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报告资源研究成果开发利用研究_第1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报告资源研究成果开发利用研究_第2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报告资源研究成果开发利用研究_第3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报告资源研究成果开发利用研究_第4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报告资源研究成果开发利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报告资源 研究成果开发利用研究 摘 要:在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 略背景下,科技报告作为国家重要的战 略信息资源,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 对国内科技报告的研究成果作了梳理, 总结出典型作品、核心刊物和不同阶段 的研究主题;同时结合实地走访相关部 门与机构,发现在现有国家科技报告制 度推行的同时,科技报告资源开发与服 务有一定实效的情况下,存在着一定的 不足,据此提出:加强科研人员撰写科 技报告的培训;加强对过往科技报告的 回溯建库;构建科技报告质量评价监控 体系;完善相应知识产权法规等配套措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施。 中国论文网 /7/view-12900899.htm 关键词:科技报告;开发利用; 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G255.51 文献标识 码:A DOI:10.11968/tsyqb.1003- 6938.2017008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reporting, as important national and strateg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author made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into domestic literature of the study on scientific reporting and learned the typical works, core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them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cipline. After some visits of the institutions and agencies, conclusion was made that although the existing national technology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report system has brought about many positive results, problems are not few. Proposal were made to strengthen research personnel training in writing technology reports; to collect the past technology report in library; to construct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port; to improve relevant regulation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other supporting measures.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ing system;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1 引言 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 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但提质增效、转 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是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手 段,是国家在“ 后危机” 时代所做的重要 战略决定1。从 2012 年 7 月 9 日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务院发布的“ 十二五” 国家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规划到 2016 年 11 月 29 日 “十三五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 划 ,明确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 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强大动力。 “十三五” 时期是战略性新 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战略性 新兴产业是引领技术方向的知识与技术 密集型产业,创新是其发展的内在驱动 力。产业创新需要科技信息资源支撑, 需要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报告就是科技 项目的研究成果,是重要的科技信息资 源。科技报告是科研工作者围绕某个课 题研究所取得成果的正式报告或对课题 研究过程中各阶段进展情况的实际记录。 科技报告的研究课题涉及国家部署、支 持的高、尖、精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研究涉及基础理论或生产技术。科技报 告专业性强,报道详尽,技术数据具体, 常有图表及研究比较,是科技查新工作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的一项重要信息源2。 科技报告在一 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科技研究过程、科技知识的创新及科 研成果交流等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 国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于 2014 年 3 月 1 日正式上线,科技报告制度全面实行, 科技报告的管理和利用已经被政府和学 术界重视起来,专家学者们对科技报告 的研究也与日俱增。本文以开发与利用 科技报告有助于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回顾 国内研究科技报告文献的基础上,总结 我国图情界对科技报告研究的整体情况, 结合我国科技报告开发与服务现状,提 出进一步完善科技报告管理与提供利用 的对策。 