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养生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 摘 要:就中医养生的起源、基础、学术流派、特点和方法以及养形、养神 和法于自然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做了概述,旨在“古为今用”,将中医 养生更好地应用于防治当前日趋增加的慢性病。 关键词:中医养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 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如何治未病,其实就是重视养生,而养生之道就是 治未病的主要途径,故不通养生之道者,就不能称“上工”、“良医”。养生 又称摄生,是通过各种方法来颐养天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 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对其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探讨,有助于进一步通晓养生理论, 指导人民养生祛病,更好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 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的防治是大有裨益的 1。 1、中医养生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养生学源远流长,其萌芽于先秦时期,到春秋战国的蜂起时期,初步 形成了以道家、儒家为特色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养生学 的基础,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在秦汉到晋唐的发展期,养神流派已经形 成,到宋元至明清的鼎盛期是中医养生学的黄金期,各种养生方法研究达到一 定深度和广度,对如今养生学影响较大 2。 2、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从理论到功法处处体现 了尊生贵命的思想观,这一思想又直接影响了中医养生学的奠定与发展,形成 了中医独特的养生体系。道家太平经告诫人们要重人贵生,“人最善生, 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 (庄子让王)。道家怡神之道,以“杜外制中”为圣法。杜外者,使外物 不扰于心也。制中者,使心不动于外物。内外不动,神自安宁,故能长久。儒 家的尊生贵命思想体现在“仁者,爱人”,“天地之性,以人为贵”。儒家这 种贵生不仅贵生命之体,且更贵人生之价值与意义。儒家文化是关于如何“做 人”为核心,故以修性为首务。儒家修炼心神以“克己”、“寡欲”及“容忍” 为内容,炼就一个宽厚、博大、坦荡之胸怀,以此来把握自己的情感。佛家修 2 性讲究对品格行为的修持,确立戒、定、慧为修持方法,以解脱尘世物欲束缚, 破开执迷、顿悟成智为修炼内容,修得心无丝毫杂念,顿悟圆通究竟,彻见本 来面目,以了却生死欲念为最高境界总之,尊生贵命即是从爱护、保养自己的 身体和生命着手,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对自身的锻炼和养护,以期达到长生久视 之目的 3。 3、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 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主要有:动形学派:主张用适度的运动来舒展形 体,活动筋骨肌肉,从而达到养生保全生命的目的。吕氏春秋尽数曰: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动则气郁, 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并指出人体气血津液只有运行流畅,其生理机能才 能正常,人类才能健康长寿,尽得天年。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为主。 黄帝内经素问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 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圣人处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 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调气血派:主张调养 内气,使之聚而不散。以保持人体的健康长寿,最早倡导调气的是春秋战国时 的管仲。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恩乃知, 知乃止也。”孙思邈汲取前人的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很多好的调气方法,如 “吐纳”、“省言语,和七情”、“慎起居,顺四时,适劳逸”等。固精学 派:认为养生要省欲保精,只有节制性生活,保护阴精,方能益寿延年。历代 养生家认为“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 味” 4。 4、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 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及心理与生 理的协调一致;以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以综合施养为原则:针对不同个 体和不同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内调外养相结合,扶正祛邪,中医养生所包 括的饮食养生、精神养生、环境养生等均与提高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中医养生具有普适性:不论男女老幼均适宜且方法简廉易行 5。 5、中医养生的方法 3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方法和知识体 系。这个知识体系倡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和享受生命的理念。通 过观察体验及感悟等手段,对生命过程、生命现象、生命实质和生命规律进行 了孜孜不惜的认识、记录与阐释,创造性地构建了藏象生命理论系统,提出了 重人贵生、趋利避害、颐年尽数、天人和谐、脏腑协调、形神兼养、先后天并 重等以治未病为核心的思想原则,并以此创建了以脏腑养生、药物养生、环境 养生、四时养生和起居养生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养生方法。它是从实践经验总结 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数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到 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发展,历经数 千年逐渐形成一门充满生机的科学 6。其可以运用针灸、按摩、导引、气功等 方法,充分调动人体自然平衡能力,配以食疗、药疗培补元气,调理脏腑,提 高人体抗病愈疾的能力 7。 6、中医养形与慢病防治 养形,指通过体育保健,各种导引功法、针灸按摩,以及饮食、药物养生 等方法来强健体魄,适量的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气机通畅,使气血调和,脉 络通达,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养形应注意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即注意饮食和生活起居以及不过度劳累,同时还应注意适度的运 动。 