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 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白梅) ;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 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2 词的开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句写得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人通过描写主人公闲逗鸳鸯、揉搓杏花、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 作情态,用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空虚无着、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少妇(闺中 女子)形象。化静为动。用一个“皱”字来形容水的波纹,把静态的春水写活了。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动着思妇之心,使她内心泛起了思念的涟漪。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而秦观 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 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 分) 【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 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 暮厮守。 (2) 【参考答案】通过“群仙相妒” (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 ) 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 )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 , 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来源:Zxxk.Com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 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备考提示】读诗要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 说诗句,结合小注,理解诗的大意。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 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 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 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 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所谓反衬,就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 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 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 分)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 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 分) (2)下片的“泪”仅仅是诗人个人功名无成的伤感之泪吗?请说说“泪”中蕴含着作者怎 样的感情?(4 分) 【参考答案】 (1)上片写诗人夜泊江湾,描述了一幅水底鱼龙翻动,狂风卷地,巨浪 高如房屋,汹涌翻腾的景象(1 分) 。以江水汹涌烘托内心无法派遣的忧愤,为下片的抒情 作铺垫。 (2 分) 。 (只要答出烘托或铺垫即可给 2 分) (2)不是, (1 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 无法实现, “泪”中蕴含着心系天下兴亡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 (3 分) 。 (意思对 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 分) 鹧鸪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为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 (1)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 分) (2)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涵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 分) 【答案示例】 (1)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 景;远近结合(由远而 近);仰看俯察。(3 分)描写了夏日雨后 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 满野趣。(3 分) (2)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或“隐逸者” 、 “贬谪者”)形象。(2 分) 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悠闲自适的志趣,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 (2 分)(意思对即可) 【补注】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翻空:飞翔在空中。古城:指 黄州古城杖藜:拄着藜杖。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诗歌鉴赏】 本词描绘了夏日雨后的乡村小景。上片写景。开头的“林断山明竹隐 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氟描写了夏日雨后 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 “时时见” ;一个诉诸嗅觉, “细细香” 。充满了诗情画意。下片写散步。乡村小景绘好之后, 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其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 内心世界。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 “殷勤”两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 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然世表。 7.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 (2)两题。 (6 分)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简析这首诗反映了当是怎样的社会环境。 (3 分)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参考答案】 (1) “未休兵”写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无家问死生”写民不聊生。 (由“断人行” 、 “未 休兵”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可推知。两点得 4 分,对一个得 2 分) (2)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共 7 分) 菩萨蛮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 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 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作者与苏东坡极友善,东坡为爱其才,曾荐其于朝。东坡因政争遭贬谪时,作者 亦受牵累。頩:png,光润美好的样子。燕,同“宴” 。 (1)结合词句分析,词中如何体现梅花是“人间第一枝”?(3 分) (2)词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 分) 10. (1)开得最早,春风最先吹出了梅花的嫩蕊,女子们最先把梅花与钗饰插在头上;格 调最高,梅花如瑶池仙子般高洁,众花都无法与之相比,只有月亮才配与梅花相伴。 (开得 最早,格调最高,各 1 分,结合诗句分析 1 分) (2)词人通过描写梅花的先春而开的冷艳幽姿, (1 分)表现出词人对梅花的高洁品质的 喜爱之情, (1 分)也借赞美梅花,表达了自己虽然遭遇挫折,但仍然要保持清高孤傲,卓 然不群的品质的襟怀。 (2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 分)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注本诗是作者谪居惠州后所作。 (1)诗中如何表现岭南佳果品种丰富这个特点的?(3 分) (2)请就本诗的思想情感作简要赏析。 (4 分) 10 (7 分) 【(1)短短四句,具体点到了枇杷(卢橘) 、杨梅、荔枝三种佳果 名称,使人产生目不暇接之感。“四时春”点明土地、气候适宜佳果出产,使人对 春夏季节之外的佳果产生遐想。“次第新”使佳果的出现富有层次感、动态感,令 人对未提及的品种产生联想、想象。 (答对 1 点得 1 分,答对 2 点得 3 分。最多得 3 分。 ) (2)作者流连于岭南佳果,天真喜悦,心胸旷达。“四时春”三字写尽主观感受, 对生活环境的满足感、与当地民众的相得之情跃然纸上。“不辞长作岭南人”直抒 胸臆,因遭贬作客岭南的悲戚感完全被发现幸福源泉的喜悦感淹没。 (意思对即可。答 对 1 点得 2 分,答对 2 点得 4 分。最多得 4 分。 ) 】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塞 下 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曾与汉和亲。 (1)诗中“望”字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3 分) (2) 这首边塞诗的主题与众不同,别有新意。请简要分析。(4 分) (1)答:“望”写的是乌孙使臣朝罢西归,回头眺望京城的动作(1 分) ,表达了使 臣恋恋不舍的心情(1 分) ,表现出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情深义重(1 分) 。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的鉴赏能力。 (2)多数边塞诗表现的主题是:报效祖国(或建功立业、怨战思乡、反映边塞征战之 苦) 。 (2 分)而此诗的主题是:讴歌民族和解(或热爱和平) ,(2 分)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7 分) 荔枝香近 宋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 ,细响当窗雨。 看两两相依燕新乳 。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逐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 。共剪西窗蜜炬。 【注】无憀:无聊的意思。 燕新乳报鹦鹉:都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感情?(3 分)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相关诗句做简要分析。 (4 分) 10.【古诗鉴赏】 (7 分) (1)(3 分)描绘了一幅凄美的景象。乱红飘零水中,随风而逝,在尽日的微寒中,室 内香雾萦绕。黄昏时面对细雨当窗,一个人在静静的观看燕子成双。 (1.5 分) 词中蕴含了词人踪迹无定,凄切思乡,孤苦无依,寂寞闲愁的感情。 (答出其中一个关键词 即给 1.5 分) (2)(4 分)衬托:下片先写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虚实结合:最后三句写 虚景,写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化用典故:并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答对两点,即给 4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7 分) 春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 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也病逝。“青帘”指酒旗。 (1)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 “春寒”的。 (4 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共 7 分) 寄黄幾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黄幾复,是黄庭坚年轻时好友,时为广东四会县令,二人分别已有十年。蕲, 求;肱,上臂。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指政绩卓著。 (1)第二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是怎样具体运用的?请简要分析。(3 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回答。(4 分) 解析 本诗抒发的情感可以从四联来分别分析:首联表达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无奈, 颔联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颈联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尾联是为友人鸣 不平,并寄托深切的同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后庭花 许棐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 ,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 ,落花吹遍。 注:湘管:毛笔。 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 之声不断。 (1)该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2) “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 分) 答: 10.(1)无尽相思之情。 (1 分) “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 人,本想执笔写信,可短短的信笺却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以致泪如 雨下。 (1 分,大意对即可)孤独寂寞之情。 (1 分)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 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相伴。此句极写女 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 (1 分,大意对即可) (2)拟人。 (1 分)此句把东风写得像人一样,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 (1 分)表现了女 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 (1 分) 比喻。 (1 分) “落花”喻指女主人公。 (1 分)指女主人公备受摧残的情状。 (1 分) 用典。 (1 分)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 (1 分)这是借汉代乌孙公 主表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 (1 分) (正确答出任一种修辞都可,答出两种及以上修辞手法的只按第一种给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宋)蒋 捷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 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 枝最佳,折时高折 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注】从他:听任他。檐牙:高高翘起的屋角。 (1)词中的说话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4 分) (2)请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3 分) 10(7 分) (1)形象:性格温和(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具体分析);善良(可结合“折则从 他折去”“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 具体分析);“细心”或“细腻”(可结合“是 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具体分析);“爱美”或“品味高雅”(可结合“须插 向,鬓边斜”等句子具体分析)。 (以上 4 个要点,答对 1 点得 2 分;答出其中两点可得满分。) (2)语言特点:朴素自然(或通俗化、口语化)。如“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 “折时高折些”等语言,都是口语化的语句,明白晓畅,一看就懂。