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文学星空广播稿.docx_第1页
300字文学星空广播稿.docx_第2页
300字文学星空广播稿.docx_第3页
300字文学星空广播稿.docx_第4页
300字文学星空广播稿.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00 字文学星空广播稿 300 字文学星空广播稿 用我的声音品析美文,用你的耳朵漫步文学,亲爱的同 学们大家中午好,这里是“文学星空”,我是主持人 XXXX,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背影一文是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 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 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 1917 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 25 年写的。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jing)迫, “光景很是惨淡” “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 “赋闲” ,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 ,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 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作者 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 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 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 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 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 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背影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 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 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 实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 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 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 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 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 , 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 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 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 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 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 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 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 的“背影” ,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这篇作 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 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 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 ,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 的刻画。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因为父亲饱经 忧患,半生潦倒。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 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 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当时父亲 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 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 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 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又来到了我们节目的尾声,各位 同学,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300 字文学星空广播稿 用我的声音品析美文,用你 的耳朵漫步文学,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这里是“文学 星空”,我是主持人 XXXX, 今天我们来赏析李清照的一首词,名为如梦令 学习李清照的诗,当然要了解李清照了。李清照是北 宋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早年的李清照是活泼的、幸福 的,聪颖高雅中年的李清照是忧伤的、离愁的、多情的。 李清照 45 岁那一年,是人生的转折,金兵已入侵北宋两年, 她和赵明诚住了 20 年的山东青州府已失陷,家藏十余屋的 书画古器被焚,徽、钦二帝被俘,高宗在南京即位。赵明 诚南下江宁任职,李清照南迁。第二年赵明诚病故,李清 照带着丈夫的遗物在战乱中奔逃。下面大家请听我们为大 家朗读一遍。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 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 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 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 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第二天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 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 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 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 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这句对白写出了 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 可谓“传神之笔” 。 作者以“浓睡” 、 “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 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 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 答话中透露出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