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3000104刘敏《淡极始知花更艳——《禅与唐宋诗学》读书报告_第1页
200913000104刘敏《淡极始知花更艳——《禅与唐宋诗学》读书报告_第2页
200913000104刘敏《淡极始知花更艳——《禅与唐宋诗学》读书报告_第3页
200913000104刘敏《淡极始知花更艳——《禅与唐宋诗学》读书报告_第4页
200913000104刘敏《淡极始知花更艳——《禅与唐宋诗学》读书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淡极始知花更艳 禅与唐宋诗学读书报 告 课程:比较文学 学号:200913000104 姓名:刘敏 【内容摘要】 诗乃艺术,禅乃宗教。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二者交融 互渗,结出了奇特之花。禅与诗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诗的禅化与禅的诗化是 并存的。禅学对诗学的影响渗透是渐渐的,润物细无声的,没有轰轰烈烈的某 个运动号召提倡人们把禅学融入到诗中,也没有统治者的强制施行。然而禅学 对诗学的影响却是深入骨髓的,从创作思维,审美情趣,诗歌风格方方面面渗 透到唐宋诗学中。而禅学与诗学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冲淡的风格。这 种冲淡的风格使得禅更加神秘富有魅力,也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与审美。淡极始 知花更艳,禅与诗结合所盛开的花虽是淡淡的,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开了几千 年,长久不衰。 【关键词】禅 ; 唐诗 ;宋诗 ; 诗学 ; 影响;沧浪诗话 引言:禅与唐宋诗学的相互推动 张晶在禅与唐宋诗学的自序里这样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禅学对 于中国文学、中国诗学的影响与互渗,不亚于它的宗教价值。中国的唐诗、宋 诗、宋词之所以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排除禅的影响。 ”【1】 可见,禅学对于唐宋诗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于是研究禅与唐宋诗学的 关系也就具有其特殊的价值。而张晶的禅与唐宋诗学很好地给我们从各个 方面去探究两者之间的一个关系,读完本书你就明白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诗歌 在禅的影响下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意义何在,而诗歌又对禅产生了哪 些反弹。禅与唐宋诗学的相互推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华美篇章。 一、 禅与唐宋诗学概览 禅与唐宋诗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禅:中国佛教之花;第二章禅风熏染 下的诗人心态;第三章禅与诗歌审美创造心理;第四章禅与诗的审美感兴; 第五章禅与唐诗;第六章禅与宋诗;第七章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 ;第八章禅 宗公案与诗的姻缘。 【2】 禅与唐宋诗学这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禅宗的渊源和理念,它的一个 发展流变以及理论要旨:即心即佛与顿悟见性;不立文字与直指人心;无念为 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禅宗是中国佛学的必然产物,表面上看似简单,直 截根源,不言阶渐,但是它却是佛教理论沉淀的结晶。所以,人们常把禅比作 中国佛教之花。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也是佛教中国化的终极产 物。 (一)禅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对诗歌面貌的影响,首先是通过诗人的心态,由心态而影响到诗的创作。 