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2002—2020)——说明书_第1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2002—2020)——说明书_第2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2002—2020)——说明书_第3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2002—2020)——说明书_第4页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2002—2020)——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虎门概况 1.1城市概况 1.1.1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东莞市虎门镇位于东经 11348,北纬 2249, 地处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隅,雄踞 珠江口东岸,是海上进入南中国领土的咽喉要道和重要标志。虎门东联长安,南 濒南中国海,西北与沙田隔河相望,北接厚街,东北是大岭山林场的连绵青山。 虎门与广州未来的新城南沙一江之隔,虎门大桥飞架东西两岸,把珠江两岸 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虎门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珠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海上、陆路交通地位突出。 水运与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水系相通,直达香港、澳门及华南沿海诸港,为省、 港、澳三地之经济走廊。水路北距广州 74 公里,南距香港 75 公里,西距澳门 83 公里,蛇口港 70 公里。广深、广深珠、深珠高速公路以及 107 国道均交汇于虎门 镇区。虎门周围有深圳黄田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珠海及澳门机场、惠州机场等 若干大中型机场可供使用,最远的惠州机场相距车程 100 分钟,最近的深圳黄田 机场相距车程仅 25 分钟。 虎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 3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渔猎聚居。 春秋时期为百越之地,秦汉时归属南海郡,在三国时期此地置靖康盐场,立专官 管理,至唐肃宗时东莞立县,其行政归属一直沿用至今。因虎门销烟而引发的鸦 片战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虎门作为鸦片战争的事发地,成为中国近代史 的断代点。悠远、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使虎门拥有蜚声中外的品牌效应,而 且还继承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1996 年广东省人民政府 将虎门威远岛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新中国成立后,虎门行政区域经多次调整、分置,现在称镇,是东莞市最大的镇 级区域。 1.1.2自然条件 虎门镇南临海洋,北靠铜鼓岭(海拔 91 米,102.4 米)和坳垅山(海拔 178.2 米, 228.1 米) ,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是一个丘原交错、水网纵横的地带。全镇东 西宽约 16.1 公里,南北长约 14.7 公里,总面积 178.5 平方公里,现状镇区建成 区面积 8 平方公里。 虎门地区的地质结构比较复杂,但没有全面的地质普查资料。城区规划范围内各 地段,按工程地质划分可分为三种地带: (1) 丘陵山地地带:一般表土层可作为六层以下建筑物的天然基础。 (2) 冲积层地带:建房时必须进行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 10 米左右。 (3) 水网地带:建房时必须填高地面并做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 15 米以上。根 据广东省地震裂度区划图的规定,虎门镇为地震六度设防区。 虎门镇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有海风调节,气候温和,四 季常青。除每年台风季节会直接或间接受影响外,其余自然灾害很少发生。 虎门位于珠江黄金水道的东岸,威远岛南面靠近海上主航道处水深 1012 米,可 停泊 35 万吨级远洋货轮,附近海面龙穴岛一带有宽广的水域可供外来货轮回旋 及临时抛锚,是建设港口码头的理想地点。太平河(内港)是天然避风港,水域 面积 325 万平方米,河面宽 200250 米,航道宽 30100 米。 1.1.3社会经济条件 虎门镇下辖 28 个行政村,3 个居委会。截至 2001 年底,虎门镇总人口为 64.07 万 人,其中户籍人口 11.16 万人,外来人口 52.91 万。在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 人为 3.92 万人,占户籍人口的 35.1%。2000 年虎门镇的 GDP 为 36.26 亿元,在东 莞 32 个区、镇中位居第一。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 GDP 为 32870 元,在东莞市各 区、镇中排名第十,是全国同年人均 GDP 的 4.64 倍。2001 年虎门的城乡居民储蓄 总额为 100.15 亿元,人均 12.07 万元。 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虎门经济发展迅速。在 19912001 年期间,虎门镇的 GDP 年均增长 18.3;产业结构已基本完成了非农化进程,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 已提升至 92.4 %。 1.2现状特点与问题 1.2.1名声大,特点足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掀开了我国近代史的序幕,使虎门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毗邻香港和深圳,虎门一直是东莞市的门户和发展外向型经 济的重要口岸。尤其是虎门商品批发行业发展迅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 2 国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也成为虎门重要的产业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长期 的外经贸联系,不仅使虎门具有蜚声中外的品牌效应和极高的市场信用度,而且 还建立并发展了广阔的市场网络和紧密的人脉、商脉关系。 