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编改革开放40年征文7篇改革开放40年,我国金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各项数据上,更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谈到金融发展给人民带来的福祉,可以说不胜枚举。而如果观察普通百姓面对金融业务时的心态,特别是在“怕”与“不怕”之间的转换和变迁,也是观察改革开放40年的独特视角。一开始是“不怕”。改革开放以前,普通百姓对金融业务没有“怕”的问题。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人民银行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银行。对普通百姓来说,跟银行打交道无非就是存取款业务,那时候手工填写的纸质存折,倒也一目了然。在群众眼里,银行代表国家,把钱存进银行,没有什么可“怕”。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此后,国有银行改革开始起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相继恢复或成立。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形成四大国有银行的格局。我的父母总是提起,他们当年都是“老人行人”,在1984年经历了身份的转换,才成为工商银行的员工。2006年,我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人民银行工作,转眼也已12个年头。在基层央行的工作岗位上,我见证了金融业的加速发展。如今,金融机构网点不断增加,金融业态更加丰富,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后来有所“怕”。随着金融产品趋于复杂,一些群众在办理金融业务时产生了某种畏惧心理。这种“怕”,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选择困难症”。例如,存钱不光有定期、活期,还可以选择理财产品;取钱不一定都到柜面,还可以在ATM;转账不一定亲自跑银行,还可以在手机上操作。对于这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渠道,一些中老年人会产生某种焦虑和“怀旧”情绪,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前些年,曾有部分银行停办存折业务,引导客户使用银行卡,引起了一些老年客户的意见。为此,我深入银行网点了解情况后,采写了银行“折换卡”缘何引发争议的调查报道,并在金融时报刊发。我了解到,老年人留恋存折的原因是上面有详细的交易记录,让人“看着踏实”。而银行取消存折、推广银行卡的理由则是节约资源,缓解排队问题。我深刻感觉到,这种暂时的不适应,正是金融发展进步的缩影。若干年前,各单位发工资还都是通过会计直接发现金,后来才改为银行存折代发。那时恐怕也有人觉得存折不如直接拿钞票“踏实”,但显然,金融发展进步的红利让更多人接受和适应了新事物。再后来渐渐又“不怕”。随着金融知识的普及,现代化金融产品深入人心,特别是近年来移动支付广泛普及,很多老年人都能熟练地用手机结账。人们接触金融时,头脑中“怕”的因素越来越少了,不过,这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一些过度创新和“伪创新”造成了金融风险的积聚,如以普惠金融名义进行的庞氏骗局,以网贷名义从事的非法集资,给群众造成了很大损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参与者的“不怕”。一些经营者不怕法律,不怕监管,铤而走险,多高的收益率都敢标;一些参与者不怕风险,不怕损失,火中取栗,多高收益率的产品都敢买,甚至存在赌徒心态,明知有风险,但想着“赚了就跑”,最终酿成风险。好在党和政府果断决策,近年来开展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等工作,实现规范与发展并举、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今是当“怕”则“怕”。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金融从业者对金融都应有所敬畏。201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党的十九大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近两年,国家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机构改革中又将原银监会和保监会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人民银行。国家强化金融监管的决策有效引导着市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更加审慎合规,普通百姓的投资理财也更加务实理性回顾改革开放40年,普通百姓面对金融业务时的心态,经历了不怕、怕、不怕、又怕的有趣变化,也可算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归纳金融改革发展的正反经验,到底人们对金融应该是怕还是不怕?我觉得,这还是要辩证看待。其一,要有胆识,不能前怕狼后怕虎,这是针对具体金融业务来说。