随后作者给我们展示了禅风熏染中的诗人心态:包括身遭厄运的诗人们在佛教 思想的催化下,萌生出“人生如梦“人生如寄”的心态,把人生看作是逆旅; 中国士大夫善于用于心无物,随缘自适,这种思想方法来使自己的心地平和; 诗人利用禅忘怀了一切世间的烦恼,争逐,而深深体会到“忘机”的快乐。 禅渗透进诗人的审美创造心理:空净的诗心。空净说带着禅学的性质,是 中国古代美学中审美态度论的新的发展,它很明显的是在禅学刺激下的产物。 从积极的方面说,禅给诗学的发展,补充了许多新鲜的养料。借禅悟的个体化 特征来喻诗歌的个体化创造特征,以打破旧的诗学范式。诗的审美体验与禅的 宗教体验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超语言性。人与自然的契合共存于诗与禅之中: 禅家把自然作为“真如”的表象,认为一花一叶都含有佛性,因此,一切都有 了灵光;诗人,真正意义的诗人,是将自然作为诗的渊薮,作为逃离世俗丑恶 的精神绿洲的。 (二)禅与唐宋诗学 在论述完禅的发展流变和对诗歌创作之后,作者着重和我们探讨禅对唐宋 诗歌的一个影响。在唐诗的形貌中,时时闪烁着禅的影子,唐诗的神韵、唐诗 的风采都和禅有着不解之缘。1.空明摇曳的诗境:禅思的泛化,使王维的诗产 生了空明、摇曳的审美境界,宁静、幽寂的艺术气氛以及淡远的风格特征。他 的诗,受禅思的运转,以非有非无、若有若无的眼光来创造意境,创造出空明 澄澈的美丽境界。2.静谧中的禅意:静(幽、寂)的诗歌风格与禅的联系是必 然的。作为“禅”之本意的“禅那” ,原来也便是“静虑”的意思。3.幽独冷寂 的情怀:心境的幽独,乃是染禅的诗人们所乐于品味的一种人生境界。 “幽独” 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方式,当现实生活无可为时,诗人遁入自己的内心世 界,筑起一个远离尘世、自我玩赏的狭小天地,于是“幽栖”之情的诗句在文 学作品中随手可拾。染禅的诗人们多写清冷静寂的意境,勾画“幽人”的身影, 以寄托他们幽独的心灵,诗人在诗中营造出一块远离尘俗的天地,是对尘世的 一个超脱。4.冲淡的风格:平淡之美,主要是语言朴素,不雕琢,不藻饰,非 常自然。王孟一派诗人,其总的风格是淡,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 境悠远,词气闲淡。5.禅进入诗歌创作,给唐诗带来最大特点便是空灵清远的 “神韵” 。 禅在唐宋诗的嬗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与唐诗相比,宋诗显得冷静。唐 诗有着更多的对生活的投入感,宋诗则是一种对生活的超离感,对自心的一个 审视。这些直接源于禅家的“返照”观念。而宋诗超逸绝尘的审美倾向,也是 因为禅宗的“随缘自适”的浸染。尚意和理趣的宋诗同样与禅宗有着或隐或显 的联系。禅宗强调的“活参“与诗法的超越,奇妙构思,灵活句法紧密结合。 (三)禅与沧浪诗话 禅不仅影响到诗歌的创作风格,更是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也就是以禅喻诗 的沧浪诗话 。严羽的沧浪诗话的核心范畴在于“妙悟” ,诗与禅的连接 点也在于此。严羽对后世理论的一个影响,集中在“以盛唐为法” (明代前后七 子) 、 “以禅喻诗“(胡应麟诗薮 )以及意境理论(王国维人间词话 )等 几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又是互相渗透贯通的。 (四)诗对禅的反弹 禅对诗的一个影响是深远的,而诗对禅也有反弹,这体现在禅宗公案与诗 的因缘上。公案的思维方式和超常性给人带来更加矫健的灵感之翼,创造出新 颖、个性化的艺术境界。诗化的公案,以诗的形式,诗的意象,诗的美感传达 禅的意蕴,却可以使士大夫们更为向往禅悟的境界。此外,为便于读者的一个 理解,作者还附录了宗炳绘画美学的佛学底蕴 宋诗的“活法“与禅宗的思 维方式 ”诚斋体“与禅学的”姻缘“ ”现量“说:从佛学到美学 。 通过作者的一个论述,我们可以发现禅在各种方面影响着诗学,特别是唐 宋的诗歌。首先禅的思想深深渗透到诗人的人生观中:把人生当做逆旅,其次, 禅学还影响到诗人的审美创作心理:诗歌的创作是诗人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再 者,禅的冲淡,幽独冷寂情怀也影响了诗歌的风格;而参禅之人对自我的一个 审视也体现在诗歌中,甚至还有专门的理论著作: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无 不显示出禅对诗学的影响。