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 1 页,总 15 页 2016-2017 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六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解析版)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g) 寂寥(lio) 彷(png)徨 惆怅(chng) B方遒(qi) 颓圮(p ) 瓦菲(fi) 青荇(xng) C浪遏() 浮藻(zo) 长篙(ho) 漫溯(s) D虔(qin)诚 忸怩(n) 深邃(su) 箕踞(q)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寂寥(lio)lio。C 项长篙(ho)go。D 项箕踞(q) j。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技巧点拨】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如寥 lio, 稀少:寥寥无几。寥落(稀少,冷落,如“疏星寥寥“) 。寥若晨星。静寂,空虚:寂寥。 寥廓(高远空旷) 。形声。从宀(min) ,本义:空虚;寂静) 。篙 go,形声。从竹, 高声。从“竹“,表示与竹有关。本义:撑船的竿) 。篙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用作名 词的意思是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用作动词的意思是用篙撑船。箕 (形声。 从竹,其声。本义:簸箕,扬米去糠的器具) 同本义 箕,簸也。说文 以箕 自乡而报之。礼记曲礼 。注:“箕去弃物。“拼音:j。多音字应该根据不同 字音的意思区分。 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条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_不到十足。 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_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 品尝 软弱 B幽僻 品尝 柔弱 C幽僻 赏玩 柔弱 D幽静 赏玩 软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和词语的运用。“幽僻”指幽静偏僻,用在居中更贴切; 句用“赏玩”才能和前面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相照应;“软弱 “的对象常常指人,所以句用“柔弱” 更贴切。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 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 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 试卷第 2 页,总 15 页 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 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 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如“幽僻”指幽静偏僻,用在 居中更贴切;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 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都应该固定下来,不能翻云覆雨,叫人难以捉摸。当然也不是 说一切都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B因气候原因,许多摄影人都反映今年的秋色没有往年好,可白沙湖例外,它仍然和 往年一样红叶如火、黄金如金,呈献给人们的依然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C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风华正茂。 D看到他已没有了利用价值,这伙人终于图穷匕见,露出了凶恶的本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张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 露了出来。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修饰“规章制度”的变化,适 用对象不当。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颜色光彩鲜艳多色。成语解释形 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不合语境。风华正茂:意为外表或面色明亮而且通常反映出 光明和欢快的内在精神。形容朝气蓬勃,才华横溢。修饰“人民群众”的振奋,不合 语境。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 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 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 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此题 中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修饰“规章制度”的变化,适用对象不 当。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C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 我的心等焦了。 D “行啊, ”小王停了一会儿说:“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A 句“冷静”后用分号;B 句“何尝有别”后用逗 号;D 句“一会儿说”后用逗号。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 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 3 种,表示句末的停顿, 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4 种,表示句 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 的标点有 9 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 号和专名号!如本题 B 句“何尝有别”后用逗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漫步南山小径,微风送来一阵扑鼻的香味。环顾四周,我看见数枝露出高墙的腊梅 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B正是由于他的协助,使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虽然人数不 试卷第 3 页,总 15 页 多但举足轻重的国际民主运动的据点。 C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 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D21 世纪的整个世界面临技术革命的“第三浪潮” ,适者生存,谁不是强者,谁就不 属于这个时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 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 项不能“不能“看见” “幽香” , 搭配不当;B 项主语残缺;C 项两面和一面配搭不当。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 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 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如 A 项不能“不能“看 见” “幽香” ,搭配不当。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 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 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 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 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作。 B 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 然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是战国末期刘向。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 “项王、项伯东向坐” ,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张良为 待坐。从座次可以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 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 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相传西汉刘向 编辑整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 12 策,33 卷,共 497 篇。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 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平时需要 注意积累。 7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谁能告诉我他在唱些什么?也许他在为过去哀伤,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和那 很久以前的战争场?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A对偶拟人设问反复 B对比比喻反问排比 试卷第 4 页,总 15 页 C对比拟人借代反复 D对偶比喻设问排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句中“鹰”和“鱼”对照, “击”和“翔”对照,对偶句。“青荇” “招摇”等可知为拟人句。句“唱些什么”后面有回答,是设问;“悠长”反复, 为反问句。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对偶 、反复 、借代 、比拟 、象征 、寄寓 (寄托) ,互文 、设问 、引用 、呼告 、反问 、 顶真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 :明喻 、暗喻 、借喻 、博喻 (又名复喻) 、倒喻 (又名逆喻) 、反喻 、互喻 (又名回喻) 、较喻 (可分为强喻,弱喻) 、譬喻 、饰喻 、引喻 、隐喻 。如本题句“唱些什么”后面有回答,是设问。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 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_,一连好几天,_,望它们于无声 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_。 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美丽如醇酒,越久越香浓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 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句意思相同,句倒装,意在强调,与前文“不禁为之 震颤”相呼应,故选;句“望它们”与下句顶真相连,更为连贯,而且前面已有 “一连好几天” ,不必重复“天天” ;根据语境“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 、 “寂寞”等, 故应选与之对照呼应。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 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 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 ,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 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 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 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 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 、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 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 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 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 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如本题的句意相同,但是个倒装句, 试卷第 5 页,总 15 页 意在强调我的愧疚心情,更符合上下文语境。的选择,主要考虑与后文的语气连 贯性,由于能与后文的“望它们”形成顶真结构,语气更连贯,故选。 