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客服02-赣州陈志风-孙小俊;曹鹏涛;冠心病诊治中同型半胱胺酸血症和脂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_第1页
0319;客服02-赣州陈志风-孙小俊;曹鹏涛;冠心病诊治中同型半胱胺酸血症和脂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_第2页
0319;客服02-赣州陈志风-孙小俊;曹鹏涛;冠心病诊治中同型半胱胺酸血症和脂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_第3页
0319;客服02-赣州陈志风-孙小俊;曹鹏涛;冠心病诊治中同型半胱胺酸血症和脂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冠心病诊治中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脂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 要 : 目的 研究对比联合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对于冠心病诊治的诊断价值。 方法 随机选取 2014 年 3 月2014 年 11 月来我院就诊的冠心病确诊患者 150 例,作为实 验组;同时选取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 15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分别检 测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同时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其血 清脂蛋白浓度,然后分别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测结果、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单项检测 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浓度均极显著高于对 照组(P0.01) ,同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单项检 测(P0.01) 。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浓度均与冠心病有很高的相关性,作为 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指标,而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冠心病;联合检测 目前,冠心病作为一种易发心脏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伴随生活 质量的日益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断增加 1。很多研究结果显示,高同型半 胱氨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生呈高度相关性,其危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最新临床实验表明,脂蛋白是除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冠心病诱导因素以外 的又一独立危险因素 2,脂蛋白可通过一系列作用机制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些机 制主要包括:破坏内皮细胞、诱发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提高血凝性等 3。为了探讨同型 半胱氨酸和脂蛋白联合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 2014 年 3 月2014 年 11 月在我院就诊的 150 例冠心病病患者以及 150 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取得了满 意的结果,现将研究内容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 2014 年 3 月2014 年 11 月来我院就诊的冠心病确诊患者 150 例,作为实验 组;同时选取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 150 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 150 例中,男性 82 例, 女性 68 例,年龄 4775 岁,平均年龄(65.75.3)岁,该组所有患者均通过冠脉造影技术 确定患冠心病;对照组 150 例中,男性 79 例,女性 71 例,年龄 4675 岁,平均年龄 (65.96.2)岁,该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病史情况调查、身体状况检查、心脏相关检查等 一系列检查后确定为排除冠心病的健康者。同时 300 名受试者均无肝肾、内分泌、血液、 结缔组织以及营养等方面的疾病,且无冠心病相关药物服用记录。除了实验组患冠心病, 对照组健康外,两组受试者的其他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 1.2 检测方法 4 所有受试者空腹 12h 以上,取卧位于肘静脉部采集 3mL 静脉血,采血时间均为早上 8 点9 点。将采集到的血液加入抗凝剂,且在 1 小时内离心,离心后取上部血清,备用。采 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根据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检测操作 指南,首先吸取待测样品、结合腺嘌呤核苷、DTT 溶液各 25 L;然后加入 60L S-腺苷- L-高半胱氨酸水解酶(SAHH)和 70L 缓冲液,34孵育 0.5h,后加入 23L 反应物以及 65L 鼠 MCAB,移入比色管,加缓冲液至 1000L,孵育 10 分钟后读背景值,再加入 85L 反应物,稀释至 2000L,孵育 10 分钟,再次读取背景值。计算偏振光同时进行空白 校正,绘制标准曲线,得出所测样品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同时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使用全 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脂蛋白浓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 用 t 检验和 2 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结果对比 从表 1 可以看出,实验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浓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 ) ,且实验组阳性率也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由此可见,血清同型半胱 氨酸和脂蛋白浓度上升与冠心病发病直接呈正相关,这两个指标可以用于冠心病发病的临 床指征。 