1.2.2区位佳,资源丰 虎门雄踞珠江口东岸,是海上进入南中国领土的咽喉要道,是珠三角地区的几何 中心,多条高速公路、国道汇聚,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虎门东面靠山,南滨海洋,西临珠江口,境内丘陵、河流、水塘遍布。威远岛与 城市一江之隔,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虎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白沙村明代城堡逆水流龟 村堡、大人山上古城墙、镇口村清代祠堂、抗日名将蒋光鼐故居、民主革命战士 朱执信纪念碑,以及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鸦片战争海战馆等丰富的历史遗迹, 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1.2.3实力强,发展快 1990 年代以来,虎门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在 1991-2000 年 10 年期间,虎门镇 GDP 年均增长率高达 18.3,是全国同期 GDP 年均增长速度的 1.9 倍,比 1990 年 增长了 4.2 倍。税收总额达 22.09 亿元;当年村镇两级可支配收入为 11.06 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约 1 亿美元;出口总额接近 10 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 11.5 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 42.6 亿元。各项经济总量指标已经接近或超过了我国 许多县级市和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级市。 1.2.4产业结构层次低 总体来看,虎门经济质量仍比较差、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基本上仍沿袭依靠低廉 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吸引外资来当地办厂、进行贴牌加工(OEM)的发展模式。当 地各类经济实体的主要收益是土地、厂房租赁费和加工费,处于全球生产系统价 值创造链的最末端,利润微薄。 虎门镇各管理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其中工业总产值最高(南栅)与最低(东方) 的管理区之间相差 460 倍,当年可支配收入最高(南栅)与最低(新兴)的管理 区之间相差 379 倍。土地开发受控制地区的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福利较差。 1.2.5空间小,建设乱 虎门全镇域面积只有 175 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已经达到 40 平方公里,发展空 间十分有限。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几个管理区(如大宁、龙眼、镇口等)表 现极为明显。例如龙眼管理区现有包括山地在内 500 亩地,实际可利用地只有 300 亩,由于基本农田保护法的出台,限制到每年只能使用 60 亩,不足一个中等 厂房面积,即使这样,五年后也将无地可用。 随着虎门镇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扩展迅猛,各村建设 用地占村域面积的比重也迅速增长。根据中科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对 TM 影像的遥 感解译结果,在 19852000 年期间,虎门镇非农业建设用地扩展了 60 平方公里 或 2 倍。更为严重的是,在土地非农开发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村竞相开发、出 租集体土地,导致工业厂房遍地开花,村民住宅建设各自为政,大型、跨村界的 区域基础设施和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严重制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形成“村 村像城镇,处处是乡村”的半城市化景观。 1.2.6人口多,差异大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虎门人口以每年 12.8%的速度高速增长, (1990 年“四普” 总人口为 15.42 万人,2000 年“五普”为 57.75 万人) ,镇区人口密度(3774 人/ 平方公里)远远高于东莞市(1652 人/平方公里) 。 目前,虎门镇总人口为 64.07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仅 11.16 万人,暂住人口则达 到 52.91 万,几乎是户籍人口的 5 倍。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约占全部外来人口的 80%左右,是虎门最主要的劳动力资源。 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口在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待遇等 方面差距巨大。在 1995 年到 2001 年期间,虎门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 18.8 亿增加到了 100.15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 34.47%。村集体收益可观,老人、学生、 当地居民均可以享受村集体的各项福利待遇,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增长十分缓慢,也无权享受当地居民 的各种福利待遇。各种有别于当地居民的管理收费更加重了外来人口的生活负担。 由于绝大部分外来工居住在工厂,与当地居民交往机会很少,贫富差距和居住空 间上的隔离使外来人口缺乏社会认同感,不能够分享社会劳动成果(住房、就业、 教育、医疗等方面) ,成为游离于当地社会之外的特殊群体。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 20022020) 说明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 年 12 月3 1.3主要矛盾分析 1.3.1经济快速发展与城乡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 虎门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城乡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保护 设施、绿化等的建设却没有跟上。城乡建设面貌比较混乱,城市建设欠缺艺术品 位,居民的整体生活素质提高受到一定的影响。 1.3.2局部相对有序与整体无序的矛盾 一方面,从虎门镇内来看,村一级大部分都能够先规划、后建设。但把所有村的 规划放在一起,就非常混乱了。其根源在于长期推行的以集体土地承包为基础的 行政管理体制,和缺乏全镇一盘棋的统一规划。