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安徽卷_第1页
2009年高考语文安徽卷_第2页
2009年高考语文安徽卷_第3页
2009年高考语文安徽卷_第4页
2009年高考语文安徽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第 1 页至第 5 页,第 卷第 6 页至第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 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 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卷 16 题,第卷 1517 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 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号。 3答非选择题(第卷 7-14 题,第卷 1821 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 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 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年来, “通俗 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 们 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 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 ,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 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 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 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 时候,人 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 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 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 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 史知识,其 “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 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 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 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 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 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 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 为用以“ 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 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 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 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 们 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 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 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 “升温”的沃土,其“历史 的惯性”开始充分 显现出来。客 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 模式”的现代史 书皆难“ 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 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 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 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 一门学科的“ 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 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 播范围愈广, 对社会走向文明与 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 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 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 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 “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 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 “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 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 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 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 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 这 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 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 组成部分。也就是 说 ,“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 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 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 对社会的文明与 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 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 与著述之“ 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通俗 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 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 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代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 态 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 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 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 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 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 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 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 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 ,这种“走热” 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 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 诗。皆意 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 过洪山寺二里许,折 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 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 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 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 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 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 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 泽, 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 书数 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 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 为盘,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 赋七言近体诗 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 护卫李千户也, 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 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 太乙真人图求诗。余 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 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遗士诗?” 立恭援笔书数绝 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 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 “乐其无已乎 ?”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 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 既归,立恭曰:“ 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 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 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 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 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 (选自东里集 ,有删 节) 注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 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遂扫石而坐 弃甲曳兵而走 B 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乐其无已乎 其孰能讥之乎 D 遂与李及道士别 今君与廉颇同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 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 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 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 逝去的感伤。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译文: _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 _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_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 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 “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 _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 分) 答: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 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功在不舍。 (荀况劝学)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_ 。 (曹操短歌行) (3) _,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 。 (韩愈师说) (5) _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6)此情可待成追忆? _ 。 (李商隐锦瑟) (7) _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8) _ ,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 应手,若 让那些教师们来 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 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 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 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 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 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 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 师住宅里老的 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 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 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高考资源网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 绿柳垂岸,柳 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 师傅每晚 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 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高考资源网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 游人如织。一个“ 五一”节,董 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 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 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 许日子 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 谓。 高考资源网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 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 ”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 ”想一想, 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 ”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 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 桥上,指点 说:“从 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 ”通体发光 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 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 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 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 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 赞叹不已, 对雕花窗 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 只说:“不用多久,你就 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 ”他顿了一顿,又说:“可 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高考资源网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 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 卖 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 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高考资源网 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 分)高考资源网 答: 高考资源网 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7 分)高考资源网 答: 高考资源网 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 分) 高考资源网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高考资源网 答: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 究。 (8 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 。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答: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 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答: 绝密启用前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第卷(表达题 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 分) 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 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B合肥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安徽 在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C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 光鲜亮丽,生活中术讷寡言不黯世事。 D从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断壁残垣,2008 年我们艰难跋涉;从奥运圆梦到“神 七”翱翔太空,2008 年,我们激情飞扬。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 李娟、楚金玲等 5 人在这次全国选拔中脱颖而出,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中国排 协公布的新一届国家女排 20 人大名单。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 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 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D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 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 分) A强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一小时后 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 60 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B 今年 4 月底,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相继爆发了甲型 H1N1 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对此 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 C.