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汇编之诗词鉴赏_第1页
2017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汇编之诗词鉴赏_第2页
2017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汇编之诗词鉴赏_第3页
2017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汇编之诗词鉴赏_第4页
2017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汇编之诗词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9题。 摸鱼儿 海棠 刘克庄 1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 2老,年年不带 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 3飞仙,石湖 4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 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 5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 潘令: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 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 4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 漫:莫,不要。 15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了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了。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了作者对海棠的深情。 16本词运用了把事物人格化的手法,以“娇困”一词写出海棠仿佛美人慵懒欲睡,赋予海棠花以人的 情态。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B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柳宗元溪居) 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7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也曾经吟咏过海棠,其中一位才女的海棠诗作被评为“含蓄浑厚”。“珍 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洗出胭脂影 ”“招来冰雪魂”,都与她的结局有关:前者通常是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的话;后者则说 冷落孤寂。这位才女是(2分) A史湘云B林黛玉 C薛宝钗 D贾探春 18结合词作内容,归纳摸鱼儿海棠中刘克庄描绘的海棠花的形象特点,并说说词作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6分)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4分) 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蜀相中杜甫借“ , ”描写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色;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 ”烘托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钗头凤中陆游借“ ”回忆往昔与妻子同游沈园时所见的美好景致。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5(3分)C16(3分)B17(2分)C 18(6分) 答案要点: 形象:花色红艳或艳丽;独自开放,无人关注;花色凋残; 结合诗句:万姝娇困或倾城色;墙头岑寂谁问;吹得胭脂成粉。 情感: 要点一:抒发词人对海棠花的怜惜喜爱之情。 结合诗句:潘令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飞仙,石湖绝笔,孤负这风韵。漫绿叶成 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要点二:以海棠的迟开、被冷落与最后的凋零自况,表达了对被当政者排挤、罢职的不满。 结合创作背景、诗句:词人写作此词处于罢职期间。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 评分参考: 形 象 , 2分 。 意 思 对 即 可 。 形 象 三 点 答 出 两 点 即 可 。 未 结 合 具 体 诗 句 , 酌 情 扣 分 。 答 海 棠 形 态 未 开 、 已 开 不 得 分 。 情 感 , 4分 。 两 层 情 感 一 层 2分 。 未 结 合 具 体 诗 句 , 酌 情 扣 分 。 19(4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枫叶荻花秋瑟瑟满城春色宫墙柳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20题。 点绛唇 咏梅月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 ,格调还依旧。 【注】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疾被劾罢官闲居已整整七年,此年冬,志同道合的好友陈亮远道来访,二人共商 恢复中原、抗击金军的大计,分别后又互相诗词唱和。僝僽(chn zhu):摧残。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拟人手法写梅,“相思”是此词的意脉,“相思”不得,故写梦。 B.“水边”句化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主要写月。 C.“小窗”句写月光明亮,窗前如同白昼,使人联想到窗内之人辗转难眠。 D.“清入”句词人伴着清辉幽芳入梦, “清”指月之清辉,亦指梅之清香。 17本词写月,却不道半个“月” 字,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下列红楼梦中,香菱所写咏月 诗句,也采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分) A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B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C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D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18 红楼梦 中有不少与梅有关的情节,下列的“她” 与情节对应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她)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 ,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 ”妙玉 B贾母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她)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 ,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 ”薛宝琴 C果见(她)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 是红香散乱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 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林黛玉 D(她)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 ”众人瞧 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李纨 19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这首词是怎样体现刘熙载这 个观点的,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5分) 20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4分) 古人常以花入诗寄寓自己的情感。