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学应当从传统中继承什么? 读胡适自传的几点思考 山东 宗守咏 继承传统与增强现代性,无疑是语文教学最难化解的观念冲突之一。既要增强教材选 文的时代气息,又要加大历史经典的比重;既要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培养现代读写素质,又 要熟读成诵多背多积累许多观点纠缠在一起,常常令人莫知所从。回归传统的呼声有 时甚嚣尘上,几乎盖住人类庄严跨入 21 世纪的强大旋律。改革不能割断历史,然而语文教 学究竟应该从传统中继承什么,关乎是进步还是倒退的命运抉择,实在应该首先弄个清楚。 近读胡适自传 (名人自传丛书,吴福 辉、 钱理群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 年第 1 版。下 只标页码),国学大师的简约记述引发笔者诸多感想。略记于此,或可对语文教学改革有些 许启发。 一、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 20 世纪初上海的学堂课程设置尚不完备,但在教学管理上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按 能力分班。梅溪学堂有国文、算学、英文三门课程,按国文程度分班;澄衷学堂有十二个 班,分班略依各科平均程度,但特重英文、算学。二是可以根据学业进步水平自由升级、 跳级。胡适初到上海入梅溪学堂,因不懂上海话、又不曾“开笔”作文被编在五班(差不 多是最低的班) ,后来因为更正了老师一处错误,老师了解到他读过很多书,竟在一天之中 升了四个班,做了第二班的学生。初进澄衷学堂,胡适英文、算学水平太低,被编在东三 斋(五班) ,后因月考总是第一,一年中又升了四个班。 (第 4954 页)由此可见,梅溪学 堂、澄衷学堂虽也实行班级授课制,但严格贯彻了按能力分班的原则,允许并鼓励学生根 据学业进步情况自由升级,有很大的灵活性,真正体现了分层施教,更能激励不同层次学 生的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基本上是依据年龄大小分班,小学尤其如此。小学六岁半入学便是一 年级,此后逐年递升,直至毕业,其间很少有人跳级。学生、家长很少提出这样的要求, 学校也不鼓励。多年前还有留级制度,学业成绩不合格者不升级,近十几年也很少听说了。 学校不仅不鼓励留级,还要对留级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理由似乎与九年义务教育有关, 其实更多的是学校经济利益驱动) 。百年过去,管理方式却越来越划一机械,实在有违改革 初衷。分班教学是现代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按什么分班最基本也最重要。如何因材施 教、鼓励个性自由发展,更是当代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空 间。不少先进学校已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打破年级上课,高年级某门课有问题可以 到低年级上补习课,低年级也可以到高年级听课,不同学校间还可以派“留学生”等等。 当前应考虑如何把这种先进理念推广到所有学校,使之成为教学管理的一般常规。只在报 刊上讨论,意义终归有限。 实施素质教育了,还要有学生留级吗?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其实大不然。素 质教育就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灵活选择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了?素质教育更要 面向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对他们的发展负责,为他们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服务。 学习有困难想留级是很正常的,这跟想跳级一样应当受鼓励,不应被歧视甚至被惩罚。管 理过于死板机械,用一根绳子捆所有的羊,不利于因材施教,的确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2 二、给教材编写者、使用者更多的自由 20 世纪初上海的学堂没有什么“部编” “统编”教材,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澄衷学堂 杨千里先生就让学生买吴汝纶删节的严复译本天演论做读本。 (第 54 页)天演论在 当时算得上非常“新潮”的“时文” ,也是够得上份量的名篇。读这样的著作,对感悟时代 精神、吸取先进思想文化有重大意义。我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一直统得太死, “一纲 一本”多少年,再加上“以纲为刚” “以本为本”的律条束缚,思想都搞僵化了(新课程实 施后有所改善,多种版本教材并行,但教材选用权最终还是由县区收归地市教育主管部门, 一线教师几乎没有话语权) 。这样的体制最容易导致思想、文化的专制,扼杀教育工作者的 个性,也不利于多样品质的人才的培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自己的教学思 想和风格,应该有自己选编、选用教材的权力,这本来不成问题。糟糕的是管理部门喜欢 “一刀切” (无疑最省事又危害最大) ,出版发行商、主管教材选用的部门要追逐经济利益, 教材编写与选用反而越来越无法灵活了。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解决,培养有个性的创新人才 才会真有希望。 此外,中小学教材编选中继承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的矛盾一直没解决,两种价值观争 持了一百年,争来争去就一套教科书,只能塞进有限的东西,谁的想法都难实现。教材的 编写、选用应该充分放开,教材选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选编,教材使用者灵活地选用、增 补或删减;考试不要死扣教材,重在能力、习惯的考查。孰优孰劣在实践中比较鉴别,没 必要老在嘴皮子上打官司。 