(答出语言特点,2 分;能结合诗句分析,1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8 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第二句中的两个“自”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析。 (3 分) 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 (5 分) 答: 10. (1)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 流反衬人之“伤心” , (2 分)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1 分) (2)以景作结, (1 分) “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 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 (2 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 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 (2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 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 分) _ (2) “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3 分) 9. (1) 远谪异地,形容憔悴,孤独苦闷。(3 分) (2) 夜色笼罩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1 分)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诗人内心的凄怆。 (2 分) (3) 思念故乡亲人,渴望家书;希望得到朝廷的音讯。(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 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4 分) (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 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 分) 14(1). 【答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 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 高妙。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 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 “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89 题。 (11 分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祺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释】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量移,原指从贬 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8这首诗写出了“官舍竹”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 分) 9本诗的尾联,有人说表明了作者内心的不满,也有人认为表达了作者的坚定的信念,请 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 梅尧臣 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 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 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 唯应谷鸟知。 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 注释:著子:结子,这里指果实。 14与标题中“披谢”相呼应的词语是 。 (1 分) 15简析画线句化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 (3 分) 16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4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 分)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 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 分) (2)下片的“泪”仅仅是诗人个人功名无成的伤感之泪吗?请说说“泪”中蕴含着作者怎样 的感情?(4 分) (1)上片写诗人夜泊江湾,描述了一幅水底鱼龙翻动,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 涌翻腾的景象(1 分) 。以江水汹涌烘托内心无法派遣的忧愤,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2 分) 。 (只要答出烘托或铺垫即可给 2 分) (2)不是, (1 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 无法实现, “泪”中蕴含着心系天下兴亡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 (3 分) 。 (意思对 即可) 1 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新雷诗中的后三句,实际上都是对“却有情”的解说,了解到这一点, 答案就出来了。其中“觉春生”中的“觉”有“使醒”之意。10 张维屏是鸦片战争 时期的诗人,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当时清政权腐败黑 暗,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使人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即满 怀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首诗不仅表现了 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龚自珍于道光十 九年已亥离开京都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万花纷落,残红满地。诗人痴迷地看着这种 景象,心中猛然一惊,自己不就正象这一片飘零的落花吗?但他毕竟不是俗人,面对满地 堆砌的落花染成的一片火红,使人的心也被点燃了:我们这片落花,花落归根,化作春泥, 也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新雷诗中的末句有一个关键字 “待” ,所以就有“渴望与期盼”的意思。 己亥杂诗诗中也有一个关键处“化作春泥” , 所以就有“奉献”的意思。 答案:1 新雷诗中“造物” “有情”体现在“觉春生” 、 “安排著” 、 “只待” 。因为 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 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 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 这两首诗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花卉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 视觉营销塑造独特品牌并提升销量的关键
- 艺术展览的色彩设计与观众情感互动
- 网络时代的市场趋势传统与新媒体营销并驱
- 解析工业物联网的跨界融合与创新
- 老年家庭照顾者技能培训项目汇报
- 音乐启蒙教育如何通过音乐素养提升计划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
- 2025年抄纸助剂合作协议书
- 2024-2025部门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考点精练)
- 2024-2025班组三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带答案(研优卷)
- 室内装饰医疗贝斯板技术交底
- 变电站施工进度计划节点横道图
- 会计师事务所自查自纠报告范文3篇
- 信用评级ppt全套教学课件
- 2022年烟台毓璜顶医院医护人员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教师专业发展第3章-教师专业发展趋向课件
- 安装调试培训及验收方案
- 现场跟踪审计工作要点
- 公制螺纹公差速查表
- 《山东省消防条例》(2022年最新版)[1]
- T∕CVIA 73-2019 视觉疲劳测试与评价方法 第2部分:量表评价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