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富贵险中求”的话有一定道理。因此,从事金融工作,若想完全杜绝风险,恐怕是因噎废食,不够现实,也不够明智。其二,要有敬畏,不可无所畏惧,这是针对整体金融业来说。金融业具有外部性特征,系统性金融风险会给经济社会造成重创,必须守住底线。因此,金融监管者、从业者、参与者,都应秉持敬畏之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三,要有安全,不该担惊受怕,这是针对金融消费者来说。普通百姓理应得到安全放心的金融消费环境,普通民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的稳健投资理财行为,应该得到保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都要注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能让他们提心吊胆,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金融业的具体体现,也是金融改革开放的落脚点。改革开放40年征文“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春天的故事,相信大家应当都不陌生,这位老人,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特殊的会议,更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今年,正好是40周年,当年我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同学少年,见证着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春天的故事,来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那些激动人心的变化。“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发展的4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小时候,我家住在和平广场附近,记忆中的和平大街,没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最多的只是自行车,现在的和平大街已经成为xx著名的繁华的街道,每天人来人往,街道两侧种植了各种树木和花草,夏日里争奇斗艳,街道两侧屹立着形态各异的雕塑,夜晚建筑群上的霓虹灯交相辉映,那是多么美妙的风景!而我的家,早已住上了高档的住宅小区,虽然不在市中心了,但是小区的环境优美,居住条件可谓大幅度改善!1980年我进入自来水公司,87年在调度室(现集团生产技术部)工作,亲眼目睹了我们xx供水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后,我们供水人先后建成了苏西水源、尹家水源、石佛寺水源、大伙房水源、黄家水源、翟家水源,最高日供水量达185.5万/m3,极大地缓解了xx市的供水状况,同时转变发展理念,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渡,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供水服务热线,进行二次加压泵站接收改造,解决“三峰供水”,使城市供水服务进入到一个良性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近十年,xx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发展,我们供水人审时度势,科学地预见社会发展对城市供水的需求,确立了“城市发展到哪里,城市供水就保障到哪里”的“城市发展,供水先行”发展理念。水务集团组建后,实现了水资源区域一体化管理,供、污、排一体化经营;生产、运营、服务与资本一体化运作的城市水务新格局;实施大伙房水库二期工程,建设东、西净水厂,极大的提升了xx城市的供水能力;开展“先服务、后确责”创新服务工作模式;实施小区管网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改造工程,xx城市供水实现了由“喝上水”向“喝好水”的历史性转变,40年的改革发展,使我们xx水务发生了巨变。“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40年的改革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0年的沧桑巨变,4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我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40年!改革开放40年征文故乡是美好的记忆、故乡是精美的音符、故乡是珍藏在我心中的净土、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是我心中的灵魂,我与故乡血脉相通、情感相连。记得小的时候,那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地方,那时没见过水泥是什么样。那时的房子都是茅草房,墙壁都是用石头和黄泥垒成的土墙,窗都是用窗户纸糊的,有的人家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订上的还算是不错的,还有的人家用几块玻璃镶上,那是高级的了。屋里的地面都是七高八矮的土地面。