各村各自为政,加上村的地域过 于狭小,各村用地彼此参差交错,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布局受到很大限制,必然 造成整体秩序混乱。 另一方面,从东莞市西部各镇的发展来看,也存在着各镇之间城乡建设不协调的 矛盾,整体布局无序。导致区域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垃圾处理厂 等)布局困难,协调难度加大;各镇功能定位重叠,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 生。 1.3.3经济增长、人口膨胀与空间资源紧缺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 目前虎门镇总人口已经达到 64 万人,经济总量堪与中西部地区一个地级市相比。 但虎门仅有 175 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可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仅 70 多平方公里。 这么多的人口 和经济总量聚集在如此狭小的地域范围内,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 生压力。进一步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制约。但如果因为空间局促就人为限制其发 展,则是对虎门良好资源条件的浪费。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虎门的优势条件、充 分发挥虎门在周边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值得深层次思考。 1.3.4对外交通网络发达与城乡建设空间分割的矛盾 虎门境内高速公路交汇,107 国道从境内穿越,在周边各镇中对外交通网络最为发 达。但与此同时,这些高等级的公路纵横穿越,把城乡用地切割成许多部分,造 成用地零散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便,空间组织和镇内交通组织难度加大。 1.3.5农民和农村集体既得利益与政府发挥综合调控作用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地率先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村以村和村民小组为单 位发展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 者。但这种发展大都以集体土地投入作为前提,各村发展建设仅从小集体的利益 出发,不能顾全大局,与城市健康发展要求的协调发展、统筹安排矛盾很深。政 府在用地调整、修路、旧城改造中往往为迁就农民和农村集体利益而作出让步。 2. 规划指导思想与重点 2.1指导思想 从国际化分工和大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虎门的定位和发展战略问题。 从区域协调和镇自身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空间资源的重新整合 和规划,梳理城乡空间结构,尽最大可能降低城市建设成本和环境代价。 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留有必要的弹性,为经济建设构筑良好 的发展平台。 另一方面,明确空间管制要求,划定生态环境、绿色空间保护控制区,使城乡生 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区域和虎门规划建设管理政策法规的研究,妥善解决农村、农民集体利益 与城市整体利益的矛盾,为规划实施奠定基础。 2.2规划重点 (1) 虎门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 (2) 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研究 (3) 城乡空间资源优化整合与布局规划 (4) 提出分区域规划建设导则 4 (5) 交通系统研究 (6) 绿色空间与生态环境规划 (7) 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8) 城市防灾规划 (9)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3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镇域,计 175 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市 建设和生态、人文环境保护的关系。 2.4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 (3) 广东省环城绿带规划指引 (4) 东莞市“十五”计划 (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6) 虎门镇政府工作报告 (2002.5) (7) 虎门“十五”计划 (8) 国家和广东省相关法律、法规 2.5规划期限 近期规划:20032005 年 中远期规划:20062020 年 3. 发展目标 3.1发展条件 3.1.1优势 显著的区位优势和亲缘优势,优良港口岸线条件与独特的旅游资源,交通便利, 基础设施较完善,经济发展基础好,商贸联系网络广,周边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 强,充足、低廉的国内劳动力供应库,强劲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活力,蜚声海内外 的历史文化名镇。 3.1.2弱势 发展空间渐趋局促与不足,经营管理与技术人才匮缺,研究开发能力弱,生产服 务性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政府的政策及管理的透明度、规范性尚待提高,本地 人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强。 3.1.3机遇 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生产网络,中国加入 WTO 后成为“世界工厂” ,东莞打造 “国际制造业名城”的战略抉择,广州“南拓”城市发展战略的辐射,虎门港的 立项与建设。 3.1.4挑战 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与动荡,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大都市圈的快速崛起,趋同化 的珠江三角洲及东莞市的区内竞争,区域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渐显化。 3.2虎门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位 虎门是珠江三角洲的交通枢纽和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珠江东西两岸经济与 城镇密集地带的连接点;东莞市的门户和西部中心;虎门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 淀与品牌效应。 