61 饮食养生 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饮食有度、有时、不偏嗜,这本不会导致营 养失衡。但传统饮食养生讲究“四气”、“五味”等,这是现代营养学所欠缺 的。如何糅合传统饮食养生与现代营养学之精华,总结推出更为科学、合理的 饮食准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如气候干燥的西北高原,应常食银 耳、梨等柔润之品;而气候潮湿的东南山区应多吃薏苡仁、蚕豆等健脾化湿 的食物。对不同体质的个体也应据其体质有所取舍,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 煨姜炖狗肉等,多食辛味的食品以温补壮阳。阴虚火旺者宜食木耳、龙眼肉炖 甲鱼等,多吃酸甘食品以滋阴润燥 8。总之,应据气候、地理环境、个体体质 差异、因时因地因人施食,以达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之目的。灵枢五味 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 谷味辛,先走肺;谷味成,先走肾”,饮食也要因四季不同而变,春多酸、夏 4 多苦、秋多辛、冬多咸 9。但春季味过于酸,则易伤脾胃,故要省酸增甘以养 脾气,夏季要注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季要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季要省咸 增苦以养心气 10。中医养生之道反对过进肥甘、恣食生冷,告诫人们据不同季 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 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在阳气隆盛的夏季,常遇暑湿,人体出汗较多, 应常吃一些利湿消暑,养阴益气的食品。在阳气收敛的秋季,气候凉爽干燥, 宜多吃一些生津养液的食品。在阳气潜藏的冬季。则易酌温补 11。还要“饮食 以时,饥饱得中”,即吃饭要定时定量。目前中国人膳食的特点:蔬菜食用频 率普遍很高是其优点;其缺点:尤其在农村表现在某些蛋白质类食品摄入较少, 且熏制品食用频率较高。且饮食正从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向高脂高糖方向转 化 12。俗语说:“上床萝卜,下床姜”,早食生姜能开胃,夜食萝卜助消化 13。 清代才子李渔认为“倦时勿食,防瞌睡也;瞌睡则食停与中而不得下。烦闷时 勿食,避恶心也;恶心则非特不下而呕逆之。”“喜怒哀乐之始发,均非进 食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不可。怒时食物易下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也难 下,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少杀” 14。饮食水谷,既是养生之本,又是致病 之原,饮食失节,过饥过饱,五味偏嗜,进食不洁,均能致病,养生防病必须 把好“病从口人”关。 62 生活起居 中医非常重视人的生活起居,指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 妄作劳”,内经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 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批判了不正常的生活习惯。告诫人们“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 立伤骨,久行伤筋”,视、卧、坐、立、行,本属于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 但是一个“久”字,则说明过分的生理活动亦会导致“伤血”“伤气”“伤精” “伤骨”“伤筋”的病理情况。强调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要有规律且要注意 劳逸结合,养成健康的起居习惯。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主要 包括睡眠、劳逸等几个方面。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天行 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 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 15。养生必须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即千金要方 所说:“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 5 63 运动养生 包括导引养生和体育运动, “导引”顾名思义就是引导,而引 导就有意向、意念成分,导引之术,也是养生之一途,较之现代体育运动仍胜 一筹。体育运动仅是肌肉运动而已,某种程度上是对人体的消耗和损伤,需通 过超量修复才能达到锻炼目的,而导引则通过调动人体的内气以调整和修复机 体“静以养神,动以养形”,把运动锻炼作为健体强身的重要方法从华佗的五 禽戏到后世的太极拳、八段锦以及气功、武术等传统的运动健身方法,特别是 气功锻炼,其所讲究的守意、调息、动形法则,体现了中医运动保健、静心凝 神、炼气健形的传统特色,至今仍显示其卓著效果而为民间所喜见乐用。上述 均立足于“内养外防”的保健方法,是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论的具体体现。 择宜而用,综合调摄,可收到良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发达国家,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已在死因谱上占主要地位,这些疾 病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肿瘤、 糖尿病等慢性病日益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发生是相关危险因素 长期作用的结果。仅以北京为例,超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不合理膳食等 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全国领先。而其膳食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钠盐和食用 油摄入过多,豆奶制品摄人不足,不吃早餐,常吃咸菜和油炸食品,蔬菜水果 撮人不足。北京成年人中 46缺乏体育锻炼 17。相应地,北京地区 18 岁及以 上的成年人中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患病率 分别为 291、66、229、81和 184 18。江苏的调查表明: 其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 197,该病的发病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增加、久 坐活动少、有高血压和肥胖家族史 19。为了减少慢病患病率注意运用中医的养 生、摄生的方法,使之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将 有助于慢病的防治,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 7、中医养神与慢病防治 养神,指通过调节精神、情志、心理和怡情养性等多种手段,培养良好的 道德修养,高尚的志向情操,超凡脱俗、乐观豁达的处事态度。节制私欲调和 喜怒的自我调节能力等。保持神气清静,可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 神得以协调发展,即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0。 