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木兰诗》的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木兰诗》的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木兰诗》的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木兰诗》的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兰诗的教案设计 导语: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 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木兰诗 的教案设计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木兰诗的教案设计 1 抛砖引玉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 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木兰诗塑造了 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故教学本课不宜 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 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 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 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 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 剧性。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 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 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 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针对“木兰形象的 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 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 中交流。要点小结:第 A 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 “核”;第 B、C、D 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 的分析。 附练习: 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 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 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 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 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平 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 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的抗议。 3.教师示范评析。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一、二 句写木兰母女对话,意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 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 男丁。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 坚定的信念。 4.指导分级选段品读,然后交流。 5.教师相机点投,形成统一要点。 为突破“诗的剪裁艺术”这一难点,可采用以下步骤: 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剪裁艺术主要表现为“详略 得当” 。 快速默读全诗,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轮廓:纺线想心 事准备出征恋别登程沙场征战得胜辞行 荣归故里。 把握木兰形象,细心探究:上述各情节中,哪些是 详写,哪些是略写?民歌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剪裁? 组织学生交流,再归结要领。 接着是掌握重点: 1. 关于对偶和排比 运用识记法熟知定义要点。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 (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 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 对偶。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 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 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 层深入。 采用比较法辨明差异。对偶和排比容易“错位” 。如 何辨“明”?应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加以比照。 借助例句实际训练。 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该句显然不是对偶。 因为两个句子仅字数相等,结构前后相去甚远“见军 帖”是动宾短语, “大点兵”是偏正短语。 如果要品味排比句的修辞神韵,应在具体语境中选例、 析例。 2.关于习诵 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如:A.各个击 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习诵);B.画面再现法(如三、六段, 边读边联想情景);C.小组竞赛法(五至六人一组,用“接龙” 方法背诵);D.自我检测法(在草稿纸上只写出每句的领头字, 自己独立地诵读)。 学法指要 (一)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提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是一首 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 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 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 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 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 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 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 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试 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提示: 这首叙事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全诗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 ,木兰得 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诗的开头四句,先写木兰坐在织布机上停织叹息的情 况;接着,用四句问答的形式,自然民间入对征兵之事的叙 述, “昨夜见军帖” ,可见战事的紧急;“大点兵”可见征兵 规模之大,战事的严重。 “十二” 、 “卷卷” ,都极言多,表 明情势的急迫,父亲被征已不可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 长兄”一组排比句,照应前段,点明叹息的原因。接下去 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表明木兰经过激烈 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抛 头露面被视为“非礼” ,而木兰却女扮男装,准备和男儿一 起,奔赴战场。到这里,木兰的勇敢、果断的性格,已给 读者留下了第一个鲜明的印象。 第二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 、 “西” 、 “南” 、 “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 忙。 后面八句,是两组排比句。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 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 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 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第三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前面两句,写一路行军的情况。 “万里”一词,显出路 程之遥;“关山度若飞” ,用夸张表现行军疾速,烘托了她 威武、矫健的形象。 接着,抓住战地生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渲染了 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读者好像 听到了寒风中阵阵的刁斗声,看到了冰冷的月光照射着战 士的铠甲,寒光熠。最后两句,前句写战争的激烈,以衬 托木兰的骁勇和刚强。十年的征战,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 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 多少回彻夜不眠,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 水水。尽管没有正面写怎样战斗,怎样生活,但在战场上 战马飞驰的形象,却生动地概括了她十年战斗的生活,表 明她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 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 凯旋归来。 第四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 甲还乡的请求。 因战功卓著,木兰受到天子的接见,被加官晋级,赏 赐了数不清的财物。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在 前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同 时,也为下面的辞官作了铺垫。 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 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 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 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 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 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 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 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 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 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 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第五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爷娘闻女来” ,以下三组排比句,写出听到木兰归来 的喜讯后,家人的欢欣:父母出迎,姐姐理装,小弟宰猪 羊,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开我东阁门” ,以下六个排比句,细述木兰归家后的 一连串举动。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真切地表现了 她的女性特征。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 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 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从“出门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惊忙” , 衬托出木兰的不凡。 第六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 女英雄的赞美。 “安排辩我是雄雌” ,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全诗的思想意 义。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 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男尊女卑” ,是封建伦理道理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 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而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 和藏视功名富贵的美富,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 妇女的伦理观念,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生动地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 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坚强、勇 敢、蔑视官爵利禄的古代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时至今日,木兰的 形象,还成为广大妇女引以自豪的榜样,成为鼓舞妇女勇 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被誉 为“乐府双璧”之一。