炕上铺的都是炕席(就是用高粱杆皮编成织的),睡觉的时候不小心脚上就扎刺儿了,所谓的院墙就是用木头夹成的,谁家用石头和黄泥砌成的,那就算是高级的了,大门都是用木头钉的,院子不下雨还好,要是下雨了或者是连雨天了那可就完了,都成了泥泞的了,脚踩上去都能踩进3到5厘米深,脚上都是烂泥,可想而知屋里会是啥样的了。我都上小学了,夏天穿的就是上身就是一个背心,下身就是一条裤衩,白天上学穿着,晚上睡觉穿着也是穿着,可省劲了不用穿衣服,不用脱衣服。春秋穿的就是冬天的棉衣棉裤把里面的棉花掏出来,穿着两层皮的衣服,冬天就是棉衣棉裤也没有衬衣衬裤,穿着空壳的棉衣棉裤。到了初中了穿的衣服都是城里的亲属们不穿的衣服穿,这就是很不错的了,穿上感到美滋滋的,心想这回也能穿上了城里人穿的衣服了。在小学上学的时候,夏天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没有鞋穿,就是光着个脚丫子,多时脚趾甲就碰出血了,有的时候还碰掉了,脚扎出血那都是常有的事。那时家家户户就更谈不上家用电器了,谁家有个手电筒那可就是高级家用电器了。后来我参加工作了,家里买了一台收音机,用一个大杆子在外面支上天线,这在我们这个穷山僻壤的小山村里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算是上等户了,左邻右舍都羡慕不已。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吹遍了长城内外、吹进了千家万户、吹进了我们的心坎里。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大家都开始发挥自己的潜能,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退休后有时间了回到了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去看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小时候和年轻的时候的影子荡然无存,家乡的变化可是真大呀!我的家乡竟然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家家户户都是琉璃瓦房,雪白的保温墙、塑钢窗,院子都是水泥的或者是油漆的,院落整整齐齐,铮明瓦亮的红漆大门整整齐齐的排列着,有的农户家里的院子都是用玻璃罩子建成的,像宫殿一样。小村庄由原来狭窄的土路现在都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一直通伸到了各家各户。现在的农村人出门到城里办事也能做到脚不沾泥了。各家各户的家用电气设备应有尽有,小的电视机还不干了呢,都换成了大液晶的了,小的冰柜或者冰箱都要换成了好的、大的,宽带都通到各家各户,都用上了互联网,玩电脑都不是新鲜的事了,年轻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了,改革开放前谁能想到我们这个小山沟沟家家户户还能用上了电脑?还能用上智能手机?现在还能用手机和电脑购物了,这些事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就是想也想不出来,脑袋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现在的农村全都用上了自来水了,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子,全都安装上了太阳能或者是电热水器,就连卫生间和洗澡间也学者城里人的样子安装在家里。冬天都能在家里洗上了热水澡。装地热、电采暖,冬天家里也温暖如春,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冬天家里阴冷,夏天家里潮湿了。我家乡的农民百分子七八十的农户都有小汽车,没有小汽车的农户,那是家里没有年轻人,子女都在外面工作,或者在城里工作,家里剩下一些老家伙也不会开车并且也学不会开车。没有小汽车的农户也都有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现在农民种地也轻松多了,过去农民盼望着的“草死苗壮地发暄就好了”现在这不是都实现了吗,种地也轻松了。现在农村和城市没什么两样,我家乡的人们都说:我们农村的生活比城里的好多了,有山、有水,一年四季季季有乐趣,冬天上山弄野味、雪地放爬犁,秋天上山采蘑菇,春天山脚采野菜、夏天下水捉鱼,出门有菜园、有庭院有庄稼地,鸡鸣狗叫,猪哼哼,清晨公鸡打鸣,特别到了晚上一片寂静,只是偶尔听到狗叫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真是好一派田园风光。看看这些变化,这都是改革开放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农村建设带来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家乡人们高兴的说:我们这就是“鱼米之乡”“小康之家”。家乡的巨变,充分展示了家乡人民的奋斗精神。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城市变了,乡村也变了。望着这一切一切的变化,我真是欣喜、高兴,这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好,这都是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可喜的变化,农民富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过去不敢想的,现在都已变成了现实。