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四川省资阳中学(高一)第二学期3月语文月考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2016-2017学年四川省资阳中学(高一)第二学期3月语文月考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2016-2017学年四川省资阳中学(高一)第二学期3月语文月考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2016-2017学年四川省资阳中学(高一)第二学期3月语文月考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2016-2017学年四川省资阳中学(高一)第二学期3月语文月考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6-2017 学年四川省资阳中学(高一)第二学期 3 月语文 月考试题 解析版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林庚 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 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 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 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 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 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 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可是除非那面 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 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 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 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像 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 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 分外亲切,分外动人。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 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 “白发三千丈” ,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 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 秋霜。 ”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 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 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 ,诗中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 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 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 异叹服吗! 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 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 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 征是毫不相干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 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然则夸张既不是 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 手法而已。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 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 度。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 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5 页 2 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 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 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 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 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 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用日常 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外。例如在近于光的 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 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 为之深思神往! (选自唐诗综论 ,略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 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 B. 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 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 C. 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 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D. 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 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 2 下列对李白长相思 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项是( ) A. 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 成一口“流泪泉” ,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 B.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 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 C. 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 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 D. 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 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 近乎“微观”的制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 B. 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 令人为之惊异叹服。 C. 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 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 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D. 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 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答案】 1 A 2 B 3 C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 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关于“夸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项, 原文文意看,夸张应沒有限度,只要能产生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就符合艺术规律。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 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B 项不符合生活常理, 3 但在艺术上却是可取的。 点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 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 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 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 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C 项“千里目”运用了夸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抗战将领刘放吾 刘放吾,湖南贵阳人,生于 1898 年 4 月 17 日。刘家祖祖辈辈靠耕读勤俭持家, 家境殷实。刘放吾的父亲喜欢读书,经常以朱子家训及“曾文正治家之道” 训导他们。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务农和传统的家教,让沉默寡言的刘放吾养成 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1924 年,黄埔军校成立。 “到黄埔军校去”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时尚的口号。 1926 年 6 月,刘放吾从湖南省桂阳蓝嘉联合中学毕业后,深受湘军领袖曾国藩 思想的影响,辗转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三年后, 刘放吾毕业,在蒋介石的中央军校教导队当了学生队排长。在这里,士兵们操 练时用的都是最新的装备,训练的也是新装备体制下的新战术。但是,不像在 战场上那样,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认认真真地通过训练磨练意志。 刘放吾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干了很多年。后来,蒋介石为了 补充国民党军的抗战力量,组建新三十八师,孙立人任师长,刘放吾离开了教 导队,任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团长。 1942 年 2 月,为了协助驻缅英军抗击日寇对缅甸的进犯,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安 全,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随三十八师于 4 月抵达缅 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以后,驻缅英军孤傲自大,日军三十三师团轻易地就将英 军第一师全部和第七旅一部包围于宾河南岸的仁安羌东北地区。英军反复突围, 均无功而返。在这紧急关头,驻缅英军司令向中国远征军发出驰援请求,师长 孙立人立即要求刘放吾迅速驰援解围。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刘放 吾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 在一一三团的攻击下,日军苦撑了三天,就仓皇溃退了。事实上,刘放吾当时 带去的官兵只有八百多人!就是这八百多中国勇士,在刘放吾的指挥下,不仅 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两个精锐联队一万余人,而且成功救出了被围的已 经绝望的七千名英军。此举令那些骄傲的盟军都不得不对中国远征军另眼相看, 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率领一一三团奉令掩护英军及杜聿明部队撤退,转 战卡萨。任务完成后,转进野人山原始森林,经历了一个月千辛万苦地翻山越 岭,终于在 5 月 30 日,在南先庆趁着黑夜,在敌人炮艇的巡逻下,泅水横渡 大江,进入印度,归还建制。在渡江前,刘放吾发出两通电报:一通发到军令 部给何应钦,一通发到师部给孙立人。电报里只有两句话:“刘团今夜渡江, 不成功,就成仁。 ”渡江之后,无线电浸水,无法和外界联系,谣传刘团全军 覆没,那时刘放吾的妻子正在贵州都匀,闻讯后当场昏厥。 “仁安羌大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在境外第一次打败日寇的战役。让人没有 想到的是,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甚少提及第一一三团的战功,更少谈及 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一切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 十八师的名下。性情敦厚、淡泊名利的刘放吾,从此选择了沉默寡言,不在任 何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当年勇” 。