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答案_第1页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答案_第2页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答案_第3页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答案_第4页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066) 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18 分,每小题 6 分) 1、 三吏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 社会良知三要素: 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3、 盛唐之音: 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 之音的本质。 ”“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 ”盛唐之音具 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 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4、 杜甫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 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 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 。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 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而壮志难酬的遭遇使得诗人心灵时时蒙上时不我待的阴影, 其忧生之嗟便带上了迥异于其他忧生诗人的紧迫感。 5、 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意即人民(所有的人) 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6、 社会良知: 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他们一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 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他们除了献身于专 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 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7、 文章憎命达: (好)文章不喜欢命运通达的人。 (意即生活的磨难和坎坷会产生思想深刻的文章) 8、 反诛求: 诛求,责求,需索,一般指过分的索取。政府对百姓的索取。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 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 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9、 反奢侈: 杜甫反奢侈矛头直接对准上层统治者。反诛求是提醒统治者不要将“王臣”逼为“盗贼” , 反奢侈则是警告统治集团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自食其果。 二、简答题(30 分,每小题 10 分) 1、 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案见教材 P8389 页 答案要点: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大约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歌咏大自然的美,即对美的自然界的玩赏态度。 二是对自然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弃,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 三是由仁民爱物思想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对比,进而对自然界流露出的向往之情。 2、 杜甫属于哪一类忠臣? 答案见教材 P9599 答案要点:忠臣有三种类型: 1、愚忠-绝对服从; 2、谏诤而任怨-谏过匡邪又扬善隐恶; 3、谏诤而不任怨-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 杜甫属于第三种。 3、 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 答案见教材 P7789 页 答案要点:一是对“同胞”生命的关怀,这是属于终极关怀的内容; 二是对生活苦难的关切,此问题与政治密切相关; 三是对无助的弱者的同情和帮助; 四是对上层人物经历由盛而衰的境遇表示宽恕与同情 4、 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思想渊源。 答案见教材 P7789 页 答案要点:杜甫作为“社会良知” ,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 仁学,从自身修养的完善看,它要求提高个体的道德境界;社会义务看,它要求个体 以“仁政”为理想参与政治。 仁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以仁之内核“恕” 为准则行事,推而广之,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也表现出仁爱之心,从而形成宋儒所总结的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 5、 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 答案见课件 答案要点:杜诗写贫病,常用原宪和司马相如的典故,从而形成特有的表达方式,即以 “原宪贫、长卿病”来表达他的忧生之嗟。 杜甫写病则多以司马相如自喻。 司马相如又是“不遇”的象征. 贫、病、不遇,构成了杜甫生命忧患的内在逻辑。 6、 杜甫忧患意识中的深广性。 答案见教材 P1118 页 答案要点: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相关,随其历世之深成正比。从“长安十年”起, 杜甫的政治忧患就愈来愈明显、愈深沉,至直终老。 