二、现代文阅读 课外现代文阅读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 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 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 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 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 诗经中的“风雅颂” ,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 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 “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胡适谈新诗 )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 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 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 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 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 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 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 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 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 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 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 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 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 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 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 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 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 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 ,有删改)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 C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D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C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D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试卷第 6 页,总 15 页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 B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 写。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 D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能够改变其 “尴尬”处境。 【答案】 9C 10B 11B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入原文 进行仔细的辨识,做出判断取舍。由第段可知 C 项不是新诗内容方面的变化,是说 新诗形式多样,反映新诗注重形式。所以选 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 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 “因果倒置” “混淆 范围”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 项寻找细微的差别。如 C 项不是新诗内容方面的变化,是说新诗形式多样,反映新诗 注重形式。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论述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 的相关语段,由第段可知,B 项描述的只是一个客观背景,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个客 观背景下诗人们的自闭。所以选 B。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 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 “因果倒置” “混淆 范围”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 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由第段可知,B 项描述的只是一个客观背景,主要原因在于在 这个客观背景下诗人们的自闭。所以选 B。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 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可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 的推断是否正确,由第段可知,D 项中“就一定能够改变”说法太绝对。所以选 D。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 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 “因果倒置” “混淆 范围”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 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由第段可知,D 项中“就一定能够改变”说法太绝对。 试卷第 7 页,总 15 页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 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延伸) 1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失其所与,不知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1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以其无礼于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行李之往来 15下列下列“之”字,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公从之臣之壮也是寡人之过也许之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往来君之所知也夫晋将焉取之唯君图之 A/ B/ C/ D/ 16下列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就烦劳您了。 B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 C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D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答案】 12B 13D 14B 15B 16C 试卷第 8 页,总 15 页 【解析】 12 试题分析:B 项“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既” ,结合前面内容“秦、晋围郑”可 知,应该译为已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 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 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 “既” ,结合前面内容“秦、晋围郑”可知,应该译为已经。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 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 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通假字。A 项“共”通“供” ;B 项“知”通“智” ;C 项“说” 通“悦” 。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 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如 本题 B 项“知”通“智” 。平时注意识记。 14 试题分析:A 项“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古义: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 裹、箱子等。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词汇的 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 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移感情色彩变化、名 称说法改变等。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 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本题“东道主” ,词义转移;如“行 李” 。 15 试题分析:代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 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 如此题的取消句子独立性。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 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 注意。 16 试题分析:“若”结合语境,应该是表示假设,译为“如果” ;“敢以”应该是省略句, “敢以之” ,综合看来应该 C 项正确。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 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 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固定用法 在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古今异义词要注意体现。句首主语省略的要补充。 试卷第 9 页,总 15 页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 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 (秦国的)军队一 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 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 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 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 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 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 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 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 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 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 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 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 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 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 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 ,这是不符合武德 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 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 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 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 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 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 乃曰:“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 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 以报太子也。 ”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试卷第 10 页,总 15 页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1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王必说见臣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秦王还柱而走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19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粗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20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荆轲顾笑武阳 顾野有麦场 B既已,无可奈何 既克,公问其故 C轲自知是不就 瞬息可就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图穷而匕首见 【答案】 17C 18D 19A 20D 【解析】 17 试题分析:C 项“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的“谢” ,结合前面内容“荆轲奉樊於期 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可知, “谢” 是“谢罪”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 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 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 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的 “谢” ,结合前面内容“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 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可知, “谢”是“谢罪”的意思。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 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 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通假字。A 项中, “说”通“悦” ;B 项中, “卒”通“猝” ;C 项中, “还”通“环” 。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 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如 本题 A 项中, “说”通“悦” 。平时注意识记。 19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常见的有使动 试卷第 11 页,总 15 页 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等。A 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 语;B 项是方位名词作动词;C 项是名词作动词;D 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 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 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 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 类了。如本题 B 项是方位名词作动词;C 项是名词作动词。 20 试题分析:A 项两个“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B 项两个“既”都当“已经”讲。 C 项两个“就”都当“完成”讲。D 项前一个“见”为“被” ,后一个“见”为“出现” 。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 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 如此题的选项 D 前一个“见”为“被” ,后一个“见”为“出现” 。此外还需要注意是 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 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参考译文】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 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 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 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 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 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 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 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 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 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 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 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 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 “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 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 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 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 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 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 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 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 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 试卷第 12 页,总 15 页 ”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 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 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 21翻译下列句子 (1)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答案】(1)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 (2)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 的台阶下面。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补充主语“荆轲”,因趁机,右手名作状“用右手”, 揕刺;第二句应定语后置,得能够,郎中侍卫,陈排列。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 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 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固定用法 在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古今异义词要注意体现。句首主语省略的要补充。 四、默写 22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只能给的相应语句。 (1) 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_ _, 。 (2) 再别康桥中点名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 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 _ _, 。 (3)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_ _, 。 【答案】 (1)携来百侣曾游,记往昔峥嵘岁月稠(2)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携” “稠” “斑斓” “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 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 1 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 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 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 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 “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 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 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如 本题“记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峥嵘”理解为美好,然后要立足于“写” ,不要背下来 但得不到分数。 五、诗歌鉴赏 试卷第 13 页,总 15 页 古代诗歌阅读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最终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首 次大捷。 23上阙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4请简要分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23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 声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 24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 重新开始新的征程,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景角度及画面的特点,先找出相关意象,然后分析意境特点。 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凄冷、悲 壮的画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常见的写景角度,远近: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动 静: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 静等等。声色: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视角: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如本题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 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雄 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 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 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 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 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重新开始新的征程,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 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语言表达 25仿照画线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续写句子,结构要一致。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李白说,生活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难点解析陕西延安市实验中学7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专项训练试卷(详解版)
- 综合解析冀教版8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
- 中考数学总复习《旋转》高频难、易错点题【B卷】附答案详解
- 广告行业项目执行流程手册
- 环保节能减排行动计划方案
- 喉损伤预防分子策略-洞察及研究
- 分析等离子喷涂成型涂层附着力
- 2026届广东省云浮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智慧城市与智能建筑技术作业指导书
- (2025年标准)关于员工去留协议书
- 湖北省圆创高中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 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秋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
- 巡察整改工作课件模板
-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理论试题
- 2025年城镇燃气条例竞赛题库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老年营养不良
- 【公开课】社区教案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小说语言 (共25张ppt)
- 2023年漳州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放射性药物医学知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