同样的,诗也反作用于禅。诗化的公案,偈语使得 禅学更易流传和传播。禅和古代诗歌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出璀璨的花朵。禅之 于士大夫,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成佛”的皈依,而在于以“如梦如幻”的人 生观来解脱灵与肉的烦恼困惑。对于士大夫而言,禅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心灵 哲学。 二、扩展性讨论:禅与唐宋诗学和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对 比 在阅读禅与唐宋诗学的同时我也抄写了很多的禅诗,翻阅了佛教禅 宗与唐代诗风 寒山:一种文化现象的探寻 中国禅与美国文学等书。其 中胡遂著的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与张晶著的禅与唐宋诗学 , 两书在一定程度上有某种相似,都是探讨禅与古代诗歌的关系。但是这两本书 的风格又是不尽相同的。胡遂所著是根据时间来划分,分为初唐,盛唐,中唐, 晚唐。探讨每个时期禅宗思想与诗歌风格的关系。考察初唐平民佛教与平民化 诗歌在发生时间上同步的现象,并从这样一个视角解释了初唐四杰出现和初唐 诗风的重大转折。考察盛唐禅宗明心见性、无念为宗的禅宗思想与这一时期诗 歌吟咏性情、唯在兴趣的艺术特征与内在的一致性;禅宗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思想与盛唐诗歌圆融澄澈意境的内在关联,以此来诠释盛唐诗歌精神。此外中 唐即心即佛思想与韩孟诗派奇崛险怪诗风,平常心是道与元白诗派平易浅俗诗 风的因缘;晚唐怀古咏史诗潮所表现出的佛禅空观等。 【3】 两者在论述禅与唐宋 诗的时候有相似的观点,重叠之处。但研究的角度,侧重点,表现的手法上又 不同。胡遂的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对佛教禅宗的教义思想吃得 很透,悟得很深,对禅宗的发展演变把握得清晰深入,从根本上把握禅与诗的 相通性,全书条理非常清晰。但是排版密密麻麻,容易造成阅读疲倦,而且由 于研究过于深入,比较艰涩难懂,对于刚入门的读者相对就比较难。 佛教禅宗 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侧重的是禅对唐代诗歌风格的影响,而禅与唐宋诗 学则从方方面面去阐释禅与唐宋诗学的关系。读者们可以选择先读张晶的 禅与唐宋诗学 ,对这一方面知识有一个大致把握,再去仔细攻读胡遂的佛 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 。对于想要了解禅对诗学的一个影响的读者来说 是不错的选择。 三、评价:不完美的禅与唐宋诗学 禅与唐宋诗学这本书很好探讨了禅与唐宋诗学的一个关系,追溯源流 发展,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举出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如王维,苏轼,黄庭 坚的诗,严羽的沧浪诗话等等。所举的例子很丰富,从书后的参考文献来 看,作者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而且作者的语言富有文采,通俗易 懂,对于那些没有禅学诗学基础的人来说也是可以读懂的。并且对于引用的一 些古文资料,也进行了一个浅显的解析。所以读来并没有很大的压力。 值得称道的一点,作者不仅给我们展示了禅学对文学,诗学的一个影响渗 透,还强调了诗学对禅的一个反弹,虽然篇幅很短,但却是非常难得的。禅宗 公案与诗的因缘。这是个很少有人涉足的题目,也许会被视为荒谬绝伦,但是 细想起来,二者之间又委实有着较为深微的联系与渗透。正如他在书中所说: 我们习惯于看到哲学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和渗透,而未尝看到文学对哲学的反作 用。人们总是谈论着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如何影响文学,甚至在某种时 候决定着文学的走向,似乎文学是一个柔顺的小姑娘,任人摆布,只是被动地 接受影响与“决定” 。 【4】 在宗教的发展中很明显地体现出诗对禅的一个渗透, 尤其是在公案里,多带有审美,很多禅师的回答,如同优美的诗句这类诗化的 公案,在意象,句法甚至韵律上,都是依循诗规律产生出来的。