杜甫的忧患是深广的,他常常“百忧复相袭” (送率府程录事还乡 ) , “独立万端忧” (独立 ) 。 忧患群盗纵横,战伐不已; 忧患诛求不已,国运艰难; 他忧主上昏庸,大权旁落; 进亦忧,退亦忧,百忧集于身,悲歌动地吟。 诗人一身正气,对社会政治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拥有一片真诚。他虽 仕途多舛,一生不达,却“物性莫夺” ,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现实政治的关心,时时刻刻关 注着朝廷的决策,考察着朝政和得失利敝,了解着风俗民情,忧心忡忡,至死未悔。 7、 杜甫忧患意识中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 答案见教材 P1118 页 答案要点:杜甫的忧患意识中常常含有深刻的预见性,这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先忧后乐的 知识分子的清醒和敏锐。当杜甫在仕途上屡经坎坷时,他就用笔记录下情感的历程、深广 的忧愤,以及敏锐感受到的大唐帝国的种种不祥之兆。 杜甫的政治忧患,首先是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患。 北征的描写反映了借兵回纥忧虑 留花门已经预感花门之乱的必将发生。 遣兴三首对用“降虏”讨贼平乱表示忧患。 在“和亲”问题上,杜甫表现出远见卓识。 首倡复兴儒学,对汉文化的衰微忧心如焚。 8、 为什么白居易的新制布裘 、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不如杜甫的茅屋歌感人? 答案见教材 P7375 页 答案要点:白居易的新制布裘 、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以上二诗,受茅屋歌 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其艺术感染力却大大不如杜甫。其原因有二。 一是仿作。仿作只能出赝品,而艺术贵在创新。 二是推己及人的角度不一样。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为他对自己人生的切身体验和 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的深切关怀。他的推己及人,也是根源于自身的悲剧性境遇。 从抒情主体看,更为亲切真实,让读者同情。 白居易也关心民生疾苦,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社会良知” 。但毕竟自己“不饥不溺” , 在境遇上已与天下寒士隔了一层,在审美效应上则又和读者隔了一层,因而其艺术感染力 也就大大降低了。 9、 从丽人行 、 咏怀五百字到哀江头 ,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有何变化? 答案见教材 P9094 页 答案要点:杜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倒行逆施时,他毫不 掩饰自己的憎恶之情,大量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由此而问世。 丽人行 、 咏怀五百字就 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叛军肆凶,危及国家民族,统治者也尝到自己酿下的苦酒时,杜甫 对他们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即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所经历的不幸,从而流露出恻隐 之心,表现出宽恕之情。哀江头就是这一类情感的代表作。 在前二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 却为之深哀。杜甫对杨的感情,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当其身为贵妃,而其身不正时, 杜甫“怒其不正” ,当其率先尝到苦果,与唐玄宗生离死别, “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 又“哀其不幸” ,为其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为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 在此时此刻,他面对的是不幸者,而且是唐王朝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表。因此,他宽恕了 死者,并为之伤悼。 三、阅读理解题(12 分) 要求:1、结合课件或教学参考书,将这一段文字落实到字句,掌握关键字词句。 2、简述作品主要内容,准确理解原意。 3、结合课本,理解这一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适度发挥。 1、 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 答案见教材 P9094 页 答案要点: 哀江头作品见教材 P91 页:诗抚今追昔,对国家之兴衰,颇多感伤;对李杨之爱情, 颇多哀悼。 哀王孙作品见教材 P93 页:诗中对被玄宗遗弃的王孙的困苦生活颇多哀怜,表现 出的是杜甫博大深沉的民胞物与情怀。 分析见教材 P9194 页:在前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 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诗人为唐朝的几近崩溃而深感沉痛,为杨贵妃作为这 大变局的牺牲品而倍感哀伤。 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 对杨贵妃如此,对其他王孙公子亦然。写于同时期的哀王孙也颇见杜甫的宽恕之道。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 答案见教材 P7377 页 答案要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品见课件 分析见教材 P7576 页 诗人此时,寓居成都草堂。这是他饱经战乱,历尽艰辛之后的一个短暂旅居时期。茅 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 这个茅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它不可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安宁,它抵抗不住苦风凄雨 的侵扰。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杜甫想到的不是用青砖黑瓦的温暖的小屋来取代这“床头 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陋室,而是想到天下的寒士此时的艰难处境。 