晋陶渊明独爱菊,归去来兮辞中“ ,松菊犹存”,用菊花象征隐士的高洁;陆游钗头凤中“桃花落,闲池阁。 , ”,用桃花象征美好春光或伊人华年;而杨花则给人以飘零之感,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中写到:“杨花落尽子规啼, 。” 二、共18分 16.B (“主要”错,应是“梅月并重”) 17.A 18.C(应为史湘云) 19.刘熙载的观点实际说的是咏物诗托物言志的特点(1分),本词很好的体现这个观点,词 人借写梅外在的形象:孤生水边,枝横花瘦(1分); 内在形象(神韵):清新高雅,散发阵阵幽香,暗香芳魂,在凄雨寒风之下坚贞依旧,傲然 挺立(1分)。梅的形象也是词人(或辛弃疾)的形象(1分),词人借梅言志,由此可以看 出词人(或辛弃疾)高洁的品质和坚持正义、不怕打击、不屈不挠的精神(1分)。 【评分标准:共5分。 】 20.三径就荒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闻到龙标过五溪 【评分标准:共4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7题。 悲陈陶 【1】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 【2】 回面向北 【3】 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1】陈陶,地名,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唐军跟安史 叛军在这里作战。【2】都人:长安的人民。【3】北:此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前两句交代了战争的时间、地点、结局及参战者的身份,写出了战事的惨烈,呼应了题目的 “悲”。 B. “野旷天清无战声”是说战罢以后,原野空旷,肃穆沉寂,渲染了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C. “群胡归来血洗箭”写出了将士们在叛军入侵时奋死抗敌的决心,显示了唐军将士们为国捐 躯的英雄气概。 D.本诗具体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的历史,“以诗存史,以诗证史”, 正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诗史”性。 16. 诗歌的后四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B.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凉州词) C.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D.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周弼夜深) 17. 屈原的九歌国殇也是一首反映战争的诗歌,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比较这首诗和 国殇节选部分在情感上的不同点。(6分)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 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 野。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品读中国优秀诗文,其中不乏表现家国情怀的名篇。诸葛亮在国家倾覆之时,“_ _,_”(出师表),写出了在国家处于危难关头时的担当意识与忠心 赤胆;陆游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书愤中“_,_”两句写出了开阔、 壮盛的战场画面,忆及当年宋人抗金的英雄事迹,让诗人依然怀有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辛 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运用比兴的手法,以眼前之 水,写出了背井离乡的无尽悲苦,抒发了深沉的家国之悲。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C 16.D 17.答案示例: 杜诗“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猖狂之态,写出了对叛军的仇 恨;最后两句写到百姓北向而哭,表现了百姓对官军收复长安的渴望,写出了诗人对长安百姓的同情、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 军的战阵,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之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突出了 将士们英勇顽强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对楚国将士们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的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 1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这首诗首联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的情感。 B. 颔联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含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 尾联 “虚”字,既写出了院落静夜的空虚,也暗含了仕途心绪的空虚。 D. 本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语涉数意,悠远深厚。 15.“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 ”“逼”二字,则恰切地表现出诗人的感情。下列诗句运用了相同手法的是(3分) A.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D.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登岳阳楼) 16.本诗与下面王维的终南别业均为归隐之作,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二者表达感情的不同 之处。(6 分)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 笑无还期。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4 分) 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最后写到“松月夜窗虚”。其实“月”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如苏轼在 赤壁赋第一段中写道“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形象地描绘出赤壁月色皎洁,天光水色浑然一体的景象;又如白居易的琵 琶行中,作者以“ , ”收束琵琶女的演奏,以周围船客的无言、秋月笼罩江心的静寂,反衬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14.(3分)答案:A 15.(3分)答案:D 16.(6分) 【答案示例】孟浩然抒发的是因“不才”、“多病”而无奈归隐的怨悱之情,而王维抒发的是却是因 晚年“好道”而归隐的悠闲自在、自得其乐之情。同是“独”,“孟浩然是因“多病故人疏”,而王 维却是“兴来每独往”;“白发”“水穷处”同为迟暮之境,带给孟浩然的感觉是“催人老”的感慨, 带给王维的却是“坐看云起时”的洒脱。截然不同的感受,体现出二人内心迥然相异的情感。 评分标准:2分 4分。意思对即可。未结合具体诗句,酌情扣分。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7.(4分)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评分标准:每空1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7题。