禅宗的谒语也 是最能体现文学对宗教的强烈渗透力。我们常常关注到禅对诗歌的一个影响却 忽略了诗歌对禅的一个作用。 作者平时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论与古典美学,文艺美学。所以从书 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学方面占了很大的篇幅:既有禅与诗歌审美创造心理,也有 禅与诗的审美感兴。而在文论的一个引用上是非常丰富的,信手拈来。特别是 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 ,单独提出来进行研究,并且研究得比较透彻。 书的封面设计很古朴典雅,封面是淡黄色,一个若有若无的大大的禅字, 书的手感纸张的选择也很好。吸引读者的兴趣。 而不足的一点是书中对于寒山这位著名的禅师却提得很少,寒山在禅学史 上是一个做出杰出贡献的诗僧,很多的诗人仿造寒山的风格写了许多诗。可本 书作者却很少提及寒山。作品举例几乎没有,只在禅僧中有许多人都是诗僧, 如皎然,寒山,拾得,北宋的九僧等。提到了寒山。对于寒山的着墨并不多, 这可能和作者的个人的一个喜好和研究方向有关。 在章节的设置上,我觉得做得也不够好,没有很清晰,其中第三章禅与诗 歌审美创造心理和第四章禅与诗的审美感兴,说的同样是审美,所以觉得可以 把两章融合。个人感觉章节的设置上有点小混乱,没有一个明确准则。 甚至在 081 页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校对错误:“另一方面320 又是人们感 知外物的结果。 ”这对于本书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失误和瑕疵。 四、引申性探讨:禅的渐行渐远 据我有限的了解,历史上研究佛教与文学关系的著作和论文为数不少,尤 其是近二十年来,研究佛教与唐代文学的著作和论文时有所见。当下,关于禅 学与文学的一个研究很多,例如崔小敬著的寒山:一种文化现象的探寻其 中第四章:寒山诗的宗教情怀;第五章寒山诗的审美超越。 【5】 也研究了禅学对 寒山诗的一个影响。寒山有许多的禅悟诗,并且被称为诗僧。寒山诗的独特内 容,是那种自性自悟,无修无证的禅思想的直接的或比喻的象征。在寒山诗中, 宗教审美化,审美宗教化。以上这些,还只是研究禅对我国诗学的一个影响, 而禅学被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甚至传入美国。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 一书的巨大影响力,该书甚至将寒山和史奈德共同推为“垮掉的一代”的宗师, 对嬉皮士运动的追随者产生了强烈的号召力。可见寒山对外国的文学也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钟玲著的中国禅与美国文学探讨禅学对美国文学的一个影响。 从中国禅西渐的文化背景与历史,美国文学作品对禅的一个吸收,中国禅诗的 英译,公案、佛教人物故事与美国文学,禅文化与中国文学各个方面去论证中 国禅对美国文学的一个影响。 【6】 根据这些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禅的一个巨大作用, 不仅对本国诗歌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传播国外,影响其它国的文学。 当下关于禅学的一个研究,更多地只是关注禅对古代诗学的一个渗透,忽 略禅对现代文学,对其它文学体裁的一个影响。我认为对于禅学的研究不应局 限于古代,局限于诗歌。而现在也越来越多对禅学的一个研究延伸到其它的方 面。例如各种期刊杂志上的论文:从禅宗美学看简媜散文创作 、 美国现代 诗歌中的禅宗意味 、 禅宗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 浅析佛教文学对川端 文学的影响 、 禅宗思想对花鸟画的影响 、 卧虎藏龙中的生态玄机:从禅宗 公案看电影 ,甚至研究废名,贾平凹创作中的禅,禅与诗歌,书法,画,音乐, 茶道,陶艺,舞台艺术的关系等等。这些研究说明禅不仅对文学,艺术,甚至 我们的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研究禅学不应拘泥于禅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