2 国内文献回顾 笔者分别以“ 科技报告 ”为主题词、 关键词或篇名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 读秀等数据库进行综合跨库检索,同时 对国家图书馆、中科院数字图书馆和中 信所图书馆文献资源进行检索。汇总后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发现:国内对此主题的专门研究一直以 来总量并不多,直到 2013 年才有明显 增加,文献类型主要是期刊论文。会议 录论文、学位论文等数量很少,专著数 量更少。 2.1 相关专著及专题电子资源 访问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 以“科技报告 ”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剔除 与科技报告研究主题明显不相关的作品, 发现已出版发行的相关图书仅有以下 7 部:科学政策和政府科技报告 (金 宗蔚等译,1982) 、 美国政府四大科技 报告实用指南 (王维亮,1995、2011 再版,两部) 、 科技报告及其撰写和编 辑出版 (黄厚坤,1996) 、 科技报告 之写作技巧 (姚文隆等,2001) 、 美 国政府科技报告管理和服务体系研究 (贺德方,2006) 、 科技报告体系构建 研究 (贺德方、曾建勋,2014) 。此外, 有三份电子资源:科技报告呈交流程 和共享办法 (乔晓东主讲,2014) 、 科技报告撰写要求、典型案例和质量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管理要点 (张新民主讲,2015)和 国家科技报告体系研究 (贺德方主 讲,2015) 。不难看出,针对我国科技 报告管理与使用的研究专著目前只有一 部,即贺德方与曾建勋合著的科技报 告体系构建研究 (2014) 。这是一部力 作,内容全面系统,理论与实践完美结 合。内容涉及:科技报告概述;国外科 技报告制度剖析;我国科技报告制度现 状分析;科技报告资源形成机制研究; 科技报告制度框架研究;科技报告知识 产权研究;我国科技报告建设模式研究; 我国科技报告体系构建研究;我国科技 报告工作操作实务等。 2.2 论文 种数与时间分布 通过跨库和多平台检索发现:国 内以科技报告为研究主题论文有期刊论 文、会议录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和报 纸刊登的研究性论文。目前检索到最早 涉及科技报告的论文是 1976 年武汉 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第 1 期对查 找 11 种科技文献资料的介绍 ,其中科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技报告为其中一种。之后是中国科学院 图书馆张玉麟研究馆员 1980 年在图 书情报工作的发文,研究内容为日本 学术会议录、科技报告的著录和目录组 织。 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数量甚少, 检索到的相关硕士论文仅 8 篇,博士论 文为 1 篇,其中较早的一篇硕士论文发 表于 2003 年,是中信所情报学硕士张 东所作。唯一的 1 篇博士论文发表于 2016 年,是贺德方教授指导的南京大学 博士生朱丽波所作,题目是科技报告 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 。几乎绝大多数 学位论文完成时间都花费近三年时间。 较早的一篇会议论文是 1986 年 11 月中 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召开的全 国文献资源布局学术讨论会上的科技 报告联合服务网络布局初探 ,并于次 年刊发在图书馆界3。 根据论文刊出的具体情况,可以 得知自 1980 年开始论文数量随时间发 生的变化及分布(见图 1) 。截至 2016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年 11 月,论文总数是 323 篇,2016 年 已发表 36 篇。由图 1 可见,从 1980- 2012 年,我国学界对科技报告的研究虽 持续关注,但整体处于低迷状态。2012 年底之前,每年发文量最多不超过 10 篇。直到近几年,我国提出加快推进创 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支撑引领作用,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国 务院于 2012 年 9 月印发了关于深化 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 意见 ,要求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 制度,引起学者们的更多关注。2013 年 开始,国内科技报告研究的数量猛增, 随着 2014 年我国国家科技报告系统正 式上线,到 2015 年达到前所未有的研 究高峰。由此也能看出,国家相关政策 的出台对于国内科技报告的研究有着极 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2.3 发文期刊的相对集中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国内科技报告的研究论文多发表 于国防科技类期刊和图书情报类期刊。 论文的期刊分布相对集中,其中情报 理论与实践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和 图书情报工作载文量较大。笔者将 载文数量为 9 篇以上的期刊进行汇总 (见表 1) 。 图书情报类期刊载文数量最多的 为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中国兵器工 业集团第 210 研究所主办的情报理论 与实践 (曾用名兵工情报工作 ) , 截至 2016 年 11 月载文数量为 40 篇。 表 1 中前 7 位期刊刊载科技报告的论文 数量占总篇数的 43%。结合文献调查发 现,国内对科技报告研究主体是在情报 学领域。 2.3 研究主题的阶段性和递进性 国内科技报告的研究主题按照出 现顺序依次是:国防领域的应用、科技 报告基础理论(概念、作用、特点及组 织检索与利用) 、国外成功经验、国家 管理制度与体系的构建和省级管理制度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与体系的构建。由于时间跨度长,对同 一主题研究层面深度与角度及方法等均 有不同,科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具有阶段 性特征的,因此按照时间再结合文献主 题,将国内自 1980 年以来对科技报告 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期阶段、 推进阶段、深入阶段。 (1)研究的初期阶段(1980- 1997)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主要是围 绕传统纸介质信息环境下的科技报告的 作用4、特点 5,以及如何撰写 6、 如何组织7-8、如何收藏9与管理10、 如何检索11 利用科技报告的基本问题 12。研究的角度有:国外科技报告的 编写、标引组织和检索工具介绍13, 对当时国内开展科技报告管理和服务工 作发出呼吁14 ,甚至有学者提出建立 科技报告联合服务中心的设想3。 (2)研究的推进阶段(1998- 2012) 。