3.3产业发展方向 选择产业方向应遵循市场主导原则、政府引导原则、灵活性原则。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 20022020) 说明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 年 12 月5 基于虎门产业结构在过去 20 多年来的演变轨迹和各次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虎门 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是:第一产业的份额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地位稳中 有降,但近期仍比较重要;第三产业的份额将持续上升,并最终占主导地位。 3.3.1农业发展方向 都市型农业:充分发挥毗邻消费市场和经济基础雄厚的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型、 生态型的高附加值、无污染的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海鲜水产等。 3.3.2工业发展方向 (1) 特色优势行业 服装及其它纤维品制造业。 (2) 近期重点发展的优势行业 服装、电子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3) 潜在优势行业 金属制品业和电气、汽车等机械制造业。 3.3.3第三产业发展方向 优先发展商贸与餐饮服务业、物流业、休闲旅游业、信息咨询与金融保险业、技 术培训与中介咨询业。 适度发展房地产业。 3.3.4限制性产业与禁止项目 (1) 限制性产业 技术落后、占地大、用水多、耗能大、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产业,如造纸、电镀、 漂染、制革等;以及原料依赖进口但制成品却不能出口的行业等。 (2) 禁止项目 国家已公布淘汰的产品;破坏环境和资源、损害公众健康和利益的项目。 3.4经济发展目标预测 3.4.1预测模型 1(Logistic Model) 其中,u 为区域资源环境预测时期内所能容许的最大 GDP 总量,是一个估计值。对 该值的不同假设,对预测结果有很明显的影响。 (具体对虎门而言,假设最大值超 过 1000 亿元后,对预测结果影响不大) 。 U1000 亿元时,GDP 的增长速度为:在 20012005 年期间为 19.64%;在 20062010 年期间为 17.68%;在 20112020 年期间为 13.80%。 U500 亿元时,GDP 的增长速度为:在 20012005 年期间为 18.94%;在 20062010 年期间为 16.26%;在 20112020 年期间为 10.73%。 U200 亿元时,GDP 的增长速度为:在 20012005 年期间为 16.97%;在 20062010 年期间为 12.8%;在 20112020 年期间为 6.09%。 R2 = 0.98, F= 430458 3.4.2预测模型 2(Linear Model) )190(*346.219.0tGDPt R2=0.93 F=115 GDP 年增长速度在 20012005 年为 6%;在 20062010 为 5.9%;在 20112020 年 为 4.2%。 3.4.3结论 取以上两模型的预测值作为控制上、下限,结合东莞市及虎门镇对发展趋势的判 断,设定中、高、低三种经济总量增长方案: (1) 中方案 tUbGDPt *110 6 主要根据虎门镇政府的“十五”规划对 GDP 增长速度的判断,基本是一种现状发 展趋势外推的一种比较保守的估计; (2) 高方案 基本依据是,由于外部条件的改善(如虎门港的开发建设等)和发展战略的调整, 虎门镇的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制造业 和都市农业的发展; (3) 低方案 假定前提是,由于国际和区域间的激烈竞争和动荡变幻,培育商贸、物流等第三 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战略没有获得成功,导致第三产业增长乏力。建议 本规划以中方案为主要参考,并适当考虑高方案的要求。 中方案中 20022005 年间的年均增长率来自于虎门镇政府的“十五”规划。 3.5城市性质与职能 3.5.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不仅是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而且还表示规划期间城市的发展方向和 期望达到的目标。根据前述对虎门城市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分析以及对产业发展 方向的判断,在未来 20 年内,虎门的城市性质宜确定为: 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东莞国际制造业名城的重要基地;历史文化名 镇。 (1) 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虎门是东莞市最重要的商贸、餐饮服务和物流重镇。2000 年,东莞市批发零售、 贸易及餐饮业增加值的 25.4%、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增加值的 6%集中在虎门。 同时,虎门的服装、玩具、金属制品等远销海内外,其专业批发市场在珠江三角 洲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均具有较重要的影响。作为珠江东西两岸经济与城镇密集 带的联接点、东莞市的门户及虎门港的依托城镇,虎门具有发展商贸物流业的比 较优势和良好基础。在规划远期,商贸及物流业将可望成为虎门经济的主要支柱 和增长来源。 (2) 东莞国际制造业名城的重要基地 虎门工业的国际化程度高,是全球生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 2001 年,虎门已 拥有外资工业企业多达 1400 多家,外向型工业经济完成产值 80.6 亿元,占当年 全镇工业总产值的 91。其中,纺织、电子信息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以玩 具为主)是虎门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占全镇当年工业总产值的 86.7%。 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在过去 20 年中一直是虎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在虎门经 济结构中所占份额最大。虽然与东莞市内其它一些主要城镇相比,虎门的第三产 业比第二产业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更具比较优势;但是,第二产业仍具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并且,在全球、全国等更大空间尺度范围内进行分析,东莞市甚至珠 江三角洲把发展方向和重点定位在制造业,是正确的和明智的。因而,虎门第二 位城市性质宜确定为东莞国际制造业名城的重要基地。 (3) 历史文化名镇 虎门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虎门在鸦片战争中和世界近代史中独 特的地位,更使其成为蜚声中外的英雄古塞。目前虎门拥有东莞市仅有的两个国 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即镇区的林则徐销烟池和威远岛上的虎门炮台,是一座 地位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虎门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虎门人勇于创 新、善于经营的地方文化。历史文化名镇体现了虎门的城市文化优势,是虎门的 一块金字招牌。 3.5.2城市职能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爱国主义基地;东莞市的重要出海港口;东莞市的西部经济增 长中心。 3.5.3城市特色 (1) 南派服装名城 通过连续 6 届“国际虎门服装节”的举办和众多的地方品牌的创建,虎门已在国 内外塑造了“南派服装,虎门制造”的形象。同时,服装及其相关产业也已成为 虎门的特色优势产业。 (2) 珠江口的门户 当人们沿水路深入珠江三角洲腹地和由虎门大桥自粤西跨入粤东时,虎门,特别 是威远岛和沿海、沿河景观,虎门大桥等代表着整个东莞市的形象,具有门户和 窗口效应。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 20022020) 说明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 年 12 月7 (3) 南国海滨港城 虎门是东莞市沿海产业带上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具有优越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 并且是虎门港的依托城镇和服务基地,虎门城市的发展与港口关系密切。 3.6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预测 2001 年虎门镇总人口为 64.07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 11.16 万人。在外来人口急剧 增长的同时,当地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低于东莞市自然增长率。虎 门镇的非农化程度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而逐步提高,支持并加强了虎门的 城市化建设,但是由于虎门镇特殊的非农化模式导致了虎门户籍意义上的人口城 市化水平(35%)远远低于实际城市化水平(62%) 。 3.6.1虎门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程度高,农业人口平稳增长,而非农 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即人口城市化过程进展缓慢。虎门外来人 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3.6.2外来人口主要特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外来务工人员约占虎门外来人口的 80%左右,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他们受教育 程度普遍不高,大多居住企业职工宿舍,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低,来源地主要是 临近广东的省份,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四川和广西,外来务工人口的子女不在 当地就学。外来务工人口在当地消费较低,大部分工资汇往原籍。经商人员来自 本省其它城市或地区的居多,外来经商人员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他们的收入 高,对城镇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影响较大。突出表现在住房、交通工具和子女就学 等方面。 外来人口既促进了虎门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了城市活力,促进了城市繁荣发展, 参与了城市建设,缓和了虎门某些行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刺激了社会消费和商 品流通,方便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市场繁荣,增加了地方财税收入。塑造了人气 兴旺、蒸蒸日上的城市形象;但同时大量外来人口也加重了城市负荷,增大了管 理难度。加剧了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人口密度急剧上升体 现在市内公共交通方面, 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体 现在户籍登记管理方面:社会治安管理方面:市容环境管理方面。 3.6.3人口规模预测 (1) 预测方法 1劳动力需求预测法 基本思路是:在考虑分行业劳动力生产率不同增长情景条件下,预测保证经济增 长方案所需要的各行业的劳动力数量,进而推算出户籍人口增长所不能满足的、 必需的外来劳动力的数量;最后通过对户籍和外来劳动力带眷系数的估算,推算 出未来区域人口规模。 虎门镇人口预测结果 (单位:万人) 方 案 1 方 案 2 户籍人口 外来人口 总人口 户籍人口 外来人口 总人口 2005 12.5 56.12 68.62 12.5 53.62 66.12 2010 15.0 69.87 84.87 15.0 64.94 79.94 2020 36.1 80.65 116.75 36.1 71.14 107.24 (2) 预测方法 2人均 GDP 增长估算法 基本思路是根据区域按可比价计算的人均 GDP(含外来人口)的增长情景,估算出 不同经济增长方案中不同时期的总人口规模。 人均 GDP 增长估算法预测结果 高高方案 低中方案 GDP (亿元) 人均 GDP (万元/人) 总人口 (万人) GDP (亿元) 人均 GDP (万元/人) 总人口 (万人) 2001 27.73 0.43 63.99 27.73 0.43 63.99 2005 50.17 0.70 71.55 40.17 0.59 67.52 2010 88.42 1.05 84.17 59.03 0.74 79.65 2020 209.32 2.07 101.03 105.71 1.03 102.28 (3) 结论 0%24681975 8 综合分析以上 2 种方法对虎门人口规模的 4 种预测结果,我们认为虎门未来的人 口规模: 2005 年67 万;其中户籍人口 12.5 万,外来人口 54.5 万。 2010 年80 万;其中户籍人口 15 万,外来人口 65 万。 2020 年8090 万,其中户籍人口 36 万,外来人口 4454 万。 规划中,用地规模、基础设施配套全部取中间值,即按 85 万人口控制和预测。 3.7城镇化水平预测 3.7.1现状城市化水平 (1) 方法一 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户籍总人口,计算虎门城市化水平为 35.1%。 (2) 方法二 计算公式为:(外来务工人口*0.6+外来经商人口+户籍人口中从事非产业人口)/ 包括外来人口的总人口=城市化水平。计算虎门的城市化水平为 62.31%。 (3) 结论 两者虽相差很大,但后者更接近实际城市化水平,据此可以预测未来城市化水平。 3.7.2城市化水平预测 预测 2010 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80%;2020 年将达到 90%。 3.7.3有效城市人口估算 2001 年虎门外来人口为 53 万,其中将近 8%的为经商人员,其消费水平与当地户 籍人口基本相同,所以城市规划可以将这部分经商人员全部作为有效城市人口。 重点考虑四十余万务工人员对水、电、道路交通、医院、学校等教育培训设施、 公共娱乐等基础设施的需求程度。 务工人员对道路交通产生的影响很小。对医院所造成压力不明显。对学校及幼儿 园需求增长明显。虎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任务艰巨。对公共娱乐设施的 需求强烈。 3.7.4对未来基础设施规划的建议 外来人口转化为当地城市人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对基础设施需求也是 一个逐步增加的过程,其规划也应该是一个动态规划的过程。据此,建议把规划 阶段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1) 近期 5 年 近期基础设施规划集中在:外来人口需求最强烈的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建 立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教育体制; 尽可能地为外来人口提供多种娱乐服务设施。在这期间规划城市配套基础设施时, 对外来人口的有效性系数可以估计得稍低一些,以 0.30.4 为宜。 (2) 中期 510 年 考虑到外来人口在当地成家立业的逐步增多,对教育培训、住房、交通、医疗设 施需求逐步增多,所以在计算有效城市人口系数可以适当提高,以 0.5 左右为宜。 (3) 远期 1020 年 随着外来人口本地化程度加快,有效城市人口与当地人口的消费需求以及对基础 设施的需求基本持平,在基础设施规划时可以考虑系数提高到 0.8 左右。 4.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于前述对虎门区情的分析、竞争优势的评估和未来市场竞争环境的判断,为了 实现虎门在未来 20 年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目标,应适时地调整虎门社会经济与 城市发展思路,实施内涵型增长、嵌入式发展、产业簇群、城市化、环境优化等 五大发展战略,并加大在土地、人口、行政建制、投融资等方面的管理政策与体 制上的改革和创新力度,进行资源重组和空间重构,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 城市可持续发展。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 20022020) 说明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 年 12 月9 4.1资源升值、服务高效的竞争战略 在过去 20 年,虎门及东莞的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区位优势、政策优惠和土地、劳 动力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从而吸引大量外资,总体属于外延式经济增长。目 前,这些比较优势已不显著,虎门必须适时地采取城市竞争战略,通过城市建设、 技能培训和高效服务等措施,提升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价值和吸引力,主要依 靠质量的高效而不是价低量多来塑造城市竞争力。 4.2“嵌入式”发展战略 坚持外向带动战略,通过高效的政府服务、质高价廉的劳动力、优美的生态环境, 有选择地吸引国际知名的旗舰企业和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企业来虎门落户。 充分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制定出具体可行的优惠措施,鼓 励国际知名旗舰企业实施“本地化战略” ,并积极发展相关配套的地方民营企业。 地方经济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熟悉国际市场环境的过程中,逐步通专精生产, 提升其在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并提高自创新能力,孵化自 有品牌,形成全球经济、地方政府、本地经济间的协力网络,促进全球化与区域 化的融合。 4.3核心产业簇群发展战略(Cluster Strategy) (1) 建立服装工业组团和电子产业组团,整合区域产业优势; (2)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间技术协作、交流、及成果转 让; (3) 引进外地高级技术人才与加强对当地劳动力的技术培训相结合; (4) 营造区域环境创新、促使地区企业网络的形成。 4.4城市化发展战略 (1) 对现有的土地所有及管理体制进行股份制和市场化改革,鼓励迁村并点和 发展组团经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 (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加强技能培训,推进外来人口的本地化进程,并带动 城市消费;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提高城市人口和产业的承纳能力。 4.5环境优化美化战略 (1) 大力治理工业污染源,推进碧水蓝天工程; (2) 鼓励应用环保型技术与清洁能源,配套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污水厂、垃圾 处理站等) ; (3) 重视城市景观和生态绿环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海沿河、山体路旁等开放 公共空间,建设生态城市。 5. 城乡空间发展战略 5.1现状与问题 5.1.1用地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明 虎门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 1990 年代以后开始的,村镇建设基本以行 政村、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各自为政。在城乡建设方面造成很多问题,村与村 之间、城与乡之间用地布局秩序混乱,相互干扰严重。各村都建设有自己的工业 组团和农民住宅区,造成工业生产用地与居住用地互相掺杂,生活服务配套设施 严重缺乏,绿色空间不断被飞地蚕食、撂荒,土地浪费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5.1.2中心城区建设密度过高,居住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虎门中心地区的建设各自为政。