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8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质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包括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介绍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用心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校园,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此刻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导语设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这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齐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解说:学生已学习过小石潭记,教师由文中佳句导入,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教师范读:补充注释。遁(dn)隐:躲避、隐藏。斫(zhu):砍伐。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用心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资料。)(2)疏通全文大意。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群众解疑,教师点拨。复述主要资料。(解说: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潜力。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3)了解课文的资料与形式。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资料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讨论解决: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应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段写游西山,透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很容易明白主要资料,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资料与形式的理解应提倡学生提出个人见解,不要被老师的观点所左右。)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2)文章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解说:教师先提出五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解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用心思维。问题的提出能够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及时应变处理。)提示:(1)本文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2)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情绪,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好处,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比较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仿佛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二):教学目的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透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教学重点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教学课时: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由初中自读课本小石潭记导入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这天将再次和柳一齐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二.简介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三.解题.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四.疏通课文.1.生自读,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记熟.僇(l)人惴(zhu栗(l)施施(y)(y)榛(zhn)莽茅伐(f)箕(j)踞(j)衽(rn)席岈(xi)然若垤(di)攒(cu)蹙(c)培(pu)娄(lu)颢(ho)气引觞(shng)斫(zhu)遁(dn)隐颓(tu)然冥(mng)合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群众解疑,教师点拨复述主要资料五小结。六布置作业归纳文言知识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翻译全文重点句子(1)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词语小结、古今异义累积(古义)重叠,积压攒蹙未始(古义)未尝而知西山之怪特。(今义)没开始(今义)积累然后(古义)这样以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更(古义)更换交替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披(古义)拨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今义)就是。向(古义)从前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志(古义)记故为之文以。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志气,志向。是(古义)代词,这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决定动词。B、一词多义异认为。奇异始指之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特个性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立为成为自余人为(表目的)故之文以志C、通假字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二、分析课文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好处,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比较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明确: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三、指导背诵课文四、布置作业完成白皮书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汇,翻译文言语句。理解文章在衬托中写景以突出主旨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从朗读入手,体会文章的资料和作者的情感。透过朗读,逐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潜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把握自然给心灵的三重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教学重点:透过朗读,深刻地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深刻地体会自然给心灵带来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车马喧嚣之中,身心疲惫之时,我们要给心灵放个假,留给自己一点时间,一个空间,用素净明澈的心静静地看外面的世界,谛听自然与心灵的物语。我们刚学过赤壁赋,领略了苏轼笔下的赤壁,走进了苏轼那颗不朽的心。这天,我们一齐学习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试着共同走进他笔下的永州山水,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谛听他与自然的一段心灵独白。二、朗读体验,文本研习山水是自然之美,诗文是艺术之美;山水诗文则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融合。我们就以朗读来推动我们的审美活动,在朗读中享受山水之美。(一)认读体验阶段1.请学生读第1节2.评价与认识要解决生僻的字词,注意停顿与连贯。认读要领朗读流畅,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读准句读,停顿适当3认读第2节(二)情读体验阶段透过认读,我们仅能流畅地朗读,并不懂文章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把握文章资料和作者的情感。A疏通文句1发现文句上的疑难之处2小组讨论、交流(前后位四同学为一组)B品读西山1由题目可知,作者游览的是西山,西山特征?怪特2.让我们来同游西山,去把握西山的怪特齐读第2小节划出西山的怪特之处3.“怪特”表此刻哪里?作者有何感受(是否欣赏、喜爱?)?游西山:赏其怪特4.作者为何如此喜爱西山“怪特”之景?讨论、交流知人论世(要学会知人论世,在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心境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怪特”、“特立”的仅仅是山吗?山色人品(不甘沉沦、卓尔不群)作者和西山是初次相逢,西山的特立,怪特却让作者觉得如此熟悉。渐渐地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作者于其中(物我两忘中)得到了慰藉和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突出偶识西山之喜。5情读第2节“悠悠乎”读出作者的偶识之喜,沉醉之乐。评价与认识情读的要领:语调略快语速略快重音突出显示情绪的字词请一学生再次朗读6拓展探究作者此次西山之游,既领略了西山风景,又体悟到了人生的至理。因此,山水,不仅仅有自然的美,更有人文的美。历代的人都热衷于走进自然山水,只因自然山水会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心灵,试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自然给心灵的三重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领略风情感染情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体悟人生(苏轼题西林壁、陶渊明饮酒、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望岳)C品读众山1文章中心是西山之游,在此之前写了什么?游众山2.游众山的感受?幽泉怪石让作者“恒惴栗”的情绪得到暂时的放松,但并未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并未获得真正的精神慰藉,因此有点兴味索然。游众山:兴味索然3.作者为何从他处着墨?铺垫、蓄势以未始之憾反衬始得之喜。4.情读第一小节读出作者的情感与感悟情读要领:语调:低沉(明快).语速:略慢(略快)重音的把握5.记游西山,却并不以“西山宴游记”为题,请体会“始得”的妙用“始得”的是真正的游山之乐。点明主旨,突出偶识西山之乐。紧扣“始”行文,行文构思精巧(三)美读体验阶段1透过情读,我们了解到:作者借西山怪特的奇景,表现自己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的真性情,寄情于景。从文字中,我们能够窥视作者的内心世界-身陷逆境无比愤懑不平之感,极度苦闷而欲寻求慰藉、不甘沉沦之心。2.动情地朗读,自由地演绎(找满意动情之处演绎一番)3.评价与认识读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触摸自己心灵的律动;读出文章特有的美感。美读要领:韵律美:快慢、轻重、高低图画美:画面的情境、景物的层次意蕴美:感情丰富、意蕴十足4.再次范读、学生演绎三、总结这节课,我们透过朗读,走进了永州山水,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世界。永州山水对于柳宗元来说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亲切的知己。永州山水之于柳宗元,正如黄州之于苏轼。沉寂了千百年的永州山水由于柳宗元的到来而步入文学殿堂;身处逆境的柳宗元由于永州山水的存在而获得精神的慰藉,成就了文学上的辉煌。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十年贬谪生活的结晶,数量虽少,却精湛独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带给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文本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完美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这是柳宗元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在朗读当中感悟美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就尝试着以“朗读”为主要活动方式,以“朗读”推动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在听了专家评课后,我有如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为我今后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一是教学要讲究个性化,是自己的东西用起来才得心应手,因此认真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才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二是教师要学会“弯下腰与花朵对话”,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用心参与,才会使课堂充满活力与激情。