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今后我们的家乡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人民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改革开放40年征文时光飞逝,不觉间改革开放已40年。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而让世界瞩目的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短短的40年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其中,最直观的就是住房的变迁。回顾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我已和众多百姓一样,分享到了改革的巨大成果,住上了小别墅。午后,我喜欢怀抱小脸胖嘟嘟的孙女,手捧一本心爱的读物,坐在花团簇拥的别墅落地窗前,就着透窗而入的暖暖阳光品读,每每此时,幸福之感总是油然而生,我的4次乔迁经历,总会欣喜地浮上心头。20世纪80年代初,我领取了结婚证后,从4人间的单身宿舍搬进了一个18平方米的套间。所谓套间,其实是一个单间,用砖头从中间隔开,外间仅够放一条自己动手用旧棉絮绷制的、当时最时髦的“沙发”,里间勉强放得下一张木板双人床、一个衣柜、一张写字台,石灰墙上唯一的装饰,就是花了一个月工资到省城拍的婚纱照,这样的“排场”,让同伴们羡慕不已,自己也觉得够前卫了。因为我们结婚时,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革命的父母,还住在学校的一座旧楼上,宿舍地板千疮百孔,透过孔洞可见下面教室学生在上课。到儿子两岁的时候,我们欢天喜地搬进厂里新盖起的一幢4层楼房。当时,一幢7层楼房就成了原州府个旧的标志性建筑,所以厂里这幢4层楼房在周围低矮破烂的旧平房中如鹤立鸡群,突显气派。分到的新房30多平方米,有厨房、又带卫生间,还有可种花草的阳台。入住当晚,全家人兴奋得一夜无眠,心想这辈子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心满意足了。没想到,改革发展的步伐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转眼间,一幢幢更新、更美、设施更完善的新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我家的3套间早已被陆续添置的各种电器、家具塞得满满的,曾经光彩夺目的4层楼,成了“土老帽”。我渴望,梦想着能住上更宽敞、漂亮的新房。又过了10年,弹指一挥间,我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厂里又盖新楼了,还在新楼房施工期间,我们就策划着如何装修、装饰,并已具体到哪间做书房、哪间做卧室、哪里摆电视、哪里放音箱;夫妻住这间,孩子住那间,客人来了还有一间做客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等待新房交付,期待中,时光都好像停滞不前了。终于盼来了乔迁之喜。那天,初阳映照着张张笑脸,乔迁户和来帮忙的亲朋好友个个喜笑颜开、欢天喜地地放鞭炮、蒸喜糕,你到我家看看,我到你家走走,欣喜地看着泛着亮光的地板和造型别致的大吊灯,都说这回赶上好时候了,人生一场,能住上这么高级的楼房,睡着都会笑醒掉呢,值啦!送走来帮忙及庆贺的亲朋,看着儿子兴高采烈地在他的小天地里贴着卡通画,我和丈夫相拥着坐在舒适的皮沙发里感慨时代前进的步伐是如此之快。20年,三次乔迁,住房面积扩宽了几倍,父亲来了也感叹道:“这住房,比我这县级干部住的都好”。我以为,这就是理想中的小康生活了。但又是一个万万没想到,更大的惊喜距第3次搬家仅隔了10年。2006年,我又惊喜万分地乔迁进200余平方米的别墅中。这样的别墅,以前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常感叹羡慕人家。新别墅头顶蓝天,脚踏实地,少了左邻右舍的干扰,方便了坐轮椅出入的母亲。四代同堂,享受着上有老母,下有儿孙的天伦之乐,遗憾的是亲爱的父亲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未能和我们共同分享改革的丰硕成果。但可告慰父亲英灵的是:他们老一辈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参与打下的江山,在一代代中央领导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拼搏改革、奋斗进取中日益走向民主富强,如今,花园式的别墅群、高耸入云的电梯房、小高层住宅、跃层式建筑五花八门,就连走进乡村,别墅也随处可见。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百姓安居乐业的梦想快速实现,人民生活正如开花的芝麻节节高。改革开放40年征文步父后尘当中学教师的儿子,早上才说要去买一辆轿车,下午他就将车开了回来。我惊讶:“不用排队?”他说:“排什么队呀,到处都是卖车的店铺。”这让我情不自已地跟他讲起了自己年轻时买一辆自行车的情形1980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到云南弥勒西山的一所中学教书。一天,一位与我一同工作但家住城里且有老干部父亲的肖同事,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回来,全校师生都去围观,看稀奇。肖同事说,这是“永久牌”重磅自行车,可载重150公斤。我等年轻人非常羡慕,抬手在那车上摸索来摸索去的。