三、鼓励学生带着一定的课题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看看 20 世纪初上海学堂的 教学方式,却不能不令我们汗颜。胡适十一岁时点读资治通鉴 ,感觉朝代帝王年号难记, 就想编一部历代帝王年号歌诀 ,后来果真编成了。胡适说这是他“整理国故”的破土工 程。( 第 43 页)这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带着一定的课题读书效率才会高。我们的教学常常 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课文,似乎理解课文内容、 “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现在又加上语 言应用的操练)就是最高境界。学生始终是课文的奴隶,是作者的奴隶,只能匍匐在课本 脚下老老实实地充当阅读理解者。应当提倡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观:课文只是学生阅读思 考、探索研究的文本材料,不是崇拜、模仿的偶像或范本。阅读是学生与课文、作者平等 对话,形成自己的见解、感悟,实现自我提升,甚至超越课文和作者的过程,不是培养奴 性意识、抹煞独创潜能的过程。让学生带着一定的课题主动研读,课文理解了,研究探索 的能力习惯也形成了。成果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过程中受到的实际训练。学 语文不学怎样通过读书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有多大意义?总是把着所谓的“基础性” 不放,认为小学生只能进行字词句训练,否则就打不实“基础”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胡适 当时也只有十一岁,也算小学生吧,他能做那样的研究,今天的小学生就一定不能?读书 多了,研究问题多了,读书能力、治学习惯养成了,字词句也会越积越多,这比机械地进 行字词句训练效果要好得多。学法指导,首先应注重这样的“根本大法” 。提高语文能力需 要这样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更应这样做。 胡适读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感到“不少的失望” ,奇怪梁启超总是作 了绪论而缺失“本论” , “少了三个最重要的部分” ,失望之余竟产生了“野心” ,想为梁先 生补做这几章,若干年后就完成了中国哲学史 。 (第 59 页)由此想到教学,最高境界不 是帮助学生解决所有疑难问题,而是帮助学生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激起探究的兴趣、欲 望,指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带着新的疑问、带着某种想法甚至是“野心”离 开课堂,对学生发展意义更大。陈景润的老师能激起学生研究“歌德巴赫猜想”之谜的兴 趣,所以能造就陈景润这样的数学奇才。我们却常常要帮学生把课文嚼碎,把所有问题弄 懂,否则就不放心(很大程度上是怕影响考试成绩) 。至于课后给学生留下什么最有意义, 3 很少有人关心。指导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忘记了。这是典型的“教教材” ,而不 是“用教材教” ;是为“应试”服务,而不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书画需要“留白” ,教学 也不能把所有的空间都占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尤其要注意给学生留出研究探索的“空 白” ,激发学生填补“空白”的兴趣。 带着一定的课题读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带着问题读” 。课题不是一般的疑问、问题, 而是一种研究命题,具有更鲜明的价值性;课题研究过程也带有更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 更讲求方法的严谨科学。课题研究的目的除了弄明白疑问、问题,还要获得某种有应用价 值的“成果” 。因此,带着课题读书更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多读多背不能重蹈死记硬背的覆辙 近几年语文界盛行“反刍说” ,主张让学生在最适宜记诵的年龄多背一些优秀诗文,不 理解不要紧,将来可以慢慢“反刍” 。此说考虑到学生记诵的最佳年龄和理解能力随年龄增 长逐渐发展的心理特点,注重背诵积累,有可取之处,但也有弊端:忽视了理解与记忆密 切相关的心理规律,实践中极易重蹈死记硬背的覆辙。此说搜集了很多背诵大量诗文终生 受益的实例,却忽视了不管理解与否死记硬背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私塾教育后一类实例 更多。胡适谈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 两位先生为我讲书。念古文而不讲解,等于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全无用处。 ”胡适 的母亲给老师特别优厚的学金,嘱咐老师为胡适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 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我先前已认得近千个方字 ,每个字都经过父母的讲解,故进 学堂之后,不觉得很苦。 ”而胡适的小伙伴们就没这样幸运了:他们的父母每年只给老师两 元学金, “先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 ,背不过就吃戒方或 “作瘤栗” 。于是他们都成了“赖学胚” ,一有机会就逃学。 “小学生初念有韵的书,也还不 十分叫苦。后来念幼学琼林 四书一类的散文,他们自然毫不觉得有趣味,因为全不 懂书中说的是什么。 ”(第 2728 页) 这段记述至少说明一点,不理解的记诵不利于巩固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记诵优秀诗文 无疑有益于语文积累,但指导却非注意方法不可。