这份工作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 而且指明了构建我县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方向。 D我市高新区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 极参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建设。 18下图有三个板块,请先用一句话对三个板块的内容作整体概括,再各用一句话作分别 概括。(7 分) 整体概括(18 字以内): 分别概括(每句 12 字以内): 19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 分)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目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上 联下 联 上 联下 联 20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关于“自主学习”的问答。请仿照乙同学对“能学”所作解释的句 子的形式,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解释文字。(4 分) 甲同学:你能告诉我“自主学习”有哪些要点吗? 乙同学:好的。我认为自主学 习有四个要点,就是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能学”是指学 习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具 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想学”是指 ;“会 学”是指 ;“坚持学” 是指 。 五、(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弯道超越” 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旁道是 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 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 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 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 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 对手。 现在,这一用语已被 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 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超越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 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 ,更 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 【注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w.w.w.k.s.5.u.c.o.m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安徽卷)试题详细解析 第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本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所选的是很热门的一个话题“通俗历史热”。近几年来, 通过媒体,尤其是电视,来推进史学的普及确实是很热门,中央台的“百家讲坛”就是典 型。所以,考生对此话题并不陌生。所选部分层次分明,阅读的难度不大。题目主要是从 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的角度设置,考生对此方式熟悉,操作起来也不 是很困难。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要求选出不能作为“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项,只要抓住题 干的意思,答案 A 项所陈说的“历史相当久远”很显然不能作为当今流行的原因。 2【答案】B 【解析】文中第一段里说“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 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没有说“隔尘绝俗的精英式 研究”是历史研究的误区。这是无中生有。 3【答案】C 【解析】A 项的错误主要是“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这是不合理的引申。原 文只说到“(史学)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 作用也愈大”。B 项不说因果是否合理,就是选项中“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 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与原文“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对比,它丢掉了“几乎”一词。D 项中的“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与 原文“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明显不 符。 二、(32 分) 文言文选文变化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自 2006 年安徽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文可 以说是“千变万化”,无规则性可言,2006 年的“序”体文,2007 年的“说”体文,2008 年,人们猜测最热门的“记”体文并没有在人们的期望中出现,而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又 回到了传统“纪传”体。正在大家不知今年到底会考什么“体”的时候,“狼”终于 来了“记”体文出现了。命题者可能考虑到人们的“接受度”,文章阅读的难度不大, 三个选择题的设置也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有所变化,外甥打灯笼照旧。但虚词的考 查有一定的难度。文言翻译把近三年试题中两句话翻译变为三句,这实际上也就是降低了 难度。 4【答案】B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 “过”是老大纲规定的 120 个词语中的。 5【答案】C 【解析】C 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A 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B 项中“焉”,第一 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D 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这个选项值得推敲。 6【答案】C 【解析】“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 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7【答案】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 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解析】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 、“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 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 “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 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 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杨士奇(13651444 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 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 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 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 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 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而所 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 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 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 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 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 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 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 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 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 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 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 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 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 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 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 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 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 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 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 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 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 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 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 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 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 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 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 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 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8【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 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 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9【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 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 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 诗词较为冷门,2006 年的宋词,2007 年的清词,2008 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看来,安 徽的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对于作者舒頔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 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 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10【答案】(1)驽马十驾 (2)天下归心 (3)丛菊两开他日泪 (4)非吾所谓传其 道解其惑者也 (5)谈笑有鸿儒 (6)只是当时已惘然 (7)回首向来萧索处 (8)薄雾 浓云愁永昼 【解析】本题承袭了近三年来的题型8 选 5,且都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篇目。期望 能进行到底。 三、(25 分) 文学作品阅读选取的是著名作家宗璞的一篇短篇小说,与新课程地区以考小说为主保 持一致,也是大家预料之中的,考小说是最没“悬念”的题目。其实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新 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在文学作品阅读有了新的要求,而要体现新课标考查要求的最好 文体选择应该是小说。 但所选的小说却让人大跌眼镜,虽然为名家的作品,但总感觉不能算作名篇。小说情 节过于简单,人物形象过于单薄,内容不够厚重。尤其小说的文体特征不够明显,从写法 上看,更像一篇散文,如果不是题目的提示,我相信大多数考生和我一样,认为本文应该 是一篇散文。如果把小翠的“迷路”和董师傅的“领路”、“指路”以及小翠最终“识路” ,当作象征去解读,未免有拔高之嫌,有过于政治化的倾向,这样作为高考的阅读材料是 否恰当,值得思考。 本人一直以为高考阅读题设置的原则应该是文本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主要是文学的因 素),而题目简单明了。因为高考检测的是阅读能力,能读懂文章应该是第一位的。 小说考查的重点无怪乎是人物、情节与环境。11 题考查的是情节,本篇小说情节简单, 没有旁支,题目没有难度。但正是因为情节简单或曰没有情节,考生会有无从下手之感。 12 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难度也不大。13 题对技法的分析,一是细节描写,二是修辞 手法的运用。14 题就是所谓的探究题,一是对人物一种精神状态所形成的原因的探究,二 是对小说主题的探究,该小题有点难度,需要联系社会现实,而这一点正是考试所缺乏的, 再说小说背景的交待又不够充分,可能解说不够准确,不能到位。 11【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解析】本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考查的意义不大。本来小说的情节就简单,再加上题 目已经给出了小说的中心事件。但可能有不少考生被题目唬住了,反而简单的题目繁做, 因答案不简明而丢分。 12【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 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难度较低。只是对“有平常心,有 生活情趣”的概括,学生难以准确表述。 13【答案】 (1)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 伏笔”)。 【解析】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 面的作用解答。但题目这样表述就让考生有点糊涂了。如果换成“小说第三段的描写有什 么作用?”我想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做。 (2)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 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技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只是估 计很多考生没有分条陈述。 14【答案】 (1) 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 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 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 介绍如何看塔影。 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 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解析】由于只要打出两点就能得满分,所以难度就大为降低了。估计命题人也觉得 不那么容易作答。 (2)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向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后到本分, 心态平和,由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 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态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态环 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 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 大家一起去营造、区呵护。 (答案不止一种。要求依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 ) 【解析】好在命题者给出答案只说是“示例”,并且说“不止一种”。本人觉得第二 个和第四个示例有点牵强。小说中有这样的文字;“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 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是否在暗示在商业大潮 的冲击下,平静的大学校园再也不能平静了,也在逐渐地商业化了,是否可以谈大学的坚 守与人的守真呢? 第卷(表达题共 84 分) 四、(24 分) 该大题为语言运用部分,也就是大纲卷的第一大题与第六大题的合并,题目数 6 题, 选择题 3 题,简答题 3 题。分别考查了字形、成语、病句、图文转换(要点概括)、对联 (修辞)和仿写(含阐释)六个点。三个选择题没有什么特点,字形重新进入试卷,也只 是考点的轮流考查而已。后三题也没有什么创新的试题,这也是今年安徽卷没有亮点的地 方,三个点都是常规题型。对联只是排列组合的问题,只要具备一些对联的基本知识就可 容易作答。第 20 题也只是在内容上联系新课程,考查的形式上也很常规。 15【答案】D 【解析】本题吸取了浙江卷的考查形式,应该说更具理性化。因为当今学生用错字主 要是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不辨析词义而乱用同音字词造成误用。A 项的“波滔”是“波 涛”的误用,B 项的“头酬”为“头筹”的误用,“凸显”“突显”只是词义有区别(前 为“清楚地显露”,后为“突出地显露”),字形都是正确的。C 项“不黯世事”应为 “不谙世事”。 16【答案】A 【解析】A 项“特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很恰当。B 项“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C 项“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 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D 项“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 慎,存有戒心。 17【答案】D 【解析】A 项“狂风下了起来”,搭配不当。B 项“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歧 义。C 项“总结了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缺少宾语。但 D 项 中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并列关系在当下语言运用中实属罕 见。从语法的角度说,如果“以为”不止一个,可以在开头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