杜甫幻想有那么一天,天下的寒士能住进温暖如春的大厦,欢颜渡日,自己也免遭这 饥寒交迫之苦。他愿为这一理想的实现作出牺牲,颇有一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 献身精神,从而,显示出诗人的人性的光辉。 由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为了解脱天下人的不幸,而宁愿自己承担不幸, 就是杜甫之所以成为杜甫的重要一面。这种博大的胸怀是杜甫受到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主 要原因。 3、 又呈吴郎的民胞物与情怀 答案见教材 P7790 页 答案要点: 作品见教材 P82 页 分析见教材 P7790 页 对弱者的同情,对无助者伸出温暖的手,是杜甫民胞精神的最大特色。 诗写于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大历二年,767) 。 这首作品的激动人心,在于它反映了诗人仁爱的胸怀和崇高的品德,诗篇充满了温情, 充满深厚的仁慈,它超越了孟子推扩仁爱的爱有差等的观念。 4、 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 答案见教材 P7377 页 答案要点: 作品见教材 P74 页 分析见教材 P7476 页 咏怀五百字是杜诗的重要篇章,其丰富的思想内容有多方面的表现,该诗在显示 杜甫博大仁爱的情怀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诗中写返家后的情景极为感人: 纵观“五百字” ,写旅途所见所闻所感,手法上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全面而真实 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和抨击了唐朝统治阶层的荒淫腐朽,对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种种征兆发出了预警,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 情。 杜甫由一己之悲升华到为天下人的痛苦、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产生的深重的悲感。 杜甫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处境比起“失业徒” 、 “远戌卒”总要好一些而消解了现实的苦 难,而是由自己的不幸联想到普天之下的百姓更为不幸,由此加重了这种悲剧意识。由己 悲念人悲,由一家之不幸念天下国家之不幸,它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自然流 露,显示出一个社会良知的情怀。 四、论述题(20 分) 要求:1、观点要明确,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 但要自圆其说。 2、论述要全面深刻,能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 3、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 1、 为什么说杜甫的文学思想属于盛唐文学转变时期的文学思想? 答案见教材 P146151 页 答案要点:因为盛唐文学的主潮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 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 然的美。 而杜甫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一、写民生疾苦的创作倾向与理论主张;二、方法上 追求严格的写实与主张传神,以及提倡苦学,功力;最后是创作上的集大成与理论上的主 张“别裁伪体” 、 “转益多师” (戏为六绝句 )等内容。 具体而论:如兵车行 , “三吏三别”等诗所反映的内容,此前大多是由文或赋来记 述的,杜甫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增强了诗歌的功能,由审美而审丑,给诗界带来了革 命。 与杜甫深沉复杂的情感相适应,杜诗的诗艺也变化多端。 杜诗的句法变化莫测,新构迭出。 加上深厚的思想内容,从而形成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而这种风格与空灵飘逸、青春 浪漫的盛唐之音相比,明显是一种变化。 杜诗反映了唐诗美学风格的重要变化:从轻松飘逸到沉郁顿挫。而这正是杜诗反而不 入时,因而冷落于当世的一个微妙因素。 2、 论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 答案见教材 P3848 页。答题应结合具体的作品作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要点:首先表现为反战思想。 杜甫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对“战争”不管是 扩张战争、侵略战争还是平叛、平乱(当然,主要是对动乱者)所带给人民的巨大痛 苦,有清醒认识和自身的深刻体验,由此而产生忧患意识和批判态度。 其次是反“诛求” 。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争有 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反奢侈。杜甫反奢侈矛头直接对准上层统治者。反诛求是提醒统治者不要将“王臣” 逼为“盗贼” ,反奢侈则是警告统治集团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自食其果。 杜甫还对贫富不均的现象进行批判。对贫富不均的批判,杜甫往往针对统治阶级的掠 夺性质,并同时表现出对被剥削民众的深厚同情。 3、 试论杜甫的悲剧命运及其启示 答案见教材第八章 P132156 页。答题应结合具体的作品作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要点: 第一, 人格:独立与依附之间。 第二, 仕途:致君与制于君。 第三, 文学:独立苍茫自咏诗。 第四, 命运:应然与已然。 4、 结合具体的作品论李杜友谊 答案见课件,答题应结合具体的作品作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圆其说 即可。 答案要点: 1、李杜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杜甫的赠李白 春日忆李白 饮中八仙 歌 、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等诗,充分表现了杜甫与李白的友谊。而李杜 友谊表现得最为深沉感人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