6 除了外环境的变化可以成为病因(如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内 环境中精神刺激也可成为病因(如内伤七情:喜、怨、忧、思、悲、恐、惊)。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和情志变化,可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变化,从而影响疾 病的发生和发展。内经指出: “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 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中的情志异常,均可影响 内脏气机,伤及内脏成为致病因素 21。“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 恐伤肾”,因七情生于五脏,可见七情太过,会损伤五脏 22。随着人们物质生 活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心理需求也在增加,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 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也在升高,其中 很重要的就是精神因素。已有资料报道,心理、精神、情志因素以及应激等可 引发高血压、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病 23。因此,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 中医非常重视心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4。中医认为精神调养对养生的 成功与否起关键作用,故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中医养生中的地位是举足轻 重的。 8、法于自然与慢病防治 中医学以天地人三才为立论基点,提出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天人 合一观。天人合一强调人体内环境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外环境的开 放与协调,通过不断变化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以维系调节生命活动的动态 稳定平衡。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人体则产生相应的调节反应,以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于 趋向体表,人体多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秋冬阳气收敛,气血易趋向于 里,人体多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25。人的生活规律必须适应自然运行规 律。中医的认识很深刻,“天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 矣”。说明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 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 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26。从 而使人体阴阳气血调和,精神内守,方可达到防病抗衰之目的。然而脏腑也有 昼夜变化规律,即脏腑主时节律,如子时(23-1 时)胆,丑时(1-3 时)肝,寅时 7 (3-5 时)肺,卯时(5-7 时)大肠,辰时(7-9 时)胃,巳时(9-1l 时)脾,午时(11- 13 时)心,未时(13-15 时)小肠,申时(15-17 时)膀胱,酉时(17-19 时)肾,戌 时(19-2l 时)心包,亥时(21-23 时)三焦。主时脏器功能最旺盛,若此时给予脏 腑调养,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协调的关系之中,才 可能保持自然和谐与生态的平衡。也才能使自己“久视长生”,颐养天年。 在当今,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 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也呈上升趋势,如何以中医养生来做好慢病防 治,仍值得探讨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 盛康毅中医养生学文献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2(3):4 2 朱斐中医养生学发展概述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111 3 董少萍尊生贵命思想对中医养生学思想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21(2):25 4 徐大念中医养生流派述略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247 5 钱哗以中医养生提高生活质量之我见J统计教育,2007(2):56 6 蒋力生中医养生学释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35 7 刘燕平论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概念及其特点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15(2):13 8 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应用J时珍国 医国药,2007,18(1);233 9 姚友梅,张宏“亚继康”成因与预防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2,21(6):1 10 钱哗中医养生与四季饮食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0):211 11 张忠民中医养生之道的时间医学观初探J辽宁中医学院学 报2000,2(1):6 12 杨功焕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的主要发 现J医学与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铁路专用通信设备课件
- 知识付费培训流程图表格课件
- 2025年城管笔试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徽省公开遴选公务员笔试题及答案解析(A类)
- 知识付费主播培训内容课件
- 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培训课件
- 知识产权贯标培训讲话稿课件
- 知识产权课程培训台账课件
- 知识产权能力培训总结课件
- 知识产权经纪人培训课件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4年第四季度)
- 上海(虹口宝山黄浦松江)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英语期末统考卷(含笔试答案无听力答案、原文及音频)
- 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案例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分享读书分享笔记
- 亲子家庭购房合同协议
- 红军过草地课件
- 直播选品策略与规划
- 五育并举课题开题报告
- 第5周-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2024)每周测验(含答案)
- 艾滋病病毒讨论课教案
- 立邦刷新服务合同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