表 1 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浓度对比 血清脂蛋白浓度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例数 浓度(mg/L ) 阳性n(%) 浓度(mol/L) 阳性n(%) 实验组 150 389.613.9 97(64.7) 29.83.6 104(69.3) 对照组 150 99.87.3 0(0) 6.21.1 0(0) 2.2 实验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浓度单项与联合检测结果对比 从表 2 可以看出,联合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浓度所得到的阳性检出率极显 著高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P0.01) ,说明联合检测更有利于冠心病的确诊。 表 2 实验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浓度单项与联合检测结果对比 项目 阳性(n) 阳性率(%) 血清脂蛋白浓度 97 64.7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 104 69.3 联合检测 132 88.0 3.讨论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含巯基(-SH)的氨基酸,是甲硫氨酸(Met)代谢的一种中间产 物 6。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由遗传和非遗传两种因素共同决定,其中维生素 B12、B 6 和叶酸是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最重要的的非遗传因素。同型半胱氨酸需借助特定 的酶和相关辅助因子才能够实现体内转化作用。但当机体出现一些异常时,同型半胱氨酸 的代谢可能会出现异常,导致同型半胱氨酸的积累,进而出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些 因素包括:催化半胱氨酸分解代谢的酶可能出现先天性的合成受阻或者缺乏,导致无法 分解半胱氨酸;由于食物中缺乏同型半胱氨酸代谢所需要的辅助因子如 B12、B 6 导致同 型半胱氨酸代谢出现异常,使其在机体内进行积累;身体器官的一些功能损伤,如肾功 能不全或者出现肾衰竭,可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分解代谢进行反馈抑制;当服用一些药物 时,可抑制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反应,如异烟肼和卡马西平;一些疾病也具有抑制半胱氨 酸代谢的作用,如银屑病和恶性肿瘤。研究表明,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增加 5molL-1 时, 冠心病发病率升高 100%;相反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降低可减少冠心病发病率 6。 高同型半胱氨酸引起冠心病的可能原因有:高同型半胱氨酸可产生大量具有强氧化 性的物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发生氧化作用,形成大量泡沫状 细胞,进而产生粥样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促进血管平滑肌大量增殖;高同型半胱氨 酸经激活可引起血小板凝集反应,血小板与载脂蛋白 B( apoB)结合产生一种密度十分大 的复合物,引起脂肪在血管壁处的堆积作用,堆积的脂肪可以促使产生动脉血栓。 脂蛋白 a 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一种特殊形式,由 apoB 和 apoA 经二硫键连接形成,其中 含有大量胆固醇分子。脂蛋白 a 主要是在肝脏合成,主要的功能是阻止血管内血块溶解,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脂蛋白水平持续升高与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溢血有密切关系, 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脂蛋白 a 与凝血和纤溶系统有关,其与纤维蛋白溶酶原具有同 源性,结构相似。研究证明脂蛋白 a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当脂蛋白 a 中的 apoA 由受损动脉内皮进入动脉血管管壁后,可与纤维蛋白溶酶原竞争性结合在细胞表面纤 维蛋白溶酶原受体上,结合在受体上的 apoA 缺少酶的功能,因此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顺 利地转变为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脂蛋白 a 与纤维蛋白溶酶原形成复合物堆积在血管动脉 壁上,导致血栓形成,血管动脉壁失去弹性、变硬 7。当血浆中脂蛋白 a 大于 30gL-1 时,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概率是正常水平的 2 倍左右,若伴有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发生的 概率则是正常水平时的 6 倍,这些也表明脂蛋白 a 与血栓的发生有关。 本研究分别测定了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含量,结果显示 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浓度均极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 ,同时血清 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极显著高于单项检测(P0.01) 。这表明血 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浓度均与冠心病有很高的相关性,作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指标, 而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王蕊 , 张海红, 赵振娟, 等. 冠心病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J. 解放军 护理杂志, 2012, 29(9):32-33. 2 孙丽丽. 冠心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与脂蛋白(a)关系的研究J. 实验与检验医学杂志, 2009, 27(4): 406, 422. 3 韦晓谋, 戴盛明, 吴振, 等.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脂蛋白(a)对冠心病患者诊治的临床意 义J. 医学信息, 2010, 5(8): 2087-2088. 4 夏乐欢, 张桔红 . 冠心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 国际 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3): 318-319. 5 Jeffrey L, Anderson, Joseph B, Muhlestein, Benjamin D. Plasma Homocysteine Predicts Mortality Independently of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Defin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