这一阶段的研究,既有基于计 算机和网络技术视角对科技报告编写 15与出版16、管理17、网络检索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18的微观研究,同时也有对科技报告 资源体系19-22 、科技报告管理制度体 系23-24和科技 蟾娣务体系25等 宏观问题的积极探索。微观上,认为科 技报告是技术信息产品26,是重要的 资源27,是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28 , 关注网络上科技报告资源的分布与获取 29-30,也提出科技报告的知识产权保 护问题31。宏观上, 2011 年以冯长根 为首的 32 位专家学者32联合撰写建 立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势在必行 ;2012 年贺德方认为科技报告制度是国家创新 体系的基本能保障条件;石蕾等33学 者将中美科技报告制度建设作了对比分 析。至此,我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构建 具备了基本的理论条件。 (3)研究的深入阶段(2013-至 今) 。这一阶段的研究是在继承前一阶 段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深入与升华。深入 是指本阶段的研究无论从微观上还是宏 观上都有了更细化与更贴近实践的拓展, 升华是指本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产品或指导实践的标准或规则。有学者 对科技报告已从情报学视角系统认知 34,认识到科技报告是科技情报的重 要载体,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对科 技报告撰写研究深入到对质量进行评价 35-36和控制 37-38,提出对科技报告 资源建设39-41 ,对科技报告组织的元 数据42和关联数据 43开展研究,对 知识共享44 与绩效评价的系列探索45 , 对比美国、欧盟等国外科技报告制度与 服务的进展46-48 ,提出构建我国科技 报告制度49-52 ,以及我国科技报告服 务体系,涉及模式问题53、服务系统 54、技术标准化 55和知识产权保护 56-59等一系列问题 60。众多研究成 果必然直接推动我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 的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 3 国内科技报告开发管理与服务 现状 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 设计扎实推进,将发展动力切换到创新 驱动上来,已成社会共识。对于已成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国家科技创新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的科 技报告,一直以来,政府与学界没有忽 视,尤其在国防与尖端科技领域,近两 年,在“双创 ”的时代背景下,对科技报 告这一科技信息资源越发重视,作为提 供主体,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在不断推 进其开发与提供利用,既取得了很多成 就和进展,也仍然还有一些待努力推进 和解决的问题。 3.1 呈现的可喜 局面 (1)形成分工协作的三级管理 体系。2014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 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 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科技报告管理体系。 科技报告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科技资 源,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快建立 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将科技报告纳入科 研管理,是推动国家科技资源持续积累 和完整保存、增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 举措。科技报告制度是国家意志和科技 实力的多方面体现。有利于加强各类科 技计划协调衔接、避免科技项目重复部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署;有利于广大科研人员共享科研成果、 提高国家科技投入效益;有利于社会公 众了解科技进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 用。国家科技报告管理体系是科技行政 主管部门、项目主管机构、项目承担单 位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建立协同创新 的工作机制(见图 2) 。 (2)出台顶层设计的制度框架。 2014 年 9 月 10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 度的指导意见 ,部署加快建立国家科 技报告制度,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建成 全国统一的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 共享体系,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科 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现在有了 科技报告制度,就可以在梳理国家重大 科技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之上,及时向社 会公布,进而推动科技成果形成知识产 权和技术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 业化。2014 年 09 月 12 日 12 版 人 民日报 刊出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全 面推行一文,揭示出科技报告工作流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程(见图 3) 。 (3)开通统一的服务系统平台。 “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 ”于 2014 年 3 月 1 日正式开通运行,公众可以通过该 系统检索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科 技报告,这标志着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 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为科技报告向社 会展示和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基础平台, “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 ”于 2013 年 11 月 1 日开通征求意见版,并根据广大科 技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结构优 化和功能扩展,科技报告资源规模增加 到 1 万份,实现了科技报告与相关论文、 专利等其他成果产出形式的知识关联。 