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宫 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 ,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 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注】望夷宫:秦国宫名。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 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15.下列各项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3分) A.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陶渊明 桃花源诗) B.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韩愈桃源图) C.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刘禹锡桃源行) D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王安石桃源行) 16.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 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文字化解开来,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王安石桃源行 中“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这两句,实际是化用了桃花源记中的“(1)_ ,_”。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2)_,_”是化用 了北宋刘攽九日中的“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王勃滕王阁序中的“(3)_ ,_”是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五、(18分) 14(3分)B 15.(3分)D 16(6分) 要点一: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 要点二: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 要点三: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评分参考】以上三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 (1)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2)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8题。 鹭鸶 来鹄 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 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 鹭鸶 刘象 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 清软冷接风。 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 几日下巢辞紫阁 ,多时凝目向晴空。 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 凰别苇丛。 【注释顶丝:头顶上细长的羽毛。紫阁:指鹭鸶居所。鸾: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诗均在吟咏鹭鸶中寄寓情怀,来诗聚焦于一幅画面,刘诗则描绘了多个情景。 B.来诗一二句描写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神态,引出后面的议论。 C.刘诗开篇赞美鹭鸶的品质,中间两联运用拟人、烘托等手法来塑造鹭鸶的形象。 D.刘诗以“摩霄”“苇丛”表现鹭鸶的生存环境,用“会”字强调其实现愿望的信心。 16刘诗额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唐庚春日郊外) D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17.来诗和刘诗笔下的鹭鸶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飞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诗文中,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怀抱的载体。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中“ , ”,借鸟鸣渲染离情;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锦鳞游泳”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 ”以鸟鱼对举,赞颂生命的蓬勃自由;再如庄子逍遥游用“水击三千里, ”的大鹏来寄托高远的人生理想。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 3分)D 16(3分)C 17(6分)参考答案: (3 分)来诗塑造的鹭鸶表面悠闲、实则有较强的物欲追求。前两句写鹭鸶仪表不凡(袅丝翘足)、 洁净悠闲(傍清澜,伫思),三四句用“若使”把寓意点破,鹭鸶“消尽年华” 、全神贯注,原来是在思考谋 取眼前之物。 (3 分)刘诗描绘的鹭鸶是个胸怀高远、潜心修炼、不甘寂寞的形象。如颈联写鹭鸶经常飞出低矮的 巢穴面向高空凝视,尾联直接点出鹭鸶拥有冲天的志向和高飞的信心,现在不过是在潜修羽翼、养精蓄 锐、等待时机。 评分标准:来诗中的鹭鸶形象若答其它,酬情给分。 18(6分)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沙鸥翔集 4鹰击长空 5鱼翔浅底 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评分标准:写对一句得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七、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 子夜吴歌(其四)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 注释: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明朝驿使发”,所以征人的妻子要连夜“絮征袍”,表明战争来得非常紧迫。 B“一夜絮征袍”领起下文,暗含一个“赶”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的忙碌和焦急 。 C一个“冷”字,生动传神,既写出“一夜絮征袍”的艰难,又暗示了连夜絮征袍的内因 。 D从全诗看,剪缝完成前女主人公唯恐驿使走得早,缝制完成后又唯恐驿使行得迟。 16“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两句,以环境的“冷”衬托人物的心情。下列诗句不属于 以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的一项是(3分) 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氓)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李白的子夜吴歌(其三)。结合具体诗句,比较李白的这两首子夜吴歌在内容 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5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李白的子夜吴歌(其四)使人联想到不少有关战争的诗文,比如国殇中有“出 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 。”又比如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中有“ 郁孤台下清江水, ?西北望长安, 。”再比如 书愤中有“ , 。”又让人联想到 曹刿论战 中关于人民为什么拥护战争的论断:“ 小大之狱, , 。” 七、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15.(3分)A【并未表明战争来得紧迫。如果要说紧迫,应该是“冬天”来得猝不及防】 16.(3分)C【此两句诗是在描摹琵琶女的琵琶演奏声】 17.