教师应尽可能帮助学生弄懂大体意思, 否则就会成为“全无用处”的死记硬背。学生暂时无法理解的,可以留下来慢慢“反刍” ; 但现阶段能够理解也有必要理解的,却应尽可能让学生理解,哪怕是“粗知大义”也好。 此外,让学生记诵什么也应有所选择,过于艰涩难懂的诗文还是暂时不记为好。一批评 “繁琐讲析”就走死记硬背的老路,必要的理解疏通也不敢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 端。 “徒事诵读而不求讲解” ,不仅“终身不能读书作文” (第 99 页) ,还会摧残学习兴趣, 教训应当记取。 五、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 胡适 12 岁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 “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 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野心。 ”(第 48 页)这几句话读来耐人寻味。 “慈母的爱”对胡适产生了“极大极深的影响” 。离开母亲后“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 混了二十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 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人格是做人之 本,教会学生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对待周围的世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 生活态度,树立远大崇高的生活理想,学生才能经得住诱惑与挫折。此外便是刻苦勤奋的 “用功习惯”和敢于大胆怀疑的“野心” 。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来有大 出息,以上三者最重要。 语文教学强调语言文字训练愈演愈烈,总是强调“独当其任的任” ,总想在语文教学与 其他之间画出一条清晰的界限,文学熏陶、人格锻造、文化积累几乎都被视为“分外之事” , 剩下的一点“思想教育”几乎成了教唆学生说假话空话不脸红的“训练环节” ,还经常和语 4 言文字训练离心离骨“两张皮” 。人文教育几乎成了“内容泛滥”的代名词, “字词句篇、 听说读写”八字真经越念越机械苍白,语文能力和习惯还是没有培养起来。问题的关键是 始终不明白语文教学最应该做什么,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观念冲击, 不少人惊呼要继承发扬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要守住语文教学的“根”或“底线” ,那么中 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究竟是什么,语文教学的“根”或“底线”究竟是什么?读读先哲 们的书,肯定会有更清醒的认识。1998 年那场声势浩大的讨论虽已过去十余年,但问题并 没真正解决。狭隘的“学科本位”始终阴魂不散,语文教学突出重围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 走。 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强调知行统一、学用结合,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为社会实践服务,一直是有远见的教 育家的目标追求。教学的目的最终是教会学生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脱离生活 实践读死书、死读书,只能培养出“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如何密切教学跟社会生活实践 的联系,梅溪学堂、澄衷学堂的做法也很有启发意义。胡适刚到上海只有 12 岁,相当于现 在小学六年级学生。梅溪学堂的老师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论题:原日本之所由强 经文义:古之为关者将以御暴,今之 为关也将以为暴。 (第 51 页) 这样的“经义题”把阅读思考与思想表达紧密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跟了解时事、认 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体现出老师积极入世的态度和理想。文章做得如何 暂且不论,这个题目逼着作者读了明治维新三十年 、壬寅新民丛报汇编等一大篮子 书,使作者大大增进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研究问题的习惯,还引导作者关注社会、 关注现实生活,意义不可谓不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试申其 义”(第 55 页) ,则是澄衷学堂杨千里先生出的一道作文 题。当时天演论出版后风行全国不久,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真理给屡次战败的中 国人当头棒喝,像野火一样燃烧着年轻人的心。时代感这样强的命题交给学生做,当然不 只为训练学生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启迪思想,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思考中自己搜集资 料提升思想认识,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激发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生活的认识融为 一体,与民族发展命运的思考融为一体,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大语文”教学。语 文真正成为学生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工具,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有机结合 起来。