三是课件的使用要科学合理,如果使用不当便是画蛇添足,而不是画龙点睛,四是让自己的语言丰富多彩起来,尤其是评价语言,不要吝啬,给学生一缕阳光,滋润其心田。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四):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l、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二)潜力训练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三)德育渗透点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四)美痛渗透点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潜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二、学法引导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资料,读作者感情。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l.透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2.讨论分析写景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述、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4.透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帅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1.作者介绍。2.划分文章层次。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二)整体把握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看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情绪,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三)教学过程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述、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作者滴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第一节先写末得西山之前的游览。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述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透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述,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恰,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第二节写西山的实游之乐。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本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四)总结、扩展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述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取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五):教学目的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体会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用心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透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述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到达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他写的游记不仅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完美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情绪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二、课文落实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疏通全文大意。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群众解疑,教师点拨。复述主要资料。三词语小结(1)古今异义。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古义未尝今义没开始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转折连词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醉则更相枕以卧古义更换交替今义更加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今义覆盖在肩背上。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古义从前今义朝故为之文以志古义记今义志气、志向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决定动词(2)一词多义始指异之:称奇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个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余自为像人:成为故为之文以志:为(表目的)(3)通假字:僇,通“戮”,那里是遭贬调的意思。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四、问题探讨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情绪,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好处,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比较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仿佛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述,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述,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述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六):教学重难点: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包括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这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齐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解说:学生已学习过小石潭记,教师由文中佳句导入,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二、介绍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用心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校园,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此刻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教师范读:补充注释。斫(zhu):砍伐。遁(dn)隐:躲避、隐藏。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用心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资料。)(2)疏通全文大意。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群众解疑,教师点拨。复述主要资料。(解说: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潜力。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3)了解课文的资料与形式。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资料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讨论解决: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应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段写游西山,透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很容易明白主要资料,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资料与形式的理解应提倡学生提出个人见解,不要被老师的观点所左右。)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2)文章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解说:教师先提出五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解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用心思维。问题的提出能够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及时应变处理。)提示:(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情绪,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好处,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2)本文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比较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仿佛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3欣赏品味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此刻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述。(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构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齐,物我合一。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证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人景物描述,透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解说:这个环节,是在前面朗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品味文章写作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文学素养。)4课堂训练(1)完成课后练习二,并背诵妙语佳句。(2)词语古今用法比较,完成练习三。(3)分析“为”、“穷”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4)试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写景时的不同之处。(解说:以上四项既有字词句的理解,又有中心资料把握,并透过比较阅读分析,掌握本文写景的特色。透过训练反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突出重点难点知识,便于积累,也进行潜力的迁移培养。)5翻译句子(1)余自为人,居是州,恒惴栗。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这之后才明白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6课堂小结(1)学生谈学习收获。(2)教师再小结。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互联网平台光通信技术升级路径下的物联网应用拓展研究报告
- 2025年新能源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与环保技术创新
- 低压配电安装合同(标准版)
- 2025年工业自动化生产线柔性控制技术革新方案的市场竞争态势
- 新员工成长合作师徒合同
- 环保设备租用合同(标准版)
- 房屋继承赠与合同(标准版)
- 变更后合同与原合同(标准版)
- 朝阳区道路施工方案公示
- 国内最难的装修施工方案
- 超全QC管理流程图
- 敬畏规则行有所止生命教育主题班会
-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 中小企业员工离职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 GB/T 9728-2007化学试剂硫酸盐测定通用方法
- GB/T 2992.1-2011耐火砖形状尺寸第1部分:通用砖
-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 中医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 三年级上册数学试卷-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北师大版 (含答案)
- 教学课件-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第二版)
- 实习证明模板(两种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