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 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 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此诗充满传奇色彩,情节曲折,戏剧 性强。在选材、组材上注重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很值得 我们借鉴。你能指出本诗的详略如何安排吗? 提示: 木兰既是普通劳动妇女,又是代父从军驰聘沙场的巾 帼英雄,她立战功而不贪荣华富贵,甘愿回故里重过普通 妇女的生活,这正是木兰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至今广 为流传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作者对木兰从军的缘由、惜别、 辞官、还家铺叙得不厌其烦。 作为一个女儿家,和男子一样昼夜兼程奔赴前线,那 艰难可想而知,作者用两组“旦辞暮宿(至)”诗 句写出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同时连用 两句“不闻但闻” ,巧妙而细腻地刻画出木兰对亲 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烘托出人物形象。 因为诗的重要不在于写战争本身,而在于讴歌颂扬木 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描述出征前的准备 只用短短四句,描述战地生活只用六句,既写她跋山涉水、 驰聘沙场,又写了战争的残酷及时间长,突出了木兰的出 生入死劳功高,从侧面表现人物,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木兰代父从军,凯旋还朝,她不图功名利禄,愿回家 过耕织生活,表现了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诗中详细地 描绘了木兰回乡与家人团聚以及恢复女儿装时的喜悦之情, 渲染了热烈的场面,这欢乐的气氛,充分了生活气息。 作者就是这样详略得当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人物的 形象,刻画出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 爱国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语,请积累本 诗的一些重要字词。 示例: 1. 多音字: k 可以 hn 汗水 jin 四溅 可 汗 溅 k 可汗 hn 可汗 jin 溅溅 yn 燕子 zh 著作 qing 强大 燕 著 强 qing 勉强 yn 燕山 zhu 穿着 jing 倔强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 3.词语补释: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 。所思,名词性的 “所”字结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何所忆” 与此同。 但闻:只听到。但,只。 胡骑鸣啾啾:胡人战马啾啾的叫声。胡,古代对北方 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旧读(j),这里作“战马”讲。现 统读为 q。 寒光:清冷的月光。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动词,使驰, 这里可译为“骑上” 。 4.重点实词: 可所亿:思念 有爷名:父亲 市鞍马:买 戎机:军机,军事 朔气:北方的寒气 百千强: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作 扶将:扶持 花黄:妇女脸上的 一种装饰 提示及答案:诗中屡次提到一些数字,如:“军书十 二卷” 、 “策勋十二转” 、 “同行十二年” 、 “壮士十年归” 。其 实, “十二”是极言其多, “十年”不过是举个成数,都不 能认作确实的数字。这样的运用数字,不拘泥事实,和开 头写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结尾吟唱者的话,还有中间的 “东市买北市买” 、 “爷娘闻女来小弟 闻”两节,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木兰诗的教案设计 2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 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 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 330 字,也要当堂背下来。 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 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 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 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 首诗共 14 节,除“万里” “爷娘” “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 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 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 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 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 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 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 (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 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A(适用于一般水平) 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 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 集中起来讲。 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 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 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 (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 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 “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 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 449 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 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 ,又称“可汗” 。 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 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 一节即来源于此。 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 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 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 出来的。 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 ,意思是 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 ,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 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 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 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 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 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 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讲几个 要点,供教师参考。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 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 为坚定。 2.第 3 段第 1 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 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 2、3 节要用抒情的语气 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 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 4 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 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 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 5 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 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 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 毫无居功之意。 5.第 6 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 1 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 2 节节奏放慢,要 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 为高潮蓄势;第 3 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 7 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1)齐读课文两遍, 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 后分段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 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 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 1、2 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 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 13 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 1、2 段及第 4、5 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 3 叫节。如 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 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 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 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 “旦辞”两节不是 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 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 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 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 不拔的意志。 “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 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 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 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 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 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 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 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 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 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以上内容也可以设问让学生回答。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 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