目前,系统已开通了针对社会公众、专 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三类用户的共享服务。 该系统的开通将实现万份科技报告向社 会开放共享,公众只要登录网址 ,就可以检索国家科技计 划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报告,通过实名注 册的用户即可在线浏览公开科技报告全 文。同时,系统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确保科技报告作者相关知识产权权益。 (4)推出相应的国家标准。科 技报告应按国家科技报告编写规则 (GB/T 7713.3-2014)等国家标准进行 撰写(见图 3) ,对技术细节和研发过程 作详细描述。科学技术报告编写规则主 要是对科技报告的结构、构成要素以及 编写、编排格式等进行规定,确保科技 报告结构规范,段落清晰,简明易读, 以及科技报告的基本信息项完整、准确、 格式统一,便于统一收集和集中管理, 也便于信息系统处理和用户检索查询。 科技报告的组织整理需按照国家科技 报告编号规则 (GB/T 30535-2014)进 行编排。一个项目(课题)可能会形成 多篇科技报告,需要统一编号,以便于 呈交、管理、检索和使用。科技报告元 数据主要用于对科技报告的文献特征信 息和项目来源基本信息进行描述、组织 和管理。科技报告元数据的主要作用是 支持科技报告基本信息在计算机信息系 统中的存储、管理、定位、调用等功能,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8 帮助用户检索、识别和确认所需要的科 技报告。科技报告的标引与著录需按照 我国科技报告元数据规范 (GB/T 30535-2014)进行。对科技报告的分类 分级管理应依据科技报告保密等级代 码与标识 (GB/T 30534-2014)赋予代 码与标识。制定科技报告保密等级代码 和标识标准是为了统一确定和标识科技 报告保密等级及其受限范围,方便密级 等级变更和解密,以促进科技报告的管 理、交流和使用。 (5)积极响应的地方政府与管 理部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后,各 地政府及各级科研管理单位和部门都积 极响应。 科技日报2016 年 5 月 11 日第 7 版蟮溃汗愣 去年出台的 中 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 决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广 东省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 施意见中都明确提出:“建立科技报 告制度”“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9 项目承担者必须按规定提交科技报告” 等具体要求。同时,依托广东省科技情 报研究所成立“ 科技报告管理与服务中 心”(内设机构)作为具体工作承担单 位,实现“国家科技报告制度” 在地方的 落地。截至 2016 年 5 月上旬,广东科 技报告制度已经初步构建完毕, “广东科 技报告服务系统” 已上线使用,超过 2000 份科技报告面向社会公众实现共 享, 广东省科技厅关于科技计划科技 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也即将正式出台。 全国各地各级相关政府和单位部门都在 积极落实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并在国家 制度框架下积极构建适合本地本单位本 部门的规则与细化制度,推动科技报告 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社会共享的早日实 现。 3.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党的十八大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 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0 庸置疑,与欧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科 技成果管理体制落后的面貌并没有彻底 改观,仍存在科技投入分散、科技信息 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资源利用效率低、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弱等问题。 这些问 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 下 4 个方面。 (1)科研人员的规范意识缺乏, 撰写能力有待提高。科技报告描述科技 活动的产生、发展和结果,科技人员可 以凭借科技报告的描述来重复试验过程 或了解科研结果,是科研工作能够承上 启下的基础保障之一。科技报告的存在 可以避免由于知识分散在个人或机构中 而导致的科研成果流失,从而促进隐性 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61。但是,并 不是每一位科研人员都有科技报告写作 的规范性意识或常识,他们总是按照自 己的习惯表述来描述研究过程。即使科 研人员有规范撰写科技报告的意识,通 常也很难规范,因为不是每一个科研工 作者都拥有完美的表达技巧和表达习惯。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1 撰写规范的科技报告是一项技能。 (2)科技报告存量序化有限,数字化 整合难度大。国家科技报告制度要求必 须强化科技报告的完整保存和集中收藏, 在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开展科技报告的 回溯工作,做到财政性资金资助的科技 项目必须呈交科技报告,鼓励并引导社 会资金资助的科研活动自愿呈交科技报 告。科技部及其委托机构应对全国范围 内所收集的科技报告文摘、项目基本信 息、项目产出信息等元数据和科技报告 全文进行加工整理、集中收藏和统一管 理。由于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框架推出较 迟,之前科研管理部门受制于人力资源、 空间或其他因素的局限,收集的科技报 告多呈现信息孤岛状态,没有整理,缺 少分类与分级,没有编号和代码标识。 甚至许多科技报告没有录入系统,也没 有电子版。如果不进行整理和数字化, 这部分科技成果将失去共享的可能,对 于社会也是损失。 (3)质量控制缺乏客观标准,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2 绩效评价精准难。理论上,作为一种非 正式出版的特种文献,科技报告要求能 够客观、系统、及时地描述科研的基本 原理、方法、技术、工艺和过程等,以 便科研人员之间、管理部门之间快速交 流和分享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前沿技术。 但在实践中,情况很难如人意。我国正 着手推进国家科技报告资源建设工作。 在此过程中,由于科技报告资源类型众 多、提交加工过程繁琐、科研管理机构 制度不健全、操作欠缺标准化以及缺少 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因,致使提交的科技 报告规范性不够、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一定程度上降低科技报告资源的科技含 量和应用价值。