宗地的开发密度不断提高, 而公共空间的建设却长期滞后。住宅小区规模小,绿化、停车场地、配套设施缺 乏;商业设施布局混乱,停车场地、仓储等配套设施不健全;镇区内开敞空间严 重不足,建筑间距过密。这种高密度发展模式造成交通拥堵,噪声和大气污染加 剧,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10 5.1.3交通秩序混乱 虎门发展初期,各村形成了沿主要公路、国道建设的局面,内部交通与过境交通 混杂,各村之间没有顺畅的交通联系,交通秩序混乱;生活环境、生产环境也受 到极大的干扰。 5.1.4优势空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威远岛、大岭山林场、河道、滩涂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没有得 到充分利用,滩涂、水体破坏、污染严重。 5.2建设条件分析 5.2.1工程地质概况 (1) 地质构造状况 虎门地区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但目前尚没有地质普查资料。根据历年大小工程 (包括水、电、建筑、码头等)钻探资料分析,大致可分为: 淤泥软土层:一般在 012 米左右; 黄土层(砂质粘土,粘质砂土) ;一般在 024 米左右; 蚝壳层:在运河附近有一条蚝壳带; 细砂层:一般在 10 米左右,厚度 0.30.8 米; 强风化层(大粒卵石和粗砂) ;一般在 24 米以上处; 花岗岩层:一般在 100 米左右处。 城区规划范围内各地段,按工程地质划分可分为三种地带: 丘陵山地地带: 这种地带高出最高潮水位,表土层为黄色砂质土和部分风化土,基岩层根据钻探 水质时的资料在 100 米左右深度为花岗岩层。一般表土层可作为六层以下建筑物 的天然基础。 冲积层地带: 这种地带标高在 1.02.2 米之间,低于最高潮位。当最高潮水出现时,住户要受 水浸影响。建房时必须进行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 10 米左右。 水网地带: 这种地带为河涌分间地块和河边漫泥滩低地,标高低于普通潮水位,一般标高在 0.0 米左右,受潮水威胁,建房时必须填高地面并做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 15 米以上。 (2) 地震 根据广东省地震史料汇编记载,本地区曾发生过六次地震,但未有述及震级、 伤亡和房屋破坏的情况。 (3) 水文、航道 虎门镇河道受潮水影响,潮型属一日两回潮,带有日潮不等的混合潮。历年平均高 潮水位(按珠江基准面计)升 0.76 米,历年平均低潮水位降-0.95 米;历史最高 水位 2.74 米(1983 年 9 月 9 日) ,历史最低水位-1.9 米(1979 年 8 月 2 日) 。 太平河(内港)水域面积 325 万平方米,河面宽 200250 米,航道宽 30100 米。 自 1971 年东引工程在镇口拦堤建闸蓄东江淡水,冲刷能力减弱,河床越来越浅, 沙角附近入口处最低水位时水深仅 2.5 米,蛇头湾入口处最低水位时仅 1.3 米, 目前只能通行 500 吨以下船只。 外港线从香港到广州的航道上,沙角威远岛大虎岛区域主航道最深可达 27 米。 威远岛南面靠近海上主航道处水深有 1012 米,可停泊 35 万吨级远洋货轮, 附近海面龙穴岛一带有宽广的水域可供外来货轮回旋及临时抛锚,是建设港口码 头的理想地点。 5.3用地规模预测 5.3.1预测依据 本次规划用地规模预测主要考虑四方面因素:第一, 虎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 20022020) 说明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 年 12 月11 (1996-2010) 要求;第二,东莞市关于城市土地用途控制的相关规定;第三, 虎门镇用地条件;第四,本次规划人口预测结论。 5.3.2土地利用规划相关规定 按照虎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到 2010 年实际耕地保有量为 26677.4 亩 (1778.49 万平方米) ,基本农田 27370.4 亩(1824.69 万平方米) ;建设用地总规 模为 110863.5 亩(合 7390.9 万平方米) 。 2005 年近期规划主要根据比较落实的项目及其进度情况安排用地。2010 年用地规 模主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以本次人口规模预测作校核,城市建设用地增 量不宜突破 712.06 万平方米。远期规划主要根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潜力确定。 5.3.3土地存量分析 根据虎门农村和镇区连片建设、以城市型用地为主的特点,现状用地统计将城镇 与农村建设用地统一计算。现状城乡建设用地统计情况如下表。 虎门镇现状城乡建设用地统计表 序 号 用地代码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 ( 万 m2) 人均用地 (m 2/人) 占总用地 比例(%) 1 R 居住用地 1488.5 23.3 33.8 公共设施用地 215.1 3.4 4.9 C1 行政办公用地 38.0 C2 商业金融业用地 113.1 C3 文化娱乐用地 22.6 C4 体育用地 4.3 C5 医疗卫生用地 27.3 2 C 其 中 C7 文物古迹用地 9.8 3 M 工业用地 1682.8 26.3 38.2 4 W 仓储用地 12.6 0.2 0.3 5 T 对外交通用地 164.4 2.6 3.7 6 S 道路广场用地 271.5 4.2 6.2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28.9 0.5 0.7 8 G 绿 地 304.9 4.8 6.9 9 D 特殊用地 239.8 3.7 5.4 合 计 4408.3 68.9 100 注:现状总人口按 64.07 万人计。 为掌握虎门用地发展条件,本次规划对虎门镇域内的所有用地进行分类统计,结 果如下表: 虎门镇域用地统计表 序号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 (万平方米) 占镇域总用地 比重(%) 土地利用方 式 1 山 体 4485.80 25.1 水 域 3904.91 21.9 水塘 1032.87 水库 155.51 河流 506.83 2 其 中 海域 2209.70 3 农 田 5050.98 28.3 4 城乡建设用地 4408.31 24.7 5 镇域总用地面积 17850.00 100.0 注: -永久保留 可以部分占用 可以部分改造 由表可见,虎门镇域内 178.5 平方公里用地中,在不考虑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填海 造地的前提下,仅有 60.83 平方公里可作为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即上表中水塘和 农田用地之和。加上现状城乡建设用地,则适宜作为城镇建设的总用地规模为 94.5 平方公里。但是,出于生态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需要,必须保留部分水塘 和农田,94.5 平方公里土地不能全部作为城镇建设用地。 