(5分)(言之成理即可) (1)相同点(1分):两诗都是写妻子为远方的丈夫准备征衣,主人公都是关爱征夫的妻 子。 (2)不同点(4分):其三主要表达的是盼望丈夫早日回家团聚的情感(分), 其四主要表达的是对丈夫的冷暖的关心之情(分)。 18.(8分)(每句分,错一字即不得分)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中间多少行人泪 可怜无数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八、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夜起岳阳楼望月 (清)姚鼐 高楼深夜静秋空,荡荡江湖积气通。 万顷波平天四面,九霄风定月当中。 云间朱鸟 峰何处?水上苍龙瑟未终。 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江东。 朱鸟 :指南岳衡山。 苍龙:指湘灵,为湘水之神。楚辞远游中有记载:“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 冯夷。”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楼深夜静秋空”描绘洞庭月夜景色,诗人登上岳阳楼感受到万籁俱寂,四周悠远空旷,令人有 天地孤独之感。 B.“九霄风定月当中”写风静无声,皓月当空,清光四溢,天水空灵一片,上下澄澈, 令人幽然神远。 C.“云间”一联引用两个典故,从夜空想到朱鸟化为衡山的传说,又从湖波中幻起湘灵鼓瑟的想象 ,为全诗增加了神秘色彩。 D.第四联间接抒发感慨,表达自己要拂衣飞去、长啸升空的念头,也表明了自己辞官归隐的愿望。 16.“洞庭天下水”,岳阳楼前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经常被登楼揽胜的诗人写入诗文,成为一卷美丽 的图画。下面描写洞庭美景的诗句,其意境与本诗最相似的一项是(3分) A.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B.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C.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 (刘禹锡洞庭秋月行) D.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元稹洞庭湖) 17.岳阳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一向为登临胜地。自唐宋以来,吟咏岳阳楼的名篇佳作甚多,诗圣 杜甫晚年也曾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登岳阳楼。与姚鼐的夜起岳阳楼望月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情感 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 情,表达了自己“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政治抱负,成就了“文以楼生,楼以文传”的千古佳话。 “万顷波平”极写洞庭湖水平如镜、波光粼粼的壮阔景象,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写出了大江 之上水气弥漫、波光星光交相辉映的美景,并借“ , ”写了与友人泛舟茫茫的江面、任凭小船从流飘荡的自在与畅快之情。 “啸”作为一种歌吟方式,可以随心所欲地吐露一派风致,一腔心曲。吟啸之俗较古老,历史上的魏 晋时期多有名士之啸,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也曾“ , ”,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愉悦之情与闲适之意。 15.(3分)D(“间接抒发感慨”应为直接抒发感慨;且并没有“表明自己辞官归隐的愿望”。) 16.(3分)C(ABD都写出了洞庭湖风急浪高的动感和震撼力量,且A写的是阳光下的洞庭湖,D写的是夕 阳西下与晨光初现时的洞庭湖;而姚诗和C都写出了洞庭月夜的空旷清幽平静。) 17.(1)姚诗由景物生发想象,重在抒发自己渴望超脱尘世、羽化而登仙的洒脱和飘逸的情怀。“云间 ”一联引用“朱鸟”“苍龙”的典故,为全诗增加了神秘色彩;第四联“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 江东”, “琼岛”指仙岛,表达自己要拂衣飞去、长啸升空、遗世羽化的愿望,极为潇洒。(2)杜诗触景入情, 重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漂泊孤苦的身世之感和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 句写诗人自己被社会遗忘的孤独处境和不幸身世;“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则写出了诗人对国家时 局满怀担忧却无可奈何的精神痛苦。(每首诗感情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共6分) 18. (6分)默写: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九、本 大 题 共 4小 题 , 共 17分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杜二甫:即诗人杜甫。泗水:水名。徂徕:山名。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描写了李白在秋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情形,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16.“蓬”作为意象,常用作游子的代称。古诗中还有其他形容游子的意象,下列诗中加点词不是用来指 代游子的是(3分)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B.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李白赠裴十四) C.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答微之) D.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王维伊州歌) 17.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表达豁达情感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 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写到的“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摹对象。古诗文中既有客观描绘的“ 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以“ , ”呈现水天一色的美景;又有寄托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水”,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 , ”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辛弃疾在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中用“ , ”表达诗人要克服一切阻力,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九 、 本 大 题 共 4小 题 , 共 17分 。 15.(3)D 16.(3分)D 17.(5分) 答案示例: 两首诗同是借景抒乐观豁达的送别之情,但借以抒情的景物特点有所不同。李诗“秋波落泗水,海色明 徂徕”一句描绘了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诗中的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明净秀丽 的景色与真挚淳厚的友情交相辉映,诗人借此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王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一句描写了辽阔三秦护卫下的长安和千里之外风烟迷蒙的蜀地,送别地和 目的地的地势风貌恢宏壮观。此景雄浑阔大,为朋友之间的分别奠定了豪迈的情感基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