放到现在,这样的作文题会不会被斥之为“非语文” “泛语文”? 当代语文教学一直在强调“密切与生活的联系” ,但看到的多是“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之源”一个方面,却看不到“语文教学应该为生活实践服务” 。语文是工具,仅仅被理解为 “交际的工具” “思维的工具” “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最根本的一条却忘了:语文是学生 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工具。学语文最终目的是什么?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 什么?难道仅仅是掌握“语言文字” , “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 离不开听说读写训练,但语文教学远远不只是听说读写训练。学会在考场上“拆解”文章、 在规定时间内“拼凑”作文,能够诞生一批又一批“科举奴才” ,却不能造就推动时代发展 的语文英才。语文工具的操作性教育与目的性教育严重分离,学语文、教语文的目的长期 迷失,是语文教学最大的悲哀。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此认识模糊, 全日制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对此仍然认识不足。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中 的混乱。语文教学要真正冲出机械训练的怪圈,必须首先从理论上拨乱反正,彻底突破狭 隘工具论的束缚,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把指导学生学会用语文工具认识生活、参与 生活、改造生活作为终极目标。 胡适在上海求学期间参加了民间组织“竞业学会” ,参与编辑了该会的竞业旬报 。 该报宗旨是“振兴教育,提倡民气,改良社会,主张自治” 。胡适在该报发表了几十篇文章, 5 自觉受到很大训练:“这几十期的竞业旬报给了我一个绝好的自由发表思想的机会, 使我可以把在家乡和在学校得着的一点点知识和见解,整理一番,用明白清楚的文字叙述 出来。 ”(第 69 页)其中“有一些思想后来成为我的重要的出发点” 。 (第 73 页) “我不知道 那几十篇文字在当时有什么影响,但我知道这一年多的训练给了自己绝大的好处。白话文 从此成了我的一种工具。七八年之后,这件工具使我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的运动里做了一 个开路的工人。 ”(第 74 页)整理思想、训练表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积极参与 社会、改良社会的意识和才干。语文不再是抽象的“语言文字” ,而是作者认识了解社会、 表达思想见解以改良社会的工具。这才是最积极最有效的语文学习。学校应鼓励学生自主 组成各种文学社团,指导开展各种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用语文作武器大胆地参与生活, 关注社会焦点,关心人民疾苦, “有所为而作” ,这才是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的本质。中 学生应当如此,小学生也应当如此。指导学生运用语文工具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 活,这同样是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 ,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任” 。语文教学不走这 样的道路,就永远冲不出机械训练的藩篱。 七、民主教育仍未有穷期 20 世纪初上海的中国公学闹过一次不小的风潮,先是校友会组织全体学生签名停课, 后是大部分学生集体退学另辟地点开办“中国新公学” 。原因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发生了变 化。最初的中国公学设有评议部、执行部,执行部由学生公选产生,对评议部负责,有一 定的任期;评议部则由班长、室长组成,有监督、弹劾职员的权力。这种类似于“共和” 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是留日学生回国搞的民主自治的革命试验。公学的创办人同时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森林火灾知识培训
- 森林扑火知识培训方案课件
- 2025年建筑设计公司招聘项目管理经理面试题集与答案
- 肠梗阻的护理常规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专业案例分析)复习题及答案一
- 2025年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员招聘考试指南
- 2025年物流行业运营经理面试题集萃
- 2025年非遗传承师刺绣方向中级考试复习资料与
- 2025年财务分析师招聘面试预测题
- GB/T 45411.1-2025光学和光子学瞄准望远镜规范第1部分:普通性能仪器
- 外销出口流程培训
- 全套消防安全管理记录本
- 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技术资料统一用表(2024 版)
- 《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解读与应用课件》
- 寿险公司IT系统架构
- 《马斯克英文介绍》课件
- 2025年福建闽投工业区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OptiStruct结构分析与工程应用
- 建筑工程常见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图文
- 家庭房产分割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