可问了价格后,三四年里,我想都没去想买自行车的事。因为那辆自行车的价格为180多元,而那时我等年轻人的月工资才32.5元,扣除水费电费伙食费,无家庭负担的,每月能节约20元;有家庭负担的,每月只能节约10元。我父母年纪大,我需帮他们扶持两弟一妹读书,而属于后者。次年,肖同事在我们一同工作的一群年轻人中,第一个找到了对象。这,我不知道与他有那辆自行车有无关系,但那时有一辆自行车找媳妇要好找得多,是不争的事实。1985年,我已结婚有了孩子,“上有老下有小”,每个星期六都必须回家帮家里人干农活,星期天晚返校,来回20多公里。如此奔波,太劳累,加之当时弟妹们虽在读书,但我月工资提高了5元,即37.5元,每月再省省能节约15元,我就想买一辆自行车,于是就到当时自行车的唯一卖处乡供销社报名排队等候。1986年3月,经一年的节约,我终于积攒了180元,可人家说上面分给本乡的自行车指标,一年就那么一二辆,我还需继续排队。有人告诉我买车不能光靠排队。我领会,就去找校长求帮忙,可没有结果。半年后,校长欣喜地告诉我说供销社新来了一位主任,是我当班主任班级里的一位学生的家长从此,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一辆自行车。由于来之不易,我用软塑料带严严实实地将其三角梁缠绕一层,车把缝一个布套套上,以护漆。这辆自行车,我骑到1998年,才送给了校园里的一位绿化工。儿子问:“你的意思是,20世纪80年代初,多数年轻教师6个月的工资,只相当于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年轻教师要买一辆自行车 ,要是无人资助,没家庭负担的,也要节约9个月?” 我说:“千真万确。”“那种老式自行车,现在还有卖吗?”“有啊,用来锻炼身体很好好像是四五百元一辆呗。”“就按每辆500元计,现在多数年轻教师6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它60辆!若节约9个月,可以买一辆路宝轿车了!”“是啊从过去买一辆自行车的艰难,到现在买一辆轿车的容易,折射出了改革开放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40年征文今年暑假,为探望年迈的父母,我带着女儿坐高铁回了一趟滇西老家大理。我们坐高铁的那天,弥勒至大理的高铁开通还不到1个月。丈夫花了50分钟开汽车把我们从开远送到弥勒高铁站,我们早在网上预订了车票,顺利踏上了广州至大理的列车。第一次坐高铁回家,兴奋不已。高铁如一只铁虫,穿梭在滇西的山山水水间。以前,我们回老家要花一天的时间坐车转车。如今,不到3个小时就可以到大理了。坐在高铁上,随着窗外一片片绿色快速地后移,我的思绪飞回到了40年前40年前的1978年,我是一个8岁的农村小女孩。放学后,我常常到高高的山顶上放牛。这座山的一边山腰里躺着我们村子,另一边长长的峡谷里有一条国道,偶尔有车辆经过,从上往下看,那些火柴盒一样大小的车辆缓缓移动着,十分有趣,令人遐想。一边放牛,一边遥望着谷底公路上的车辆数数,是我童年放牛时最大的快乐。那时我常常想:“能到山下坐一回汽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该多好啊!”那时村里还有生产队,50多户人家的村里只有一辆马车,归生产队集体所有,村里碰到大事就用它运东西。赶马车的李叔的小女儿是我小学同学,她父亲经常赶马车去县城,回家就会给她买来扎头绳、糖果、小人书之类的东西,为此我特别羡慕她。1984年7月,我小学毕业后考取了县里一所重点初中的民族班。9月初开学的时候,父亲找到赶马车的李叔,请他进城办事的时候顺便把我捎上。那天,我跟在李叔身后,赶着两匹驮着我行李的大马从村子出发。步行1个多小时到了公路边,李叔把存放在公路边一农户家的马车装满了东西。架好马车,李叔把我推上马车,叫我抓好扶好。“嘟,驾!”随着李叔一声吼叫,两匹大马就迈开了步伐。随着马蹄声“嘟嘟嘟”的响起,外出求学的道路从此在我面前铺开了。后来马车不是生产队的了,李叔把它买了下来,自己赶马车做生意。1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6年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汇编
- 方太厨具校招面试题及答案
- 2026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美版
- 2026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6年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新版
- 2026年辽宁广告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带答案
- 东方航空秋招题库及答案
- 2026年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新版
- 2026年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必刷测试卷带答案
- 医学检验副高职称答辩
- 创新眼科医生进修汇报
- 岭南版美术六年级上册 16.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 课件
- 学堂在线 社会创新与创业 章节测试答案
- 学堂在线 极区航海导航保障 期末考试答案
- 妇女生殖健康知识课件
- 给排水管道施工交叉作业安全措施
- 2025公共资源交易开评标数字见证服务规范
- 车辆保险费分期支付服务协议
- 化学基础培训课件模板
- 地震的成因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