目前尚缺乏统一、有效 的质量控制标准,缺乏对科技报告质量 评估筛选审核机制,直接影响到用户对 科技报告的使用。 (4)知识产权等问题突出,分 类分级不好把握。根据分级分类原则, 通过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面向项目主 管机构、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和社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3 会公众提供开放共享服务,以此方便社 会公众了解科技进展、促进科技成果的 转化应用。作为特殊种类的科研信息资 源,科技报告目前在公开共享交流及技 术保密不予示人之间存在难以清晰界定、 平衡发展,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技术 保密评估、审核标准,使得在日常工作 中常常出现以下 3 种倾向:应该公开却 保密;应该保密却公开;为防涉密简化 科技报告信息而使之利用价值降低。由 于以上种种情况,许多国家科技成果依 然处于分散、搁置甚至流失的状态。 4 提升国内科技报告开发与服务 的建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对 于信息采集与整合的需求前所未有地提 升。我国建设科技报告制度和服务共享 体系可以被称为是科技领域的大数据革 命,建立科技信息的大数据平台,优化 我国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将起到重要 的基础性作用。 4.1 大力宣传科技报告制度,加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4 强撰写技能培训 各省市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定期 举办科研人员国家科技报告撰写规范与 写作技能培训。培训对象是主持相应省 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人员,尤 其是当年准备结项的科研人员。培训的 目标是让科研人员认识到科技报告规范 提交的重大意义;科研人员要熟悉国家 科技报告制度,从而也便于维护自身的 知识创造带来的权益;通过明确提交范 、方法、程序等具体要求,使科研 人员学会在线提交规定格式和规范的结 题报告文本。培训内容为:科技报告对 于国家的战略性意义;国家科技报告制 度的内容、进展与展望;科技报告的规 范与撰写;科技报告呈交系统演示。培 训需要约束性:培训与结项验收绩效、 获得下次项目申请立项机会以及科研信 用指数相联系。 4.2 整合已有的科技报告,选择 性数字化回溯建库 多年以来,虽然科研管理部门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5 直要求科技项目主持者结项时提交科技 报告,但很少有单位能将收集来的科技 报告文本很好地加以管理序化并提供在 线利用。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要求下, 依据国家相应的工作标准,科研项目管 理部门应重视之前已收集的科技报告, 做好整合工作。针对已验收项目,有条 件的地方和部门应开展科技报告回溯工 作。可以根据工作量大小,安排专门工 作团队发现、整理和挖掘以前的科技报 告,做好分类分级整理,按照适用范围, 科技报告分为公开科技报告、延期公开 科技报告、保密科技报告等。邀请专家 小组进行论证,确保有计划分阶段地对 原有分散的科技报告进行梳理,将重要 领域和重要主题的科技报告优先回溯建 库。在整理并回溯建库时,应根据各领 域文献老化周期,科学合理地安排优先 次序。 4.3 构建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科 研绩效监管 推动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6 建我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框架和建立完 善相关技术标准等还是无法真正实现有 效的科技报告资源的共享。必须还要加 强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管理,使呈交的科 技报告资源质量能够达到共享服务的要 求。因此,提高科技报告质量监管与控 制,实现科技报告资源不断积累、有序 组织和持续改进是促进科技报告资源质 量提升和共享使用的前提。即:构建具 有科学性、客观性、便于实施、符合我 国科技报告管理要求的质量评价标准体 系,提高国家科技报告技术价值和编制 质量。设计科技报告验收阶段和收录后 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权重,并建立相 应的奖惩机制,对未按时按立项要求完 成科技报告任务的科研项目,不予以结 项并计入绩效。对结项报告存在抄袭等 学术不端行为的,计入项目负责人及其 所在承担单位的科研信用记录,并依据 相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科研人员根据科 研合同或任务书要求按时保质完成科技 报告任务,并对科技报告的内容和数据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7 的真实性负责。 4.4 健全相关法规,完善知识收 益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 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的若干意见为此指明方向。创新创造 关键在人。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 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 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 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 益。制定促进科研人员流动政策,改革 科技评价、职称评定和国家奖励制度, 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引进国外高质 量人才和智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行动计划,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切实保 护发明创造,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各 省市级等不同层次的相关科研管理单位, 在国家法律与政策允许的框架下,可以 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或部门实际,制定 灵活的绩效激励制度。同时,工作人员 应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确保按照信息可公开与共享的合理范围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8 与程度设置使用权限。 33 石 蕾,袁伟,刘瑞,等.中美科技报告制度 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