按照东莞市“4+4+2”的城乡土地开发要求,即 40%为不可建设用地,40%是城乡建 设用地,另外 20%是为大型基础设施保留的弹性用地。那么虎门全镇域内可用于开 发建设的用地是:175*(40-60%)=70-105 平方公里。除去 44.08 平方公里建成区 用地,虎门镇域内约有 26-61 平方公里用地可进行开发建设。取中间值 43.5,则 从现在开始至 2020 年,虎门镇平均每年可新增城镇建设用地 2.4 平方公里。 因此,虎门未来的发展门槛在空间不足上。虎门的建设必须十分珍惜和节约土地。 在开发建设上应以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为前提,切忌低水平开发建设带来的浪费和 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必须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或从现有土地 经济效益的提高方面解决。 12 5.3.4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人口预测结论,确定各阶段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 2005 年:5200.9 万平方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77.6 平方米。 2010 年:7300.0 万平方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91.3 平方米。 2020 年:7818.2 万平方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92.0 平方米。 5.4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战略 5.4.1规划指导思想 (1) 整体性 根据虎门遍地开花的建设现状和珠江东岸的发展趋势,本次规划将虎门全镇作为 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协调各项功能的 空间布局,使全镇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 (2) 拓展性 本次规划从大区域空间与职能整合、空间发展水平提高的角度出发,构筑“大虎 门”发展框架,为东莞西部经济发展带的功能提升打下基础。 (3) 可持续性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保持必要的生态环境空间和自然景观、人文景 观资源,使综合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4) 可操作性 充分考虑现实基础和各方面利益要求,以及制度因素,做到既适度超前,又经济 合理,便于操作。 5.4.2空间发展战略 (1) 强化区域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首先研究虎门在大区域中的定位;其次,把虎门与周边城镇纳到一起进 行规划研究,在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用地布局衔接、资源共同利用、生态环境 保护等方面进行规划衔接。 (2) 空间资源重新整合 本次规划对虎门的城乡空间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充分发掘用地潜力,优化城乡 用地布局结构,打破传统以村为单位,各自为政的布局形式,使各项功能布局更 加合理。 (3) 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本次规划在保护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划定控制开发的范围,保障重要 战略空间资源不被破坏。 6. 空间布局规划 6.1规划结构与形态 6.1.1空间布局模式 (1) “生长型结构” 在交通网络构筑、用地布局规划方面,预留向东南、北部和西北部拓展空间的可 能,为未来珠江东岸的协调发展,为该地区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打下基础。 (2) “网络状绿色组团结构” 改变现状“树叶状”的零散布局模式,在全镇形成网络状布局结构。强化沿快速 交通走廊和山体的绿化带建设,形成被绿环包围的 5 个城市建设组团。各组团职 能明确,环境美好。 6.1.2空间布局规划 虎门西部、南部面向广阔的珠江口,东部、北部依山,自然条件极为优越。 本次规划利用东部和北部的大岭山林场和虎门林场作为虎门的绿色屏障,形成 “一城、二环,三轴,四中心、五片区、六大板块” 。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 20022020) 说明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 年 12 月13 规划在虎门东南、北部和西北部预留空间拓展的通道,与长安、厚街、沙田、大 岭山等周边城镇保持道路、用地的衔接。在沙角滨海地区保留填海造地的条件, 并预留道路引入用地。 (1) 一城 即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布局思想,将虎门作为一个完整的中等城市进行规划, 在城市建设、管理上形成全镇一盘棋的发展格局,摒弃目前城乡分野的不利局面。 围绕着“一城”的建设,有重点、集约化地发展,提高城镇建设、经营管理水平, 保护好生态、人文资源,增强虎门的整体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 二环 充分利用山体、水库、林地和生态保留地,结合高速公路、河流的绿化隔离带, 在城市外围构筑两道环状绿色屏障:第一道绿环为环绕现镇区的绿带,由凤凰山、 广深高速公路绿化带、深珠高速公路绿化带、太平河沿岸绿化带和滨水空间构成; 第二道绿环为环绕全镇的绿带,由虎门镇与相邻镇之间的绿化隔离带构成,东北 部有铜鼓岭和坳垅山作天然生态屏障,西部有珠江与对岸相隔,构成城市的“环 城绿带” 。 (3) 三轴 即沿老 107 国道带状城市发展轴,虎门大道新城市中心拓展轴,和太平河两岸滨 水景观轴。第一条轴线是沟通长安、厚街、沙田各镇,上达莞城、下通深圳特区 的巨型带状城市的空间拓展轴;第二条轴是沟通山、海、城的文化、生态、景观 轴,是虎门走向未来的标志,体现虎门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第三条轴是体现虎 门南国滨水城市特色的水上风光轴,从南到北串联起港口、滩涂湿地公园、太平 河两岸休闲娱乐区、鸦片战争纪念馆,最后连接到白沙和沙田新区。三条轴线构 成未来虎门重要的产业走廊和景观走廊,是虎门城市经营的重点地带。 (4) 四中心 沿虎门大道城市主轴,形成商贸中心、旅游文化中心、传统购物中心、行政管理 中心。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会展中心、大剧院、轻轨站、 客运码头、旅游接待中心等城市重要设施都将在这四个中心中得到安排,真正体 现和强化虎门在东莞西部中心的地位。 (5) 五片区 根据自然地界物和高速公路等的切割,以及现有村镇的建设基础,按照组团式城 市进行布局,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