在派系严重的国民党军中,刘放吾虽然在 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5 页 4 1946 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但这是一个只能得到一些微薄薪水的闲职,刘放吾 的事迹从此被人们逐渐淡忘。 1994 年,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抗战名将在美国洛杉矾逝世,享年九十五岁。他 的次子刘伟民在整理刘放吾的日记时,看到父亲在记述仁安羌大捷时引用的唐 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刘放吾戎 马一生,热血忠诚,这句诗是他一生的写照,却也透露出他对战争残酷的无奈。 (刘放吾:蒙尘半个多世纪的抗战将领 ,文章有删改) 【相关链接】 刘伟民再三追问,父亲才说了一些与“仁安羌战役”有关的细节:“新三十八 师多为湘兵。当时我们练兵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 ,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另外就是对士兵的严格训练。我 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 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训练。 ” (我的团长刘放吾 )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刘放吾喜欢读书,热爱耕种,吃苦耐劳,淡泊名利,这源于他青少年时期的 耕读生活和父亲经常用朱熹、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对他的教导。 B. “仁安羌大捷”中,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不仅歼灭了日寇两个精锐联队, 救出被困的七千名英军,而且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C. 在进入印度归还建制之前,刘放吾曾发电报表达“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 由于渡江后无法与外界联系,外界误以为一一三团已经全军覆没。 D. 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刘放吾的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 但他并没有主动申辩与争取,从此,他的事迹被人们逐渐淡忘。 5 刘放吾带领部队取得“ 仁安羌大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6 刘放吾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 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 料具体分析。 【答案】 4 C 5 战前准备充分:面对强大的敌人,刘放吾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 准备。士兵作战勇敢:刘放吾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秉承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 战勇敢。部队训练有素:刘放吾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训练士兵,而且三个月 一次实弹射击,士兵们射击命中率达到七成。 6 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的作风; 卓越的军事才能;誓 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 4试题分析:A 项“热爱耕种 ”原文无依据。C 项中“歼灭 ”错,原文是“击溃” 。对 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为“在刘放吾的指挥下,不仅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 两个精锐联队一万余人” 。D 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六段,原文“刘放吾虽然在 1946 年 被委任为少将高参,但这是一个只能得到一些微薄薪水的闲职,刘放吾的事迹从此被 人们逐渐淡忘” ,这里的“此”指的是“1946 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 。 5试题分析:由第四段可知,战前刘放吾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没有惊慌失 措,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 。由“相关链接” 中刘放吾的自述可知, “仁安羌大捷”与刘放吾平时的治军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 5 面他“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 ,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 精神,作战勇敢” ;另一方面“对士兵的严格训练” “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每 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 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训 练” 。根据这些信息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点睛: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是传记阅读必考考点,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 明确筛选目标,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然后认真研究相关内容,按要求提取信息。需 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 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本题由题干可知,需要筛选的 是刘放吾带领部队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原因,通读全文找到与“仁安羌大捷”有关 的段落为第四段和“相关链接” ,由第四段可总结出原因之一是战前有充分的准备,从 “相关链接”可总结出士兵勇敢,部队平时训练严格有素等内容。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传主精神品质的概括,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出传主的言行 及作者的评价,然后归纳概括。本文开头段就写到了刘放吾具有“耐劳的生活作风和 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仁安羌大捷”表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刘放吾记述“仁安 羌大捷”时引用陈陶的陇西行中“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表明他对 国家的忠诚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 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 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 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 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 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 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 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 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 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 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 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 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 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 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 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 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 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 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 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 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 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5 页 6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 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 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 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 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 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 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 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 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 年第 4 期) 7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 “我”常在 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 “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 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 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的一面,也有给生 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 “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 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 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取代的作用, 突出了主题。 8 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 ”“精神层面 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9 根据文本,谈谈你对标题“纸上故乡”内涵的理解。 【答案】 7 BE 8 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 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意思对 即可。 ) 9 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 “我”关于故乡的 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 , 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意思对即可。 )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B 项“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 愧疚”于文无据,原文是“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 补偿吧” 。E 项文章首句不是“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取代” ,而 是强调故乡在“我”生命中的不可或缺。 8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理解 “精神层面的影响”在文章中的具体含意 ,然后结合 文本概括要点。从全文来看,“影响”的信息在第 5、6 两段。解题时要抓住叙写“精 神层面的影响”的关键句子,注意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 点睛: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 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从全文来看,“影响”的信息在第 5、6 两段。 9试题分析:文章的标题,被称作文章的 “题眼”,通常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 7 括与浓缩。 “纸上故乡”从字面意义上看,作者既“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也 “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纸上故乡”从深层含义上解 读,“故乡”给了“我”许多影响,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作者希望用文字构建“心中 故乡”,以回报“故乡” 。 评卷人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 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 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 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 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观,凑谏,以为:“方 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 受其饥者。 ”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 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 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 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 礼:祖有功, 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 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 ”遂罢。迁右卫大将 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 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 “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 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 洽通州司马。 ”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 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 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 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 D. 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 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 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 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 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5 页 8 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 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 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 D. 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洛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 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1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 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答案】 10 C 11 B 12 B 13 ( 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厚 禄”、 “顾 ”、 “必”各 1 分,句意 2 分) (2 )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重” 、 “毋”各 1 分,句意 3 分) 【解析】 10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 项, “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中的“ 伏 ”如解释为 “认罪”,就与后面的 “远近”不合;“远近”,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近 的人。文中“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 杀之” 是说: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一职,他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 不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并杖杀了他,远近的人都敬佩。是故“伏” 应解释为“敬佩” 。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 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比如本题的 C 项,因为“明经”是选举官员的科目,故应解释为“考取” 。可采取代入原 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 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 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 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C 项, “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中的“ 伏”如解释为“认罪”,就与后面的“ 远近”不合; “远近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近的人。文中“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是说: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一职,他蛮横 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并杖杀了他,远近的 人都敬佩。是故“伏” 应解释为“ 敬佩”。 11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同时也考查实词的意思。 B“南面”语出“ 孝敬 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一句,前文又有 “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之 言,结合语境,可以看出“南面”在此处为宾语前置句,意为“面南” ,即居君王之位。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 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 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 。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 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 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 ,便 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 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 9 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 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 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三是清代的“南洪 北孔” 。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 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 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 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 派”“边塞诗派 ”“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 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 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如本题可结合 鸿门宴里,项羽给刘邦安排的座位来辨析,B“南面”语出“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 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一句,前文又有“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之言,结合语境,可 以看出“南面” 在此处为宾语前置句,意为“ 面南”,即居君王之位。 12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一 句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原文中写的是在韦凑的一再坚持下,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并 最终“ 朝廷为减费万计” 。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 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 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 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 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 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 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 B“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一句在原文 中没有依据。原文中写的是在韦凑的一再坚持下,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并最终“朝廷 为减费万计”。 13 【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 “厚 禄”,丰厚的俸禄;“ 顾”,顾惜;“必”,一定,必定。第二句中, “重” ,使动用法,加重; “毋”,不要。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卿”“圣世”。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卿”“圣世” 。然 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 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 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 词语可以“省略” 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如本 题重点字词“厚禄” ,丰厚的俸禄;“ 顾”,顾惜;“必”,一定,必定。 “重”,使动用法, 加重;“毋” ,不要。 【参考译文】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州司兵,观察使房 昶认为他有才能,上表把他举荐给朝廷,他升任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 一职,他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并杖杀 了他,远近的人都佩服韦凑。后来他被召入担任相王府属官,当时姚崇兼任相王府长 史,曾说:“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见到他太晚。 ”(韦凑)六次升官后任司农 少卿。 (后来因)冒犯宗楚客,他被贬任贝州刺史。睿宗即位,他迁到太府,兼任通事 舍人。景云初年,皇帝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皇帝, (他)认为:“正当农耕之月 而兴建道观,虽然所需费用由公主出,但是高价雇人,那么被雇佣的农人就要舍弃耕 作而接受雇佣,舍本逐末,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忍受饥饿。 ”皇帝不听从。韦凑坚持 诤谏,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 。皇帝下诏在外朝 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说:“您为何竟敢这样呢? ”韦凑说:“吃着丰厚的俸禄, 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朝廷因此减省了数以万计的费用。 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5 页 10 (韦凑)出任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年,皇帝要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代园 陵不立碑,又正值大旱不可兴工, (因)谏阻停止(立碑) 。 (韦凑)升任将作大匠。下 诏恢复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上谏说:“经传说: 必须辨正名分。 根据礼:祖有功, 宗有德,宗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的,无不是统治天下,德化恩泽值得尊崇的人,这 样的人列于宗庙的昭穆之中,因此说宗庙不毁。孝敬皇帝不曾即位,况且别立寝庙, 没有称宗之义。 ”于是停止。 (韦凑)升任右卫大将军,玄宗对他说: “依照旧制,每个 卫大将军与尚书交替任职,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 辞吧!”不久调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贿赂被判处死罪,皇帝下 诏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吞牟利, 春秋之义重在责罚主帅,应贬韦凑 为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 ”很久以后, (韦凑)升任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 边防恢复,皇帝下诏赐予时服慰劳勉励他。等到他患病,皇帝派遣御医登门为他治疗。 去世时,终年六十五岁。 评卷人 得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春夕旅怀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 ,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 候写的。 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 的大好山水。 14 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 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 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 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 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 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 寥落之意。 D. 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 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E.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其言外之 意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 15 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 BA 15 春光易逝之叹。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了深深的感 叹;羁旅思乡之情。借“子规” 、 “三更月”的意象以及梦中之景写出了游子思乡羁 旅孤独之情;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 “自是不归归便得” ,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 传达出诗人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年华老去之悲。从第三联中写诗人揽镜自 照白发生可以看出;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解析】 14试题分析: C 项, “故园书动经年绝”意思是 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 “动”是动辄之意, “书”是书信之意。D 项“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不 11 当,第三句“蝴蝶梦中家万里”意思是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写的是梦中 之景。E 项,言外之意是既然我要归去就可以归去,故乡的五湖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 争夺的。如此为什么还留滞他乡呢?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综合性比较强,其中 A 项 考查的是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和对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B 项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 析,C 项考查对诗句的内容的理解,D 项考查对诗句意境和诗歌表达方式及情感的鉴赏, E 项考查对诗句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分析,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 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 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 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解答时可逐句分析,然后归纳总结。 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 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诗人把春光 (“东风” )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 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 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以下句句写 的是思乡衷曲。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 , 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 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 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 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 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 的痛苦哀伤。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 句是倒装。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 尘,仕途坎坷, “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 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评卷人 得分 四、默写 16 ( 1) 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的诗句: _, 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中的诗句 _,_ ,点明 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望。 (3)_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答案】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忳郁邑余侘 傺兮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 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用荷花表明自己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 “短歌行中化用诗经中的诗句” 。注意“芰” “芙蓉” “衿” “侘傺”的书写。 评卷人 得分 五、新添加的题型 17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清新、 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5 页 12 美丽的月下荷塘图。 B. 荷塘中,高高挺出水面的荷叶一望无际、青翠欲滴;一朵朵娇艳的荷花含情 脉脉,妩媚动人。 C. 作者置身于月下荷塘,看那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月影,不禁如 坐春风,心旷神怡。 D. 随着虚无缥缈的歌声,诗人的思绪融进了朦胧的荷塘月色之中,暂时忘却了 生活中的诸多烦恼。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 诵。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海叙不遇 。含情脉脉:表示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 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对意中人稍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如坐 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虚无缥缈: 形容空虚渺茫。 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虚幻但又实际存在的东西。 点睛: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 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 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 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本题 C 选项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 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属于望文生义。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首善”陈光标赴台湾高调捐赠的行为究竟是行善还是作秀,香港时事 评论员赵嘉一对此的评价是肯定的。 B. 台湾地区 25 日就钓鱼岛事件发表看法,认为相关各方应搁置争议,基于平 等互惠原则,共同开发、享用资源,以维护该地区的和平稳定。 C. 四川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 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D. 专家提出:许多国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都要预先若干年向社会公告,对不同 群体采取差别政策,并以“小步慢走”实施,以减少负面影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 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表意不明。C、搭配不当, “防 止现象”应为 “防止出现现象”。D、 “并以小步慢走”后缺少中心语 “的方式”。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19 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 湿热并重为特点。 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故有“秋老虎”之说。 “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 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被称为“多事之秋” 。 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 注重一个“和”字。 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A. B. C. D. 13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是一个总起句,应放在开头,是从“ 秋老虎”和“ 多 事之秋”两个方面说明“ 阳消阴长” 的秋天气候特点的,两句是针对这些特点提醒 人们要注意秋季养生,所以应放在最后。 两句具有因果关系, 在前, 在后。在句中, “立秋至处暑” 、 “白露”等表示时间关系的词语提示我们, 在前,在后。句具有因果关系,所以在前, 在后; 句也 具有因果关系,所以在前, 在后。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 下面是一段介绍菊花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 文字,不超过 50 字。 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 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 等;根据花期的早晚,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 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 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 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