、岩溶洼地内涝、石漠化等 环境地质问题。 滨海地区 海地区包括滨海平原、沿海岛屿、沿海地带的山前丘陵台地,应调查各地貌单元的分布及分区界线。 海平原 ( 1)调查第四系成因类型、分布、地层结构与岩性岩相特征、厚度变化、重点调查陆相与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关系,分析沉积相与地下水及其水质形成的关系。 ( 2)调查各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特征及相互间的水力联系,尤其是海相与陆相含水层(组)间是否连接 。调查地下水与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 3)水化学特征及咸、淡水界线与变化,海水入侵范围、速率及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其与地貌、岩相及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 4)调查河口三角洲淡水和海岸带砂砾、贝壳、珊瑚层等特殊供水意义地质体的分布范围、厚度、水位、单井出水能力及地下水动态特征。 ( 5)滨海河谷调蓄能力调查。调查已建和宜建设的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的位置、范围和建库条件,评价调节库容量和新增地下水可开采量。 沿海岛屿和海岸带 ( 1)调查淡水透镜体分布、形成条件及开发利用前景; ( 2)海 水入侵范围及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海岸的升降性质与幅度,新构造运动表现及其与地下水形成条件的关系; ( 3)海底淡水泉形成原因、补给来源、出露条件、水质、水量和利用远景;近海地下淡水富集带和开发利用远景。 ( 4)对于大型岛屿应按照丘陵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进行。 14 原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可参照第 要求进行。 陆盆地区 山前戈壁平原带 ( 1) 要重点抓“两头”,一头是抓前山带与戈壁带的接触关系,一头抓冲洪积扇前缘地下水溢出带的调查研究。 ( 2)调查山 地与戈壁平原的交接关系,控盆构造(带)的性质、位置、导水性,盆地周边的地层时代、岩性、地质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程度,山区(基岩)地下水对戈壁平原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作用。 ( 3)调查山区河流流经戈壁带的渗漏量。结合勘探工作,查明戈壁带的水力坡度与地下径流量,注意查明由于隐伏断层构成的地下“台阶”形成的地下跌水。 ( 4)调查古河道及多期冲洪积扇的分布、接触关系和水文地质特征。 ( 5)调查山前戈壁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岩性的水平与垂直变化规律。 ( 6)调查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其转化量,尤其是地表水出山口的径 流量、动态变化及其对地下水的补给或排泄量、河流基流量。 细土平原区 ( 1)调查细土平原区地质结构、岩性岩相的变化规律及不同地带的水文地质特征,查明含水岩组的空间分布及结构, ( 2)调查地下水溢出带、绿洲带、盐沼带的分布,调查地下水的溢出量。 ( 3)调查承压水、自流水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埋藏规律及水化学特征,不同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 4)调查盐渍化土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分析其与地下水的关系。 ( 5)调查高矿化水的分布及成因,水化学成份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结合古沉积环境研究稀有元 素和盐矿、卤水的形成与水文地质环境的关系。 ( 6)调查地方病和地下水中致病元素分布的关系,地下水中致病元素的富集、迁移规律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 ( 7)调查绿洲退化、泉和坎儿井流量衰减、土地沙化等环境地质问题历史、现状及演化趋势。调查地下水开发及其变化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沙漠盐漠盐湖区 ( 1)调查盐漠区淡水体的分布与成因,及其与微地貌和周围咸水体的关系。 ( 2)沙漠区风沙地貌特征、地质结构,地下水的分布及埋藏条件,着重调查丘间洼地、古河道中地下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